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簡介
牙受外力作用而脫離牙槽窩者稱為牙脫位。由於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牙脫位的表現和程度不一,輕者偏離移位,稱為不全脫位;重者可完全離體,稱為全脫位。
疾病分類
臨床表現
根據外力的方向,可有牙脫出、向根尖方向嵌入或唇(舌)向移位等情況。牙部分脫位常有疼痛、鬆動和移位等表現,同時因患牙伸長而出現咬合障礙。X線片顯示牙根尖與牙槽窩的間隙明顯增寬。牙向深部嵌入者,則臨床牙冠變短,其牙合面或切端低於正常。牙完全脫位者,則可見牙完全離體或僅有少許軟組織相連,牙槽窩內完全空虛。牙脫位不論是部分還是完全性者,均可伴有牙齦撕裂和牙槽突骨折。
檢查診斷
牙脫位的診斷一般不難。可根據患者的外傷史,疼痛,咬合異常等,一般可確定診斷。X線片可有效的診斷牙脫位,如發現根尖與牙槽窩間隙變寬、牙槽窩空虛等。
疾病治療
1 、復位
1.1 部分牙脫位:應在局麻下復位,再結紮固定4周。術後3、6和12個月進行複查,若發現牙髓已壞死,應及時做根管治療。
1.2嵌入性牙脫位:在復位後2周應做根管治療術,因為這些牙通常伴有牙髓壞死,而且容易發生牙根吸收。對嵌入脫位的年輕恆牙,不可強行拉出復位,以免造成更大的創傷,誘發牙根和邊緣牙槽突的吸收。因此,對症治療,繼續觀察,任其自然萌出是最可取的處理方法,一般在半年後換牙能萌出到原來的位置。
1.3完全脫位牙 在0.5小時內進行再植,90%患牙可避免牙根吸收。因此,牙脫位後,立即將牙放入原位,如果牙齒已落地污染,就應就地用生理鹽水或無菌水沖洗,然後放入原位。如不能立即復位,可將患牙放置於患者的舌下或者口腔前庭處,也可放在盛有牛奶、生理鹽水或自來水的杯子內,切忌乾藏,並儘快到醫院就診。
對完全牙脫位,還應根據患者的年齡、離體時間的長短,做出具體的處理方案:
(1)根尖發育完成的脫位牙:若就診迅速或復位及時,應該在術後3-4周再做根管治療術。因為這類牙齒再植後,牙髓不可能重建血循環,勢必壞死,進而引起炎症性的牙根吸收或根尖周病變。如果在再植前做根管治療術,延長了體外時間,將導致牙根吸收。一般人牙再植後3-4周,鬆動度減小,而炎症性吸收又剛好開始於此時。所以再植後3-4周做根管治療是最佳時期。
如果脫位在2小時後就診者,牙髓和牙周膜內細胞已壞死,不可能期望牙周膜重建,因而只能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並經根面和牙槽窩刮治後,將患牙植入固定。
(2)年輕恆牙完全脫位:若就診迅速或自行復位及時者,牙髓能繼續生存,不要貿然拔髓,一般療效是好的。動物實驗證明:再植3個月後,93%的牙髓全部被造影液充盈,僅有7%的牙髓壞死。牙髓血管的再生主要由新形成的血管從寬闊的根端長入牙髓腔,也有與原來的血管發生吻合,說明種類牙再植後,有相當強的修復能力。
當然,就診不及時或拖延復位時間,則只能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搔刮牙槽窩和根面後再植,預後是欠佳的。
2 、松牙固定
2.1金屬絲結紮固定簡便,當時固定尚穩固,由於前牙為單根牙,牙根為楔狀,鋼絲收緊後會產生一個沿牙體長軸方向向根部的楔力,使牙有被擠出的趨勢,使前牙容易唇向傾斜,有時可使脫位牙不能完全復位,而且易損傷齦乳頭,牙周創傷大,而且口腔不易清潔,衛生較差,牙齦炎易發;在替牙期時,乳牙或剛剛萌出的恆牙,牙冠短小,倒凹小不易結紮,牙列不齊的患者也很難固位。在從事某特殊職業的患者如演員、教師等自覺不美觀,不樂於接受。
2.2光固化樹脂或釉質粘結劑固定時,要固定在牙齒的近、遠中端,患牙的軟組織受傷水腫滲出較多,可能會有唾液進入或吹乾不徹底,致使粘結劑粘結力減低,而致使樹脂鬆動,影響牙齒的固定,而且樹脂在鄰面會刺激齦乳頭,導致牙齦炎,但它對替牙期及錯位牙固定不受影響,口腔異物感小,不影響美觀,易使患者接受,但臨床上拆除困難。
2.3方絲弓結紮固定鬆動牙可改變鬆動牙的冠根比例,分散牙合力。減少側向力對牙周組織的損害,由於外傷牙及相鄰組織的健康牙上都有托槽且弓絲嵌鑲入槽溝後結紮固定,此段牙弓由弓絲連成一整體,又有適當的彈性,使咬合力均勻地分布在各個牙齒上,並有一定的生理動度,符合生理,有利於牙周組織的恢復。托槽與牙面是面接觸,易粘結,不刺激損傷牙周組織,對替牙期及牙列不齊的病例,也能通過彎制的弓絲而取得足夠的固位力。烤瓷托槽的出現可避免影響美觀,臨床上安裝拆除簡便舒適,易於清潔。本組失敗病例由於牙周健康差,出現根尖吸收,牙齒鬆動而拔除,可能與局部損傷重、炎症反應重有關。
疾病預後
牙再植後的癒合方式
1牙周膜癒合(最理想):即牙與牙槽骨之間形成正常的牙周膜癒合。這種機會極少,僅限於牙脫位離體時間較短,牙周膜尚存活,而又無感染者。
2 骨性粘連(最常見) 牙根的牙骨質和牙本質被吸收並由骨質所代替,發生置換性吸收,從而使牙根和牙槽骨緊密相連。臨床表現為牙齒鬆動度減小,X線片示無牙周間隙。這種置換性吸收發生在受傷6-8周,可以使暫時性,能自然停止,也可以呈進行性,知道牙齒脫落。這個過程可持續數年或數十年。
3 炎症性吸收(最差,相當於未癒合) 在被吸收的牙根面與牙槽骨之間有炎性肉芽組織,其中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分葉粒細胞。再植前牙乾燥或者壞死牙髓的存在,都是炎症性吸收的原因。炎症性吸收在受傷後1-4個月即可由X線片顯示,表現為廣泛的骨透射區和牙根面吸收。如系牙髓壞死引起,及時採取根管治療術,常能使吸收停止。
牙脫位的預後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1.牙離體時間的長短是再植後牙髓成活的關鍵。有學者統計表明口外離體時間<60mi和口外離體時間>60min的脫位牙。再植後的牙髓成活率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脫位牙離體時間越短再植後牙髓成活的機會就越大。
2.儘可能多地保存牙根表面的生活組織。只有保護好牙周膜的完整性,才能使牙周纖維再附著,甚至在根面受傷的情況下仍有可能再附著,牙周組織恢復正常,再植牙達到成功的牙周膜癒合。
3.牙面及根面的清潔。作中儘量用生理鹽水清潔牙齒表面。除去明顯的污染物。比較難沖淨的污物套用紗布蘸生理鹽水擦拭。浸泡液可用生理鹽水。因其滲透壓與細胞內滲透壓基本一致,取材方便。符合臨床實際情況。操作中儘可能減少對牙根面的觸摸以保持牙周膜的完整性。脫位牙就位的力量應輕柔,避免強力植入,以免牙根表面的生活組織遭受二次創傷。
併發症
牙脫位後,可發生各種併發症:
(1)牙髓壞死:其發生占牙脫位的52%,占嵌入性脫位的96%。發育成熟的牙與年輕恆牙相比,前者更易發生牙髓壞死。
(2)牙髓腔變窄或消失:發生率占牙脫位的20%-25%。牙髓腔內鈣化組織加速形成,是輕度牙脫位的反應,嚴重的牙脫位常導致牙髓壞死。牙根未完全形成的牙受傷後,牙髓能維持活力,但也更容易發生牙髓腔變窄或閉塞。嵌入型牙脫位,其牙髓壞死的發生率很高,故很少出現牙髓腔閉塞。
(3)牙根外吸收:有人認為壞死牙髓的存在能促進牙根的吸收。牙根的吸收最早在受傷2個月後發生。此外約有2%病例並發牙內吸收。
(4)邊緣性牙槽突吸收:嵌入型和牙合向脫位牙特別容易喪失邊緣牙槽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