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國小始建於1931年,現有(2006年)23個教學班、1160名學生、61名教職員工。近些年來,工小以“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為辦學理念,逐步由一所薄弱學校發展成為教師培訓校本化、教育科研群體化、課堂教學現代化、學生管理民主化的一所名校。
學校特色
學校堅持“師德培訓放首位,能力提高為重點,科學評價為保障”的校本培訓:學習反思,奠定教師自我發展的基礎;常規教研,開拓教師整體發展的通道;群體科研,搭建教師整體發展的平台;專業引領,架設教師持續發展的階梯。通過校本培訓,建設了一流的教師隊伍。堅持“課題拉動”戰略,採用“群體科研”方法,學校承擔了十餘項課題實驗,3個國家級“九五”課題順利結題,“國小考試制度評價”實驗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較大反響,李嵐清副總理曾到學校視察,全國12萬多教育同仁來校參觀學習;“網站建設”、“校際協作學習”的“十五”課題在全國信息技術研究中保持領先地位。
堅持“管理民主、活動自主”,給予學生12項權利,為學生提供體驗的崗位,讓學生得到主動發展!通過“講歷史故事、班隊活動、古詩考級、經典誦讀和傳統文化學習”等方式開展“揚傳統美德,做少年君子”的美德。
素質教育推廣
1997年9月,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國小成為全國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主現場,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到校視察,素質教育經驗向全國推廣。而今,歷經“十五”、“十一五”,學校又有了新的跨越。為此,陶繼新先生走進學校,走近曹瑞敏校長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
趣味運動會
4月30日上午,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國小在學校操場上舉辦了2010年春季趣味運動會。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次趣味運動會的主題是“自理”,比賽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學生趣味比賽、親子趣味比賽和家校聯誼。
其中,學生趣味比賽部分根據不同年級又制定了相應項目,一、二、三年級以穿衣、疊被、整理書包為內容的“自理能力大比拼”,四年級以剝大蒜、花生為內容的“廚房巧手大比拼”,五年級以縫製沙包為內容的“縫製沙包大比拼”。
親子趣味比賽部分由學生及其家長共同完成,一、二、三年級進行“親情闖關接力”活動,包括學生家長齊過河、綁腿跑、駕車跑、“趕小豬”、袋鼠跳等項目,四五年級進行“合力運球投籃”活動。
家校聯誼比賽部分由5名教師和1名家長共同完成“六人七足綁腿跑”遊戲。賽中,各班級的運動員在班主任老師和裁判員的精心組織下爭先恐後、奮力拚搏,參賽選手個個精神飽滿,觀看的同學熱情高漲,加油聲此起彼伏。
此次春季趣味運動會是芝罘區工人子女國小舉辦的第三屆。學生趣味比賽讓孩子體驗到運動的快樂,競爭的樂趣、參與的欣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激發孩子的運動潛能,既讓孩子們鍛鍊了身體,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同時也通過親子趣味運動會,家長和孩子一同合作比賽,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數位化校園
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工人子女國小確立了打造“數位化校園”的目標,以“班班通”建設為突破口,瞄準學校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大膽突破,逐步讓網路技術的開放、平等、實時、易反饋等特性潛移默化地貫穿於師生共同發展和學校管理的全過程,走出了一條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分步推進“班班通”建設,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學校立足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著力打造硬軟體同步發展的信息化校園。先後建成了精品錄播教室、數位化實驗室以及融傳統資源和現代數字資源於一體的電教資源庫,構建成了硬軟體最佳化組合的套用系統。“班班通”的建成為學校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資源管理功能”,實現了校內信息的網上傳遞和互動管理。“設備管理功能”,實現了對班級信息系統的實時監控和有效維護。“視頻會議功能”,促使教學會議、德育活動、精品課堂直達每一間教室。“校園安全防範功能”,實現了對學校出入人員、學生活動情況的全方位監控,形成保障師生安全的電子防護網。“班班通”的建成及使用改變了學校傳統的管理模式,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建立資源共享新平台,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支撐。開展教師實時培訓。學校先後建設了1634個網上課程,形成超過200G容量的區域網路資源,打破教師培訓的時空限制,為教師線上自學、互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建立教師展示平台。學校先後建設了教師個人成長網站和成長部落格,為教師保存自己的資料開設平台,教師將自己的教案、反思、論文、讀書筆記等及時上傳到網上,方便管理者和教師本人查看、修改和完善。信息技術給教師創造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能力提升的更大空間,在資源共建共享中形成了學習和研究的共同體,激發了教師追求專業發展的熱情。
三、實行開放教研,讓信息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有效承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共享資源。改變以往教研紙筆記錄的方式,進行“集體分工、獨立備課、間周通課、個性修改”的網路備課方式,讓統一的模版承載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程資源;讓備課、活動、考核、資源等信息存於區域網路空間,實現常規教研信息的動態管理。二是互動教研。運用自動錄播教室,開展“微格教學”研究,對教師任教課程進行全程回放和細節研究,幫助教師了解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學校成功實現了與只楚區片學校的互動教研,使校際聯合教研成為現實,為整合區域性教育資源提供了典型示範。三是互動教學。充分運用基於“班班通”的“視頻會議”功能,實現校內、校際廣播教學、互動教學和送教下鄉,實行一人主持、多人輔助的廣播、互動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近年來,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累累碩果。2009年4月學校成為全國“班班通,堂堂用”會議主現場,並做了典型經驗介紹,得到與會官員和專員的一致認可。進入4月份以來,學校先後接待了近千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同行和專家到校參觀學習。學校信息化建設與套用經驗先後被《中國教育報》、《中國電化教育》、《現代教育報》等媒體專題報導。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電化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校長簡介
曹瑞敏,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國小校長。她精心研究教學,研究的“資源性語文教學”專題,以“現場作課、主題講座、成長論壇”的形式,被山東省青語會向全省推出。潛心於課題實驗,參與或主持的“九五”“十五”的六個國家級、四個省級課題順利通過專家鑑定,並成為全國優秀實驗校。她也成為市十大傑出青年、省教學能手、青語會副理事長、國家級語文骨幹教師。
校園安全
近年來,工人子女國小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則,形成了“安全重於泰山”的理念,為廣大師生創造了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在前不久的校園安全檢查中,工人子女國小的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了省、市、區領導的一致好評。
一、建網路,落實制度
建設好密布於校園內外的安全網路,是做好校園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人子女著力建設了“校園安全領導小組”,形成領導責任許可權網路,時時有安全管理之人,達到校園安全全天候管理;建設“校領導—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安全職責表,形成全員安全管理網路,事事有安全管理之人,達到校園安全無縫隙管理;建設“學校—家庭”共防共建責任制,形成家校聯合防範網路,處處有安全管理之人,達到校園安全全方位管理。福建南平事件後,學校進一步加大了“學校--社區”共建制度的建立力度,努力形成校園安全社區立體網路。管理網路的建立,讓學生的安全處於時時、事事、處處有人管理的狀態,保證了學生處在一個讓人放心的教育環境中。 學校將安全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擺正突出位置,長抓不懈。在建設安全工作常規制度,建成“安全教育制度、校園日常管理和安全保衛制度、治安防範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飲食衛生管理制度”等的同時,我們重點抓好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在充分討論和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建成“學生意外傷害事故處理應急預案、食物中毒應急預案、火災事故應急預案、防校舍安全事故的應急預案、地震和惡劣天氣的應急預案、防校園暴力事件的應急預案”等,力求把安全措施想到最細,把安全工作做到最細。 網路、預案、制度,保證了在學校安全工作中的防患於未燃,未雨而籌謀,儘可能地把孩子們置於我們的安全防護網之下。
二、排隱患,細節管理。
安全無小事,學校堅持在隱患排查上下功夫,在細節管理上下功夫。以用電安全為例,每天都有班級小保管員的檢查,每天放學時有帶隊教師對每個班級關閉所有電源、拔下電源插頭的提醒,每周有校總務處和網路中心的聯合檢查,每月有用電安全的總結,每學期有對電路和電器的大檢查。再如傳染病防治工作,每天定時的通風換氣,按時的晨檢、午檢,缺課學生的聯繫、情況記錄,在家學生情況的跟蹤了解,班級內每天的藥品和燈具消毒等,力求做到事無巨細,事事到位。
在這樣的細節管理中,學校更注重安全教育的課程化管理。
安全演練:演練是身臨其境中學會逃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工小每學期必須進行的安全課程。僅以本學期為例,安全演練就安排了四次,第一次是高度計畫、周密安排下的有準備演練,第二次是有通知的演練,第三、四次則要進行完全無準備情況下的演練,用這樣的高密度安全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生成技能。
安全講座:學校從派出所和交通警大隊聘請民法制副校長和校外輔導員。開學初和學期末,是法制副校長和校外輔導員固定的安全講座時段。交通安全、用火安全、用電安全、獨處安全等學生安全的各個方面都是校外輔導員們的關注點,也正是在這樣的關注中,學生們的防護意識和生存能力在不斷增強。
安全活動:利用班會、隊會、活動課、學科滲透等途徑,通過講解、演示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體育運動傷害、防火、防盜、防震、防騙、防煤氣中毒等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利用學校廣播、黑板報、國旗下講話等宣傳工具和陣地及安全徵文、安全識競賽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並通過不定時的家長信,增強家長的安全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安全意識、安全防範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三、重技防,四網並用。
校園安全工作如果只注重依靠人力,在一種巡邏、守候、檢查和事後處理的傳統模式中運行,就會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面,缺乏主動出擊的切入點,並且容易出現值班空檔和巡邏空檔,造成防範漏洞。利用現代手段,加大技防力度,是現階段學校安全工作達到有效的重要方式。
110防盜系統。2005年,學校聯繫公安局,對財務室、計算機室、校長室等學校重點的五個部位設定110防盜系統,運用其敏感的感應設備和迅速的反應系統,保證了學校重點部門財務的安全。
校園網監控系統。2009年,芝罘區政府、財政、教體局和學校斥巨資建設“班班通”工程,並建成校園監控網路,分16個布點覆蓋全校,達到校長室、網路中心隨時監控,傳達室24小時監控,並保存各點錄像三天的功能,讓電子眼伸向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教室內監控系統。作為“班班通”工程的一個相關體,教室內的監控系統建設,讓每個教室擁有了兩個攝像頭,隨時拍攝室內情況,校長室、教導處和網路中心可以隨時察看,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讓我們隨時了解到了每一間教室的安全狀況。
家校間聯繫系統。利用“校訓通”平台,讓教師和家長保持實時聯繫,便於家校之間的便利溝通,其中的刷卡功能,使學生入、出校時只要在電話機上一刷,家長就可以了解到學生進校和出校的時間,是學生、學校向家長報平安的最佳方式。
四網並用,形成了強大的高科技防護網,構建成了保證學生身心安全的平安網,把學生比較安全地置於網中央,形成了無形的保護。
四、形成合力,多軌共治
福建南平事件及其後相關事件發生後,學校校園安全工作達到了空前緊張的程度。在對事件認真分析後,學校領導班子也認識到,校園安全僅靠學校一已之力是達不到我們的構想和要求的,所以借力於社會、社區,形成聯防共管的局面,才是保證校園安全應有的必要舉措。
政府牽頭成合力。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後,引起了煙臺市政府、芝罘區政府及兩級教體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反應迅速,措施得力,相關制度馬上完善,要點通知層層傳達。事件發生前的安全檢查、安全會議就是各種檢查和會議中最多的,事件發生後更是相關人員全力出動,教體局的三次會議,區政府劉書記主持的會議,市政府的會議,五一期間的安全會議及警棍、辣椒水的發放,校園安全的相關要求等等更是大密度、高效率。並由區政法委牽頭,聯合公安公局、教體局、政府辦、信訪局、財政局共同制訂涉及校園安全、周邊安全和學生安全的保全配備、技防設施建設、消防、食堂、衛生防疫、大型集體活動等學校內部管理、地震災害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學生和家長管理、周邊各單位責任等各方面的細緻化、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並儘快啟動200人保全進駐校園的工程,由街道辦事處對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員、有暴力傾向人員等進行排查,全發類建檔,嚴格管理,將隱患降到最低。政府的重磅出擊,各部門的聯合執法,給了校園一道安全的屏障,給了孩子們一個潔淨的環境。
學校出頭成合力。針對我校地處火車站、汽車站、船站、大型三站批發市場之間的複雜環境,我們更加大了挖掘內力、聯合周邊,共築校園安全網路的力度。把政府及教體局的相關要求第一時間、層層傳達到老師中是我們做得最快的一件事,讓老師了解真情,提高防範意識;對師生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對不安全情況的預見能力和防範能力;和南大街派出所取得聯繫,得到警力支持;和交警二中隊保持長期聯繫,得到交通安全的保障;和居委會取得聯繫,得到轄區工作人員的關注;和學校近鄰移動公司取得聯繫,爭取他們的安保支援;和家長們進行書信溝通,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現在,每天上學時,學校門口有按教體局要求形成的10位手持器械的教師安全崗、有南大街派所的三位警員、有交警二中隊的一位管理員、有家長們形成的人力屏障;放學時在上述人員到位的情況下,每班兩位教師護送學生過馬路,男教師自動留下在校門外形成安全防護牆;非上下學時間學校大門緊閉,有來訪客人按教體局要求到校外接訪;南大街派出所警員、警車隨時在學校周邊巡邏,並有時有保全落座校傳達室,移動公司保全經常性走到學校門口巡視……與南大街派出所聯繫的校園警備室也即將建成。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二)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