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蘆筍

綠蘆筍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蘆筍富含多種胺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其含量均高於一般水果和蔬菜。

【起源與分布】

綠蘆筍綠蘆筍
蘆筍又叫“石刁柏”、“龍鬚菜”等。原產於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至今歐洲、亞洲大陸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帶仍有野生種。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17世紀傳入美洲,18世紀傳入日本,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世界各國都有栽培,以美國最多。

中國栽培蘆筍從清代開始,僅100餘年歷史,在沿海地區各大城市郊區零星栽培,當地鮮銷。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台灣省的蘆筍外銷量逐年增多,到80年代台灣省的蔬菜出口量占總物資出口量的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蘆筍的出口量在蔬菜中首屈一指。1980年台灣省的出口量為7.64萬噸蘆筍罐頭,冰凍蔬菜僅為6.15萬噸。台灣省蘆筍罐頭的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70%以上。80年代後,台灣省由於蘆筍品質不佳,種植蘆筍經濟效益有所輕視。因而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到1987年蘆筍罐頭出口量僅為1.21萬噸,以年23.1%的速度遞減。由此,國際市場蘆筍緊俏。從1984年開始,這種形勢促使中國福建、河南、陝西、安徽、四川、天津等地市大規模地發展蘆筍生產。到90年代初,全國栽培面積達6.6萬公頃以上,年產罐頭超過8萬噸,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蔬菜產品之一。其中山東省是蘆筍生產的主要基地,年出口蘆筍罐頭約占全國出口總量的1/3,在全國蘆筍生產和出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的蘆筍主要銷往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和中國香港

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統計資料,世界蘆筍罐頭的產量為20萬噸,進出口貿易量各9萬噸左右。中國和西班牙為主要出口國,占世界出口量的80%~90%。主要進口國為德國和法國等西歐國家。美國和日本等國由於蘆筍罐頭生產的經濟效益低而逐漸減少生產。未來世界上蘆筍貿易的稱雄者中國與西班牙。中國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上國內市場的開發,蘆筍生產的大發展是肯定的。至目前,蘆筍仍是中國主要創匯蔬菜,但在國內市場上仍屬銷量較少的稀特蔬菜。

【營養價值與用途】

綠蘆筍綠蘆筍

蘆筍的營養價值最高,每1千克鮮蘆筍中,含蛋白質25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50克,粗纖維7克,220毫克,620毫克,20毫克,200毫克,2.78克,10毫克,0.4毫克,維生素A900國際單位,維生素C330毫克,維生素B1:1.8毫克,維生素B2:0.2毫克,煙酸15毫克,泛酸6.2毫克,維生素B6:1.5毫克,葉酸1.09毫克,生物素17微克,可放出熱量109.2千焦耳。蘆筍以嫩莖供食用,質地鮮嫩,風味鮮美,柔嫩可口。除了能佐餐、增食慾、助消化、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外,因含有較多的天門冬醯胺、天門冬氨酸及其他多種舀體皂甙物質,對心血管病、水腫、膀胱等疾病均有療效。天門冬醯胺酶是治療白血病的藥物。因而,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這是它能在世界上大面積種植,暢銷不衰的重要原因。

【特徵特性】

1.形態特徵 蘆筍屬百合科,天門冬屬,是雌雄異株宿根性多年生植物。

(1)根 蘆筍為鬚根系,由肉質貯藏根和須狀吸收根組成。肉質貯藏根由地下根狀莖節發生,多數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的土層內,壽命長,只要不損傷生長點,每年可以不斷向前延伸,一般可達2米左右,起固定植株和貯藏莖葉同化養分的作用。肉質貯藏根上發生須狀吸收根。須狀吸收根壽命短,在高溫、乾旱、土壤返鹽或酸鹼不適及水分過多、空氣不足等不良條件下,隨時都會發生萎縮。蘆筍根群發達,在土壤中橫向伸展可達3米左右,縱深2米左右。但大部分根群分布在30厘米以內的耕作層里。

(2)莖 蘆筍的莖分為地下根狀莖、鱗芽和地上莖三部分。地下根狀莖是短縮的變態莖,多水平生長。當分枝密集後,新生分枝向上生長,使根盤上升。肉質貯藏根著生在根狀莖上。根狀莖有許多節,節上的芽被鱗片包著,故稱鱗芽。根狀莖的先端鱗芽多聚生,形成鱗芽群,鱗芽萌發形成鱗莖產品器官或地上植株。地上莖是肉質莖,其嫩莖就是產品。蘆筍的粗細,因植株的年齡、品種、性別、氣候、土壤和栽培管理條件等而異。一般幼齡或老齡株的莖較成年的細,雄株較雌株細。高溫、肥水不足、植株衰弱。不培土抽生的莖較細。地上莖的高度一般在1.5~2米之間,高的可達2米以上。雌株多比雄株高大,但發生莖數少,產量低。雄株矮些,但發生莖數多,產量高。

(3)葉 蘆筍的葉分真葉和擬葉兩種。真葉是一種退化了的葉片,著生在地上莖的節上,呈三角形薄膜狀的鱗片。擬葉是一種變態枝,簇生,針狀。

(4)花、果實、種子 蘆筍雌雄異株,蟲媒花,花小,鐘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雄花淡黃色,花葯黃色,有6個雄蕊,井有柱頭退化的子房。雌花綠白色,花內有綠色蜜球狀腺。果實為漿果,球形,幼果綠色,成熟果赤色,果內有3個心室,每室內有1~2個種子。種子黑色,千粒重20克左右。

2.生長發育特性

(1)溫度 蘆筍對溫度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耐熱,從亞寒帶至亞熱帶均能栽培。但最適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的溫帶栽培。在高寒地帶,氣溫-33℃,凍土層厚度達1米時,仍可安全越冬,產量雖低,但質量較好。蘆筍種子的發芽始溫為5℃,適溫為25~30℃,高於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用種子繁殖可連續生長10年以上。冬季寒冷地區地上部枯萎,根狀莖和肉質根進入休眠期越冬;冬季溫暖地區,休眠期不明顯。休眠期極耐低溫。春季地溫回升到5℃以上時,鱗芽開始萌動;10℃以上嫩莖開始伸長;15~17℃最適於嫩芽形成;25℃以上嫩芽細弱,鱗片開散,組織老化;30℃嫩芽伸長最快;35~37℃植株生長受抑制,甚至枯萎進入夏眠。蘆筍光合作用的適宜溫度是15~20℃。溫度過高,光合強度大大減弱,呼吸作用加強,光合生產率降低。

蘆筍每年萌生新莖2~3次或更多。一般以春季萌生的嫩莖供食用,其生長依靠根中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嫩莖的生長與產量的形成,與前一年成莖數和枝葉的繁茂程度成正相關。隨植株年齡增長,發生的嫩莖數和產量逐年增多。隨著根狀莖不斷發枝,株叢發育趨向衰敗,地上莖日益細小,嫩莖產量和質量也逐漸下降。一般定植後的4~10年為盛產期。

(2)土壤 蘆筍適於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在土壤疏鬆、土層深厚、保肥保水、透氣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長良好。蘆筍能耐輕度鹽鹼,但土壤含鹽量超過0.2%時,植株發育受到明顯影響,吸收根萎縮,莖葉細弱,逐漸枯死。蘆筍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凡pH為5.5~7.8之間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為適宜。

(3)水分 蘆筍蒸騰量小,根系發達,比較耐旱。但在采筍期過於乾旱,必然導致嫩莖細弱,生長芽回縮,嚴重減產。蘆筍極不耐勞,積水會導致根腐而死亡。故栽植地塊應高燥,雨季注意排水。

(四)類型與品種 蘆筍按嫩莖抽生早晚分早、中、晚三類。早熟類型莖多而細,晚熟類型嫩莖少而粗。中國品種多引自歐、美等國家,目前常用的品種如下。

1.瑪麗·華盛頓 是由母本瑪麗與父本華盛頓雜交育成的品種。嫩莖綠深色,莖尖端帶有濃厚的紫色,尖端緊密。嫩莖粗大,整齊,扁平莖少。高溫下鱗片很少散開,抗鏽病。

2.瑪麗·華盛頓500 也叫加州大學500,是從瑪麗·華盛頓品種中選出的優良雌雄株,經雜交培育而成。嫩莖比瑪麗·華盛頓稍細,但發芽多,而且粗細均勻,產量稍高,但抗病性差,成熟不一致。

3.瑪麗·華盛頓500W 是從加州大學500里選出的優良雌雄株,經雜交育成的早熟高產品種。適於加工和鮮銷。植株高大,嫩莖淺綠色,生長較為一致,尖端緊密,質量優良。抗鏽病,耐寒。

4.UC309 植株高大,長勢強,發莖數少,嫩莖肥大,大小整齊,莖頂鱗片包裹緊密,圓鈍,不易開散,外觀與品質俱佳。綠蘆筍的色澤綠,抗鏽病。但抗莖枯病能力較低,不耐潮濕。適於綠蘆筍栽培。

5.UC157 系美國加州大學育成的普通F1品種。具有長勢強健,耐瘠,豐產,萌芽性早,嫩莖色濃綠,較粗,大小整齊,頂部鱗片包裹緊密,高溫時不易開散,適應性廣等特點。既適於保護地栽培,也適於留母莖一季或兩季採收栽培,但易患莖枯病與褐斑病。

6.UC72 系美國加州大學育成。萌芽性較晚,植株高大,長勢強健,嫩莖粗大,莖數多,頭部緊密,色澤濃綠,大小整齊,空心筍少,豐產,但不耐高溫。

7.UC873 系UC500的近樣品種,由瑪麗·華盛頓500中的高產雌株與其優良雄株D37交配育成。具有高產、品質好的優點,但嫩莖大小不勻,細莖多。

8.巨大新澤西(NewJerseyGiant) 是愛利遜於1984年育成的全雄一代雜種。植株特別高大,長勢強健,豐產,嫩莖較粗,頭部緊密。但嫩莖曝光後變深紫色。種子價格昂貴。一般最適合露地栽培。

此外,還有新澤西的綠色偉奇(GreenWecchi)、法國的利玻賴西沃·魯梅依羅,均為全雄一代雜種。

【繁殖技術】

蘆筍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

分株繁殖 是通過優良豐產的種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莖後,栽於大田。其優點是,植株間的性狀一致、整齊,但費力費時,運輸不便,定植後的長勢弱,產量低,壽命短。一般只作良種繁育栽培。

種子繁殖 便於調運,繁殖係數大,長勢強,產量高,壽命長。生產上多採用此法繁殖。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長勢強,株叢生長發育快,成園早,始產早,初年產量高的優點。但有出苗率低,用種量大,苗期管理困難,易滋生雜草,土地利用不經濟,成本高,根株分布淺,植株容易倒伏,經濟壽命不長的缺點。因此,除土地多,氣候溫暖,蘆筍生育期長的地方採用外,通常不大套用。但自70年代以來,由於地膜覆蓋技術和除草劑的普及,解決了出苗率低和雜草滋生的問題,套用逐漸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產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蘆筍按其苗齡長短分小苗及大苗兩種。若按育苗場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護地播種育苗,保護地營養缽育苗等。

小苗苗齡為60~80天,苗高30~40厘米,莖數3~5個。一般於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終霜後定植於大田,以利於延長年內的生長季節。這種小苗定植方便,省時、省工,且不會傷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後的植株生長發育迅速,可大大縮短株叢養成期。一般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於2~3月播種,5月定植,翌年即可開始採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間枝葉覆蓋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淺,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雜草,並進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無期短,則需一年。其優點是便於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後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發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可縮短大田株叢養成期,在乾旱區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範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厘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1)露地育苗場地的選擇 露地育苗常用於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長,苗株高,根多而長,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壯大苗。選擇苗圃地需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苗地應適於蘆筍根系發育,利於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並會導致嚴重傷根。第二,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蔔、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第三,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

(2)整地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於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後築成1.5米寬的高畦,並應挖好排水溝,以便於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如果用營養缽育小苗,最好製備營養土。營養土要求肥沃、疏鬆,既保水又透氣,土溫容易升高,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一般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用40%甲醛100倍液噴灑,然後堆積成堆,用塑膠薄膜密封,讓其充分熏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蟲和雜草種子。如土壤酸度大,還需加撒石灰矯正。堆制應在夏季進行,翌年播種前將這種培養土盛於直徑6~8厘米的營養缽中。

(3)播種

①播種期 蘆筍播種育苗時期應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條件的要求,苗株生長發育規律及各地生態條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據種子發芽對溫度的要求。露地播種需在地溫10℃以上開始。地溫在30℃以上,有礙種子發芽和幼莖生長,不宜播種。一般北方生長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還可行秋播。

第二,根據苗株生長所需的積溫標準決定播種日期。一般標準大苗的生長積溫為2500~3000℃。這樣在寒冷地帶,因年生育期短,應爭取春季早播,否則生育期不足,會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凍害。生長季節長的地區應推遲播種,以免苗株過大。

第三,小苗應在定植前60~80天播種。在無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內生育期愈長,根株發育愈健壯,積累貯藏養分愈多,翌年春季收穫的產量也愈高,並連續影響以後年份的產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種育苗期應在終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護地播種育苗。若因茬口關係需推遲播種育苗,也應儘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爭取早播早定植。否則,小苗栽植的優越性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且會因定植過遲,遇溫暖多雨天氣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溫乾旱天氣,定植成活率降低。

②播種量 育苗時的播種量應有利於苗株莖葉伸展和根系的發育,有利於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發生。此外,還應根據種子發芽率來決定。

一般露地直播育苗,大苗的行距為40~45厘米,穴距10厘米,每穴播種2粒,粒距3厘米。每公頃苗圃的播種量為3750克左右,可移栽本田7~10公頃。播種時,按行距挖3厘米深的播種溝,然後按株距播上種子,覆土1~3厘米,稍稍鎮壓。

移植育苗時,每平方米的播種量為30~40克,約有種子1500粒以上。播種前應澆足底水,播後覆土1~2厘米厚。當出苗後的第一次莖高10~15厘米,第二次莖未抽生時,進行分苗移植。其行株距與直播育苗相同。

大苗栽植,一般宜在冷床或溫床中,行營養缽育苗。營養缽的口徑為6厘米,每缽播種2粒,粒距3厘米,覆土1~2厘米厚。出苗後每缽只留回株苗。若直接播種於床土上,為便於起苗,減輕傷根,應擴大行距,通常行距為20厘米,粒距5厘米。床土最好用配製的培養土,以利根株發育和起苗。

③促進種子發芽和出苗的方法

由於蘆筍種子種皮革質化,透水性較差,吸水慢,種子休眠的深淺不一,低溫下發芽慢,出苗期長,為加速其發芽、出苗,可採用下列方法:

浸種:播種前將種子在20~25℃水溫下,浸種2天(新種子在35℃水溫下浸種2天)。每天早晚換水一次。

低溫處理:將新種子浸濕後,置於0~5℃低溫下處理60天,或將種子與濕潤黃沙層積於露地過冬,以利於完成休眠期。

選種:選用1年的陳籽播種,但應保管在乾燥密閉處。

澆水:從播種至出苗期間要注意水分供應,防止乾旱。在乾旱期播種,應澆透底水,待土壤含水量適宜時播種。播種以後應覆蓋地膜,以防水分蒸發,並提高土溫,促進種子發芽。

溫度:無霜期長的地區,應適當晚播,待溫度較高時播種。無霜期短、必須早播的地方,以及在實行小苗定植的情況下,可採用保護地育苗,或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待出苗展葉後,移植到露地苗圃。在播種出苗期間,應將床溫維持在20~25℃之間。

(4)苗期管理

①間苗 齊苗展葉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時,應拔除1株。缺株穴應以間拔下的苗補植,或以預先準備的小苗補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護地條件下播種,種子播後注意保溫、保濕,溫度保持在20℃以上。發芽出苗後應注意通風換氣,白天溫度不能超過30℃,並經常澆水,以免土壤乾燥。在展葉待分苗移植時,應控制水分,降溫煉苗,以利於移植苗的髮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間10℃左右。分苗移植應在田間濕度適宜情況下進行,分苗後立即澆水。移植成活前,遇強烈日光時,應以葦簾或黑色遮陽網遮蔭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蘆筍幼苗生長緩慢,而行距大,易滋生雜草,需經常中耕除草,或噴灑除草劑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頃苗地用除草劑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於播種後3~5天噴灑畦面及畦溝,但2個月後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間苗後或分苗移植時,澆1次稀薄的人糞尿液肥,每公頃10500~15000千克。約20天后再追稀薄人糞尿液肥一次。此後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時苗株生長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過多,莖葉生長過旺,發生倒伏,且通風透光不良,易誘發莖枯病褐斑病

除了種子播後及分苗移植的緩苗期要保證有充分的水分供應外,在生育期間遇乾旱天氣時,應經常澆水,以免受旱害,促進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但在下霜前1個月開始應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把營養轉入地下根莖貯藏。在多雨季節,應注意開溝排水,勿使田間積水,否則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還易誘發病害。

⑤病蟲防治 蘆筍出苗初期極易受地老虎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的危害。7~8月常會遭受斜紋夜蛾等夜蛾類害蟲的毀滅性危害。苗期最普遍的病害是莖枯病、褐斑病。應及時進行防治。方法見病蟲害防治部分。

(5)保護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膠棚等地設施下,行營養缽育苗或直接播種於苗床的苗期管理,應以溫度、水分管理為中心。從播種至出苗階段,除供給充足水分,於床土表面或營養缽上覆地膜保濕外,應將棚膜四周密封保溫,儘量保持較高的棚溫,以加速出苗。出苗後即去地膜並進行通風換氣,降低床溫,以免幼莖徒長,致使倒伏。還要隨著外界氣溫上升,加大通風換氣量。晚間要蓋上棚膜,並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凍害。一般白天床溫保持在25℃左右,最高溫不得超過30℃,夜間最低溫在12~13℃,日平均溫度為20℃左右。由於經常通風換氣,床土極易乾燥,營養缽苗更易失水,故應經常澆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於第一支幼莖展葉後,結合澆水公頃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後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間苗在第二支幼莖將發生時進行,每缽(穴)擇優選留。間苗應撬松培養土,連根拔除,否則殘留的根株仍會抽生莖葉。

當苗高25厘米以上,莖數有3~5支,準備定植大田前,應進行揭膜鍛鍊,使秧苗處在露底條件下,並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實,適應大田環境,縮短緩苗期,早發新根。

2.栽植

(1)栽培地的選擇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作物,種植後有連續10多年的經濟壽命。因此,它比一般農作物的選地更需慎重。

要選擇適於根系及根株發育的土壤。因為蘆筍的根系不僅擔負吸收功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養料,供應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還是一個貯藏器官,即為地上莖葉同化養分的貯藏庫。因此,使根系發達,不僅能增強植株的吸收機能,而且還擴充了同化養分的庫容量。所以,只有在利於根系發育的土壤上種植,以形成強大的根系,才能獲得高產優質。

雖然蘆筍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廣,但不同性質的土壤對根系發育的影響仍極大。在疏鬆深厚的砂質土上,植株的肉質根多、長、粗;而在黏性重的土壤上,肉質根少、短細。一般以土質疏鬆,通氣性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並有一定保水、保肥力的沙土或壤土為最適宜。

應避免選擇透氣性差的重黏土。這種土壤不僅不利於根系發育,更不利於培土、採收等作業,而且容易產生畸形筍。

避免選擇耕作層淺,底土堅硬,根系伸展不下去的土地。要求耕作層有30厘米深,底土也較鬆軟,不是重黏土或堅實的土層。

還應避免在強酸性或鹼性的土壤上種植,以選擇pH5.8~6.7的微酸性土壤為最適宜。微鹼性的土壤還可種植,但在pH8左右的鹼性土壤,植株的生長就會受很大影響。

不能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塊種植。蘆筍的根系可以深達地下2~3米,地下水位高時,根系就難以向下伸展,而且易引起根群腐爛,造成缺株。

不能在水稻的近鄰種植,否則會因水田滲水,土壤長期過濕,會影響根系的發育和植株的生長。

不能在石礫多的土地上種植,否則會使嫩莖彎曲,降低產品的質量。

以前為桑園、果園番茄地也不宜種植,否則易發生紫紋羽病。

(2)整地與土壤改良 蘆筍根系分布又廣又深,深層土壤的理化性狀的改良,只能依賴定植前的土壤耕作。因此,定植前必須通過耕作,創造一個適於根系生長,促進植株生育,有利於提高植株耐病力的土壤生態環境。

一般旱地要深翻30厘米,水田需更深一些。要打破犁底層,以利於雨水滲濾,避免田間積水。結合深翻,每公頃撒施腐熟堆肥75000千克。另外,每公頃需施過磷酸鈣1200千克,與堆廄肥混和後施入土中,以儘量滿足蘆筍一生中對肥料的需要。

(3)定植時期 定植時期可分春植。秋植和生長期定植3種。春植在春季根株休眠期剛結束,鱗芽開始活動,但尚未萌芽時進行。秋植在晚秋莖葉剛枯黃,根株開始休眠時進行。生長季定植在莖葉生長發育期間進行。至於選擇何時定植為宜,則應根據各地氣候條件、育苗方式、作物茬口等情況而定。

通常一年生的大苗都行春植或秋植。冬季寒冷的地方,因苗株耐寒性弱,起苗受傷的苗株經不起嚴寒,宜行春植。冬季氣候溫和的長江流域等地,則以秋植較春植有利。因為當秋季地上部枯黃時,地下根系還在繼續生長,此時起苗定植,至翌春萌芽前,根部傷口早已癒合,根與土壤密接,萌芽早,植株生長壯旺。而在冬季沒有休眠期的華南地區,無論春植和秋植均為生長季定植。因此,定植期主要根據育苗時期和茬口來決定。但從蘆筍植株的生長節律來看,宜行早春定植。因為從12月至翌年2月,植株生理上有一個不明顯的休眠期,鱗芽萌發少,定植成活率自然較高。

小苗栽植都在生長季進行,要注意帶土定植,少傷根系,並應避開雨季,否則起苗受傷後的苗株,極易感染病害,造成缺株、斷壟。

(4)起苗 定植後的苗株不僅靠原有根系吸收礦質養分和水分,更依賴肉質根系的貯藏養分供應植株的再生長。故起苗時傷根嚴重的,對定植苗的再生長會發生很大影響;根系損傷少,貯藏養分多,吸收機能好,定植苗生長自然健旺,早年嫩莖產量也一定較高。

為減輕起苗與定植過程中的傷根問題,應在土壤乾濕適宜時掘苗,便於將根系固結的泥土抖落下來,達到逐株自然分離,挖苗應深,儘量將肉質根留長一些。起苗後應避免日曬風吹,以免肉質根乾癟,影響定植成活率和植株的生長。最好邊起苗、邊分級、邊定植,切忌長距離運輸或隔天定植。在不得已時,置於塑膠紡織袋中,保持濕度,最多只能放2~3天。

(5)選苗與分級 據試驗,生產上選擇高產優質的苗株定植,可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數倍至10多倍。選苗時可根據苗株莖枝形態鑑別出以後嫩莖的優劣,如苗莖粗大,有生長粗大嫩莖的可能;第一分枝離地高,嫩莖頂部鱗片一定包裹密,不易開散;分枝與主莖的夾角小,嫩莖頂部鱗片也不易開散;主莖直立,斷面圓整,分枝上方主莖上的縱溝淺,嫩莖多圓整。

將苗分級栽培的主要目的是便於田間管理,避免生長發育速度快的植株影響生長慢的植株。生長季長的大畝,一般根據根株重量或肉質根數分級。凡根株重40克以上,根數20條以上的為一級苗;根株重20~40克,根10~20條者為二級苗;根株重20克以下,少於10條者為劣質苗。由於各地氣候、土壤條件、管理水平不同,苗株發育速度會有顯著差異,實際分級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將處於平均值以上者列為一級苗;近於平均值的列為二級苗;明顯低於平均值的為劣苗。劣苗應予淘汰。

生長季短的小苗,可依據株高、莖數、莖粗、根數等綜合因素來決定分級標準。

(6)栽植密度 蘆筍的栽植密度對株叢發育、嫩莖數量和質量,以及單位面積的產量變化,均有很大影響。一般稀植的株叢發育快,單株逐年收穫量的增長快,嫩莖粗,質量好;增加栽植密度會不利於株叢發育,影響單株產量的增長,但早年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以後雖隨株齡的增長其差距趨於縮小,但多年累計產量仍明顯超出稀植,而且在一定範圍內,對嫩莖質量並不會有明顯影響。

但當密度超過一定範圍後,尤其行雙行栽培蘆筍時,由於株間競爭加劇,嫩莖的質量會受嚴重影響,且株叢在養成期間由於莖葉過茂,田間通風透光不良,下部枝葉容易黃化落葉,招致病害蔓延。因此,最適宜的栽植密度,應在不使嫩莖變細的範圍內,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為原則。

在確定栽植密度時,除栽培白蘆筍需培土軟化,為取土方便,應擴大行距外,還應根據各地有效生育期長短、雨量、土壤肥力、栽培管理等多種因素來決定。有效生育期短,土壤瘠薄,降雨少,可提高密度;有效生長季長,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株叢生育容易過旺,病害多,則應稀些,特別應擴大行距,以利於通風透光,便於控制病害蔓延。生育期長的,用母莖採收的,由於延長了採收期,株叢養育期縮短,避免了株叢生育過茂現象,則可縮小株行距。一般白蘆筍栽培的行距為180厘米,株距30厘米。為避免株間劇烈競爭,都不宜行雙行密植。

(7)栽植深度與栽植方法 苗株栽植深淺,常會影響栽植成活率,株叢的生長發育,嫩莖發生的早晚、產量和質量。白蘆筍栽培中,還會影響培土斷根問題。

一般栽植過深,成活率低,根部氧氣不足,早期植株發育不良,春季嫩莖發生遲,採收嫩莖時,殘留部分多,消耗養料,影響產量。而淺栽雖然容易成活,株叢生長發育快,春季嫩莖發生早,數量多,但鱗芽瘦,嫩莖細,莖葉繁茂,容易倒伏,且易受乾旱霜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栽植深淺僅對植株早期的發育有影響,多年以後的根株在土下均處於相似的位置,表明地下莖在適合的環境下向水平方向生長,不適合時就會改變方向,達到適合的土層後又水平方向發展。因此,無論當初深栽還是淺栽,多年後植株周圍的地下莖的位置,大體上都處於同一深度。

栽植深度應隨苗齡大小、土質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而異。多雨,土壤透氣性差,宜淺;少雨,氣候乾燥,土質疏鬆,宜適當深栽。一般以10~15厘米為宜。剛栽植時覆土厚度只需3~6厘米,當新的地上莖長出後,再分次覆土到一定深度。否則,將由於根部氧氣供應不足,降低成活率。

栽植時,應將苗株按一定株距擺放在預先準備好的定植溝中,並注意行內株間排列成一直線。由於粗大肉質根不易與土壤密接,擺苗時應注意將根系放舒展,不可彎曲或相互重疊,覆少部分土後將苗株向上提拉一下,以免根部留有空隙,然後再覆土、鎮壓,澆穩根水,再覆鬆土保墒,並避免土錶板結。

【露地栽培田間管理】

1.夏季定植 蘆筍的管理春季育苗,夏季定植的蘆筍,第三年進入采筍期。田間管理分定植後當年管理和定植後第二年管理。

定植後緩苗期間,土壤乾旱應及時澆水,雨澇要及時排水防淹,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一般5~7天一水。適時中耕,促進根系發育。雨季雜草極多,要及時鋤草,作到鋤早、鋤小。鋤了,防止雜草與植株爭奪水肥,影響通風透光和拔大草傷苗。雨季到來前,應把定植溝填平,防止溝內積水漚根。填土時結合追肥,每公頃施草木灰3700~7500千克,或磷酸二銨75千克、氯化鉀75千克,以促進植株生長發育,增強抗病力。可將肥料施於距植株20~30厘米處,然後埋土。8月中旬再每公頃施草木灰3700千克或複合肥100~150千克。施肥時注意鉀肥複合,忌單施氮肥,以免植株徒長,降低抗病力。如發現立枯病、根腐病和莖枯病,應每月噴一次2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1:1:250),或噴甲基托布津的800倍液防治。

蘆筍定植當年,植株較小,行間很大,對土地利用不經濟。為充分利用土地,可於行間間作對蘆筍有益無害、不與蘆筍爭光、爭肥、無相同病蟲害的作物,如蘿蔔、菠菜等。

冬季,蘆筍進入冬眠期,在土壤封凍前應澆1~2次越冬水。當蘆筍地上部完全枯死後,可將枯莖割除,並清理地面上的枯枝落葉,運出地外燒掉,以消滅病蟲害源。

定植後第二年,春天應適時澆水,中耕保墒,保持土壤見乾見濕。在4月地溫回升到10℃以上時,地下害蟲如金針蟲、螻蛄、地老虎、蠐螬、種蠅、螞蟻等開始危害蘆筍幼苗和嫩莖。5月危害最嚴重,6月危害部位下移。此期應及時用敵敵畏、敵百蟲、辛硫磷等農藥噴撒地面,或拌成毒土、毒餌撒于田間防治地下害蟲。夏季高溫多雨,應及時鋤草和排澇,並防治病害。其他管理同定植當年。

2.秋末春初定植 蘆筍的管理春季出苗後適時澆水,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一般5~7天一水。結合澆水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7500~10000千克。在苗高15厘米左右時培土4~5厘米,過半個月後再培土4~5厘米。隨著秧苗生長不斷培土,使地下莖埋入地中約16厘米。夏季追肥2~3次,每次每公頃施複合肥150~225千克。入秋後,植株進入秋發階段,苗回青後每公頃施尿素150千克或人糞尿15000千克,過磷酸鈣225千克,促使枝葉旺盛,積累更多的養分,為下年生長打下良好基礎。雨季及時排澇防淹,及時中耕消滅草荒和防治病蟲害。

定植後第二年,抽生的地上莖增多,為了使植株形成茂盛的地上部,增強光合能力,一般不應採收嫩莖。

3.施肥 蘆筍從播種時計算到第三年春季才能採收。採收期應注意施肥。

白蘆筍應在早春未萌發前在植株旁淺掘溝鬆土,施入人糞尿每公頃7500~11000千克,然後培土。嫩莖採收結束後,在畦溝中施腐熟的有機肥,每公頃30000~37000千克,人糞尿15000千克,過磷酸鈣450~750千克、氯化鉀225~300千克。淺鬆土使肥料與土壤混勻,然後把培在植株上的土扒下,蓋在肥料上。夏季中耕鬆土後在植株附近施2~3次稀薄的人糞尿和氯化鉀,促使秋梢生長。最後一次追肥應在秋梢旺發前、降霜前兩個月施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施肥過遲,會嚴重妨礙養分積累。以後每年的施肥法相同。隨著株叢發展,產量的增加,肥料的用量應適當增加。

採收綠蘆筍的地塊,在春季未萌發前,在兩行之間掘深溝,施入腐熟的有機肥,每公頃施22500~30000千克,過磷酸鈣450千克,氯化鉀150千克。肥料填入溝中,分層加工,充分混合,用土覆蓋。夏秋季間在植株附近施人糞尿和氯化鉀2~3次,每次每公頃施量7500千克和225千克。在降霜前兩個月施最後一次追肥,每公頃施複合肥300千克。以後逐年隨著株叢的發展和產量的提高,施肥量逐漸增加。

蘆筍植株生長需要較多的鈣。在紅黃土壤中,鈣含量較缺,應適當施用石灰,一方面補鈣,一方面還有中和土壤酸度和改良土壤物理性質的作用。

4.灌溉和排水 采筍期間應使土壤中保持足夠的水分,嫩莖方能抽生得快而粗壯,組織柔嫩品質好。春季萌發前根據土壤濕度及時澆萌發水是非常必要的。采筍期間灌水應保持土壤見乾見濕。乾旱缺水,不僅嫩莖抽生緩慢,而且纖維增多,降低食用品質。采筍結束後,在高溫季節,更應及時灌水,促進株叢茂盛。為翌年的嫩莖增產貯備營養。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止土中積水及空氣缺乏,妨礙地下莖和根的生長,甚至引起爛根缺株。

在高溫雨季,蘆筍易倒伏,以致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妨礙光合作用,引起病害蔓延。倒伏的原因多為土壤含水量大,施氮肥過多,植株徒長所致。故及時排水,少施氮肥是很必要的。一旦倒伏,可設支柱扶持。

入冬土壤封凍前及時澆封凍水是保證冬季根系不致乾旱致死和提高抗寒力的重要措施。

5.培土白蘆筍 是加工罐頭的原料,是在收穫前培土軟化生產的。培土的目的是使嫩莖避光,以獲得鮮嫩、潔白、柔軟、美觀的嫩莖。在春季地溫接近10℃,預計蘆筍將要出土的前10~15天進行培土。華北地區約為3月下旬。

培土前清除地上的莖、枝葉,防止嫩莖染病。並中耕鬆土,揀出石塊等雜物,務保土壤細碎。如果土壤較濕,地下水位又高,培土前應曬土1~2天,使土壤乾濕適度然後培上。萬勿用過濕的土壤培土,以免土壤板結影響嫩筍出土和造成土壤空氣缺乏,影響蘆筍根系生長。如果采筍期土壤乾燥,地下水位又低的地塊,可不用曬土。

培土時勿使用有機肥,以免污染產品。

培土時呈上窄下寬、橫斷面為梯形的土埂。土埂高度為25~30厘米,土埂上部寬30~40厘米,下部寬50~60厘米;土埂要直,並且高度一致,位於株行的中間。為做到這一點,培土時在行株中心插標記、拉線標直,並用三塊木板釘成梯形的培埂模型,插入土中15厘米,兩人在兩邊合培一壟。培至壟土超過模型10厘米時,用杴拍實壟頂,使土下沉與模型高度一致時為止,再拍實兩邊,達到內松外緊,埂面鬆緊一致。

培土的高度與採收嫩莖的長度是正相關關係。因此,培土高度應根據罐頭加工廠的要求規格而定。培土的寬度隨著採收年限的增長而逐年加寬。雨後和多次採收後,若土壟下塌,應產即加工修整。

嫩莖採收結束,應立即把培的土壟耙掉,使畦面恢復到培土前的高度,保持地下莖在土表下約16厘米處。倘若地下莖上方的土層過厚,則會促使它向上發展,造成以後培土困難。

【塑膠拱棚早熟栽培】

由於拱棚的保溫性能差,夜間最低溫度僅能高出露地1~3℃。因此,覆膜較晚,採收始期只早於露地20~40天。拱棚日夜溫度變化劇烈,氣溫回升後的晴朗天,白天棚溫可高達40℃以上,要及時注意通風,防止高溫傷害。一般當露地平均氣溫達10℃,最低溫穩定在5℃以上時撤膜。覆膜期較短,在整個採收期中,只有小部分時間處於覆膜條件下,採收結束期與露地栽培幾乎相似,故采後的栽培管理同露地栽培。管理上的主要特點,首先是合理確定覆膜時期,並做好棚溫的調節和夜間的保溫管理。此外,拱棚要經常通風,土壤水分特別容易喪失,旱象嚴重,因此,要經常灌水。

1.採收期 採用拱棚覆膜早熟栽培的目的,在於提早采割,早上市,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而效益的高低,不僅與上市早有關,而且與產量有關。因此,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應待蘆筍株叢生育進入成年時,才進行拱棚覆膜早熟栽培,一般在定植後的第四年開始。

2.採收前的管理 除設定拱棚覆膜保溫外,其他管理工作均與露地栽培相同,只是採收前土壤中耕,施催芽肥,根株上噴灑殺菌劑和殺蟲劑等工作要提早到設定拱棚前進行。

塑膠拱棚的設定:早春到來,完成採收前的中耕除草、施催芽肥、噴灑殺菌劑後架設拱棚。拱棚有小拱棚中拱棚兩種類型。嚴寒地區,春季氣溫回升到旬平均溫度3℃以上時開始覆膜。冬季氣候不十分寒冷的地方,宜在終霜前2個月左右覆膜保溫。長江流域約在2月上中旬。華北地區3月上旬覆膜

3.採收期間的管理 拱棚覆膜期間,棚內日夜溫度變化異常劇烈,嫩莖易受高溫或低溫影響,土壤中的水分喪失也特別快,易受旱害。因此,覆膜收穫期間管理的中心任務是搞好溫度和水分管理。

溫度管理:一般從覆膜保溫開始,經10~15天萌芽,萌芽後就易發生凍害。因此,在早期外界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特別在寒流襲擊時,晚間應加蓋草苫保溫。白天應隨日照變化,棚內溫度上升情況進行通風透氣。當棚溫上升到25℃左右時,將南側或東側的薄膜撐起,有風時應將背風的一側薄膜撐起。

當外界的旬平均氣溫達10℃以上,夜間最低氣溫在5℃以上時,小棚在晚間可以不必覆膜。當寒流襲擊時,晚上還要覆膜,以防霜害。

水分管理:一般從覆膜保溫開始至初次采割,可不必澆水。在收穫初期,土溫仍較低,土壤水分蒸發量少,嫩莖萌生少,伸長緩慢,需水量也不多,灌水相隔時間宜長些。隨著地溫升高,萌芽數的增加,嫩莖伸長加速,需水量增加,灌水要勤。一般應保持土壤見乾見濕為度。在採收盛期更要保證水分的供應。每次灌水都應在午前採收結束後進行,以免影響地溫回升,導致夜溫太低。

其餘管理工作與露地普通栽培相同。

【採收】

1.采筍期 當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培土到采筍為15~20天,華北各地在4月上中旬開始采筍。采筍持續日期,依植株年齡、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條件而異。當出筍數量減少並變細弱時,必須停止採收。採收期過分延長,則綠色莖枝的生長日期被縮短,養分的製造和積累減少,影響第二年嫩莖的產量。而且由於植株營養不良,易生病害和衰老。一般第一年採收期以20~30天為宜,採收第二年30~40天,以後可延長到60天左右。無論如何,採收結束應留給植株90天以上的恢復生長時間。

2.采筍工具 采筍工具為采筍刀和盛筍器。各地用的采筍刀為碳鋼製作,木製刀柄,刀刃鋒利,刀身長10厘米,刃寬2厘米,刀身刻有原料長度標記,防止下刀深淺不一。盛筍器各地不一,但以三格提盒式較為方便,可將采筍與分級同步進行。三格提盒是用楊木或泡桐木等輕質木板製作,板厚1厘米,盒長50厘米,高、寬各為20厘米;盒為三格,分放三級筍。中間一格較大,占盒長1/2,放一級筍,兩端兩格各占盒長1/4,分別放二級筍和等外筍,隨采隨分級放入。

3.采筍方法 采筍在壟面觀察,發現壟面有龜裂或頂瓦現象,下面即有可采之筍。用於輕扒壟土,露出嫩芽5厘米,防止碰傷筍尖或其他生長中的筍芽。手捏筍尖下3厘米處,用刀與地平面成70~75度角,距嫩莖3厘米處插入土內。刀伸至刻度標記與嫩莖頂部相平時,按刀同時前伸,土內發出響聲,嫩莖已割斷,隨即按級分別放入提盒內。然後用濕土將洞埋到比壟高5厘米,用手拍至與壟面高度一致。避免土壤過松過緊,否則再抽生的嫩莖會因土壤鬆緊不一而彎曲,或因透光、透氣而變色、老化、筍尖散頭而失去原料價值。用此法采筍每人每天可采1~2公頃。

采筍時務必注意不可損傷地下莖和芽。產筍盛期每天早、晚各收一次。採收綠蘆筍者於嫩莖高23~26厘米時齊土面割下。每次採收不論好壞應全部割取,否則遺留的嫩莖繼續生長會消耗養分,影響產量。

【留母莖採收】

栽培在中國南部地區,冬季無霜,蘆筍可周年生長,沒有休眠期。在這些地區如周年採收,勢必因地下部積累養分太少,而影響產量。為了使植株多抽生嫩莖,應在採收期間培養一定數量的莖枝和擬葉,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抽生嫩莖所需的養分。這種栽培方式叫做留母莖采筍栽培法。

1.母莖的選留和更新 在每年春季抽生大量嫩莖前,將老母莖全部割除。清潔田園,施肥、培土後,促使植株抽生粗壯的新嫩莖。除從中選留出幾條粗壯的嫩莖讓它長大作為母莖外,其餘的嫩莖陸續分批採收。當初生的嫩莖變細時,追施第二次肥料。施肥後抽生的嫩莖又變粗,從中陸續選留健壯的嫩莖培育成新的母莖,而分批割除衰老的母莖。秋季氣候溫和,植株生長適宜,讓抽生的全部幼莖都長成枝葉,停止採收,以使地下積累更多的養分,為第二年產筍準備充足的營養條件。對發生病害、傷殘、蟲害的母莖,應隨時清除。留母莖的地方,應在抽生嫩莖較多的位置,每處1~2條,使地下莖的各生長點都有較多的養分供應,均可正常發展。

2.施肥 每次選留母莖之前各施一次肥料。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1500~22500千克,混入複合肥225~300千克。施肥時先在畦溝中開溝,施下肥料與土拌後再蓋土。每次間隔一溝畦不施,以便相互輪換施肥的位置,避免施肥時傷根太多。此外,在採收嫩莖期間每隔半個月追施複合肥每公頃225~300千克。

3.其他管理 當母莖長到50厘米高時,摘去頂梢,抑制它伸高,防止倒伏。摘除雌花和幼果,以免消耗養分。割除母莖應在晴天進行,避免雨天割除傷口侵染病害。割下的母莖立即運出田間,防止病菌侵染新幼莖。母莖剛出土應及時噴藥保護防病。

採收嫩莖主要在春、秋二季。夏季高溫期植株生長不良,應停止採收40~50天。秋季採收到10月底即應停止,不可過長;否則植株積累養分太少,影響第二年的產量。

【病蟲害防治】

1.莖枯病

(1)症狀 發病期,在距地面30厘米處的主莖上,出現浸潤性褐色小斑,而後變成淡青至灰褐色,同時擴大成棱形,也可多數病斑相連成條狀。病斑邊緣紅褐色,中問稍凹陷呈灰褐色,上面密生針尖狀黑色小點。如空氣乾旱病斑邊緣清晰,不再擴大成為慢性型病斑。若於氣陰雨多濕,病斑可迅速擴大蔓延,致使上部的枝莖枯死。

在小枝梗和擬葉上發病,則先呈褪色小斑點,而後邊緣變成紫紅色中間灰白色並著生小黑點。由於迅速擴大包圍小枝易折斷或倒伏,莖內部灰白色、粗糙,以致枯死。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致病。在多雨有風的條件下傳染迅速,雨水濺沾也可傳染。空氣傳染是大面積發病的主要原因.田間蔓延的方向和發病迅速常受風的影響。此外,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氮肥過多等,均易加重該病發作。

(3)防治方法

①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栽培。

②清潔田園,割除病莖,澆毀或深埋。

③田間覆蓋地膜,控制氮肥,防止生長過旺。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1:240波爾多液;50%代森銨的1000倍液每7~10天一次,連噴2~3次。

2.褐斑病

(1)症狀 在枝莖和擬葉上發病為大量赤褐色小型病斑;隨著病斑的逐漸擴大在中央部位先變成淡褐色,再轉為灰色,後期生霉層,並生有紫褐色輪紋,病斑外緣有黃色輪暈。多數橢圓形病斑擴大相連成不規則病斑。病斑繞莖合圍,則上方枝莖幹枯。天氣潮濕時,可生出白黴,以致擬葉早期脫落,植株長勢急速衰降。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靠空氣傳播,在高溫條件下發病嚴重。

(3)防治方法 同莖枯病。

3.菌核病

(1)症狀 幼莖多在靠近地面處發病,先褪色而後變褐,繼而生出黑色鼠糞菌核。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

(3)防治方法 同莖枯病。

4.根腐病

(1)症狀 發病後莖基部的皮層腐爛,吸收根也受到破壞而導致主莖變黃,植株衰變。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是由多種病原菌致病的病害。主要由土壤傳染。

(3)防治方法 幼苗定植時用苯菌靈或苯菌丹按有效成分的400~500倍液,浸根15分鐘防治。

5.立枯病

(1)症狀 苗期從地面稍上處形成發紅而略帶紫色的病斑,以致全株枯死。采筍時傷口亦可侵染,嚴重時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同根腐病。

6.鏽病

(1)症狀 危害莖部及擬葉。夏季為橙色銹斑,表皮破裂後散出橙色粉末。秋季為暗褐色病斑。擬葉會因此而早期脫落,嚴重時整株變色枯死。

(2)發病條件 該病由真菌引起。空氣潮濕、通風不良易發生該病。

(3)防治方法

①採用抗病品種,如瑪麗華盛頓等。

②清潔田園,做好通風、排水工作。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的800倍液;50%滅菌丹800倍液噴布。

7.蟲害 主要有蠐螬螻蛄種蠅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危害。可在田間撒25%敵百蟲粉加5倍細土做成的毒土;或用90%敵百蟲的30倍液拌在麥款或豆餅上,撤在田間做毒餌;施肥時噴80%敵敵畏乳劑的800倍液等方法防治。

【生產中經常發生的問題】
1.白筍變色 培土採收的蘆筍要求筍為白色或乳黃色,如筍為綠色或筍尖為綠紅色,則為變色,這樣的產品質量下降。嫩莖變化主要是遇光所致,在完全避光的條件下,嫩莖不會變色。

白筍變色主要是栽培管理原因。如在砂質土或黏重土地塊上,砂質上的空隙大,黏重土易龜裂,這些縫隙均可透光使蘆筍見光變色。土壤溫度高、乾燥,培土易乾裂;培土過松,土壤空隙太大,均可因透光而使筍變色。

為防止蘆筍變色,在栽培中要選用砂壤土,精耕細作,使土壤顆粒粗細均勻,水分適中,培土鬆緊一致;地溫過高時,適當澆水,增加土壤濕度,減少土面龜裂。

白筍變色嚴重時,應適時早收,供應市場鮮食。

2.畸形筍 蘆筍採收時嫩莖彎曲、粗細不均、橫斷面不為圓或扁圓形等均為畸形。畸形筍影響加工商品價值。畸形筍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施肥不腐熟或過多,燒死了嫩莖生長點,或抑制了生長點的正常發育;土壤粘度大,坷垃多,培土鬆緊不一,妨礙了嫩莖的正常伸長,嫩莖抽生時,遭受蟲害損傷等均可使蘆筍畸形。防止畸形筍產生的措施為:精細整地,使土壤中無石塊、無大坷垃、土壤疏鬆,培土要鬆緊一致,並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空心筍 嫩莖中間組織呈空心狀稱空心筍。空心筍降低了食用價值。空心筍是由於營養比例失調,缺少磷、鉀肥,采筍期過多地追施氮肥,植株徒長而造成嫩莖空心。在采筍期要注意合理施肥。特別要注意追施磷、鉀肥,不要單施氮肥,確保地上部生長粗壯,製造和積累較多的營養供嫩莖抽生,即可避免空心筍出現。

4.嫩莖開裂 采筍期,嫩莖縱向裂成深口,裂口呈褐色,不但降低食用價值,還易引起腐爛。開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磷、鉀肥料,植株徒長,久旱缺水,突然澆水或降雨,使嫩莖的增粗膨大過快,而表皮已木栓化不能相應加粗,而導致開裂。防止嫩莖開裂的主要措施是注意增施磷、鉀肥料,澆水應均勻,忌忽乾忽濕。裂口嚴重的地塊,可每公頃施500倍的滷水1千克防治。

5.異味蘆筍 味淡、苦味過重或有其他異味,均可影響食用價值。異味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農藥和澆灌城市污水,或有毒的廢氣和工業垃圾等污染所致。為此,在培土時勿施有機肥料;培土前後和采筍期,嚴禁施用農藥;禁止用垃圾追肥;不用工業廢水澆灌。

【發展前景預測】

蘆筍為世界十大蔬菜之一,但在中國屬於種植面積很小的稀特蔬菜。目前生產大多為加工出口。隨著出口生產的發展,加之蘆筍的營養價值甚高,國人的食用習慣會培養起來的,生產面積也會發展的。蘆筍會由稀特蔬菜行列轉入大路蔬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