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場鄉[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下轄鄉]

石場鄉[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下轄鄉]
石場鄉[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下轄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場苗族彝族鄉,位於金沙縣西部中境。平均海拔1044米。距縣城約38公里,東與仁懷市九倉鎮接壤。出清池過馬路鄉至畢節市普定接大納路通四川瀘州。境內縣、鄉、村道縱橫,交通方便,是金沙西部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歷史沿革

石場鄉集鎮所在地,原名石革鬧,民國中期,改為“石革鬧場”,簡稱石場。金沙縣立縣後,建激揚鎮(石場諧音),1943年正式改為“石場”,為行政建置冠稱。

石場鄉 石場鄉

1991年底撤區並鄉建鎮,原石場鎮、青木鄉、構皮鄉、岩上鄉合併改建為石場苗族彝族鄉,轄2個街道23個行政村。分別為紅旗居、朝陽居、新街村、白雲村、文興村、大木村、天星村、青群村、龍河村、青群村、群力村、群豐村、中心村、玉橋村、清江村、飛聯村、新聯合村、永興村、龍家寨村、茶樹溝村、岩上村、馬安山村、巴豆村、龍家灣村、鹿崽樓村。

氣候資源

石場鄉 石場鄉

全鄉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56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仡佬等民族,全鄉共6360戶,人口25800餘人,其中:少數民族6800人,占總人口的27.5%。有耕地面積23500畝,其中田4000畝,有荒地面積1.5萬畝,植被覆蓋率38%。鄉境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水熱條件較好,年均氣溫為13.1℃—15.1℃,四季如春。年均降雨量950-1100mm,年日照1112小時,年無霜期290天左右。鄉境資源豐富,有3條過境河,最大的一條是與太平鄉的界河--漁洞河,有縣內最大的長征電站,發電量21600KW,電站庫區,每年夏有珍稀動物鴛鴦活動棲息,風光綺麗,上有冷水河自然保護區,3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桫欏樹等珍稀植物。礦藏主要有無煙煤、鐵礦石、硫鐵礦等。境內大木--青木煤礦礦床為縣內三大煤礦床之一,儲量為5.4億噸,煤系厚46.8-105米,已初步開發,由縣城到煤區的交通專線已建通。

行政區劃

白雲村 青群村 龍河村 群豐村
群力村 玉橋村 中心村 飛聯村
清江村 天星村 大木村 文興村
新街村 永興村 新聯合村 龍家寨村
茶樹溝村 龍家灣村 岩上村 馬鞍山村
巴豆村 鹿崽樓村 藿麻溝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079
11303
9776
家庭戶戶數 5922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057
家庭戶男 11284
家庭戶女 9773
0-14歲(總) 5526
0-14歲男 2941
0-14歲女 2585
15-64歲(總) 13878
15-64歲男 7555
15-64歲女 6323
65歲及以上(總) 1675
65歲及以上男 807
65歲及以上女 86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554

經濟建設

石場苗族彝族鄉 石場苗族彝族鄉

全鄉有耕地面積23500畝,其中田4000畝。有荒地面積1.5萬畝,植被覆蓋率45%。2008年實現工農業產值比2007年增長6%,其中:農業產值比2006年增長4.5%。財政收入努力完成90萬元;油菜籽、糧食產量比在2007年略有增長,烤菸計畫種植3200畝,確保收購菸葉80萬斤,菸葉特產稅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7年增加130元左右,人均純收入1850元,人均糧食穩中有升,計畫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8%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例比2007年上升7個百分點。鄉境交通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740縣道和岩孔至太平公路穿鄉而過,且在石場集鎮交匯。主幹公路網路呈放射狀與周邊縣(市)、鄉(鎮)相連。金沙至石場油路2006年建成通車,石場至太平鄉、石場至馬路鄉、石場至仁懷九倉鎮油路年底將建成通車。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蘊藏煤、鐵、銅、矽土等礦藏,其中黃青樹煤礦床探明儲量達5.4億噸,是金沙縣三大煤礦床之一。

特色產業

石場苗族彝族鄉以“油菜、畜牧、早熟作物、茶葉、酒用高梁”五大產業為基礎,發展“三高”農業。烤菸發展已成為富民強鄉的支柱產業,為脫貧一方作出了貢獻。酒用有機高粱的種植,在國酒茅台有機原料基地石場示範園的輻射下不斷擴大,畜牧業品種改良,實現雜交優勢的普及和優良品種的引進,極大地提高了畜牧業產量和質量,鄉鎮企業穩步發展,非公業主不斷湧現,發展成為鄉域經濟的主導產業。糧油加工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態勢,走向大規模生產道路。世紀之初,隨著黔北火電廠在金沙的建成,引資新建年產9萬噸煤的金鑫煤礦,煤田進入開發期,正逐步成為鄉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民族風情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傳統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廿四的火把節,是中國彝族的傳統新年,到了這一天,數萬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縫好的新衣,步履輕快地來到石林草場,唱歌跳舞參加各種喜慶節目,一直到晚上的篝火晚會,熊熊烈火染紅半邊天,足足熱鬧了一整天。在每年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期間,楚雄彝族自治州將舉行火把節狂歡,推出彝族祭祀火神、點燃巨型火把、舉辦大型焰火晚會等系列活動。

火把節期間,在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風景區,彝族同胞們則會撥響大三弦,吹起迎賓過山號,跳起歡快的舞蹈,點燃熊熊的火把,邀請各族人民參與火把節,以盛大的民族傳統摔跤、鬥牛比賽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藝演出來歡度這一盛大節日。

踩花山節

苗族傳統節日踩花山節主要流行於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村寨。各地時間不一,屏邊縣苗族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過節。該節日原是登高跳舞懷念祖先,男女青年互相求愛的一種活動,後來逐漸成為盛大的傳統佳節。節日清晨,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將五彩花桿插在傳統固定壩坡上,活動開始,著盛裝的男女老少擁入活動場所。活動主要有跳舞、鬥牛和跳獅子3項。鬥牛愛好者將賽牛的兩隻角用刀颳得尖銳鋒利,擦上香油,使牛角又尖又亮。比賽按一對一進行,幾輪較量後,優勝者由主人拉到花桿前披紅掛彩走一圈,人們以美酒敬獻牛的飼養者,表彰其辛勞。跳獅子是由若干個跳獅者組成,先在場內跳躍,然後架人梯爬花桿,以跳得好、爬得高的“獅子”為勝。勝者爬到花桿頂取下作為獎品的一個豬頭和兩瓶好酒。此時場中鑼鼓喧天,民眾為爬桿英雄歡呼雀躍。男女老少在蘆笙聲中跳三步舞或蹬腳舞,青年男女求戀尋偶定情結伴,老農在聚會中交流生產經驗。

旅遊資源

石場由於開發較早,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人傑地靈。民族民間文化形式豐富多彩。石場近郊石靈鄉境內山飛雲洞發掘的文物,經專家審定為新時器時間遺址,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幽深,鍾乳層迭,怪石嶙峋,洞壁摩崖題記,值得探索。地處鹿崽樓村的敖家墳,建於光緒24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黔北文化瑰寶”。其石雕藝術價值,不可估量。境內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旅遊前景十分看好。

領導分工

凌宗亮:鄉黨委書記,主持鄉黨委全面工作,分管人口和計畫生育、紀檢、人民武裝工作;聯繫人大、政協。

羅恩思:鄉人大主席,主持鄉人大全面工作,聯繫整髒治亂工作和激揚社區。

李波:鄉黨委副書記,主持鄉人民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稅、行政監察、金融、發改、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工作。

羅乾:鄉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分管黨務、宣傳、教育、辦公室、工會、共青團、婦聯、政協、目標考核、新農村建設工作,協助凌宗亮同志分管計畫生育,聯繫構皮村。

陳德均: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持鄉紀委全面工作,分管“五公開”、機關建設、文聯、黨史鄉志、協助凌宗亮同志分管計畫生育工作,聯繫新街村。

萬俊方:鄉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主持政法委全面工作,分管政法、綜治、信訪、維穩、禁毒、整髒治亂、道路交通安全等工作,協助羅乾同志分管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繫農業農村工作及柏楊村。

王邦亮: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主持鄉人武部全面工作,協助李波同志分管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工作;分管民政、危改、低保、新農保、新農合、衛生、人勞社保、農村綜合改革、殘聯工作,聯繫鹿崽樓村。

劉盛強:鄉黨委委員,分管農業、林業、水利、畜牧、扶貧開發、統計、菸草、供銷、糧食工作,聯繫中心村。

何永利:鄉黨委委員,分管黨建、組織、遠教、老齡老乾、統戰、關工委工作,聯繫大木村

張龍新:鄉黨委委員,分管檔案、旅遊、文體、廣電、郵電、通訊、機要、保密、科協、科技,便民服務中心工作,聯繫文興村。

機構職能

黨政辦:負責公文起草、印發、處理,檔案、自動化辦公系統、入口網站管理工作等。負責公務接待、會務籌備、內務管理,協調鄉直部門,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等工作。

鄉紀委辦(監察室):負責幹部作風監督、管理,政務公開,財務監督,依法行政監督,幹部違規違紀案件查處等工作。黨員幹部違紀違法舉報

黨建辦(含遠教辦):負責發展黨員、幹部人才管理、工資調整、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全鄉黨員幹部、農民民眾、學校師生的教育培訓工作。等工作。

綜治信訪維穩中心:負責信訪、維穩工作的日常開展,資料收集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禁毒、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

計生辦:負責全鄉人口計畫遠景規劃編制,計畫生育政策法規的宣傳,人口統計、上報和管理工作。

計生站:負責全鄉人口避孕節育優質服務、婦科病普查普治,出生缺陷干預等工作。

流管辦:負責全鄉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工作。

社會事務辦:負責民政救濟、救災、辦理結婚登記、城農低保等工作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辦:負責農村養老保險的收繳和待遇發放等工作。

財政所:負責辦理全鄉財政稅收征繳、上報、劃撥、一事一議等工作

農業服務中心(含農技站、畜牧站、扶貧辦):負責農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負責動物防疫、養殖場所建設和畜牧業發展等工作;負責全鄉扶貧開發項目的規劃編制、報批、實施、管理、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