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
胃脘痛發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或因飲食不節,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脘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鬱,氣鬱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亦可發生胃脘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鬱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脘痛發作。總之,胃脘痛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於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胃脘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氣為主。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宜用溫通、補中等法,以恢復脾胃的功能。
病理鑒斷
1.實證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飢時痛減,納後痛增。
兼見胃脘痛暴作,脘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犯胃;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嘔吐或矢氣後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胃脘脹滿,脘痛連脅,噯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心煩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脘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後痛甚,或有嘔血便黑,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後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脘灼熱隱痛,似飢而不欲食,咽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為胃陰不足。
病因病理
1.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鬱傷肝,肝之疏泄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乾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鬱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症。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脘痛乃作。
3.脾胃虛弱病後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單獨致病,又往往相互影響,而出現寒熱互見、虛實錯雜、陰陽並損之證候,臨證時必須靈活掌握。
辯證論治
治療胃脘痛,首應辨其疼痛的虛、實、寒、熱性質及病在氣在血,然後審證求因,給予恰當的治療。大抵新病暴痛,痛勢急迫而痛處拒按者多屬實證;久病痛緩,病勢綿綿而痛處喜按者,多屬虛證;寒證疼痛,喜溫熨熱飲,遇寒則疼增;熱症疼痛,喜涼熨冷飲,遇熱則痛劇;以脹痛為主,或痛引胸脅,疼痛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此多為氣滯;痛處固定不移,多為刺痛者,常屬久病血瘀;若煩熱似飢,舌紅無苔或少津者,多屬胃陰不足之證。胃脘痛的治法,古雖有“通則不痛”的原則,但決不限於“通”之一法,臨證之時,應運用四診八綱,詳加審察,根據病者的不同情況,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
1.肝氣犯胃
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後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鬱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遊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後,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鬱之象。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鎮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里,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乾而苦;苔黃脈弦數乃肝胃鬱熱所致。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2.脾胃虛弱
(1)脾胃虛寒
主證胃脘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緩無力。
分析脾胃虛弱,寒氣凝滯,故胃脘痛隱隱;中陽不運,水飲停聚,故痛不甚而琺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陽虛故四肢欠溫,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緩無力。治則溫脾健胃。選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門、中脘、章門、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顫導滯法和揉壓陽明清熱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發之時,可拿搓胃俞,雙拇指同按梁門,以溫中止痛,痛止後,可按基本手法施術。如脾胃虛寒,而肝有鬱熱,除胃脘痛外,尚見泛鉉嘔吐,時覺飢嘈,食則不舒,四肢欠溫,舌邊紅絳,苔白中黃,脈弦細者,可用雙拇指同取雙章門、立拳滾上腹部寒熱並投,肝胃同治。
(2)胃陰不足
主證胃脘痛隱隱,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苔少或剝脫,舌光紅少津,脈細微數。
分析胃陰不足,胃絡失養故胃脘痛隱隱;陰虛生內熱,故心煩嘈雜,口乾欲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苔花剝,脈細微數皆為胃陰不足之徵象。治法養陰益胃。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覆施術十次。
食慾不振者,重用開三門、運三脘、大便隱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脘痛一證,除用按摩等法治療外,注意飲食調節,心情舒暢,亦屬必要。
治胃食療
①鮮姜、白糖治胃寒痛:鮮姜500克(細末),白糖250克,醃在一起;每日3次,飯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至好為止。②白酒燒雞蛋治胃寒:二鍋頭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個雞蛋,把酒點燃,酒燒乾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輕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雞蛋不加任何調料。
③吃蘋果可緩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陰冷天或飲食不當,常泛胃酸,很難受。如果此時吃一個或半個大蘋果,胃很快舒服了寒性胃脘痛忌食下列食物。
獼猴桃
性寒,味甘酸。《開寶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藥大辭典》也說:“脾胃虛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當忌。
甘蔗
性寒,味甘。雖有清熱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則不宜食。《本草經疏》中明確告誡:“胃寒嘔吐者忌之”。故凡胃脘痛屬寒者當忌食甘蔗。
蓴菜
性寒,味甘。《本草匯言》中記載:“蓴菜涼胃,……不宜多食久食,恐發冷氣,困脾胃,亦能損人。”《醫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應忌食之。
西瓜
性大涼,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說它能“治一切熱症”,素有“天生白虎湯”之稱。《中藥大辭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脘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稱茭瓜,唐代著名食醫孟詵曾指出:“茭白寒,性滑,發冷氣,滑中,不可多食。”《本草匯言》亦說:“脾胃虛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脘痛者宜忌之。
蚌肉性涼,味甘鹹。《食療本草》說它“性大寒”。《本草衍義》中認為:“多食發風,動冷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脘痛之人,尤當忌食。
麥門冬
性寒,故寒性胃脘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有告誡:“氣弱胃寒者必不可餌。”
螺螄
性大涼,寒性胃脘痛者切忌。《本草匯言》中早有告誡:“此物體性大寒,胃中有冷飲,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說:“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螄,寒性胃脘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
性寒,味鹹,亦屬大涼之物。《本草經疏》中記載:“若血因寒凝,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鹹不宜服。”《隨息居飲食譜》也說“中氣虛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脘痛以及氣虛胃脘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涼,味甘澀,寒性胃脘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經疏》中早有告誡:“……素有寒積、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與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涼,味甘。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還說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脘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則食後即感胃冷不適,甚則立即引起胃脘痛發作,故當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當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說:“脾胃虛寒者,食之令人吐瀉腹痛。”
梨
性涼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誠如《本草經疏》中告誡:“……腹痛冷積,胃冷嘔吐,法鹹忌之。”再如《增補食物秘書》、《飲食須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記載,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薺
甘寒之物,能清胃熱,但寒性胃脘痛者則當忌食。正如唐代食醫孟冼所說:“有冷氣,不可食。”清代食醫王孟英也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中氣虛寒者忌之。”
甜瓜
俗稱香瓜。性寒,味甘。《孫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誡:“甜瓜動冷疾”。《食療本草》中也指出:“動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則容易引起胃脘痛發作。
此外,寒性胃脘痛者還應忌食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蔔、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
預防調護
飲食有節,防止暴飲暴食,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儘量避免煩惱、憂慮,保持樂觀情緒。許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為同時伴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只要治療好了胃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它胃病就會自然康復,胃病患者如果感覺不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狀態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斷患有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說明的是胃植物神經紊亂(即胃神經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儀器檢查不出,容易被很多醫生和患者忽視,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醫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醫生不知道從這方面用藥,而耽誤了病人,導致久治不愈!
“解郁抗慮膠囊”在治療胃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方面有特效作用,服用“解郁抗慮膠囊”,一般5天內可以消除失眠、胃脘痛、胃脹、噁心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