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布氏白粉菌屬(Blumeria),是從白粉菌屬(Erysiphae)劃出來的—個新屬。為單種屬,已發現的寄主全部屬禾本科一科。中國此種目前已知寄生在1科8屬12種的植物上。BlumeriaGolov.exSpeerSydowia27:2.1974.
ErysipheDC.:Fr.,Fl.Franc.2:272.1805.p.p.
BlumeriaGolov.,Sborn.Rabot.Inst.Prikl.Zool.Fitopat.5:124.1958.nom.illegit.
布氏白粉菌屬,菌絲體表生,有暗色的鐮形剛毛,在寄主植物的表皮細胞內形成指狀深裂的吸胞;分生孢子梗有球形的基部;分生孢子形成在分生孢子梗上,成串,無色,單胞;粉孢屬Oidium類型。子囊果無孔口,扁球形;附屬絲異常退化,少而短,菌絲伏;子囊多個,成束;子囊孢子單胞,無色至淡黃色。
本屬特點
本屬是從白粉菌屬ErysipheDC.分出來的一個小屬,最初由Golovin(TOJIoBHH,1958)以Blumeria的屬名發表,但未附拉丁文描述,以後才由Speer(1974a)重新用拉丁文進行描述。本屬特點為分生孢子梗總是有一個球形的基部,吸胞指狀,菌絲上生有暗色的鐮形剛毛,子囊果總是埋生在菌絲層內,附屬絲髮育不良。Speer(1974a)對這個屬進行了比較細緻的研究,他特彆強調子囊果的暗色硬皮層和子實層之間有一下皮層中間帶,因此與其他屬的白粉菌是不同的。
寄主植物
禾布氏白粉菌的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寄主葉片表面萌發,芽管頂端形成附著胞,然後從附著胞下方形成侵入絲直接穿過角質層,在表皮細胞中形成吸器,同時形成菌絲體在葉片表面蔓延,並不斷形成吸器侵入表皮細胞內,吸器內有細胞核。由子菌絲體在寄主表面蔓延並且產生散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面著生成串、無色的分生孢子。葉面上就出現白色粉狀霉層。葉片的細胞和組織被侵染後並不迅速死亡,受害部分一般只表現褪綠或變黃。
侵染後期霉層顏色變為灰色或灰褐色,霉層上有黑色小點,即病菌的閉囊殼。閉囊殼往往在寄主生長後期產生,其中有9—30個圓形、卵形或長橢圓形的子囊。每個子囊中有4—8個圓形或長圓形、單細胞、無色的子囊孢子。
禾布氏白粉菌是以病殘體上的閉囊殼或以菌絲體在帶病植株上越冬,下一年分別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傳播為害。有些地區很少發現閉囊殼或成熟的子囊孢子,越冬的菌絲體是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初次侵染髮病後,病菌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多次再侵染。
植物病害
麥類白粉病(Wheatpowderymildew)症狀:主要為害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也會受害,一般在葉正面發生更多。初期在葉上出現白色霉點,迅速擴展為長橢圓形白色霉斑,初為絨絮狀,後產生一層粉狀霉層,病斑周圍和反面褪為黃綠色。後期病斑上出現黑色小點。
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閉束殼球形,暗褐色,具絲狀附屬絲。子囊卵形,內有4~8個單胞無色橢圓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梗短,與葉面垂直,頂端串生橢圓形單胞無色的分生孢子。
盤點白粉菌目(一)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一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