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拉丁名:Ophioglossum thermale Kom.
中文名:狹葉瓶兒小草
拉丁科名:Ophioglossaceae
隸屬:蕨類植物門-蕨綱-厚囊蕨亞綱-瓶爾小草目-瓶爾小草科-瓶爾小草屬
保護級別:2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陝西、江西、湖北、貴州、雲南
現狀:漸危種。本種分布廣,但植株小而稀少,又為民間草藥,多生於溫泉附近活草坡,易受人踐踏和採掘,使分布範圍日益縮減,數量越來越少。某些產地已陷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植物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70厘米;根狀莖短,圓柱形,向下生出不分枝的細長肉質根,向上生出具總柄的二型葉或單一的營養葉。單一的營養葉具長柄,葉片長2-6厘米,寬3—10毫米,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先端鈍或微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網狀,不明顯;葉紙質,淡綠色,光滑;從總柄上生出的營養葉較小,無柄;孢子葉出自營養葉基部,具5—7厘米的長柄,葉片狹縮成線形,特化成具兩行孢子囊的穗,長2-3厘米,頂端具小突尖,具孢子囊15-23對;孢子圓形,具細網狀紋飾。
生活習性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本種喜生於氣溫低、溫度大的山地草坡或溫泉附近,並具有喜濕和耐 瘠薄等特性,適應性強,石礫地或岩石縫也能生長。在東北可耐-40℃的低溫。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它屬於蕨類植物,這種蕨類植物表現特殊,它的葉具有兩種類型,一種寬而長的綠葉能營光合作用,製造營養,稱為營養葉;另一種葉棒狀,外表布兩行孢子囊產生孢子,稱為孢子葉。這種同一植株葉的形態不同,功能各異的現象稱為二型葉。蕨類植物中原囊蕨綱都具有二型葉的特徵,瓶爾小草就是其中一例。因而此植物對研究蕨類植物的系統發育有價值。該植物生長環境特殊,長白山天池溫泉附近,這裡嚴寒的冬季氣溫在-40°C以下,然而散發著蒸汽的溫泉水長年累月地流過,水中又富含多種礦物質,特殊的生境形成特殊的植物群落,瓶爾小草成為群落中的一員。目睹此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理解被列為保護植物的理由。
狹葉瓶爾小草具有地下根莖,葉著生於根莖。營養葉具長柄,葉身披針形,長2-6厘米,寬3-10毫米,全緣,先端鈍,葉基楔形。孢子葉細長線形,具長柄,兩行孢子囊穗長2-3厘米,孢子囊15-23對。
科屬屬性
隸屬:蕨類植物門-蕨綱-厚囊蕨亞綱、瓶爾小草目、瓶爾小草科、瓶爾小草屬。不育葉為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遠高出地面之上。根狀莖細短,直立,有一簇細長不分枝的肉質根,向四面橫走如匍匐莖。葉單生或2-3葉同自根部生出,總葉柄長3-6厘米,纖細,綠色或下部埋於土中,呈灰白色;營養葉為單葉,每梗一片,無柄,長2-5厘米,寬3-10毫米,倒披針形或長圓倒披針形。
向基部為狹楔形,草質,淡綠色,具不明顯的網狀脈,但在光下則明晰可見。孢子葉自營養根的基部生出,柄長5-7厘米,高出營養葉,孢子囊穗長2-3厘米,狹線形,先端尖,由15-28對孢子囊組成。孢子灰白色,近於平滑。成熟時為淡褐色。
現狀與分布
漸危種。本種分布廣,但植株小而稀少,又為民間草藥,多生於溫泉附近或草坡,易受人踐踏和採掘,使分布範圍日益縮減,數量越來越少。某些產地已陷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地理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帽兒山,吉林長白山、安圖、撫松,靖宇,遼寧桓仁,內蒙古庫倫旗,河南商城、新縣、桐柏、內鄉、西峽,陝西嵐
產於東北,河北,陝西,四川,雲南,江西(廬山)及江蘇。生山地草坡上,或溫泉附近。蘇聯遠東區堪察加半島,朝鮮及日本也產。用途:主治無名腫毒。
保護價值
瓶兒小草為厚囊蕨綱的小型成員,對研究蕨類系統發育有一定價值,同時也是一種中草藥。
保護價值 :瓶爾小草為厚囊蕨綱的小型成員,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它屬於蕨類植物,這種蕨類植物表現特殊,它的葉具有兩種類型,一種寬而長的綠葉能營光合作用,製造營養,稱為營養葉;另一種葉棒狀,外表布兩行孢子囊產生孢子,稱為孢子葉。這種同一植株葉的形態不同,功能各異的現象稱為二型葉。對研究蕨類系統發育有一定價值,同時也是一種中草藥。
蕨類植物中原囊蕨綱都具有二型葉的特徵,瓶爾小草就是其中一例。因而此植物對研究蕨類植物的系統發育有價值。
本種分布零星分散,有的雖生於自然保護區內,但由於植株小,容易被人踐踏和 採掘,建議將生長集中之地,劃為保護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對本種設立固定圍欄,加以重點保護。
繁殖培育
栽培要:目前尚未進行栽培。可試行孢子繁殖或分株繁殖,夏季採集成熟孢子,撒播在砂 壤土和腐葉土的混合基質上,上覆玻璃,置於涼濕地或溫室。或於春季分根繁殖,多帶宿土栽於半蔭的岩石園。
醫藥用途
瓶兒小草(《植物名實圖考》)【異名】獨葉一枝槍(《百草鏡》),一支箭、單槍一支箭、蛇舌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蛇吐須、蛇咬一支箭、吞弓含箭、獨腳黃、矛盾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瓶爾小草科植物瓶爾小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瓶爾小草
多年生草本,高7~20厘米,冬天無葉。根莖短,直立;根多數,黃色細長。營養葉1片,狹卵形或狹披針形,少有為矩圓形,長3~12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或稍急尖,基部短楔形,全緣,稍肉質;葉脈網狀,中脈兩側的二次細脈與中脈平行。孢子葉初夏從營養葉腋間抽出;具柄,約為營養葉片的兩倍長;孢於囊10~50對,排列為2行,形成穗狀,淡黃色;孢子囊無環狀蓋,熟時橫裂;孢子球狀四面形,具小突起。
生於陰濕的山地、河岸及溝邊。分布東北、陝西、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台灣及長江下游等地。
【採集】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葉含3-o-甲基槲皮素-7-0-雙葡萄糖甙-4'-o-葡萄糖甙。
【性味】甘,平。
①《綱目拾遺》:"味甘淡。"
②《廣西藥植圖志》:"味甘微酸,氣平,性涼,無毒。"
③《貴州草藥》:"辛,平。"
【歸經】《綱目拾遺》:"入肺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鎮痛,解毒。治肺熱咳嗽,勞傷吐血,肺癰,黃疸,胃痛,痧症腹痛,淋濁,癰腫瘡毒,蛇蟲咬傷,跌打損傷。
①《綱目拾遺》:"行血涼血,清肺火。治吐血,勞傷,肺癰,肺痿,黃疸,心疼,跌打,風氣,傷力,咳嗽,咯血,腫毒。"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治蛇咬傷,消癰腫瘡毒,並治脫肛;亦有用為水臌瀉後之補劑者。"
③《南寧市藥物志》:"清熱解毒涼血。治蛇傷,淋濁;止吐血,療勞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塗。
【選方】①治心胃氣痛,頑固久病:一支箭乾粉,每服五厘,酒送下。(《廣西藥植圖志》)②治痧症腹痛:一支箭三至五錢。煎水兌酒服。(《貴州草藥》)
④治瘡毒不清,愈而又發:鮮一支箭一大把。洗淨,和豬肉燉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⑤治諸毒蟲咬:獨葉一枝槍草,生擦之。(《任城日記》)
⑥治蛇咬傷:一支箭三至五錢,煎水服;另搗絨敷患處。又此藥含口中,可預防蛇毒。(《貴州草藥》)
瓶兒小草科(Opllioglossaceae)
植物體小形,根狀莖短而直立。葉二型:營養葉為單葉,全緣,葉脈網狀,中脈不明顯;孢子葉有柄,自總柄或營養葉基部生出。孢子囊大,扁圓形,陷入子囊托兩側,呈狹穗狀,孢子囊橫裂;孢子球狀四面形。染色體:X=15(45)。
瓶爾小草(一枝箭)Ophioglossum vulgatum L. 植株高10-30cm。根肉質。根狀莖短而直立。葉單生,卵形或狹卵形,兩側細脈與中脈平行。孢子葉穗自總柄頂端生出,高出營養葉,狹條形,頂端有小突起。分布於東北、陝西、長江中下游、廣西、台灣及西南等地。生於林下或草地。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治蛇咬傷、疔瘡、腫毒等。
尖頭瓶爾小草
【藥 材 名】尖頭瓶爾小草
【拉 丁 名】Ophioglossllin pedunculo-sum Desv
【名稱考證】有梗瓶爾小草,支箭,小青藤,蛇蚊子,蛇須草,獨葉一枝蒿,一矛一盾,蛇吐須,蛇咬一枝箭【科目來源】蕨類植物藥瓶爾小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尖頭瓶爾小草的全草。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用於蛇、犬咬傷、癰腫、疥瘡、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四川、貴州、雲南。
【古籍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參考出處】《中國植物志》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關 鍵 詞】清熱解毒 活血散瘀 蛇咬傷 犬咬傷 癰腫 疥瘡跌打損傷
日本瓶爾小草
日本狹葉瓶兒小草:(O.thermaleKom.var.nipponicum(MiyabeetKudo)NishidaexTagawa)作為狹葉瓶爾小草的變種,其區別的特徵是前者葉較寬,最寬部位在中部偏下,而後者葉較狹,不足1厘米,中上部最寬。通過考察發現許多過渡類型,二者難於區分。日本瓶爾小草的個體更為稀少,從保護群體內遺傳基因多樣性考慮,對個體稀少的日本瓶爾小草應倍加愛護。由此看來,分類學家區分這個十分臨近的種類,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實際意義。
易混物種
狹葉益母草與狹葉瓶爾小草十分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將它們混淆!狹葉益母草
種中文名:狹葉益母草.
種拉丁名:Leonurus urticifolius C. Y. Wu et H. W. Li
種別名 :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屬中文名:益母草屬
屬拉丁名:Leonurus
國內分布:產西藏南部;生於林緣,海拔3200米左右。模式標本采自西藏吉隆縣汝嘎附近。
命名來源:[Fl. Reip. Pop. Sin. 65(2): 601. 1977]
中國植物志:65(2):516
英文植物志:17:164
系中文名:歐益母草系
系拉丁名:Ser.Cardiaci
亞屬中文名:歐益母草亞屬
亞族中文名:野芝麻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 Lamiinae
族中文名:野芝麻族
族拉丁名:Lamieae
亞科中文名:野芝麻亞科
亞科拉丁名:Lamioid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莖木質,粗壯,其上密生近水平伸展的側根。莖直立,高30—50厘米,下部常帶紫色,鈍四棱形,有細條紋,具溝槽,沿棱上密生餘部疏生下曲或有時近平展的灰白色短柔毛,節間在莖中、下部者長過於葉,在上部者比葉短,不明顯分枝,但在莖中部葉腋中有具小型葉的不育短枝。下部莖葉在花時不存在;中部莖葉具長柄,柄長2.5—5.5厘米,扁平,腹面微具槽,密被灰白短柔毛,葉片輪廓寬卵圓狀心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通常為掌狀7淺裂,分裂不達葉片1/3,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的粗大牙齒,草質,上面橄欖綠色,疏被灰白短柔毛,但沿葉緣處較密集,下面幼時沿脈上密被老時疏被灰白短柔
毛,餘部散布淡黃色腺點;莖上部葉漸變小,卵圓形,與莖中部葉相似,葉柄較短。輪傘花序腋生,排列於莖上部,多花密集,輪廓近圓球形,花時徑不及2厘米,其下承以少數苞片;苞片刺狀,平展或向下伸,長達7毫米,基部稍寬,大,帶紫色,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梗無。花萼鍾狀管形,不連齒長約4毫米,上部深紫色,下部麥稈黃色,外面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內面無毛,脈5,不明顯,口部稍收縮,齒5,寬三角狀鑽形,前2齒多少靠近,近等大,長約2毫米,均深紫色,向外開張。花冠粉紅色,長達1.2厘米,外面在冠筒中部以上被灰白色短柔毛,內面在冠筒中部具斜向灰白柔毛毛環,餘部無毛,冠筒長約7毫米,微彎,基部寬1.5毫米,在毛環上前方微囊大,至喉部寬達2.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倒卵圓形,長5毫米,寬約2.5毫米,內凹,向前彎曲,下唇斜伸,長約4毫米,3裂,裂片卵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前對較長,均延伸於上唇片之下,花絲絲狀,中部以下略被微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平行。花柱絲狀,不伸出於雄蕊,先端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花盤杯狀,平頂。子房褐色,頂端截平,具柔毛。花期6月。產地分布:產西藏南部;生於林緣,海拔3200米左右。模式標本采自西藏吉隆縣汝嘎附近。
中國蕨類植物重要的瀕危及稀有種
蕨 | 又稱蕨菜。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蕨科(又鳳尾蕨科)。 | |
科 | 分類 | 拉丁學名 |
鹵蕨科 | 尖葉鹵蕨 | Acrostichum speciosum |
鐵線蕨科 | 馮氏鐵線蕨 | Adiantum fengianum |
荷葉錢線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 | |
蒼山鐵線蕨 | Adiantum sinicum | |
觀音座蓮科 | 法斗觀音座蓮 | Angiopteris sparsisora |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 |
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henryi | |
三叉蕨科 | 軸脈蕨 | Ctenitopsis sagenioides |
沙皮蕨 | Hemigramma decurrens | |
海南節毛蕨 | Lastreopsis hainanensis | |
烏毛蕨科 | 蘇鐵蕨 | Brainea insignis |
假桫欏 | Diploblechnum fraseri | |
陰地蕨科 | 下延陰地蕨 | Botrychium decurrens |
燕尾蕨科 | 天星蕨 | Christensenia assamica |
桫欏科 | 大羽桫欏 | Alsophila contaminans |
蘭嶼筆筒樹 | Alsophila fenicis | |
南洋沙欏 | Alsophila loheri | |
桫欏 | Alsophila spinulosa | |
海南白桫欏 | 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 | |
筆筒樹 | Sphaeropteris lepifera | |
骨碎補科 | 台灣骨碎補 | Dauallia stenolepis |
雙扇蕨科 | 灰背雙扇蕨 | Dipteris conjugata |
槲蕨科 | 硬葉槲蕨 | Drynaria rigidula |
頂育蕨 | Photinopteris speciosa | |
崖姜蕨 |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 |
鱗毛蕨科 | 草質複葉耳蕨 | Arachniodes hasseltii |
單葉貫眾 | Cyrtomium hemionitis | |
低頭貫眾 |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 | |
彎羽鱗毛蕨 | Dryopteris cyclopeltiformis | |
合囊蕨科 | 合囊蕨 | Marattia pelucida |
苹科 | 埃及苹 | Marsilea aegyptica |
條蕨科 | 海南條蕨 | Oleandra hainanensis |
瓶兒小草科 | 帶狀瓶兒小草 | Ophioderma pendulum |
狹葉瓶兒小草 | Ophioglossum thermale | |
瘤足蕨科 | 峨嵋瘤足蕨 | Plagiogyria assurgens |
鹿角蕨科 | 鹿角蕨 | Platycerium wallichii |
睫毛蕨科 | 睫毛蕨 | Pleurosoriopsis makinoi |
水龍骨科 | 尖嘴蕨 | Belvisia annanensis |
戟蕨 | Christioprteris tricuspis | |
抱樹蓮 |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 |
棱脈蕨 |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 |
心形菜蕨 | Leptochilus cordatus | |
帶瓦韋 | Lepisorus loriformis | |
扇蕨 |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 |
多羽瘤蕨 | Phymatosorus longissima | |
三指假瘤蕨 | Phymatopteris triloba | |
歐亞水龍骨 | Polypodium vulgare | |
戟葉石韋 | Pyrrosia hastata | |
黃腺羽蕨 | Pleocnemia winitii | |
雲南牙蕨 | Pteridrys cnemidaria | |
多變叉蕨 | Tectaria variabilis | |
鐵角蕨科 | 細辛蕨 | Boniniella cardiophylla |
蒼山蕨 | Ceterachopsis dalhousiae | |
藥蕨 | Ceterach officinarum | |
澤瀉蕨 | Hemionitis arifolia | |
狹葉巢蕨 | Neottopteris phyllitidis | |
對開蕨 | Phyllitis japonica | |
水鱉蕨 | Sinephopteris delavayi | |
蹄蓋蕨科 | 光葉蕨 | Cystoathyrium chinense |
實蕨科 | 中華刺蕨 | Egenolfia sinensis |
東京鱗毛蕨 | Dryopteris tokyoensis | |
黔蕨 |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 |
角狀耳蕨 | Polystichum alcicorne | |
玉龍蕨 | Sorolepidium glaciale | |
禾葉蕨科 | 荷包蕨 | Calymmodon cuculatum |
紅毛禾葉蕨 | Grammitis hirtella | |
穴子蕨 | Prosaptia urceolaris | |
革舌蕨 | Scleroglossum pusillum | |
雨蕨科 | 雨蕨 | 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 |
七指蕨科 | 七指蕨 |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
裸子蕨科 | 薄葉翠蕨 | Anogramma leptophylla |
心基風丫蕨 | Coniogramme petelotii | |
膜蕨科 | 菲律賓厚葉蕨 | Cephalomanes laciniatum |
厚邊蕨 | Crepidopteris humilis | |
皺翅厚壁蕨 | Meringium acanthoides | |
大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grandis | |
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thysanostoma | |
水韭科 | 高寒水韭 | Isoetes hypsophila |
寬葉水韭 | Isoetes japonica | |
中華水韭 | Isoetes sinensis | |
台灣水韭 | Isoetes taiwanensis | |
藤蕨科 | 網藤蕨 | Lomagramma grossoserrata |
藤蕨 | Lomariopsis spectabilis | |
松葉蕨科 | 松葉蕨 | Psilotum nudum |
風尾蕨科 | 單葉風尾蕨 | Pteris subsimplex |
三色風尾蕨 | Pteris tricolor | |
三叉風尾蕨 | Pteris tripartita | |
蕨科 | 曲軸蕨 | Paesia taiwanensis |
莎草蕨科 | 莎草蕨 | Schizaea digitata |
中國蕨科 | 金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chrysophylla |
毛葉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squamosa | |
疏羽碎米蕨 | Cheilanthes belangeri | |
高山珠蕨 | Cryptogramma brunoniana | |
戟葉黑心蕨 | Doryopteris ludens | |
中國蕨 | Sinopteris albofusca | |
小葉中國蕨 | 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 |
光葉藤蕨科 | 海南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hainanensis |
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palustris | |
金星蕨科 | 毛脈蕨 |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
南平毛蕨 | Cyclosorus nanpingensis | |
岩蕨科 | 滇蕨 | Cheilanthopsis indusio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