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中毒

甘蔗中毒

甘蔗中毒,中國淮河以北地區比較多見,甘蔗長期貯存,發生霉變,產生的有毒物質只要侵害中樞神經和消化系統,重症病例可出現肺水腫及血尿。中樞神經為瀰漫性損害,病理變化主要為腦水腫並可損害錐外系統,後遺症常難復逆。由於食甘蔗者主要為3~16歲的人群,鑑別力和警覺性均較低,故中毒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年,每年2~3月為高發季節,可危及生命或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病死率在10%以上。

基本信息

中毒毒理

甘蔗霉變多由於長期貯存,越冬受凍後化凍,在適宜的溫度下真菌在甘蔗中繁殖所致,節菱孢黴菌是霉變甘蔗中毒的病原菌,該菌所分泌的耐熱性水溶性成分3-硝基丙酸是引起中毒的主要親神經毒性物質。毒物的主要靶器官為中樞神經和消化系統,重症病例可出現肺水腫及血尿。中樞神經為瀰漫性損害,病理變化主要為腦水腫並可損害錐外系統,後遺症常難復逆。

臨床表現

甘蔗中毒甘蔗中毒
發病後症狀一般分為三級:

①輕度中毒:首先為噁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中毒症狀,並同時或隨後出現頭昏,視物不清或黑朦、復視等一般神經中毒症狀,可較快恢復;

②中度中毒:在輕度中毒症狀基礎上,胃腸道症狀加重,噁心、嘔吐頻繁,並可出現中樞抑制、昏睡;

③重度中毒:在出現輕度中毒症狀後,很快出現陣發痙攣性抽搐,每次發作1~2分鐘,發作時兩眼球偏向一側,頭向後仰,牙關緊閉,四肢曲屈強直,可反覆發作,嚴重者呈癲癇持續狀態,抽搐發作後常陷入昏迷,瞳孔散大,眼球向上凝視。昏迷後有的出現狂躁,有的出現眼球震顫,也有的呈強迫體位或癱瘓,還有的出現肺水腫,血尿及柏油樣便。

體溫早期正常,3~5日後可升高。治癒者一般5~10日後開始恢復,致死者常死於呼吸衰竭或癲癇持續狀態。

恢復期:恢復過程中可發生意識障礙,語言及運動障礙,重者遺留錐外系統後遺症,如遲發性肌張力障礙,不自主陣發扭曲、痙攣或手足徐動,一般出現於10日至2個月之間,常難於恢復。更為嚴重者出現去大腦皮質綜合徵。

診斷

甘蔗中毒甘蔗中毒
1、流行病學特點,有進食霉變甘蔗史。

2、症狀體徵

①潛伏期依進食量各不相同,短者10分鐘;長者達17小時,一般多於食後2~8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則臨床症狀也愈重,愈後也愈差。

②中毒表現為:輕度中毒、中度中毒、中度中毒

3、實驗室檢查

1.頭顱CT
輕症患者大都正常,重症患者在亞急性可見雙側蒼白球、殼核、尾狀核、豆狀核等部位呈現低密度區,間以片狀出血;後期可見瀰漫性腦萎縮。

2.腦電圖
可有廣泛的輕、中度異常。

3.顯微鏡檢查
可見霉變的甘蔗細胞內有大量的黴菌菌絲,培養有節菱孢黴菌生長。

急救處理

無特效解毒藥,除清除胃腸道內殘餘毒物外,只能作對症處理。

1.重點放在抗腦水腫、制止抽搐和抗中樞性呼吸衰竭方面。

2.注意防治水、電解質失衡和繼發感染。

3.促進毒物排泄可用強力利尿劑(如呋塞米20~40mg靜脈滴注)。

4.止痙是對症治療的重點。可用地西泮10mg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或用異巴比妥(阿米妥)靜脈緩慢推注,每次0.1g左右,邊注射邊觀察,痙止即停,但要注意防止對呼吸抑制的不利影響,尤其是兒童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應謹慎套用。

中毒預防

甘蔗中毒甘蔗中毒
外觀形態:優質甘蔗莖桿粗硬光滑,端正挺直,富有光澤,表面呈紫色掛有白霜,無蟲蛀孔洞,而劣質或霉變甘蔗常常表皮色澤不鮮,失去光澤,外觀不佳,節與節之間或小節上可見蟲蛀痕跡。果肉組織:優質甘蔗剝開後可見果肉潔白,質地緊密,纖維細小,富含汁液,劣質甘蔗則纖維粗硬,汁液少,質軟,疏鬆,切開後,剖面呈灰黑色,棕黃色或淺黃色,纖維中可見雜有粗細不一的紅褐色條紋或青黑色斑點。

氣味和味道:優質甘蔗汁多味甜水大渣少,清甜爽口,霉變甘蔗往往聞之有酸霉味,辣味或酒糟味。
食用提醒:一根甘蔗上有幾處發現了霉點,而其它部位看起來還不錯並沒有發霉跡象,用刀削一削也是不可以的食用的,因為由於甘蔗含水量很高,黴菌毒素會在其中自由滲透而轉移到它處。

辨別方法

一摸,檢驗甘蔗的軟硬度。新鮮甘蔗質地堅硬,霉變甘蔗質地較軟,如果質地比較鬆軟的甘蔗那就要注意了。
二看,觀察甘蔗的外觀和中心。正常的甘蔗外觀色澤光滑,如果甘蔗色澤差,在末端出現絮狀或茸毛狀的白色物質,表示已霉變。另外,外觀上看不出異樣的甘蔗也不能掉以輕心,還要在給甘蔗削皮時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紅心的就不能食用。甘蔗切開後,剖面如果有泛紅黃色、棕褐色或青黑色的斑點斑塊,也說明已經變質。
三聞,鑑別甘蔗有無異味。如果甘蔗有酸餿霉壞味或酒味及嗆辣味,千萬不能吃。甘蔗霉變後,有時只有淡淡的酒味,如果不仔細聞不出來,特別是小孩子更不會注意。所以給孩子吃甘蔗,家長要格外留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