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溪柄鎮交通便利,距福寧高速公路互通口僅3公里,104國道和省道下浦線交叉過境,水路有500噸級的下邑碼頭和山碼頭與賽岐港連線,電力有多條的線路和裝機容量1.0萬KW的茜洋溪電站,電訊信號覆蓋全鎮。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3.96億元,工農業產值2.94億元,財政收入651.22萬元。
溪柄是閩東農業大鎮,是寧德市農科所和省水稻新品種中試基地,農業開發、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有力推動了農業發展。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該鎮大力發展良種種羊、種豬和水鴨等家禽養殖,已成為福安六大畜牧業基地之一。溪柄是閩東革命中

心,葉飛、陶鑄、曾志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過武裝鬥爭,柏柱洋被譽為“閩東延安”,集紅色文化、鄉賢文化、宗教文化、建築文化、休閒文化於一體,柏柱洋紅色旅遊景區被福建省列為全省15個紅色重點旅遊景區之一,有保存完好的閩東特委、蘇維埃政府、婦女工作團、共青團等主要領導機關舊址,這裡還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福安三賢之一的南宋忠義之士——鄭虎臣祠堂(祠內有文天祥、范光宗、張蔚然等名人的題詞),有毛主席親筆題按語的《福安縣中農社與貧農社教訓》一文中的南山村貧農社和中農社舊址,有建於唐代的千年古剎——獅峰寺,有“興雲寺”、“福泉寺”、“橋頭寺”、“報恩寺”等多個名寺,有十里生態綠竹走廊、茜洋溪天然浴場、千畝葡萄觀光園。
沿革區劃
民國23年土地革命時期,柏柱洋是中共閩東特委、閩東蘇維埃政府駐地。1958年設溪柄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0年末面積128.4平方千米,人口3151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5人,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1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溪柄街。1997年,面積128.4平方千米,人口3.3萬。
轄溪柄村、立峰村、北山村、舑山村、田坂村、仙洋里村、港里村、龍潭面村、長洋村、水田村、黃瀾村、白沙村、浦後村、樓下村、榕頭村、立新村、三村村、東坪村、茜洋村、溪南村、坑口村、採花橋村、橫坑村、墩面村24個村委會和溪柄居委會。
歷史文化

經濟狀況

溪柄作為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地位,且境內儲有豐富的礦產、淡水、森林等資源優勢,其作為福安腹地經濟的區域特色將被更多有識之士所認同,也必將有更多商賈來此投資興業。改革開放的20多年是溪柄人民不斷發展奮鬥的20多年,2005年溪柄的國內生產總值3.9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1.06億元,工企業產值達2.06億元,第三產業產值達8000多萬元,財政收入400多萬元。雖然這些數字在全市並不突顯,但卻點滴記錄著溪柄人民不懈奮鬥的足跡,也因此溪柄集鎮所在地的溪柄村被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先進村鎮”。
資源優勢

巨峰葡萄:溪柄鎮共有葡萄5000多畝,各村均有種植,其中溪柄村有1000多畝,年產量約250噸,品種以巨峰、京亞早熟型葡萄為主,果大味甘、含水份較多、宜於鮮食,產品主要銷往山東、廣東等地。農業結構調整後,溪柄村委帶領廣大果農脫貧致富,成立了村葡萄協會及農民行銷隊伍,為廣大果農提供資金、技術與信息服務,有效地推動當地葡萄種植業的發展。
苗木批發:溪柄鎮果樹苗木批發形成規模,溪柄農民依靠本鎮區域與農業資源優勢,許多農民從事名優特果樹苗木的培養與批發。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龍潭面村的農民科學家雷金生同志年批發“早種六號”枇杷苗木就有5萬多株;而仙洋里村年培養批發美國黑李(美國布郎李)、大華李、芙蓉李,各種桃李的苗林就有30多萬株,苗木批發出售時間約在當年10月至次年3月,果實上市時間約在5月至8月。
綠(簍)竹:綠簍竹是溪柄鎮一大特色產業,全鎮擁有綠竹種植面積近萬畝,各村均有分布,現形成規模的有“百竹生態園”和十里綠竹走廊。綠簍竹主要分布在溪柄鎮黃蘭村和白沙村,年可生產綠竹筍2000噸,民眾平均年收入達1000元左右,而生產大戶則年均收入達8000-10000元,綠竹鮮筍主要銷往廣州、深圳、浙江一帶再經各地加工遠銷海外。原福建省委書記賈慶林同志到該鎮視察工作,看到黃蘭、白沙綠竹喜人的生長形勢時,曾即興賦詩一首:“千里綠竹起黃沙,賽江兩岸舞婆娑;不忘時傳,更喜增財富萬家。”近年來,溪柄人民正在繼續擴大綠竹面積並摸索綠竹筍的新加工工藝。
石板材:溪柄鎮石材資源蘊含豐富,品種有花崗石、閃長岩、方石、片石等,溪柄紅色老區革命根據地柏柱洋曾因大洋中擁有一塊巨大柱狀乳白色的岩石而著名。溪柄鎮政府為了合理有序開發本地石材資源於1992年註冊30萬元成立了福安市天然石材開發公司,現在花崗岩、閃長岩年產量3600立方米,路基碎石,片石產量1.3萬立方米,方石年產量1萬立方米,鵝卵石尚未開採,其儲藏量約30萬立方米。溪柄主要石材資源特點如下:a.輝石閃長岩(651、653),光澤度強,韌性、耐酸鹼性、硬度適中,主要出口日本生產墓碑。b.路基碎石、片石,韌性、耐酸鹼性、硬度符合國家交通用料標準,可用於高速公路,隧道用料。c.方石,質硬,顏色潔白,韌性較強。d.鵝卵石,規格齊全,質硬,儲量大。

茶葉:溪柄鎮共有茶園面積1萬畝,品種還較傳統單一,主要是福雲六號、福安大白茶等。在上級指導下各村開展無公害茶園建設和茶葉品種改良工作。其中北山坂1千多畝茶園被市茶業局列為福安市無公害茶葉示範基地;而采梅村引進種植烏龍茶60多畝,種類達15種,有鐵觀音、大紅袍、丹桂等。
瘦肉型種豬:溪柄鎮目前形成規模的瘦肉型種豬記得有8個,主要分布在立峰、斗面、山下等村,存欄量達1.5萬多頭。
旅遊資源:溪柄鎮人傑地靈,山川秀美,這裡不但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文化傳統積澱深厚。著名景點有全國十八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柏柱洋大革命舊址,建於唐景福年間,建築風格全國少有的獅峰寺,兩山合壁,一壩截流的紅領巾水庫,奇險俊秀的龍潭百丈祭,名士鄭虎臣祠,天然渾成的流米寺和天然禪寺,水質清冽的茜洋天然浴場,九首一體的九首榕等。
其它:溪柄鎮的民間傳統小吃和工藝等也頗具特色,如山下的麥桿扇原由明代村中一農民始創供驅蚊納涼之用,現發展成家庭手工編織業,產品種類繁多,造型美觀遠銷省內外。田坂的糯米棕,色澤金黃剔透,口感嫩軟,棕餡品種多,可供選擇,常年有供應。而溪柄鎮水田的紅星芋頭,“旒蠐”,仙洋里的鮮食玉米等水果蔬菜也遠近聞名。
特色村屯

立足村情,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向精緻農業發展,在人均6分地上大做山地文章,搞葡萄、幼齡果園間套種,樹立起葡萄、茶葉、養殖三根支柱產業。發動和鼓勵村民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積極向外地爭取農業訂單,2008年,全村500多畝葡萄全部推廣標準化栽培,果園套種高價值蔬菜雞爪椒、密本南瓜、檳榔芋。新種植“金觀音”、“鐵觀音”烏龍茶50多畝,新引進一家工藝茶加工企業,60多名村民被安排就業。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現鴨存欄達1萬羽,生豬存欄2600頭,僅養豬一項2008年可增加農民收入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