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高橋鎮三村村
三村村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高橋鎮西北端,距桐鄉市區10公里。南接該鎮亭橋村,西鄰崇福鎮店介塘村,北鄰同福鄉聯民村、鳳鳴街道長新村,東接該鎮永安、毛水浜村,亭橋至新農村公路貫穿三村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村域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387畝,其中水田1856畝,旱地1531畝。以種植水稻、桑樹、小桑苗、菊花、蔬菜為主。三村村村民聰明勤勞、民風淳樸。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10304元。村域內河道縱橫,南臨中沙渚塘,北靠北沙渚塘,灌溉方便,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農作物生長[4]。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大營鎮三村村
三村村地處大營鎮東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5.6公里,距縣城7.6公里,108國道穿境而過。轄2個村民小組。為加快富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縣科技局積極從外地引進麻櫟皮、紅皮白心、細筍頭"牛腿"系列山藥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通過1年的努力,引種試驗獲得成功。新品種山藥塊莖大而粗,長70厘米,直徑10厘米,畝產量達3478千克,比原牛尾山藥增長1倍多。為推廣試驗成果,縣委、縣政府、縣科技局在三村村委會進行大面積規範化連片示範種植,選用經過試驗篩選出的麻櫟皮、紅皮白心山藥品種,採用省外先進的地下部分壕與打洞相結合、地上部分栽水泥樁及拉鐵絲等配套技術進行示範種植。規模化連片種植面積達50畝,示範種植農戶10餘戶。山藥已發芽出苗,藤蔓長勢喜人。新品種山藥的成功引種,增加了富民縣山藥的花色品種,提高了市場的競爭力,為農民增收致富增添了新途徑 [5]。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廠街鄉三村村
三村村位於廠街鄉南部,距鄉政府30公里,有16個村民小組(上寨、舊寨、乾溝邊、新寨、花椒園、燒香河、大田、大坪子、大窪子、大寨子、坪坦、羅家、大橋、小寨子、李家、茶家)有農戶291戶,人口1233人,其中,彝族人口1052人,有耕地2968畝,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屬高寒冷涼民族貧困山區村[7]。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三村村
地處長坑鄉政府駐地西偏北7公里處,同發山東北坡,海拔672米。該地古有三鄉:即密洋(目洋)、長埔坪(長埔洋)、柯厝,今有庵邊、後墘、柯厝三大片村,故名。主要山峰為同發山(在村西北),其餘為小山侖,如古侖、山前林、陳電侖、岐山、園侖仔、蔡厝格、竹岐山、長侖等。溪流有後墘溪及永坑溪。村委會設在庵邊,轄8個自然村。境內有高嶺土礦。村民主要為吳、柯姓。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三村鄉三村村
村情概況
三村村委會隸屬紅河縣三村鄉,地處三村鄉西北邊,是鄉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147公里。東鄰車同村委會,南鄰補乾村委會,西鄰扎么村委會,北鄰普洱市墨江縣龍壩鄉龍賓村委會黑樹林村。轄黑樹林、塔埔、螺螄寨、大梁子上寨、大梁子下寨、達洞、下達洞、田房、龍洞等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93戶,人口2365人,其中農業人口22347人,勞動力163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84人。全村國土面積3.4平方公里,海拔965-1580米,年平均氣溫16.8℃,年降水量163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497.85畝,人均耕地0.68畝,林地3886.5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9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66元。該村屬於貧困,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97.85畝(其中:水田614.12畝,旱地883.73畝),人均耕地0.68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886.5畝;水面面積25畝,其中養殖面積25畝;荒山荒地30509.65畝,其他面積81畝。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委會完全實現五通……實現了村村通電,村村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5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5戶。
該村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每日有正常的班車通往紅河縣城和墨江縣城,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2輛,機車4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7畝,有效灌溉率為14.4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5.8萬元,占總收入的9%;畜牧業收入170萬元,占總收入的2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446頭,肉牛88頭,肉羊144頭);漁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林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286萬元,占總收入的41%;其它收入55.7,占總收入的8%。農民人均純收入186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8.4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4人(占勞動力的3%),在省內務工33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1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3戶,共鄉村人口2365人。其中農業人口2347人,勞動力1635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是哈尼族、漢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1742人,漢族623人。文化教育
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生873人,教職工41人。升學率58%,國中畢業率99%,鞏固率96%。中心校1所,全鄉在校生30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5%,完學率85%,鞏固率99.52%。村務公開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等。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6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97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8000元(人均16元),一事一議籌勞7800個(勞均3.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等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7人,少數民族黨員43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6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黑樹林、塔埔、螺螄寨、大梁子上寨、大梁子下寨、達洞、下達洞、田房、龍洞等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103人。
人文地理
三村村委會以哈尼族為主,與漢族混居,民國時以壩蘭、壩木、壩茨三個村子為中心的三片地方為一個聯保,故民三村,地名引用至今,成為三村鄉鄉名,三村村委會為鄉政府所在地,村寨相對集中,海拔在1040米-1578米,境內全部是高山與河谷相間的坡地。年均氣溫在15.6-18.9度之間,年降雨量為1500-1650毫米,氣候溫和,適宜種植多種熱帶亞熱帶作物。糧食作物有稻穀、包穀、蕎子、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有芒果、甘蔗、柑桔、蔬菜、香蕉等。畜牧業有生豬、牛、羊、雞、鴨等。新農村建設我鄉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以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完成了9個村民小組村內道路硬化,衛生公廁建設和培植主導產業等能發展農村經濟和公共事業的項目建設,大力改善農民居住環境、設施環境,增加農民收入,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
發展重點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沿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作為鄉政府所在地,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缺少發展平台;3、醫療衛生條件差,飲水水質不達標,人蓄混居有一定改善,但有的自然村還比較突出,衛生公廁缺乏,人居環境欠佳,有待改善。4、處於山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5、教育軟硬體有待改善,缺乏依靠科技致富的知識。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提高農業產業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2、加強教育軟硬體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3、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發展第三產業;4、加大培育優勢產業的力度,正在發展茶葉產業、計畫發展芭蕉芋產業;5、完善善醫療衛生設施,改善人居環境;6、加快作為鄉政府所在地的集鎮建設步伐,把三村村委會建設成為三村鄉新農村建設的典範。趕上新農村建設的快車,為農民增加收入,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