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窄唇蜘蛛蘭種拉丁名:Arachnislabrosa(Lindl.)Rchb.F.
國內分布:產台灣(花蓮、屏東、高雄等地)、海南(三亞市、保亭、昌江、儋縣)、廣西(地點不詳)、雲南南部(勐臘、景洪、勐海)。生於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林緣樹幹上或山谷懸岩上。
國外分布:分布於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越南。模式標本采自熱帶亞洲(地點不詳)。
海拔:800-12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Bot.Centralbl.28:343.1886]
中國植物志:19:334
屬拉丁名:Arachnis
亞族中文名:指甲蘭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AeridinaePfitz.
族拉丁名:Trib.VandeaeLindl.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莖伸長,達50厘米,粗7—10毫米,質地硬,具多數節和互生多數二列的葉。葉革質,帶狀,長15—30厘米,寬1.6—2.2厘米或更寬,先端鈍並且具不等側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葉鞘套疊,宿存。花序斜出,長達l米,具分枝;花序柄和花序軸細圓柱形,圓錐花序疏生多數花;花苞片紅棕色,寬卵形,氏5—8毫米,先端鈍;花梗和子房棕色,纖細,長約2厘米;花淡黃色帶紅棕色斑點,開展,萼片和花瓣倒披針形;萼片長約1.8厘米,寬約3毫米,先端近鈍;花瓣比萼片小;唇瓣肉質,長約l厘米,3裂;側裂片小,直立,近三角形,基部寬約2毫米,先端鈍;中裂片厚肉質,舌形,先端銳尖或稍鈍並且其背面具1個圓錐形肉突,基部中央凹陷,而其兩側各具1個指向後方的乳突;距位於唇瓣中裂片的中部,圓錐形,厚肉質,長4—5毫米,向後彎曲。距口位於唇瓣的兩側裂片之間和中裂片的叢邢;蕊柱粗壯,長6毫米,粗4毫米,具不明顯的蕊柱足;蕊喙三角形,先端寬寬凹缺;粘盤柄近卵狀三角形,長l毫米;粘盤近半圓形,與粘盤柄基部等寬。花期8—9月。本屬概述
附生草本。莖伸長,堅實而粗壯,分枝或不分枝,具多數二列的葉。葉稍肉質,扁平而狹長,先端淺2裂,基部具關節和抱莖的鞘。花序側生,斜出或下彎,通常比葉長;花序柄和花序軸細長,分枝或不分枝;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具少數至多數花,花大或中等大,開展,肉質;萼片和花瓣相似,狹窄,通常向先端變寬;側萼片和花瓣常向下彎曲;唇瓣基部以1個可動關節著生於蕊柱足末端,3裂;側裂片小,直立;中裂片較大,厚肉質,上面中央通常具1條龍骨狀的脊;距短鈍,圓錐形,通常近末端稍向後彎曲;蕊柱粗短,具短的蕊柱足;花粉團蠟質,4個,幾乎等大,每2個成一對;粘盤柄卵狀三角形或近梨形;粘盤大,比粘盤柄寬或等寬。約13種,分布於東南亞至紐幾內亞島和太平洋一些島嶼。我國僅1種,產於南方熱帶地區。本屬模式種:ArachnismoschiferaBl.(A.Flosaeris(L.)Rchb.F.)
亞族概述
附生草本,不具假鱗莖或塊莖,具肥厚的或有時有發達的根被的氣生根;氣生根生於莖上或僅集中於植株基部,有時扁平而多少綠色。莖長或短,單軸生長(頂端無限生長)。葉扁平、圓柱形或兩側壓扁,有時退化為鱗片狀(此時常有綠色根),基部常呈鞘狀而抱莖,有關節。花序側生,分枝或不分枝,通常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或大,變化極大;蕊柱常有蕊柱足;花葯俯傾,有藥帽;花粉團4個或2個,較堅硬的蠟質,通常有粘盤柄和粘盤。本亞族模式屬:AeridesLour.共約100屬,分布亞洲熱帶地區和大洋洲,向北可達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非洲。我國有45屬。本族概述
附生植物,不具假鱗莖或塊莖,具肥厚的氣生根。莖長或短,單軸生長(頂端無限生長)。葉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有時退化為鱗片狀,基部有關節。花序側生,分枝或不分枝,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小或大,變化甚大;唇瓣無距或有距,有時距非常長;蕊柱具或不具蕊柱足;花葯俯傾,具藥帽;花粉團2個或4個,較堅硬的蠟質,通常具粘盤柄和粘盤;蕊喙短或長,有時有深缺刻;柱頭通常凹陷。本族模式屬:vandaJonesexR.Br.共約155屬,主要分布於亞洲與非洲熱帶地區以及大洋洲,個別屬也見於南美洲。我國僅有1個亞族共45屬。亞科概述: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較少為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轉或90°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藥床和1個花葯,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葯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葯(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線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線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科的模式屬:OrchisL.全科約有700屬20000種,產全球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溫帶地區。我國有171屬1247種以及許多亞種、變種和變型。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ridb.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亞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線於粘盤,也有直接連線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線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本亞科模式屬:OrchisL.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布。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分布與習性
產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廣西、海南、台灣有分布。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越南也有分布。海拔下限800海拔上限1200生於山地林緣樹幹上或山谷懸岩石上。
套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