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場鄉[石場鄉]

石場鄉[石場鄉]
石場鄉[石場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場鄉位於五蓮縣城西南15公里處山地丘陵區,南鄰新興現代化港口城市日照市,西接古城莒縣。全鄉轄34個行政村,2.1萬人,總面積81平方公里,境內森林覆蓋率達45%。石場鄉山青水秀,果茂林風,氣候溫和,民風淳樸。一九九六年,山東省環境檢測中心對該鄉大氣、土壤、水進行了綜合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綠色食品要求。還有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

基本信息

工業基礎

石場鄉石場鄉
石場鄉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大力實施“工業強鄉戰略”,積極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使全鄉工業實現了速度、效益、後勁同步增長。全鄉基本形成了彈簧、化工、銹品、農產品深加工等優勢支柱產業,湧現出了永恆彈簧公司、宏祥化工有限公司、龍盛食品公司、天藝繡品有限公司、魯豐麵粉生產有限公司、鑫宇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機械彈簧、氧化鐵紅、紡織繡品、麵粉、花生油、冷凍食品等主導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特色農業

石場鄉大姜
石場鄉不斷加大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科技化、規模化經營,確立了名優特新型、綠色有機型、轉化增殖型綠色農業發展主線,大力發展質量農業、市場農業,種特、養野、植優,積極向國際農產品質量標準靠攏,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依託優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條件,著力培植林果、生薑、畜牧三大產業,享有“林果之鄉”之美譽,其中所產“飄香”牌紅富士95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權使用綠色食品標誌;所產五蓮明栗以其個大、色澤鮮艷、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等特點榮獲山東省優質產品獎。所產名品黃姜成為全鄉主導經濟作物,顏色鮮黃,形狀粗壯圓潤,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是食用保健品之佳品,深受日本、韓國客戶喜愛。全鄉年種植生薑10000畝,年產優質生薑2500萬公斤,有大姜貯藏窖3000個,窖藏生薑1000萬公斤。全鄉山多草多,是雞、羊、豬、重要產區,畜牧業逐步成為全鄉產業支柱。所產石場山雞以“農村小笨雞”為基礎,通過提純復壯,散養在山澗密林,食草籽昆蟲,飲山澗泉水,運動量大,體小結實,膽固醇含量低,肉質鮮美;所產“田倉”牌山雞蛋蛋黃大而呈黃紅色,蛋白清亮,是純天然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
石場鄉石場鄉
種植業,以生薑為主的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年種植生薑10000畝,年產優質生薑2500萬公斤,新建洗姜廠8處,年沖洗加工成品姜1600萬公斤,有大姜貯藏窖3000個,窖藏生薑1000萬公斤。所產名品黃姜顏色鮮黃,形狀粗壯圓潤,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是食用保健品之佳品,深受日本、韓國客戶喜愛。林果業以蘋果板栗生產為主。全鄉現有蘋果密植園6000畝,主要產品有紅富士、喬納金、紅嘎拉、藤牧一號,年產優質蘋果500萬公斤,其中所產“飄香”牌紅富士95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授權使用綠色食品標誌。板栗,現有2.2萬畝,120萬株,主要有五蓮明栗、大紅袍等10多個新優品種,年產優質板栗100萬公斤,其中五蓮明栗以其個大、色澤鮮艷、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等特點榮獲山東省幼稚產品獎。畜牧業,以波爾山羊繁育、山雞飼養為主。2000年從山東省畜禽良種推廣中心引進200隻波爾山羊,現已繁育雜交新一代波爾山羊1500餘只,改良後的山羊年出欄4萬隻以上。山雞飼養量大質優,該雞以“農村小笨雞”為基礎,通過提純復壯,散養在山澗密林,食草籽昆蟲,飲山澗泉水,運動量大,體小結實,膽固醇含量低,肉質鮮美,所產“田倉”牌山雞蛋蛋黃大而呈黃紅色,蛋白清亮,是純天然綠色食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全年飼養山雞38萬隻,產蛋96萬斤。

彈簧製品已發展到八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產品採用國家標準化生產,並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年生產農力答10000餘噸。化工產品氧化鐵紅已取得環保總局鑒發的化工工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主導產品有Z895、129、2級3個品種,年產量10000餘噸,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鄉鎮特色

石場鄉山雞
特色養殖助農增收

石場鄉發揮境內山場多、飼草豐富和民眾傳統養殖山雞山羊的優勢,瞄準市場行情,適時調整畜牧養殖重點,大做“雞羊”特色養殖文章,促進了農民增收。全鄉靠山雞和肉羊實現人均純收入690元,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抓政策驅動,調動民眾發展“雞羊”積極性。該鄉成對肉羊養殖規模達到30隻以上或山雞養殖達到200隻以上的大戶給予表彰獎勵。同時針對護林與放牧的矛盾,採用劃片輪牧、河灘地堰開放以及圈養飼餵相結合的養殖模式,大力發展“雞羊”養殖。優惠的政策調動了農戶上山發展養殖的積極性,全鄉山雞、山羊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到目前,全鄉發展養殖小區12個、養殖大戶320個,出欄肉羊達3.5萬隻,飼養山雞20萬隻,生產山雞蛋50萬斤。抓協會帶動,推動“雞羊”產業化發展。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該鄉先後成立了山雞協會和波爾山羊合作社兩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幫助養殖戶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幫助引進優良品種,賒購配方飼料,幫助做好防疫、檢疫工作,統一銷售,解決了農戶銷售難的問題。合作組織還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加快了雞羊畜禽優良品種推廣步伐。在合作組織的帶動下,全鄉建起了7處養殖示範基地,並以基地為依託,帶起了320個專業戶、官山溝養羊、梁家崖前養豬等8個專業村的發展,全鄉基本上形成了由協會接市場,市場帶基地連農戶的“雞羊”產業化格局。

抓品牌拉動,增強“雞羊”業發展後勁。畜禽產品贏得市場、創造高的效益,關鍵靠質量、靠特色。該鄉抓住城裡人喜歡“山野”味綠色食品的特點,大做山羊、山雞文章,全力打造畜禽無公害食品品牌。開發了“田倉”牌山雞蛋和波爾山羊與當地青華羊雜交的石場山羊。品牌出效益。石場山雞蛋比其他地方的雞蛋每枚價格高出近0.1元;所產的波爾山羊,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上市供不應求。優厚的養殖效益,鼓足了民眾發展山羊、山雞養殖的勁頭。

石場鄉石場鄉
打造“生態之鄉”

山東省五蓮縣石場鄉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該鄉打造“生態之鄉”的切入點,通過開展全民造林運動,實施科技興林計畫,做好依法管林工作,林業生態建設紅紅火火。該鄉制定了激勵政策,將造林成果與工資獎金、職務晉升掛鈎,實行鄉幹部包山頭、包路段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達到鄉里造林標準的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補助,調動了鄉村幹部造林綠化的積極性。大力實施科技造林,先後舉辦了5期科技造林講座、培訓班,受訓民眾2萬人次,發放明白紙1.5萬份,讓農民從理論上掌握科技造林的方法和知識。免費對規劃、挖穴、進苗、栽植四個環節技術指導,嚴把造林質量關,確保栽植一棵、成活一棵。目前,全鄉已綠化大小山頭11座,道路30公里,栽植松樹5萬株,其他綠化苗木10餘萬株,速生楊110萬株,完成造林綠化面積260萬平方米。

民營經濟發展

石場鄉石場鄉
石場鄉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大力實施“工業強鄉戰略”,積極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使全縣工業實現了速度、效益、後勁同步增長。全縣基本形成彈簧、化工、銹品製品等優勢支柱產業。彈簧製品已發展到八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產品採用國家標準化生產,並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年生產農力答10000 余噸。化工產品氧化鐵紅已取得環抱總局鑒發的化工工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主導產品有Z895、129、2級3 個品種,年產量10000餘噸,均達到國家規定標準.

該鄉牢固樹立“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狠抓經濟建設不放鬆,全鄉經濟經濟建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農業生產已走出傳統的狹小天地,向產業化、科技化、特色化、規模化邁進,龍盛食品、魯豐麵粉、鑫宇農產品、花星花生製品等一大批農字號龍頭企業已實現長足發展;工業生產主導地位已經確立,逐步形成了以彈簧制、化工、繡品為主的工業體系。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文教衛生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全鄉社會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

石場鄉石場鄉
概述

石場苗族彝族鄉,位於金沙縣西部中境。東經105°51′-106°06′,北緯27°34′-27°35′。東壤仁懷市九倉鎮,南靠桂花鄉,西接太平彝族苗族鄉,北抵清池鎮,平均海拔1044米。距縣城約38公里,出清池過馬路鄉至畢節市普定接大納路通四川瀘州。境內縣、鄉、村道縱橫,交通方便,是金沙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歷史沿革及區劃

石場鄉集鎮所在地,原名石革鬧,民國中期,改為“石革鬧場”,簡稱石場。金沙縣立縣後,建激揚鎮(石場諧音),1943年正式改為“石場”,為行政建置冠稱。1991年底撤區並鄉建鎮,原石場鎮、青木鄉、構皮鄉、岩上鄉合併改建為石場苗族彝族鄉,轄2個街道23個行政村。分別為紅旗居、朝陽居、新街村、白雲村、文興村、大木村、天星村、青群村、龍河村、青群村、群力村、群豐村、中心村、玉橋村、清江村、飛聯村、新聯合村、永興村、龍家寨村、茶樹溝村、岩上村、馬安山村、巴豆村、龍家灣村、鹿崽樓村。

石場鄉煤礦
自然資源

全鄉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56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仡佬等民族,全鄉共6360戶,人口25800餘人,其中:少數民族6800人,占總人口的27.5%。有耕地面積23500畝,其中田4000畝,有荒地面積1.5萬畝,植被覆蓋率38%。鄉境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水熱條件較好,年均氣溫為13.1℃—15.1℃,四季如春。年均降雨量950-1100mm,年日照1112小時,年無霜期290天左右。鄉境資源豐富,有3條過境河,最大的一條是與太平鄉的界河--漁洞河,有縣內最大的長征電站,發電量21600KW,電站庫區,每年夏有珍稀動物鴛鴦活動棲息,風光綺麗,上有冷水河自然保護區,3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桫欏樹等珍稀植物。礦藏主要有無煙煤、鐵礦石、硫鐵礦等。境內大木--青木煤礦礦床為縣內三大煤礦床之一,儲量為5.4億噸,煤系厚46.8-105米,已初步開發,由縣城到煤區的交通專線已建通。

石場鄉彝文碑刻
旅遊資源

石場由於開發較早,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人傑地靈。大寶飛雲洞古文化遺址,“黔北深山的文化瑰寶”敖家墳,五彩斑瀾的建築工藝精品“馬鞍山彝族民居”,民族風情的精華“麻啄坡苗族踩山節”,精美的文碑刻,永遠鑲嵌在地平線上的歷史物流印記“古鹽道”,大木“奢氏宣慰屋基”歷史遺蹟等等,無不昭示著石場古文化的豐厚底蘊。石場是紅軍多次經過的地方,是縣內19個革命老區之一,這裡曾留下紅軍的革命足跡和戰鬥遺蹟。石場近郊石靈鄉境內山飛雲洞發掘的文物,經專家審定為新時器時間遺址,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幽深,鍾乳層迭,怪石嶙峋,洞壁摩崖題記,值得探索。地處鹿崽樓村的敖家墳,建於光緒24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黔北文化瑰寶”。其石雕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境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旅遊前景十分看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