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3年6月,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的中國兒童營養與健康報告顯示,在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普遍存在“營養貧困”,近一半學生不能保證每天吃上三頓飯,在一個月內有三分之一學生吃不上肉,三分之二吃不上雞蛋。報告由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聯合發布,主題為“改善農村學生營養,共同托起民族未來”。據統計,在廣西、貴州、青海、陝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區)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還生活著四千多萬14歲以下的兒童。與城市的不少“小胖墩”相反,許多貧困地區兒童吃飽飯尚成問題,營養不足、發育遲緩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其健康狀況令人心憂。調研報告稱,中國西部農村貧困學生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問題,調查發現參加體檢的1458名10~13歲學生中,生長遲緩率近12%,低體重率達到9%,貧困地區青少年身體發育欠佳,有關專家建議今後中國政府應加大對貧困學生營養干預的投入,給所有貧困生提供免費營養餐。
存在現象
貧困地區學童營養不良狀況雖有改善,但問題依然嚴重。貧困農村學生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問題相當突出,10~13歲學生中生長遲緩率近12%,低體重率達到9%。
西部農村地區,隨著國小和國中學校的撤併,寄宿制學生數量增加很快,但是各級財政對貧困學生的生活補助資金並未同步增長,導致一些地方不得不降低對學生的補助標準,甚至發生寄宿生輪流享受生活補貼的問題。
在廣西、四川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很多學生家庭收入差不多,總體上處於貧困狀態,由於財政補助太少,學校只能把生活補助資金在學生之間平攤,按照政策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村學生的生活補助,僅限於貧困的寄宿生,而上千萬的農村國小和國中走讀生不能享有這種補助,而農村走讀生中同樣存在營養不良和發育遲緩,問題堪憂。
相關數據
《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2)》報告顯示,雖然中國農村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獲得了明顯改善,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村兒童營養不良情況依然突出。在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普遍“營養貧困”,近一半的學生不能保證每天吃上3頓飯,47.6%的農村學生每天只能吃到兩頓飯,其中有66.4%的學生不吃早餐;在一個月內,有1/3的學生吃不到肉,2/3的學生吃不到雞蛋,80%的學生喝不到奶,39%的學生不吃豆類,35%的學生每天只吃一種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蘿蔔等,多數靠自帶的鹹菜、辣椒醬,甚至鹽拌飯。
農村學生和學校相關人員營養知識掌握情況也不容樂觀:1/10的農村學生不知道哪種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鈣或鐵,只有1/3的學生認識到吃早餐對生長發育、學習成績、營養攝入、身體耐力有好處。農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沒有充分意識到營養的重要性,食堂工作人員的營養意識淡薄,缺少基本的營養知識和營養餐搭配技能。
干預機制
1、各級政府用於農村貧困生的營養干預投入太少,受制於現有體制機制,這些有限的財政資金在改善學生營養上成效“仍然有限”,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很多農村寄宿制學校,尤其是國小,根本就沒有食堂,更沒錢請廚師,即便政府加大了補助力度,改善學生營養仍然是一句空話。同時由於寄宿制學校數量有限,一些本應寄宿的學生無法寄宿,就不具備享有政府生活補助的資格。2、現有財政補助資金政策目標模糊,這些財政資金,到底怎么用,如何用於改善學生營養,各地各部門認識不一,做法各異,該補助必須以現金髮到家長手中,結果這筆錢部分被家長擠占,挪做他用,有些地方財政部門統一要求把生活補助發給家長,導致學校食堂被迫停辦。
3、諸多中西部地區學校缺乏提供營養餐的能力,或沒有食堂,或沒錢請廚師,導致改善學生營養無從談起。有的地方,生活補助費的發放普遍滯後。有些省份甚至學期結束了還沒把錢發下去,遑論改善學生營養。
4、在現有教育投入體制下,學校供餐所帶來的食堂員工、水電煤等方面的支出和管理成本,沒有被納入財政性教育經費大盤子。部分學校把食堂承包出去,甚至乾脆停辦,最終導致學生的用餐費用大幅上升。
資金補貼
1、很多走讀學生在家吃的午飯只是“饃饃和土豆絲”,這些走讀的貧困學生,相當於減輕了寄宿制學校的負擔,應該享受政府的生活補貼,國際經驗表明對學生的營養干預是一項重大的人力資本投資,中央政府應強化對貧困學生營養保障的立法和政策安排,明確政府在保障學生營養問題上的責任,增加財政投入,讓所有貧困生享有學校提供的營養餐。2、現有財政對農村貧困寄宿生的生活補助資金可改為“供餐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狀況,為提高財政補助的瞄準度,對貧困地區鄉鎮以下學校,營養餐應覆蓋所有學生,不必再區分寄宿生和走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