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療效的好壞,那是相對而言,甲藥治某病的療效比乙藥治同病的療效好。這就跟物體的溫度一樣,高溫低溫都是相對的。但是這樣交流起來太也麻煩,於是要找個基準。攝氏溫度就是以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作為基準。那么療效呢?療效的基準就是不治。找兩個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各方面都差不多(控制變數)的人來,並且在同一部位的骨頭都斷了。一個給他服白藥,一個不給他服。如果服的人比不服的人要好得快,那么我們說白藥對骨折有療效。這個方法叫空白對照。
然而空白對照不容易做,因為找兩個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很難。若是一個小孩和一個老頭,小孩服藥老頭不服,即便小孩好得快,白藥有沒有療效,有多大療效也很難說。好在我們有統計學。統計學告訴我們,大樣本和隨機選擇樣本可以讓個體差異在統計意義下抹平。於是把統計學加到空白對照里,有了隨機空白對照。
還有些病有點特別,病人的心理狀態明顯影響病情。醫生給他藥,他於是相信自己會好,於是病就真的好起來了。這種事情並不少見。但這份康復的功勞應該從藥物里扣除出去。討論藥物有沒有療效,其他影響病情的因素邏輯上統統應該控制住。所以呢,給藥組和空白組都要給藥,一真藥一假藥,真假藥外觀口感都要差不多。為了防止給藥的醫師下意識向病人透露哪份是真藥,就要求這個醫師也不知道哪份真哪份假。這叫雙盲。
綜合起來,說一個藥物或療法有療效,必須在雙盲、隨機大樣本條件下,表現出相對空白對照組的明顯效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體上不錯,小節上有些錯,其中之一是沒講清楚什麼才算實踐。就藥物和療法而言,雙盲隨機空白對照實驗才是實踐。灌點藥湯病就好了這種事情,根本連實踐的邊都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