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劉振屯鄉下轄村:葛樓村、府君廟村、劉振屯村、張腰莊村、曹李集村、劉樓村、後劉樓村、泥河店村、夏樓村、木集村、紫荊台村、馬莊村、宋橋村、李菜園村、張竹園村、大朱莊村、趙窪村、大雷莊村、大黃莊村、高河鋪村、辛井村、耿樓村、張老家村、方莊村、大王三樓村、大白莊村、買臣集村
基本介紹
劉振屯鄉是個回漢雜居的農業大鄉,轄26個行政村,145個自然村,272個村民組,16539戶,65045口人(其中回民占全鄉總人口的十分之一),81000畝耕地,占90%以上是沙地。2007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9.3億元,人均純收入3941元。劉振屯鄉交通便利,鄉村公路四通八達,遍布全鄉。國道106,省道淮富路,縣道102、府瓦路穿境而過。西連周項淮“金三角”中軸線直通大廣、南洛、京珠高速,北連周商高速公路,南有沙穎航道可直通上海。通迅發達,境內建有7座移動基站,實現全鄉移動、聯通信號無縫隙覆蓋,有行動電話13740部,程控電話用戶3790多個。基礎設施完善,五萬畝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區配套設施齊備,中低產田得到了改良。通過一期、二期農網改造後的輸電線路能滿足生產生活的用電。
劉振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紫荊台、范丹寺、九女冢、買臣遺址等文化古蹟繁多。紫荊兄弟團結友愛、朱買臣葬母等流傳百年的故事,激勵著村民同心同德、尊老愛幼、奮發向上。
經濟發展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歷屆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帶領全鄉人民僅僅圍繞“種植抓特色,養殖上規模,企業增效益,市場活流通,勞務輸出求突破,興鄉富民奔小康”的總體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五業並舉”發展鄉域經濟的路子。2003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3.79億元,完成財政收入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8元。1、種植業堅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科學規化,規模發展,注重效益的原則,以作物布局調整為手段,把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劉振屯鄉一直是淮陽縣花生、大蒜,黃花菜的主要生產基地,素有“花生,大蒜王國”之稱。歷界鄉黨委,政府都從中長遠利益著眼,採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引導全鄉千群轉變思想觀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全鄉年種殖地膜花生4萬畝,大蒜1.5萬畝,畝均效益突破1500元;同時,還著力發展了花卉苗圃,布朗李、黃姜、梨棗,蘆筍、棚菜等特色高效作物5000多畝.
2,養殖業靠典型引路,示範帶動,規模發展.劉振屯鄉農民素有養殖的傳統習慣,且有豐富的飼草資源,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養殖業,把槐山羊生產作為一大支柱產業常抓不懈.全鄉已發展養羊專業村11個,建起百隻以上養羊場50多個,發展養羊20隻以上的專業戶2218戶,初步形成了以高河為購銷基地的“槐山羊交易市場”,年銷售商品羊10多萬隻:以大方莊為中心的屠宰加工基地,常年從事牛羊屠宰和肉食品加工及皮革販銷的農民達1500多人。在養羊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其它養殖業的篷勃發展.全鄉建起600頭以上養豬場2個、100頭以上養豬場29個、10頭以上養豬專業戶120戶;養牛30頭以上專業戶11戶;千隻以上養雞場21個,500隻以上養雞專業戶76戶,達到了“人均2隻羊,戶均2頭豬,1頭牛”的目標.全鄉年平均槐山羊出欄13萬隻,黃牛出欄0.6萬頭;生豬出欄1.5萬頭,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18億元,畜牧業在整個大農業中的產值比重達到50.3%。3,大力發展近農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該鄉依靠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近農企業.全鄉已興辦板材加工廠39個,細木板廠102個,形成了段莊和馬莊兩大板材,板條生產銷售基地.板植材業的發展帶動了木材購銷,全鄉從事木材購銷的人員2000多人。同時,全鄉已發展花生加工民營企業31個,大蒜加工廠7個,予制廠4個,酒廠1個,油脂加工廠1個,安排剩餘勞動力4100人,人均月收入400多元.
4,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流通業發展.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動員社會各界人士投入資金650多萬元建成了豫東最大的花生,大蒜購銷市場。市場建設促進了流通業的發展,全鄉從事農產品購銷的農民經紀人400多人。並在上海,北京、武漢,廣州,深圳等30多個大中緘市設立了農產品銷售網點,年銷售花生2500多萬公斤,大蒜2000多萬公斤,板材30多萬立方米,每年為全鄉增收800多萬元.5、大力開拓勞務市場,多渠道向外輸出勞動力.鄉里成立了勞務輸出服務站,對外出務工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全鄉每年向外地輸出勞動力13000多人,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全鄉年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通過外出打工使一批務工農民長了見識,掙了票子,學了技術,紛紛返鄉辦廠興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領路人。
通過“五業”的協調發展,推動了全鄉其它各項社會事業進步。計畫生育工作連續七年保持“全市一類鄉鎮”地位;社會治安工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治安模範鄉鎮”和“依法治市先進單位”:民族團結工作曾被國家民委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鄉”,科普工作被省科協命名為“科普示範鄉”。
特色農業
劉振屯鄉土質以沙地為主,適宜種植花生、大蒜、黃花菜、小麥、大豆、棗樹和楊樹等農林作物,是聞名省內外的花生、大蒜、大棗生產基地,素有花生王國、大蒜之鄉的美稱。13年來,歷屆鄉黨委、政府都把農業生產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號工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手段,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特色高效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業,引導民眾走上了大循環促大發展的富民興鄉之路。2003年,糧食總產量是1991萬公斤,油料總產量2025萬公斤,均創歷史最高記錄。全鄉新發展塑膜農業6.3萬畝,其中地膜花生3萬畝,地膜太蒜1.5萬畝、地膜山藥、牛蒡等3000畝,新建日光溫室及塑膠大棚347個。麥棉套種、麥瓜菜套種和麥煙、紅薯套種達到7.5萬畝,年畝均增加收入1500多元。畜牧養殖業以推廣青貯氨化等先進飼養技術和加速品種改良為重點,抓大戶帶整體,抓品種搞改良,抓科技重防疫,抓節糧搞氨化,抓服務求發展,使全鄉畜牧養殖業向優質高效轉化。通過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新發展豬、牛、羊、兔、雞、鴨等不同類型的專業村18個、專業戶1612個。2003年底,全鄉黃牛存欄1.3萬頭,羊7.3萬隻,生豬2.1萬頭,家禽28萬隻。畜牧總產值7130萬元,比2002年增加3.8%,成為全縣以槐山羊、黃牛為重點的6大畜牧生產基地之一。社會事業發展
科教、文衛文化、教育、科技、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民眾文化事業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擁有文化中心1處,村文化大院26個,村級標準圖書室6個,藏書均在3000冊以上。教育事業再創輝煌。至2003年,全鄉擁有標準化教學婁22棟,興建初級中學4所,國小28所,其中民辦中學1所、國小2所,在校學生12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99.3%,連續5年中招錄取人數位居全縣前5名。科技事業得到加強。鄉建有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種子站,26個村村村建起了農技推廣服務站。同時,鄉政府成立農民技術協會、研究會組織6個,26個行政村均配備了科技村主任,成立了科普分會,有科協會員1463人,年引進推廣普及農業新技術8項、新品種10個,使科技含量在全鄉農業生產中的貢獻份額提高到53.7%。衛生工作取得新成就,有鄉級醫院2個,村門診所36個,醫務工作人員146人,全鄉兒童疫苗接種率達100%,保障了全鄉人民的健康。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鄉黨委、政府堅持多輪驅動、私營為主、整體推進的戰略決策,實施一系列得力措施,促使鄉鎮企業快速發展。鄉村兩級實施書記工程,加壓緊逼,促其發展;設立鄉鎮企業獎勵基金,對發展鄉鎮企業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大力表彰,對後進村黃牌警告;採取上面爭取,下面聚集,內部籌集,外面引進多渠道籌資的辦法,年引進資金350萬元以上;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型企業聯姻,實施高起點嫁接,藉助外力求發展;強化企業管理、實行企業改制,對外租賃承包,對內挖潛改造,形成抓龍頭擺龍尾,抓大廠活小廠,人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匯集的企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鄉國有私營企業發展到183個(其中板材廠36個,細木板廠71個,蒜片廠9個,花生加工作坊30個,預製品廠6個,個體工商戶347戶),完成企業總產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利潤1231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入庫稅金243萬元,較上年增長11%。林業發展
地處黃河故道的淮陽縣劉振屯鄉,歷史上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極為惡劣,“小風睜不開眼,大風揭不開鍋;北地撒秫秫,南地收高粱”曾是這個鄉的真實寫照。該鄉把林業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和耕作環境,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該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該鄉林網控制率達98%,年林木蓄積量15萬立方米,擁有各類板材加工企業222家,林業總產值1.02億元,占該鄉農業總產值的30%以上。轄10個自然村的馬莊行政村是該鄉有名的板材加工專業村。馬莊行政村已發展細木條加工廠154家、膠合板半成品廠9家,共安排農業富裕勞動力1100多人。他說,僅馬莊行政村就已形成15萬立方米原木的年加工能力,稅後利潤400萬元。馬莊行政村的年人均收入一直穩定在2700元,其中2007年僅板材加工一項年人均增收1400元,占人均總收入的50%以上。
該鄉段莊行政村是一個回漢雜居、人多地少的農業大村,全村2891口人,2543畝土地,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但是2003年這個村的人均純收入卻達到2500元。是板材加工富了段莊這個村。該村2008年的板材加工業總產值已達6500萬元,納稅22萬元。作為龍頭企業的恆源木業公司,年產值可達800多萬元。2008年6月,該公司的板材加工項目被省林業廳批准為周口市四大林業項目之一。
發展戰略
淮陽縣劉振屯鄉從調整產業結構、興建市場、最佳化環境入手,著力為鄉域經濟發展安上“助推器”。結構調整促發展。該鄉大力培育勞動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相結合的特色支柱產業以及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園區示範、龍頭帶動,建設特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產業帶。該鄉以曹李集等4個村為主的萬畝無公害大蒜基地、以趙窪村為主的千畝蘆筍基地、以張老家村為主的無公害花生基地、以劉樓和買臣兩村為主的大棚瓜菜基地、以木集為主的地膜菸葉生產基地等已初具規模。興建市場帶動發展。該鄉大力建設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靠大市場促進大流通,以大流通帶動大發展。劉振屯花生大蒜批發市場、馬莊細木工板購銷市場、高河槐山羊交易市場、大方莊牛羊屠宰加工市場等不僅規模大,而且輻射範圍已擴大到周邊數十個鄉鎮,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最佳化環境推動發展。該鄉一是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簡化程式,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加強對企業“四亂”、公路“三亂”的治理,落實了檢查申報、許可證制度。同時,實行警企共建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企業周邊環境治理情況,研究解決有關問題。三是進一步完善落實企業安靜日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到企業檢查收費,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環境。
小城建設
鄉黨委政府在多年的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培養農民經紀人,充分發揮其紐帶和橋樑作用,是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的有效途徑。鄉里制定了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各種資金投入到小城鎮建設上來。並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採取“以路帶房,以房補路”的房地產政策,用於供、排水等基礎設施;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同時,還採取政府投入和企業等社會各界有償投入相結合的辦法,吸引民間投資;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成立了股份制投資實體和物業管理機構等。全鄉用於小城鎮建設的資金達1200多萬元,對劉振屯東西、南北兩條主街道進行拓寬改造,新建臨街商品樓800多間;在此基礎上,還對原花生、大蒜市場和段莊、買臣、白莊、曹李集等4處農貿市場進行了規劃建設,進駐商戶600多家。培育農民經濟人480人,在上海、北京、武漢、廣州、深圳等30多個大中城市設立了農產品銷售網點,年銷售花生2500多萬公斤,大蒜2000多萬公斤,板材30萬多方。領導分工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姜雲凌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鄉長:石國富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副書記:莊心瑞
主抓政工、鄉直機關、辦公室工作。
紀檢書記:劉學良
主抓紀檢、信訪、政法、計畫生育工作。
副鄉長:孔玲玲
分管組織、土管、民政工作。
副鄉長:李祁峰
分管農業、農電、畜牧、水利、農業統計、城鎮“創三優”、小集鎮建設、宣傳工作。
武裝部長:臧思傑
分管武裝、統戰、扶貧開發工作。
人大副主席:方憶飛
分管人大、交通、財貿工作。
副鄉長:徐汝鴻
分管計畫生育、文教、衛生工作。
綜治辦主任:朱西海
分管政法、綜合治理、後勤工作。
工會主席:鄒德民
分管工會、企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