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聲聲慢,詞牌名。據傳蔣捷作此慢詞俱用“聲”字入韻,故稱此名。亦稱《聲聲慢》、《鳳示凰》、《寒松嘆》。雙調,上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韻體(一般押入聲)。用“仙呂調”。
由來
《聲聲慢》原名《勝勝慢》,最早見於北宋晁補之筆下。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是一個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人。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在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都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雲”。這是黃庭堅稱讚當時的他和張耒就像司馬遷、班固一樣,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卻一生潦倒,功名蹭蹬。這和他的老師蘇軾有莫大關係。其實所謂蘇門四學士,並不是真的是蘇軾的學生,他們只是仰慕蘇軾文名,甘願在為人為文方面以蘇軾為楷模,而蘇軾對真正有才華的後生從來是不遺餘力地推薦褒讚,晁補之、秦觀、張耒、黃庭堅四人難得始終以蘇軾的立場為自己的 立場,在那個黨爭混亂是非難辨的大氣候下,殊為不易。
晁補之因為官場不順,生活一直比較困窘,但這並不妨礙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個大暑天,蘇軾到揚州訪他,晁補之命人用一個大木盆裝了一大盆清涼的泉水,然後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蓮花。清涼的水色花容讓人暑意頓消。能想出這樣有創意的點子,可見晁補之的品味。
宋代,“歌兒舞女以終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時就為大臣們定下的優惠政策,為鼓勵大臣們盡情享受生活少生異心,宋代給朝中官吏們的俸祿是很優厚的,更鼓勵大臣蓄養家妓。但買人不是一次買斷,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約定個三五年,最高年限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滿後不忍離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幾經轉雇,其身價往往看漲,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當昂貴。即使如蘇東坡、辛棄疾這樣人品學識堪稱楷模的人,在當時大風氣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養有許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滿後多送婢女還鄉,讓其婚嫁。所以宋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送 別家妓的詞。那些玲瓏聰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尋常的感情和關係,也有可能被收為妾,但並不容易,必須要徵得女孩家人的同意,並不能強娶。
晁補之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妓,名叫榮奴,他有兩首詞專門是為她的離去而作。這讓人想起《紅樓夢》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個個以離開大觀園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似寶玉,對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補之對這榮奴看來是動了一些真心:一首《點絳唇》里說:“檀口星眸,艷如桃李情柔惠。據我心裡。不肯相拋棄。哭怕人猜,笑又無滋味。忡忡地。系人心裡。一句臨歧誓。”詞寫得很直白動情,好像是很無 奈地眼睜睜地看著美麗的榮奴離去,好像他們之間曾有過相許的誓言。晁補之的詞豪放處不遜於東坡,這首小令也當得清新蘊藉,柔麗綿邈。
朱門深掩,擺盪春風,無情鎮欲輕飛。斷腸如雪,撩亂去點人衣。朝來半和細雨,向誰家、東館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紅蕊,留待郎歸。 還記章台往事,別後縱青青,似舊時垂。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而今恨啼露葉,鎮香街、拋擲因誰。又爭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隨。
這就是那首《勝勝慢》,題序明言是為榮奴的離去而作,言下對榮奴的離去甚是不捨,為她今後的命 運擔憂,榮奴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我們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競折柔枝”,可還要問“拋擲因誰”,這其中的感情幾分真幾分淺, 倒也無意深究了。在那個時代的風氣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無法相諧相好倒不如不惹情絲,落得個兩相干淨。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補之倒喜歡一些長調慢曲,這可能跟他有較高的音樂水準有關係。
慢曲相對於令曲,字句長,韻少,節奏舒緩。雖是單遍,但唱起來格外悠長婉轉,唐人就有“慢處聲遲情更多”的說法。用《勝勝慢》為名,看來當時晁補之的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還要來得更纏綿娓麗些。直道南宋末年,《勝勝慢》才因為蔣捷的一首《秋聲》變為了《聲聲慢》.
格式
平韻體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韻)。
示例
《聲聲慢·秋聲》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仄韻體
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韻)。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韻)。
示例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代表作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淒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蔣捷:聲聲慢·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張炎:聲聲慢·別四明諸友歸杭
山風古道,海國輕車,相逢只在東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鬢絲斷雪,喜閒身、重渡西泠。
又溯遠,趁回潮拍岸,斷浦揚破.莫向長亭折柳,正紛紛落葉,同是飄零。
舊隱新招,知住第幾層雲。
疏籬尚存晉菊,想依然、認得淵明。
待去也,最愁人、猶戀故人。
同名歌曲:《聲聲慢》
歌手:六甲官錠
歌詞:
尋尋覓覓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淒悽慘慘的冬天
我又重來一遍
蘇三又離了紅桐縣吹散了
這春天 該有的 桃花月
我又開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閉上雙眼
風偷偷吹散紅線我又重來一遍
娘子離開了我房間安靜的煙圈
飄散成 你的臉怎逼我再想念
怨言
倒流回我呼吸的瞬間放肆的宣洩
諾言
怎么還聽得見
想告訴你
蘇三他倚著窗
靜靜凝望著月光
怎么唱淚流下完全忘了
那天他離鄉的堅強
我靜靜倚著窗
默默凝望著路旁
那朵花在飄香完全忘了
你離開的時候留下的那種悲傷
作品鑑賞
【原詩】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⑴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⑵淒悽慘慘戚戚:憂愁苦悶的樣子。⑶乍暖還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⑷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養息適應。⑸怎敵他:對付,抵擋。
⑹損:表示程度極高。⑺堪摘:可摘。⑻著:亦寫作“著”。⑼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⑽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⑾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⑿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朗讀節奏劃分】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一】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構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麼可採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說盡!
【翻譯二】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悽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簡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形象地抒寫了作者的心情;下文“點點滴滴”又前後照應,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鬱情緒和動盪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悽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賞析】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淒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淒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就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是寒冷是由於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失伴飛。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裡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賦比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麼來寄託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悽慘憂戚。於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淒悽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悽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於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於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於“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於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裡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於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雲‘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趙嘏《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於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裡“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裡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如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後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裡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淒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她出身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丈夫趙明誠歷任郡行政長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據家。李清照與夫婿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常一起校勘金石,鑑賞書畫,唱和詩詞。靖康之變,宋室倉皇南渡,李清照一家也隨之避亂江南。不久趙明誠去世,他們苦心蒐集的金石書畫也在流亡途中喪失殆盡。李清照隻身漂泊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淒涼孤苦中度過了晚年。李清照工詩能文,又長於詞,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詞人。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她出嫁前後的閨閣生活,內容比較狹窄,詞風清麗婉轉;後期詞多寫國破家亡的悽慘心境和痛苦感情,流露出故國之思和昔盛今衰之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詞風沉哀悽苦。有《漱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