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journ.Arn.Arb.9:58.1928]
中國植物志:36:201
英文植物志:9:116
組中文名:麻核組
組拉丁名:Sect.SanguineaeZabel
外觀形態
甘肅山楂也叫面旦子(陝西土名)(圖版26:1-4)灌木或喬木,高2.5-8米;枝刺多,錐形,長約7-15毫米;小枝細,圓柱形,無毛,綠帶紅色,二年生枝光亮,紫褐色;冬芽近圓形,先端鈍,無毛,紫褐色。葉片寬卵形,長4-6厘米,寬3-4厘米, 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寬楔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和5-7對不規則羽狀淺裂片,裂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上面有稀疏柔毛,下面中脈及脈腋有髯毛,老時減少,近於無毛;葉柄細,長1.8-2.5厘米,無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邊緣有腺齒,早落。
花序特徵
甘肅山楂傘房花序,直徑3-4厘米,具花8-18朵;總花梗和花梗均無毛,花梗長5-6毫米;苞片與小苞片膜質,披針形,長約3-4毫米,邊緣有腺齒,早落;花直徑8-10毫米;萼筒鍾狀,外面無毛;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約當萼筒之半,先端漸尖,全緣,內外兩面均無毛;花瓣近圓形,直徑3-4毫米,白色;雄蕊15-20;花柱2-3,子房頂端被絨毛,柱頭頭狀。果實近球形,直徑8-10毫米,紅色或桔黃色,萼片宿存;果梗細,長1.5-2厘米;小核2-3,內面兩側有凹痕。花期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甘肅山楂產於甘肅省、山西省、河北省、陝西省、貴州省、四川省。生於雜木林中、山坡陰處及山溝旁,海拔1000-3000米。模式標本產甘肅省卓尼附近。
物種鑑別
甘肅山楂廣泛分布中國西部和西北部,和產於東北的遼寧山楂C.sanguineaPall.比較近似,惟後者葉片基部多楔形,兩面微有短柔毛,邊緣鋸齒較鈍,枝刺較小,可以區別。與甘肅山楂相近者還有C.wattianaHemsl.&LaceinJourn.Linn.Soc.Bot.28:323.t.40.1891,原產巴基斯坦至阿爾泰山,海拔2400米。據A.RehderinJourn.Arn.Arb.5:180.1924記載,在中國河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均有記錄。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命名為山東山楂,並謂南京庭園內有栽培。但經檢視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藏標本,與原記載不符,摘譯原始記載如下:
“小喬木,高5-6米,分枝稀疏,常無刺;小枝褐紫色,光亮,無毛;冬芽圓鈍,深褐色,無毛。葉片在結果枝上多呈寬卵形或長圓卵形,在營養枝上多呈三角卵形,長3.7-10厘米,寬3.5-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截形或圓形,稀楔形,邊緣有3-5分裂,裂片卵形並有不整齊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1.8-2.8厘米;托葉偏斜,亞心形,長1.2-2.5厘米,草質,有腺鋸齒。傘房花序著生短枝頂端,具多花,直徑5-7.5厘米;花直徑1-1.2厘米;花梗無毛,稀具少數腺體;萼筒壺狀;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漸尖,兩面無毛,花後反折;花瓣白色,近圓形,邊緣淺波狀,直徑6毫米;雄蕊18-20,花絲無毛,藥囊淡黃色,略短於花瓣;子房先端無毛,花柱5,離生,無毛。果實近球形或卵形,直徑0.8-1.2厘米,肉質,黃色,具5小核。”
根據記載,C.wattianaHemsl.&Lace與甘肅山楂比較,後者葉片兩面稍有柔毛,果實紅色或桔黃色,小核2-3,子房頂端有毛,易於區別。與遼寧山楂有別。又與光葉山楂C.dahuricaKoehneexSchneid.比較,後者葉片基部楔形至寬楔形,果實桔紅色或桔黃色,小核2-4,也可區別。附記於此,以待考訂。
功用信息
功能用途分類:醫藥
果實:消食化滯,散瘀止血。用於消化不良。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藏藥,阿尼合:果實治食積,肉積,產後瘀阻腹痛《中國藏藥》。局如日: 果實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痛經,產後瘀血作痛《藏本草》。來源:《中國民族藥志要》,賈敏如、李星煒,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薔薇科·山楂屬植物
山楂屬(Crataegus L.),薔薇科,約1000種,分布於北溫帶,北美最盛,我國約有17種,各省均產之,其中山渣北部常見栽培,果供鮮食或作蜜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