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馬桑生白粉菌
拉丁學名ErysiphecoriariicolaZheng&Chen
參考文獻ActaMicrobiol.Sinica21:25.1981;Zheng&Chen,Sydowia34:251.1981.
形態描述
菌絲體葉背生,近存留,形成薄而邊緣無定的斑片;分生孢子近柱形,30.5-44.4×12.7-17.8μm;子囊果密散生,但往往局限在葉子的某一小部分上面而不遍布全葉,深褐色,扁球形,直徑(70-)82-90(-100)μm,壁細胞較明顯,不規則多角形,直徑7.6-21.5μm;附屬絲5-15根。不分枝,波狀或曲折狀,往往在同一個子囊果上長短差別很大,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1-4(-5)倍,長(48-)85-320(-410)μm,上下近等粗,頂部漸細或在局部上粗細不勻,寬(5.1-)6.3-7.6(-9.6)μm,壁薄,一般平滑,少數在基部不明顯地稍粗糙,有0-8個隔膜,下半部深褐色至褐色,向上漸淡。到頂部淡褐色至近無色;子囊3-5個,在形狀和大小上都較規則,卵形至近卵形,較少近球形,一般有短柄,少數近無柄,48.3-66.0(-73.7)×33.7-45.7(-50.8)μm;子囊孢子3-5個,橢圓-卵形,較少近卵形,含有許多油滴,20.3-27.9×12.7-17.8μm。
中國分布
馬桑CoriariasinicaMaxim.:湖北巴東(38958主模式)。
世界分布
中國。
討論
平田幸治(Hirata,1971)在一篇討論白粉菌和寄主關係的文章中曾認為很少有白粉菌寄生在馬桑科上。那個時侯,只有Dingley和Brien(1956)報告了紐西蘭的馬桑屬上的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一種白粉菌。1977年,我們報告了我國馬桑屬上的第二個屬的白粉菌:UncinulacoriariaeZheng&Chen(鄭儒永、陳桂清,1977c)。前不久,我們又報導了馬桑屬上發現的第三個屬的白粉菌:ErysiphecoriariicolaZheng&Chen(鄭儒永、陳桂清,1981a)。這說明馬桑科至少可以被3個屬的白粉菌所寄生。
與自生在馬桑科以外的科上的Erysiphe屬的已知種比較,本菌因子囊果直徑很小,附屬絲數目、子囊數目和子囊孢子數目都很少,與它相似的種不多。具備上述特徵的其他一些種有ErysipheknautiaeDuby,ErysiphesikkimensisChonaetal.,ErysiphetrinaHarkn.,ErysiphegracilisZheng&Chen以及ErysiphemacleayaeZheng&Chen等,但所有這些種的附屬絲各有自己獨特的形態特徵,而且在子囊孢子數目、大小、分生孢子大小等其他方面也有差異。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