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秋海棠白粉菌拉丁學名ErysiphebegoniaeZheng&Chen
參考文獻ActaMicrobiol.Sinica20:361.1980;Zheng&Chen,Sydowia34:227.1981.
同物異名ErysiphepolygoniSensuauct.nonDC.:Tai,Bull.ChineseBot.Soc.2:18.1936.p.p.;Tai,Bull.TorreyBot.Club73:113.1946.p.p.;Tai,SyllogeFungorumSinicorum.p.137.1979.p.p.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亦生在花及葉柄上,存留至近消失,形成邊緣無定的白色斑片,後來互相癒合;分生孢子近柱形至桶-柱形,22.9-38.1×12.7-16.4(-17.8)μm;子囊果散生,有時近聚生,黑褐色,扁球形,直徑(80-)90-105(-119)μm,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直徑6.3-20.3(-22.9)μm;附屬絲(3-)13-25(-35)根,一般不分枝,個別分枝1次,近直、彎曲至扭曲狀,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5-)1-2(-4)倍,長(40-)81-240(-438)μm,向上稍漸細或上下近等粗,寬(3.5-)5.1-8.9(-10.2)μm,壁薄,平滑或稍粗糙,有0-7個隔膜,褐色至深褐色,個別淡褐色;子囊在同一個子囊果內同時有大、小兩種類型存在,各有(1-)2-3(-5)個,總數約為(3-)5-7(-8)個,近卵形、廣卵形、近球形,有短柄、近無柄到無柄,大子囊(45.7-)50.8-63.5(-68.5)×(28.8-)33.0-45.7(-48.3)μm,小子囊(30.0-)33.0-40.6(-45.7)×(22.9-)25.4-33.0(-37.5)μm;子囊孢子在大子囊內的(2-)3-5個,在小子囊內的2-4(-5)個,近卵形、矩圓-卵形、橢圓-卵形,帶黃 色,在大子囊內的(17.5-)18.8-22.9(-25.4)×(10.2-)11.4-13.9(-15.2)μm,在小子囊內的(11.3-)12.7-15.2(-17.8)×(7.5-)8.9-11.3(-12.5)μm。中國分布
秋海棠BegoniaevansianaAndr.:河南嵩縣(11582)。中華秋海棠BegoniasinensisA.DC.:北京(08475,11960)。
雲南秋海棠BegoniayunnanensisLevl.:雲南昆明(03919,03924,04761)、麗江(38951主模式)。
世界分布
中國。討論
秋海棠科上的Erysiphe,過去早有報導。在國外,Begonia上的Erysiphe有被鑑定作Erysiphe.PolyphagaHammarl.(Hammarlund,1945;Junell,1967a)的,也有被鑑定作ErysiphecichoracearumDC.(Parmelee,1977)的。前者是目前大多數研究白粉菌分類的作者都不予承認的可疑種,而且是一個不合法名稱;後者則是菊科上的常見種。把秋海棠上的菌鑑定為這樣的一些種,顯然是有問題的。
在國內,Begonia上的菌常被鑑定為ErysiphepolygoniDC.(Tai,1936;Tai,1946;戴芳瀾,1979)。當時報導時所依據的標本,連同以後採得的其他標本,總計6號。它們的形態一致,並有一個共同的突出性狀:每一個子囊果內都有大、小兩種子囊同時存在。大、小子囊形態相似,但體積明顯不同。大、小子囊內的孢子數目雖然都是2-5個,但大子囊內的以3-5個為主,而小子囊內的以2-4個為主。大、小子囊內的子囊孢子也是形態相近,但體積不同。根據這樣的特徵,理應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種。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