疾病概述
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主要引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至於腦膜炎奈瑟菌肺炎,有不少人認為是繼發於腦膜炎奈瑟菌敗血症的一種少見的化膿性遷徙合併症。臨床表現為咳嗽、咳膿痰或泡沫痰、胸痛、畏寒、高熱以及相伴出現的肺突變、濕囉音等變化。疾病描述
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主要引起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至於腦膜炎奈瑟菌肺炎,有不少人認為是繼發於腦膜炎奈瑟菌敗血症的一種少見的化膿性遷徙合併症。實際上,1907年首次報告後,已有許多資料表明腦膜炎奈瑟菌可作為原發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引起原發性腦膜炎奈瑟菌肺炎。該菌又稱腦膜炎雙球菌,為需氧革蘭陰性球菌,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選擇性培養基利於痰標本中腦膜炎奈瑟菌的分離和鑑定。根據菌體莢膜層的多糖,目前至少可分13種血清型。其中A.B.C.X.Y.Z和W-135型在臨床上日趨重要。據統計資料分析,過去10餘年中在普通人群及醫院內人群中,引起呼吸系統感染的血清型為Y型和W-135型,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從空氣傳播,呼吸道感染了流感病毒或腺病毒的人群更具有易感性。其病理改變為滲出性化膿性炎症,沿肺泡或支氣管肺泡分布,個別呈大葉浸潤甚至肺組織壞死和膿腫形成。
症狀體徵
本病臨床過程無特殊性,因而臨床上易漏診。表現為咳嗽、咳膿痰或泡沫痰、胸痛、畏寒、高熱以及相伴出現的肺突變、濕囉音等變化。若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如軍營、學校、託兒所或醫院中同時出現許多細菌性肺炎病例時應警惕本病的可能,若在痰塗片上發現中性粒細胞內有革蘭陰性腎形雙球菌,應高度懷疑本病,確診依賴於進一步的細菌學檢查。普通的咳痰培養或鼻咽部、喉部拭子培養有時難以獲得陽性結果,往往需要經氣管吸取標本才有可能獲得陽性結果。
疾病病因
腦膜炎奈瑟菌又稱腦膜炎雙球菌(diplococcusintracellularis),為需氧的革蘭陰性球菌,呈腎形或豆形,常成對排列。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通常採用血液瓊脂或朱古力瓊脂培養。細菌在5%~10%CO2,溫度為35~37℃,濕度為50%的環境下生長良好。選擇性培養基有利於痰標本中腦膜炎奈瑟菌的分離和鑑定。如改良Tayer-Martin(MTM)瓊脂含有多種抗生素能抑制生長較快的其他微生物生長,從而有利於腦膜炎奈瑟菌的生長。本菌對寒冷、乾燥及消毒劑極為敏感,於體外易自溶,故採集標本後必須立即送檢。鑑定腦膜炎奈瑟菌主要依據形態學表現、革蘭染色、對葡萄糖和麥芽糖的氧化利用和免疫反應(血清學試驗,如檢測特異性莢膜多糖)等。腦膜炎奈瑟菌是典型的革蘭陰性球菌,其細胞膜的外膜層含有脂多糖內毒素。根據菌體莢膜層的多糖,目前至少可分成13種血清型,其中A、B、C、X、Y、Z和W-135型在臨床上日趨重要。流行病學
人類是惟一的傳染源,病原菌存在於患者或帶菌者的鼻咽部,帶菌者對周圍人群的危險性大於病人。在非流行期間人群帶菌率不到5%,但有資料認為人群帶菌率可高達5%~15%。在流行期間人群帶菌率顯著增高,可達50%~100%。在年青人集中的人群中如軍隊、學校等處,腦膜炎奈瑟菌感染極易引起流行。腦膜炎奈瑟菌所致呼吸系疾病是在本世紀初被認識的,尤其是在1918~1919年流感流行期間,腦膜炎奈瑟菌是重要的呼吸道病原菌。此後,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肺炎很少有報導。直至70年代,隨著細菌檢測技術的進步,有關腦膜炎奈瑟菌肺炎的報導才不斷增多,如Y型腦膜炎奈瑟菌肺炎曾在某軍事基地有過暴發流行。據統計資料分析,過去10餘年中,在普通人群及醫院內人群中,引起呼吸系統感染的血清型為Y型和W-I35型,其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從空氣傳播。呼吸道感染了流感病毒或腺病毒的人群更具有易感性。
病理生理
腦膜炎奈瑟菌的免疫反應是複雜的。新生兒體內的殺菌抗體在出生6個月後消失;兒童和青春期少年,無論是患嚴重腦膜炎奈瑟菌感染,還是亞臨床感染,或上呼吸道有非致病的腦膜炎奈瑟菌共生,均可刺激機體產生殺菌抗體。殺菌抗體在補體C促進下可免疫溶解致病菌。缺乏針對某種特異性血清型的殺菌或莢膜抗體的個體,易於發生該種血清型細菌的寄殖和感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獲得保護性抗體後,可大大減少發病的可能性。腦膜炎奈瑟菌侵入人體後,如人體免疫力強,則可迅速將病原菌殺滅,或成為帶菌狀態;若體內缺乏對該血清型的免疫力或細菌毒力較強,則病原菌在後鼻咽部定居並經上呼吸道侵入鄰近組織而引起感染。下呼吸道通過吸入帶菌飛沫顆粒而受侵犯,而且多在先有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分泌過旺、黏膜損傷、微生物清除力減退的基礎上發生。可以見到支氣管肺炎,大葉浸潤甚至肺組織壞死,膿腫形成等病理改變。由於沒有腦膜炎奈瑟菌肺炎的動物模型,目前尚缺乏詳細的現代病理、組織學相關資料。診斷檢查
診斷:原發性腦膜炎奈瑟菌肺炎的臨床表現與肺炎球菌肺炎類似,表現為咳嗽、咳膿痰或泡沫痰、胸痛、畏寒、高熱,以及相伴出現的肺實變,濕囉音等體徵變化。早期常有咽喉炎表現。X線表現無特異性,包括斑片影的支氣管肺炎和大葉浸潤,常見於下葉或右中葉,約20%病例伴有胸腔積液。鑑別診斷
臨床需注意與肺炎球菌肺炎相鑑別。
實驗室檢查:
痰液細菌塗片檢查若在痰塗片上發現中性粒細胞內有革蘭陰性腎形雙球菌,應高度懷疑本病,確診依賴於進一步的細菌學檢查。痰液細菌培養普通的咳痰培養或鼻咽部、喉部拭子培養有時難以獲得陽性結果,往往需要經氣管吸取標本才有可能獲得陽性結果。
其他輔助檢查:X線表現無特異性,包括斑片影的支氣管肺炎和大葉浸潤,常見於下葉或右中葉,約20%病例伴有胸腔積液。
治療方案
治療應根據臨床微生物診斷結果和在特殊機構流行的微生物特性及敏感性的調查結果進行.如可能,在治療機會性感染時,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療應停止;明確的嚴重粒細胞缺乏病人可輸入粒細胞.1.抗菌藥物治療目前,青黴素即使套用小劑量對多數病例也是有效的,並發膿胸或其他併發症患者仍可選用青黴素,但劑量應加大至每天600萬U以上。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氯黴素,每天2~3g,分4~6次給予。第三代頭孢菌素,磺胺嘧啶,利福平等對本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2.對症支持治療包括給氧、保暖、保持呼吸道的濕化和通暢,同時應保護心、腦、腎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併發症
合併腦膜炎奈瑟菌敗血症。
腦膜炎奈瑟菌肺炎相關藥品:青黴素 氯黴素 頭孢三代
預後及預防
掌握免疫受損患者發生感染的方式有助於及早識別並開始適當治療。經持續的醫院內監測,了解到變弱或喪失的防禦系統的特異部位或類型及在特殊機構流行的微生物特徵也有幫助。奈瑟菌感染可用抗生素預防。經陰道或腹腔切除子宮後,結腸,直腸,心肌,關節或血管的外科手術,愛滋病病人的肺囊蟲感染也可用抗生素預防。然而廣譜抗生素,大劑量抗生素的使用,或系統的抗生素預防最終會引起耐藥菌株的感染,用抗生素治療的病人應密切關注重疊感染的跡象。
屏障有助於控制和預防感染,在診斷和治療操作中應嚴格無菌。護理人員進行氣管內插管或從切開的氣管中吸痰時應戴無菌手套,吸液導管等應消毒處理,且為一次性的。面具,噴霧氣瓶及與病人氣道直接相連的其他器材應蒸氣消毒,且每天更換;這些設備也可用2%戊二醛或2%醋酸洗滌,然後徹底洗淨和乾燥。或者整套設備用0.25%乙酸噴霧,然後洗淨也可滿足每天對通氣器材的清潔;對壓送氣體的器械也應做到完全清潔。
預防:
1.消除傳染源腦膜炎奈瑟菌主要經飛沫傳播,故就地治療隔離病人,消除傳染源是非常必要的,通常至少在治療的頭24h應隔離可疑的病人。
2.藥物預防和疫苗預防藥物和疫苗預防對於降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率,控制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流行是安全和有效的,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對帶菌者或易感人群,可用青黴素、利福平、米諾環素進行藥物預防,或套用含有A、C、Y、W-135血清型的四價疫苗接種進行免疫預防。但藥物和疫苗預防能否保護易感者預防呼吸系統的原發感染,目前尚無這方面的資料,尚待觀察研究。
預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