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古城門
惠來縣城東南23.5公里處,有靖海鎮和神泉鎮並立。靖海鎮建城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因地貌如象行,故別名“象城”。古城門仍舊保存完好,鐫有“江山永固”4字,沉煙落日中遙見城圍蜿蜒。城牆有1503米長,平均約4.2米高。鎮中有寬約1米的老街,人行其中,仿佛時光倒流,有白叟黃童坐立於巷陌,昏黃燈光如人世間的溫情照亮青石板路,也照亮人們回家的匆忙腳步。惠來靖海港口
惠來靖海港口的航標建於清光緒年間,因為東南沿海一帶海底地形比較複雜,許多外來船隻不熟悉水道,很容易觸礁,因此,這個航標一建成就在那一段航道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就稱其為“亞洲第一燈塔”。現在定性它為中國東南沿海比較早的燈塔之一。而神泉港是歷史悠久的漁村,因為從這個港灣出海打魚的漁民人數一般都比較多,也經常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神泉港在歷史上就是著名的漁港,一般的國小國中教科書上都有列出。成為惠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海洋經濟的起點。燈塔介紹
和老街懷舊氣氛相對照的是矗立於海角石碑山的航標燈塔和燈塔守望著的即將動工修建的靖海港。石碑山由於位置顯目,歷來是海上航行和漁民歸航的重要標記之處。公元1882年,石碑山燈塔由萬國公司創建,後又陸續重建。石碑山燈塔高33米,射程18海里,盡收海角天風於眼底。而燈塔之下的航道100多年之前就被英國人定為國際航道。現在的燈塔為1981年建成,鋼筋 混凝土結構,該燈塔高68.8米,7級抗震設計,14級抗風設計,塔頂燈光視距24.5海里,主光燈每10秒閃動一次, 並配有雷達應答器和無線電導航系統等設 備,是中國16個導航台中最高者,有“亞洲第一航標塔”之稱。石碑山岬角的汕頭航標區石碑山燈塔,高聳挺拔、巍然屹立。
石碑山岬角系粵東海岸線拐彎處伸入海洋的最突出陸地,對往來船隻威脅甚大,舊時曾有許多船隻在此觸礁,可見該燈塔的重要性。登臨燈塔塔頂,遠眺是浩瀚廣闊、一望無際、碧波萬傾的南中國海,令人心曠神怡、心旌飄蕩。這裡的工作人員說,若是晴好天氣,在塔頂上觀日出日落十分絢麗壯觀。
這片目前仍然寧靜的海域,即將動工建5萬噸級的深水港。現藏於縣博物館的鯨魚頭骨化石告訴世人,這裡曾經是一片鯨游鯢潛的深海,而故老相傳,這裡也曾經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的物資儲備基地。天然資源與人文傳統的優越結合,令李文升對這裡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假以時日,這裡必可以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物流通道。
海角小縣文化形象
蒼煙落照之中,明代就開始守望海面的古炮台正見證一段新的歷史。就在它的腳下,幾十輛大型卡車川流不息,現代化大工業的基建工程正在此處轟轟烈烈地進行。而附近建成的風力發電廠的22根風輪正在暮色中從容鏇轉。與此同時,古炮台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在海角佇立了125年的石碑山燈塔也將目睹離它不遠處的靖海港發生一次質的飛躍——1987年建成的500噸級碼頭將要淡出歷史舞台,而今,這裡將興建5萬噸級的深水港。相傳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曾把這裡作為物資儲備港,相信建成後的靖海港將重新體驗鄭和時代的輝煌。
平心而論,惠來的許多歷史遺存並不都是具有文物價值的,然而,把歷史文化資源的包裝與策劃的重點放在其與現代海洋經濟相鄰相伴相結合這一點上,卻實在有足夠的新意。現代文明已經使許多地方變得枯燥,而風輪和古炮台的相守,老航標與新港的相望,卻使惠別開生面,使一個小城市的文化格局與眾不同,找到了它相對獨特的定位。惠來的實踐使它成為一個具有符號意義的象徵之地:傳統文化可以是海洋經濟的源頭,而海洋經濟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的一景。兩者共生,互惠互利。
關於海洋文化的討論始終是中國文化論壇上長盛不衰的話題之一,新型海洋經濟的發展也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最重要的一環。而廣東,有著中國最長的海岸線,潮汕地區正是中國海洋文明最早發育並發展得最集中最發達的地帶,因此自然而然地最具發言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惠來也許可能成為一個具體而微的標本。這對於一般被定義為大陸文化代表的中國發展現代意義上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經濟,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實施文物保護
惠來獨特的海洋文化是大自然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寶貴財富。在全省上下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今天,惠來將對文物古蹟實施保護和開發並進,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規劃包裝,正打造一張亮麗的海洋文化“名片”。其一,要對文物古蹟進行保護利用。惠來沿海古鎮歷史文化的資源是全縣海洋文化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瑰寶。龍江河道開挖出來的鯨魚化石,神泉的海角甘泉,靖海的古炮台、古城牆、老街景,以及有著100多年歷史的“亞洲第一航標燈塔”;還有華湖的峰火台等等,獨一無二。因此,必須把其濃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文物價值開掘出來,並加以合理的利用和保護,實現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其二,要提高文物品位,樹立海洋文化形象。今後決定惠來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必定是海洋文化。我們必須加大對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提高其品位,建設文化品牌,樹立起全縣文化形象。
其三,要做大海洋文化文章,推動全縣經濟跨越式發展。惠來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但惠來海洋優勢突出,具有後發優勢。惠來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利用地方資源特色,認真規劃整合併開發好文化資源,採用以文引游、以遊興商、以商促文、以文興縣的發展思路,使經濟與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帶動。
其四,要圍繞建設文化大省的總體要求,加快全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探索適應全縣實際的文化體制改革思路,制定文化建設規劃綱要和配套經濟政策,完善文化產品激勵機制;要加大投入,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文化硬體環境;要不斷豐富城鄉民眾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靖海鎮
靖海鎮地處惠來縣東南海隅,距離惠來縣城26公里,境內多是山地,鎮區背枕丘陵,面向南海。象崮馱古城,固有象城之稱,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謂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還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別稱。
靖海在唐、宋之時,已有漁民居住。元順帝(公元1333—1368年)時,大坭都後表樓十八鄉村民因受海盜侵擾遷徒至此。小坭十八鄉和石碑鄉部分村民遷徒入資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戶守御所。屬潮州衛,設千總一名,額旗軍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總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飭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劃歸惠來縣,時靖海所轄原大坭都和酉頭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個葵陽關外的東區均屬靖海鎮管轄。解放後區域建置變化較多,1986年撤區建鎮,轄二個居委會,一個漁民委員會和二十二個村民委員會。面積48.45平方公里,人口72978人。
靖海(所)建城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歷經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鎮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長五百零一丈。東西南北四城門由十字形街道貫通。城門均有瓮城及城樓。城牆內外兩邊以條石壘砌而成,中夯土。城牆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為跑馬道。四城門上分懸石刻牌匾:東曰“表海勝概”,西曰“靖海安瀾”,南曰“化洽趨虞”,北曰“萊鑰永固”。南城門及城牆1952年建獅石湖水閘時被拆除,東北面的城牆及城樓至今尚存。
附近熱門景點
·大亞灣
·惠州巽寮灣
·惠州龍門鐵泉
·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
·羅浮山
·惠州湯泉生態旅遊渡假村
·惠州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
·惠州象頭山
·惠州雙月灣
·平海古城
揭陽、惠州、陽江著名景點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惠州市的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素有“粵東重鎮”、“嶺南名郡”之譽。陽江市地處廣東省西南沿海,是198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轄陽春市、陽東縣、陽西縣、江城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