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動盪童年
林泉寺的山門享祿三年(1530年)一月二十一日,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的幼子誕生於春日山城。因為當年是虎年,孩子被取名為虎千代。這個孩子成年後稱長尾景虎,也就是後來馳騁於戰國亂世的上杉謙信。四歲喪母,六歲時改名叫喜平二景虎。天文五年(1536年)八月,為景進攻越中之前,預計到進程可能不會很順利,先將家督之位讓給了長子長尾晴景。按照室町時代武家的傳統習慣,沒有繼承權的幼子常常被送去出家。於是這一年虎千代受戒於春日山麓的林泉寺(長尾氏的菩提寺)名僧天室光育門下,學習禪與文武之道。十二月,長尾為景在越中旃檀野與一向一揆作戰時中計敗死(另有1536年病死說、1542年病死說)。
為景一死,本來就不太平的越後國更加動盪,各地豪強占據一方,各自為政,儼然是個“小戰國”。敵對勢力甚至迫近春日山城。當時虎千代年僅七歲(按為景1542年病故說則為13歲),穿著盔甲送為景下葬,國內的混亂可見一斑。
脫穎而出
天文十二年(1543年)8月15日,虎千代元服,取名景虎。9月,景虎受晴景之命,以古志郡司身份從春日山城啟行,先到三條城,再到栃尾城。(櫪尾是中越後的名城,也是守備春日山城的重要門戶),其目的是討平中郡(なかごおり)的反守護代勢力,確保長尾家在越後中部的領地;並壓制下越(しもごおり)的揚北眾。上杉神社內的上杉謙信雕像越後守護上杉定實沒有子嗣,於是決定從陸奧國迎接外曾孫時宗丸到越後,作為養子和繼承人。時宗丸乃是陸奧守護伊達稙宗的兒子,伊達稙宗子嗣眾多,慣於通過送子出繼來控制別國,不過越後乃是大國,時宗丸即便當上越後守護,也終究難以使伊達家的勢力深入北陸地區,說不定反而會成為爭奪稙宗繼承人伊達晴宗一門總領權的強大對手——晴宗本人正是這樣想的,他不但堅決反對父親的決定,還在勸說無效後掀起反旗,這就是席捲整個陸奧地區的大動亂——“天文之亂”。
而就越後國來說,在是否迎立伊達時宗丸為守護繼承人的問題上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因為時宗丸的母親乃是揚北眾中條藤資的妹妹,中條藤資大力慫恿,揚北眾其餘勢力怕中條家因此會逐步坐大,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一致表示反對。長尾晴景站在反對一方,越後國內戰亂又起。
繼承越後守護代的長尾晴景,比景虎年長十八歲,從小調皮搗蛋,甚至行為有時比織田信長更過,眾人都為之頭疼,但為景生前最疼愛。然而,晴景體質虛弱,沒有作為武將的統領之才,被國內的其它勢力所輕視。以上就是謙信到了栃尾城所處的背景。
一開始,附近的豪族們根本沒把這個小毛孩子放在眼裡。但景虎到城後,得到母親家的古志長尾氏和栃尾城代本庄實乃等人的援助,多次擊退敵對勢力的來犯,並很快將安田長秀、北條高廣、小河長資等豪族收伏於帳下。在栃尾城的一系列作戰是謙信最初的戰爭經歷。天文十四、十五年(1545~1546年),守護上杉家的老臣黑田秀忠兩度占據黑瀧城謀反,謙信代兄長晴景率兵平叛,表現神勇,最後依守護上杉定實之命消滅了黑田一族。
奪取家督
景虎的聲望日隆,國中上杉謙信雕像漸漸有了改立景虎為守護代的苗頭,這是晴景始料未及的。心生不安的長尾晴景著力壓制兄弟的功勳。就這樣,守護代長尾家一分為二,越後也隨之一分為二,正因守護繼嗣問題和晴景嚴重對立的中條藤資趁機擁立長尾景虎為新的守護代,本庄實乃、大熊朝秀、直江實綱、山吉行盛、古志長尾家的長尾景信等也都群起回響。
終於,難以容忍的晴景聯合長尾政景(上田長尾氏)、黑川清實等人,打出了討伐自己弟弟的旗號。內戰中,景虎雖然兵少,卻以攻其不備之法大敗晴景軍。為了避免再起戰禍,守護上杉定實出面調停,達成和議:晴景引退,景虎作為晴景的養子繼承家督和守護代職。天文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讓長尾景虎進駐春日山城,長尾晴景則體面地退往府內,和守護大人一起隱居去了。當時景虎十九歲。
天文十九年(1550)二月二十六日,越後守護上杉定實病死。定實沒有兒子,守護家絕了後,越後守護一職也就此空缺。兩天后,將軍足利義輝承認景虎有白傘袋和毛氈鞍覆的使用權。這樣,景虎實質的國主地位得到了認證。
統一越後
然而,同年12月,一族的坂戶城主長尾政景(上田長尾家)不滿景虎繼承家督,發動叛亂。不滿的原因是因景虎變成了越後實際上的國主,推薦了晴景的政景的立場變得痛苦。然後長年與上田長尾家對立的古志長尾家卻因一直支持景虎,增加了發言力。
次年天文20年(1551年)1月,景虎攻打政景方的發智長芳(ほっちながよし)的居城板木城,獲得勝利。同年8月,包圍坂戶城,以此鎮壓了政景方(坂戶城之戰)。投降的政景因是景虎的姐姐仙桃院的丈夫等被免死,反而成為景虎的重臣。鎮壓了政景的叛亂後,越後國的內亂暫時平息,年輕的景虎(22歲)統一了越後,越後長尾一族也實現了統一。另一方面,上田長尾家古志長尾家的敵對關係更加深重,後來的御館之亂中,上田長尾家支持政景的親生子上杉景勝,古志長尾家袒護了上杉景虎。結果,失敗的古志長尾家滅亡。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謙信被授予從五位下彈正少弼的官位。
龍爭虎鬥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晴信進攻北信濃,一直殺至川中島地區,村上、高梨等北信濃七家豪族派使者向越後求救,提出以北信濃高井、水內等四郡,以及村上義清所保有的小塊越後領地作為酬謝。長尾景虎遂派猛將柿崎和泉守景家統率本部進入信濃,與武田軍對戰——是為第一次川中島合戰。柿崎景家初戰取勝,但很快就中了武田軍的埋伏,幾乎全軍覆沒,與村上義清等豪族一起上杉竹雀紋淒悽惶惶逃回越後。長尾景虎並未懲罰柿崎景家,而是抓緊時間對武田氏兵法謀略展開廣泛、深刻的研究。兩年後,即弘治元年(1555年),景虎親自統領大軍,發動了對川中島地區的攻略。
武田晴信調兵來迎,接受部將春日虎綱“避戰”建議,堅守不動。兩軍對峙竟長達二百餘日,最終由於駿河守護今川義元的從中調解,各自罷兵而去——這是第二次川中島合戰。
弘治三年(1557年),爆發了第三次川中島合戰,又是稍一接觸、長期對峙、各自撤兵,已經成為模式,乏善可陳。
翻過頭來說說川中島初次合戰的前一年,也即天文二十一年(1551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後北條氏所迫,離開居城平井逃往越後。因為山內上杉家本是長尾氏世代主家,因此受到了隆重的歡迎和款待。上杉憲政提出,希望長尾景虎出兵關東,攻滅後北條氏,恢復關東的秩序,並且承諾事成以後即以上杉家名、關東管領之職,以及世傳的御旗、文書相贈。
上杉憲政一直在春日山城吃了九年的客飯,直到永祿三年(1560年),長尾景虎才終於得到機會,開始關東攻略。他聯絡關東各地豪族,圍攻後北條氏的主城小田原,但遲遲不能攻克。次年(1561年)閏三月,長尾景虎在鎌倉鶴岡八幡宮正式繼承關東管領之位,改苗字為上杉,並且拜領上杉憲政的“政”字,更名上杉政虎。當年夏末,上杉政虎回歸春日山,隨即修書請莊內的大寶寺義增和會津的蘆名盛氏協助出兵,秋八月十九日又來到了川中島。
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上野平井城的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抵擋不住北條氏康的攻勢,逃到越後求助於謙信。這成為謙信後來十四次進軍關東的起因。次年(1553年),信濃國守護小笠原長時、村上義清、高梨政賴等來越後泣訴,請謙信幫助回復被武田信玄占領的信濃領地。以謙信的性格,自無不允,當年八月就爆發了對武田氏的第一次川中島合戰。是役雖然只是小規模的接觸(雙方大名均未出戰),卻介紹了謙信和信玄這對宿敵的相識,對其後整個戰國形勢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當年九月,謙信進京,為此前接受彈正少弼,從五位下的官位向皇室獻禮。後奈良天皇授予謙信天杯、御劍和“討伐對鄰國懷有野心之徒”的敕命。無疑,這等於給了謙信攻擊武田、北條的名分。
然而,與進京的成功同時而至的是巨大的花銷,圍繞著這些費用的徵收問題上杉謙信在家臣中出現了爭執。敏銳的武田信玄立即抓住了這一機會。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十二月,越後刈羽郡北條城主北條高廣在信玄的煽動下自立,但三個月後就失敗投降了。北條高廣是鎌倉幕府的名臣大江廣元的後人,越後國人中的實力人物,平日自負武略不遜於謙信,常懷異志。謙信待高廣卻顯得極為寬大,後來還讓他去上野廄橋城經略關東。十三年後的永祿十年(1567年),高廣受北條氏康支持再度謀反。然而越後和相模同盟(越相同盟)時,謙信又一次饒恕了高廣,依舊像從前那樣重用他。謙信執政鬆散的主從關係由此亦可見一斑。
武田信玄幾乎沒有給謙信喘息的機會。緊接著在弘治元年(1555年)七月,因為締結了三國同盟而無後顧之憂的信玄大舉進兵川中島,謙信亦駐軍於善光寺與之對抗。兩雄對峙了一百五十多天,各自滴水不漏,互無建樹。最後由今川義元出面調停,議和罷兵。第二次川中島會戰結束了。
收兵回國後謙信面臨的是一場內亂,有力家臣間的領土紛爭不絕。謙信被各種訴訟糾纏得心灰意冷,於弘治二年(1556)三月在給自己的老師天室光育的信中留下了“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話,宣告隱退,欲獨自一人前往高野山(或說比睿山)出家。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晴天霹靂般地令家臣們大吃一驚,宇佐美定滿和長尾政景二人慌忙召集重臣商議,以“景虎乃越後統合之中心,舍此無人可內服眾將,外御強敵”故,說服了中條藤資,驅逐了欲乘亂謀反的大熊長秀(朝秀),極力懇請謙信復出。謙信趁機要求諸將提交聯合署名的起誓文書,並向春日山城送出人質。對此當然無人再敢表示異議。這一年謙信二十七歲。
從越後逃亡的大熊長秀到甲斐國投靠了武田信玄,上杉、武田間的和約至此破裂。弘治三年(1557),武田軍進逼栃尾城,謙信親率大軍迎戰。素來以戰法穩健著稱的信玄極力避免打硬仗,只是以先鋒部隊作了試探性的攻擊。信玄曾趁夜埋伏下騎兵五十和步兵三百,次日清晨故意放出三匹驚馬,意在誘使上杉軍奪馬而騷亂。謙信任由三馬在陣前狂奔了許久,視若無睹。關於第三次川中島會戰的記載很不明確,大體上是沒有決戰就不了了之了。
同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再度逃到越後,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謙信。為此謙信在永祿二年(1559年)第二次進京,由朝廷和將軍正式認許了這一繼承。時值正親町天皇新立,同樣賜予謙信天杯和御劍。日本戰國時期形勢
關東出陣
永祿四年(1561年)3月,謙信以關東管領的名義,集合了關東諸侯總計十一萬五千兵馬,討伐“逆臣”北條。北條氏康的居城小田原城被大軍圍困了逾一個半月,但絲毫沒有要陷落的跡象。同時,謙信在陣中收到了北條的盟友武田趁虛進兵信濃的探報,無奈之下只得放棄攻取小田原的打算,據說在撤軍前謙信一人獨自走到兩軍陣前坐在地上視若無人的自斟自飲的喝起酒來,北條軍鐵炮、弓箭竟射他不中,北條氏康為之震驚不敢出兵追趕。謙信先順路去了鎌倉,在鶴岡八幡宮舉行了關東管領的正式就職儀式,接受上杉憲政的“上杉”姓和“政”字改名為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又受將軍足利義輝賜予一字而稱“輝虎”)。從鎌倉往越後的歸途中還攻取了北條方的武藏國的松山城。永祿七年(1564),謙信率領八千大軍攻向下總臼井城,以支援自第二次國府台之戰後敗北的房總里見氏。臼井城守將原胤貞、白井胤治堅守不屈,因而謙信不能將臼井城攻克,北條氏政又派遣大和田砦的地方土豪松田康鄉前來支援,最終在兩股勢力的合力抵擋下,謙信戰敗,返回越後。永祿九年(1566),不甘心失敗的謙信再度率領大軍攻打臼井城,臼井城守將原胤貞知會主家千葉胤富,千葉胤富親自率軍前來救援,最終令謙信再度敗北而去。根據《戰國遺文》、《小田原市史》等書的記載,上杉軍在這次臼井城之戰中戰死和受傷人數加起來在千人以上。永祿七年和永祿九年的兩次臼井城之戰,謙信都慘敗而還,輸的非常慘烈。
因為臼井城的戰敗,常陸小田氏、下總結城氏、下野宇都宮氏和小山氏、武藏忍成田氏、上野新田由良氏、下野皆川氏、上野小泉富岡氏、上野館林長尾氏、下總關宿梁田氏、森屋相馬氏、上總土氣酒井氏等之前依附於謙信的關東豪族,見風使舵,全部投靠到了北條麾下。不僅如此,上杉家重臣、上野廄橋城主北條高廣也倒向了北條。隨著永祿九年武田信玄攻落了上野箕輪城,永祿十年(1567)白井長尾、總社長尾的沒落,上杉家在關東的勢力圈急劇縮水,只剩下了武藏羽生城、桐生佐野氏、下野佐野氏等有限幾家,與當初上杉軍剛殺入關東的威勢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關東反反覆覆的爭紛又持續了好幾年,各方都沒有什麼大進展。永祿十年(1567年),武田信玄開始把矛頭轉向昔日的盟友今川氏,而三國同盟的另一端北條則站到了今川一邊。為了一起對付武田氏,北條氏康甚至與長年敵對的謙信和好並結成短暫的越相同盟。
血戰川中島
謙信和武田信玄的決定性大會戰,是在永祿四年(1561年)夏的第四次川中島會戰。
謙信駐軍妻女山,與海津城的信玄對峙了十日,雙方都有些一反常態:謙信雖然兵力只有信玄的三分之二,且已近缺糧,卻還是打打小鼓,哼著謠曲《八島》,悠閒地過著每一天;信玄在優勢兵力下採用了軍師山本勘助的建議,由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等率一萬兩千人的奇襲隊夜襲妻女山,信玄本陣八千人則守候于山前的八幡原(“啄木鳥戰法”)。然而,謙信可不是樹中的蟲。九月九日傍晚,在慶祝了重陽佳節後,謙信照例在山頭遙望海津城,發現武田軍的炊煙比平時濃密,從而預感到了武田的行動。九月十日天明,決戰的時刻到來,原來意圖守候伏擊的武田本陣遭受了幾乎上杉全軍的突擊。造成武田信繁(信玄之弟)在內的武田家多名重要將領戰死。據史書《甲陽軍鑒》記載,當時有一位頭纏白絹、只露出雙眼的越後武士,騎馬突入武田中軍,揮刀直砍坐在折凳上的指揮者。近侍二十餘人前來救主,原虎胤挺槍刺傷越後武士的馬屁股,馬傷而載著武士逃去。據史書《上杉年譜》中講述,這位武士是謙信的“影武士”(為迷惑敵人而使用的主將替身)荒川伊豆守,史書《北越軍記》中記載遭突襲的也是信玄的影武士,但民間傳說依然將其描繪成這是謙信與信玄的單挑。陷於苦戰的武田本陣因武田奇襲大軍的及時來援而形勢急轉,上杉軍陷入劣勢,傷亡慘重,最後往善光寺撤退。後來豐臣秀吉評說道:“卯時至辰時上杉勝勢,辰時至巳時武田勝勢”。是役乃少見的惡戰,雙方均死傷無數,戰後雙方均一直迴避與彼此的正面對決。
三年後的第五次川中島會戰其實並未交鋒,雙方相持六十餘日,武田與上杉在信濃的拉鋸就這樣結束了。信濃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又沒有統一的勢力,自然成為武田擴張領地的突破口;而對於上杉來說,撇開道義上的原因,信濃也是越後聯絡關東的通道之一,更是保護越後安全的屏障。兩雄的爭奪在所難免。但是,正因為謙信與信玄棋逢對手,難解難分,二人把一生的過多時間耗費在信濃,錯過了進取天下的大好時機,從而使織田信長的成功省了不少力。
最後一次的川中島會戰,是在武田信玄進行西上作戰前夕的元龜三年(1572)四月。謙信率領八千大軍出兵信濃,在長沼城進行縱火後,布陣在川中島。駐守信濃的武田勝賴部僅有八百餘人,聞訊前來迎戰。謙信被晚生後輩勝賴的膽識所懾服,心生畏懼,竟不敢與其交戰,於是引兵退去。因為匆忙撤退,其殿後部隊遭到勝賴部隊的追擊,死了不少人。元龜三月四月的川中島之戰,是為謙信生平最後一次出陣信濃,以其撤軍而宣告終結。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
西征
信玄死後,謙信與信長雖然還保持著表面上的友好,但決裂已只是時間問題。信長消滅室町幕府之舉使謙信認定信長是天下動亂的禍首,而被驅逐的將軍足利義昭也請求謙信進京再興足利家。從越後進京的道路是順著北陸道,經越中、能登、加賀、越前至近畿。為此,謙信的軍鋒首先指向了越中和能登。越中、能登原本都是守護畠山氏的領國,但能登(畠山氏所在)的實權早已旁落入重臣游佐氏、溫井氏、長氏、三宅氏等手中,形成所謂重臣合議體制。重臣之間明爭暗鬥,可是把畠山氏傀儡化卻是一致的。永祿九年(1566年),欲奪回權力的畠山義續、畠山義綱父子被群臣逐出了能登;繼承守護職的畠山義慶(義綱長子)還只是個娃娃,天正二年(1574年)也不明不白地死於變亂;其弟義隆上台後兩年就病死(多半是被謀害);群臣中勢力最大的長綱連索性扶立了一個年僅兩歲的幼兒為主。能登實際上處於極度混亂的無主狀態。至於越中,更早已是豪族與一向宗勢力林立,其中不少以武田信玄為後盾。信玄進京的同時,謙信也曾出兵奪取了越中的大部分地區。
天正四年(1576年),謙信平定了越中最後的幾個據上杉謙信點,在要求讓畠山家送入上杉家的人質畠山義春回國繼位失敗後,謙信發兵兩萬人攻打能登。但是謙信在進兵途中,在加賀河北郡中條村·太田村遭到洲崎兵庫、龜田隼人、鈴木右京、鈴木出羽、林新六郎等土寇襲擊,不敵而敗北,戰死一千餘人,是為謙信一生當中最慘烈之敗戰。謙信休養整頓後,重新集結兵力,再度攻向能登,接連攻下熊木城、穴水城、甲山城和正院川尻城、富來城,進而包圍七尾城,但因為北條氏政出兵上野而被迫撤軍,直到來年才再度出兵包圍。七尾城中群臣之首的長綱連與織田素有親交,一面閉城堅守,一面遣其弟長連龍向信長求援。九月,正在圍攻七尾城的謙信接到了探報,以柴田勝家為主帥的四萬織田大軍正計畫從加賀出陣前來支援能登畠山家。而當時七尾城內已發生了傳染病,許多士兵因而病死。十五日,倒向上杉方的游佐續光、溫井景隆等發動叛亂,誅殺了長續連、長綱連父子及其一族,七尾城在困守四十餘日後陷落。根據第一手史料《長家家譜》等書的記載,織田軍在布陣加賀水島時得知七尾城陷落,且長續連父子兵敗身亡後,認為繼續救援七尾城已經毫無意義,於是撤軍而還,沒有和上杉軍發生交戰。而得知織田軍撤退的上杉軍則嘲笑織田軍的懦弱,在斬殺了織田軍留守的數十名閒雜人員後,進軍到越前丸岡,到民家放火後撤退回越後(江戶時代的野史中記載該戰為手取川之戰,稱謙信在加賀手取川大敗織田信長本人,斬首一千餘級。但其實這是江戶時代中晚期以後才出現的稗官野史,並非是正史。存在於事實上的是這場小規模的水島之戰)。
弦裂曲終
翌年正月,謙信下達了關東征討的總動員令,在後世的軍記物常說上杉謙信是待越後積雪溶化後進京與信長決戰,但根據歷代古案中上杉謙信和結城家的文書記載,上杉軍的動員應是進入關東無誤。然而,謙信的生命也正隨著越後的積雪一起漸漸消逝。即將出陣前的三月九日,謙信突然昏倒於廁所,並失去知覺。謙信是戰國有名的酒豪,甚至騎在馬上也不忘飲酒(由此需要出現了專用的“馬上杯”),因飲酒過量而造成腦溢血。四天后的三月十三日(公曆4月29日),一代名將與世長辭,行年僅49歲(亦有傳言是被織田信長派人刺殺而死)。相傳留有辭世歌“四十九年一睡夢,一期榮華一杯酒;生不知死亦不知,歲月只是如夢中”(另有:極樂地獄之端必有光明,雲霧皆散心中唯有明月,四十九年繁華一夢,榮花一期酒一盅,一說),法號為“不識院殿真光謙信”,世稱“武尊公”、“霜台公”。謙信死後,上杉家內部發生御館之亂後由上杉景勝勝出繼承上杉家。
人物評價
通說評價
由於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被後世稱為“軍神”或“越後之龍”。主要體現在出兵迅速及退兵的時機把握恰當使得生涯大多數戰爭多以勝利告終。而在天正4年甲斐的僧侶教賀給長福寺的空陀的信中提到,就算是宿敵的武田信玄也常常評價謙信為“日本無雙的名將”。其天才的統率能力可見一斑。
另一宿敵北條氏康死前對其子氏政言:“晴信、信長之輩,都是說一套,做一套,不足以托賴。然而輝虎殿下不同,受人之請,必忠人之事。我死後,諸國中你可以依靠的,舍此無人。”
同時代的關東武將太田資正也對上杉謙信有如下評語:“謙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賢者,二分為惡人。恣肆怒氣,行事怪異,是其'惡';除此而外,勇猛而無欲,清靜而無邪,廉直而無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聞人諫等,是為其善。雖有微瑕,不足掩其輝,實乃絕世罕有之良將。”後世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是江戶時期越後軍學者創造出來的虛構溢美之辭,不過沒有什麼依據。但是同理,上杉謙信奸雄論也有人認為是大正年間一些學者創作,且言論中沒有考證與引用,同樣沒有什麼證據
奸雄形象
記載上杉謙信屠城,燒討等事跡的書本,無外乎出自《大日本通史》《國史略》這些大正年間的書籍。其中上杉對雀紋《國史略》的作者岩垣松苗在評價武田信玄及上杉謙信二人時為了抹黑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而對於這些行為更是美名其曰“考證”甚至加之以古漢語書寫以此提高自己的“考證度”。誓如在評價武田信玄時【且以其智力過絕,長於軍事也.咆嘯猖獗,所向無前,雄飛于山東數十年,自以為得計.海內引領,思欲效之.亂庸有極乎.後世談兵者,祖述其法,肖像尸祝.究其欽仰,惡亦何心與.善戰者服上刑,古之制也.矧於凶逆之徒乎.信玄免天誅,得沒於地,一人之幸,而天下之不幸也】。能征善戰就要被一個寫史書的人口誅筆伐,試問岩垣松苗文人底線又在何處?
而岩垣松苗在評價其宿敵上杉謙信之時更是用【然觀其平生所為,則祝髮披緇,不畜妻妾,不茹葷腥,儼然持律僧也.而至行軍略地,則殺人盈野,血流為河,未嘗有勤王濟世之志矣.加之棄祖先之胤,養螟蛉之子,其屍未寒,生禍鬩牆,與國破嗣絕者,僅一間也已.智計雖多乎,膽勇雖壯乎,徒足以行強暴於一世已.自有道君子觀之,不亦兒戲耶】但如果因此覺著岩垣松苗是一個嫉惡如仇之人時那就大錯特錯。因為當其說到織田信長火燒比叡山,長島屠殺等等之時卻以“雖然殘暴,但對社會秩序大有幫助”來評價。岩垣松苗自帶有色眼鏡來解讀戰國群雄,在提及黑歷史時甚至連上杉謙信屠了哪座城,燒了哪裡的村莊都說不出來,可信度能有幾何?
而在《大日本通史》這些引用的二次記載中,更是被人拿出隻言片語解讀出來上杉謙信所到之處劫掠一空,寸草不生這種言論,完完全全把上杉謙信寫成了一個還未開化的野蠻人。但這些引用的二次史料之中,連地名,參與人員都是一筆帶過,而北越軍談整體是以讚揚上杉謙信為主,引用言論更是與書中所寫背道而馳。說到底一群擁立侵華戰犯的文人所寫之書,與“歪把子機槍”同一時代的產物,與江戶時期的記載又有什麼可比性?
販賣人口
而關於越後府中港(直江津)有沒有設立奴隸市場,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上杉謙信的財政收入是什麼,銷售通路是什麼,人口販賣占其中的比重多大?他的主要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佐渡島佐和田町的鶴子銀山,真野町的三川砂金山,越後南魚沼郡的上田銀山,除去越後、佐渡的金山、銀山外,其次的就是越後的特產青薴,走海路,賣到京都賺錢。
這些奴隸賣給誰(交易對象是誰)?通過什麼渠道來賣?賣給誰根本無從知曉,因為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一事情。也沒有任何渠道從越後府中港(直江津)對外販賣捕獲來的人口。從府中港出發,走日本傳統的海路做生意,可以參照的是越後的特產青薴的例子。當時上杉輝虎通過這一條海路路線,把青薴賣到越前、京都,曾賺了一筆。但是,這樣的事情只發生過一次,僅僅是在天文二十二年,上杉謙信在天文二十二年第一次上洛,從越後府中港(直江津)乘船出發,發向京都,付出了一定外交代價。在船隻經過加賀時,登入上岸,與加賀本誓寺主動尋求和睦,乞求對方能夠放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最後才被加賀的一向一揆發行,順利通過加賀,先行到達了越前三國湊。當時三國湊作為重要的港口,匯聚了眾多的商人,也是在這裡,輝虎【謙信】完成初次的青薴交易,併到達京都。但這一條海路上洛的路線,在永祿三年以後就被阻斷。本願寺證如死去之後,本願寺顯如上位,他在武田信玄唆使下與上杉謙信敵對,並授意加賀、越中的一向一揆阻礙了他的上洛道路。因此,上杉輝虎以往的從越後府中港(直江津)乘船出發,走海路路線到達京都的路子,就完全行不通了,過去的青薴生意也做不成了。試問,連做生意的路子都被加賀一向一揆阻斷,不讓通過,上杉輝虎以往走海路路線去販售的生意之路完全失效,不能到達越前、近江、京都去大肆兜售,又有什麼必要在作為對外港口的府中港(直江津)開設人市場?他去賣給誰,賣給大海嗎?
而記載上杉謙信販賣人口的只有《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這本越佐史料中引用的二次史料,裡面說根據上杉輝虎的【御意】,上杉軍在永祿九年二月攻破常陸小田城的時候,把城內捕獲到的人以20~32錢不等的價格賣了。但是這一記錄本身有很大問題,《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本身只是二次史料,目前能找到的原始出處是《越佐史料》內收錄的活字化本,原本早已經不見,不能判斷其真偽。作為可靠史料性質的文書、記錄,首先要從形態上判斷,再從內容上判斷,而《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連第一關都過不了。而《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的記錄,說在輝虎的【御意】下,上杉軍士卒們得以被允許大肆捕獲擄掠的人口並販售,這一點與文書系統中輝虎主導下的上杉軍發布的禁制令完全不同,甚至是有矛盾的。所以,這一點記錄非常值得懷疑。《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記錄在上杉輝虎【御意】下,上杉軍士卒在永祿九年二月在小田城下開起人口市場起來。但是根據《河田長親等三名聯署制札》的記錄,在隨後進行的下總國臼井城攻防戰中,在輝虎授意下,北條高廣、直江政綱、河田長親在同二月發布了禁止在下總進行搶劫捕獲人口的行為,否則將會處以重罰。相比較來路不明的二手史料《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這是不折不扣的當事人一手史料,也直接反應上杉謙信當時的真正心境。試問,如果輝虎真的像《別本和光院和漢合運》那樣,允許手下士卒大肆在小田城下擄掠人口,又為何會在相同的月份做出完全相悖的舉動來,嚴厲禁止呢?
而聲稱直江津人口販賣渠道存在的依據是什麼?只是來源於一篇國內流傳的網文《日本戰國時代的亂取與人口販賣》,可自行網路搜尋。之後該網文逐漸擴散開來,讓所謂的【直江津奴隸市場】深入人心,這也是何以上杉謙信遇到災荒能反常免稅並安撫領民出兵關東的要素,當時在越後的直江津甚至還有常設的奴隸市場……為此上杉謙信亦相繼發布人身買賣禁止令,終止直江津的人口販賣市場,北條氏政亦然。【直江津奴隸市場】說就是從這裡誕生的。作者說小田城的捕獲一事,還能拿出史料名字來印證,但一說到【直江津奴隸市場】,卻連書名也扯不出了,只能大白話幾句來帶過。事實上這篇網文本身就憑空對史料添油加醋加了許多東西,比如裡面說:
依「妙法寺記」所述同時期上杉、北條的身代金是20~30文錢,而武田家卻開出了高達2~10貫的數倍高價,以降低贖身率將之充入金山當礦工,所以武田信玄這一次人口販賣才被掛上惡名。
但《妙法寺記》根本就沒有記錄同時期北條、上杉的人身贖金,也沒說武田信玄將捕獲到的人口充入金山當礦工。這篇文章借了史料的名字,卻添加進去許多自己原創的內容。而到了所謂的【直江津奴隸市場】,卻連史料名字也都搬不出來了
軼事典故
愛刀
小豆長光太刀相傳是謙信鍾愛的秘藏之刀。
據說謙信的家臣在街上看到一個背著一袋紅豆的瘦弱男子,袋子裡的紅豆無意中落到他佩戴著的鞘已經缺損的刀上,立即就被切成了兩半,於是家臣買下了這柄刀並獻給了謙信,謙信愛不釋手。
謙信死後,這柄刀被拿出去研磨,從此下落不明。
另有一把姬鶴一文字
相傳為上杉謙信的愛刀的姬鶴一文字,但是在當時,謙信命令研磨師將這把太刀磨短,在研磨師夢中出現的美麗的公主如此嘆求道“請不要磨傷我。”
第二天也在研磨師夢中出現的美麗的公主把“鶴”的名字告訴了他,相傳就這樣不可思議地磨短被中止了。
文學
作為武將的另一面,也是熱心的學徒。常請儒者山崎專柳齋秀仙解說四書五經;也學習老莊學說;請書道大家、安國寺的名僧建松繕寫《孟子》,等等。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進京時,更是與京都的名僧、文人廣泛交遊。謙信先拜訪關白一條兼冬、右大臣西園寺公朝,求教歌道的秘訣;又向大納言公光質疑《源氏物語》、《伊勢物語》中的不解之處。將軍足利義輝也和謙信交流和歌。
謙信的漢語造詣極高,雅好詩文、琴曲,有大量漢詩流傳於世,因此被認為是文武兼優的名將。攻陷能登國七尾城時寫下日本至今最有名的賞月漢詩《於能登對月有感,九月十三夜陣中》:“霜滿軍營秋氣清,數行過雁月三更;越山並得能州景,遮莫家鄉憶遠征。”
女性猜想
由於上杉謙信沒有任何兒女,而且他沒有妻室,上杉謙信鎧甲又收了四名養子。上杉謙信號稱日本第一妖艷將軍,個人修養很好,平生不好女色。身邊有一支美少年護衛隊,美少年們為他都是不要命的。於是人們懷疑他是女性(傳說,謙信於川中島會戰時,曾經消失一段時間,原因是經痛)。此外,《當代記》記載謙信死於“大蟲病”,有說法指出日語“大蟲”為“月經”之隱語,【不過有可能是痔瘡】因此解為更年期綜合症。此事在日本引起了一番爭議。
但事實上,所有關於謙信是女性的說法只是猜想,並沒有可信證據能夠證明上杉謙信是女性,其中理由有三:
一、謙信一生未娶妻妾因為對佛教的無比虔誠,且謙信少年時期便進入林泉寺修行,這是一所標準和尚寺廟,女性根本不可能進入修行;
二、有謙信死於女性疾病的說法也早已被闢謠,眾所周知月經是不會致人死亡的,且謙信的死因明確表明為“不慮の蟲気”,即是寄生蟲疾病的意思,所謂女性疾病“大蟲病”是字面意思的曲解;
三、再者,謙信戎馬一生,在戰場或家中所見之人成千上萬,想要女扮男裝而不被人發覺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可知,上杉謙信為女性之說,並沒有確鑿可信的證據。
生涯之謎
上杉謙信被後人稱為“生涯不犯”,原意本是不與原配以外發生性關係,但上杉謙信將其發揮到極致,終其一生,沒有近過任何女色,沒有娶過妻,更沒有納過妾,這在戰國武將中是非常罕見的現象。戰國武將為了延續家名、家業,往往廣納妻妾,以便多生子女,比如其宿敵武田信玄,先後兩任妻子分別為上杉之方(上杉朝興之女)和三條之方(三條公賴之女),側室僅留下名字來的,就有諏訪御料人(諏訪賴重之女)、彌津御料人(彌津元直之女)和油川御料人(油川源左衛門之女)三位,子女共十二名。然而謙信卻終身不娶,更沒有留下親生的子女。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共有四種解釋。第一種最普遍的說法,是說謙信因為篤信佛教真言宗而不近女色,雖然當時大多數日本佛教派別並不嚴禁門徒娶妻生子,比如說本願寺不僅允許娶妻,而且法主之位代代皆由父子相傳,但這終非正道,在佛教“原教旨主義者”看來,正是末世敗法之象。如前所述,謙信初次上洛,即由徹岫宗久大師授以“宗心”的戒名,從此以僧侶自居,再也不願接近女色了。此事無獨有偶,戰國時代初期,曾有“半將軍”之譽的幕府管領、細川氏家督政元同樣篤信佛道,為了修持秘法而不願娶妻,正與謙信前後輝映。
第二種說法,相關“眾道”——也即就是男男之愛。武將向來都會將家臣年少的子弟帶在身邊做“小姓”,一方面充當人質,一方面也可耳提面命地親自培養,以期成為將來的棟樑之材,於是往往與這些小姓之間就流傳出種種齷齪不可明言之事了。很多武將都有與其小姓斷袖分桃的傳說,比如足利義滿和世阿彌、織田信長與森蘭丸(長定),等等。雖說謙信,世間也有他好男風的傳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至於他的戀人,捕風捉影之下有琵琶島彌七郎(長尾景通)、河田長親和樋口與六(直江兼續)三人。琵琶島彌七郎是謙信初繼守護代之時的側近,一說為三條長尾氏同族分支,令說出身能登國,後受賜長尾苗字;樋口與六是他最後的側近。至於河田長親,乃是近江國武士河田伊豆守入道元親之子,正當謙信早年上洛之際,他年方十五,因美貌和才能被謙信看中,收為小姓。這位河田長親元服成人以後,於政戰兩道都表現出相當不凡的才能,擔任過奉行,最後做到越中方面的總大將,謙信曾想賜他長尾苗字,被他謙虛地辭退了。眾道的傳言或許為真,但無實證。
相比之下,第三種說法似乎更為可靠一點,那就是初戀夭折說。細查謙信平生,雖未娶妻納妾,卻也並非絕對不近女性,在野史傳說中,有三個女人似曾一度敲開過他的心扉,一是直江實綱之女,二是近衛家的絕姬,三是千葉家的伊勢姬。直江氏和千葉伊勢姬暫且不提,那位絕姬,便正是近衛稙家之女、近衛前嗣之妹。據說謙信多次前往近衛宅邸學習歌道,就此得遇絕姬,一見之下驚為天人。正著意拉攏謙信的稙家父子敏銳地察覺到了他的心意,就此主動開口,商定了婚姻,然而可惜的是,謙信本欲關東出陣後即來京都迎娶,但絕姬卻因病夭亡,使得謙信黯然神傷。據說此為謙信的初戀,正是因為初戀夭折,他才從此“曾經滄海難為水”,絕口不提娶妻之事的。
至於第四種說法,本身就是一個玩笑,乃是謙信“女人說”,說他本為女性,為了長尾家的安泰而以男性武將的身份示人,既然是女性,自然不會娶妻生子了。相關這一說法的證據,包括喜美服、通音律、好和歌等等,雖然有別於大多數粗豪無文的戰國武將,但有類似愛好者也絕不罕見,謙信在文藝方面確有特殊的才能和興趣,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就是女人,或者說他的思路比較文藝,柔美化……
人物關係
家族成員
父:長尾為景
母:虎御前(青岩院)
養父:上杉憲政
異母兄:長尾晴景、長尾景康、長尾景房(景康、景房均死於黑田秀忠叛亂)
同母姐:仙桃院
義兄弟:上杉龍若丸、上杉憲藤、上杉憲重、上杉憲景
養子:上杉景勝、上杉景虎、上條政繁(畠山義春)後為上條政繁養子,
養女:朝倉義景之女(山浦景國室)
婿養子:山浦景國(村上國清)、
家臣團
越後國
直江景綱 | 島津忠直 | 大熊朝秀 | 柿崎景家 | 島津規久 | 本庄繁長 |
千阪景親 | 安田長秀 | 井上清政 | 長尾景信 | 安田景元 | 村上義清 |
色部勝長 | 安田顯元 | 村上國清 | 色部顯長 | 鮎川清長 | 春日元忠 |
色部長實 | 鮎川盛長 | 高梨政賴 | 齋藤朝信 | 荒川長實 | 甘粕景繼 |
齋藤景信 | 桃井孝義 | 須田滿親 | 小島貞興 | 山吉豐守 | 新發田重家 |
本庄實乃 | 北條高廣 | 新發田長敦 | 松本景繁 | 吉江景資 | 長尾景直 |
大石綱元 | 長尾輝景 | 長野業正 | 長野業盛 | 倉賀野尚行 | 河田長親 |
藤田信吉 | 神保長職 | 神保氏張 | 神保長城 | 小島職鎮 | 椎名康胤 |
溫井景隆 | 游佐續光 | 上泉信綱 | 大寶寺義興 | 大寶寺義勝(本庄充長) |
上杉景信 | 長尾政景 | 上杉景勝 | 上杉景虎 |
山浦景國 | 上條政繁 | 山本寺定長 | 琵琶島彌七郎(八條義春,長尾景通) |
寬文9年(1669年)時、德川幕府在《上杉將士書》上所提出的二十五名將。
長尾政景 | 長尾景秋 | 宇佐美定滿 | 新津義門(勝資) | 金津義舊 |
北條景廣(長國) | 色部長實(長真) | 本庄慶秀(實乃) | 本庄繁長 | 甘粕清長(景繼) |
杉原親憲 | 齋藤朝信 | 安田能元(順易) | 高梨賴包 | 柿崎景家 |
千阪景親(清胤) | 直江實綱(景綱) | 竹俁慶綱(朝綱) | 岩井經駿(信能) | 中條藤資 |
山本寺孝長(景長) | 吉江定仲 | 志田義秀(義分) | 大國賴久 | 加地春綱 |
直江景綱 | 柿崎景家 | 宇佐美定滿 | 甘粕景持 |
長尾景秋 | 石川重次 | 千阪景親(清胤) | 齋藤朝信 |
長尾藤景(下田長尾氏) | 北條高廣(毛利一族) | 柿崎景家(大見一族) | 齋藤朝信(四家老) |
本庄慶秀(秩父一族) | 直江景綱(飯沼氏繼嗣) | 中條藤資(三浦一族) |
上條政繁(上條上杉氏) | 北條景廣(高廣之子) | 柿崎景家(大見一族) | 齋藤朝信(四家老) |
山本寺定長(山本寺上杉氏) | 本庄繁長(秩父一族) | 竹俁慶綱(佐佐木一族) |
加藤段藏(後投武田信玄)
人物生活
佛教
謙信厭惡使用計謀來取勝,認為這樣取勝方式不光明正大,所以作戰模式永遠是正面攻擊。受母親虎御前的影響,謙信自幼崇信佛教,終生不近女色。參謁高野山金剛峰寺而從阿闍梨清胤學密宗佛教;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受戒於紫野大德寺,得法號“宗心”;元龜元年(1570年)在春日山城腳下的林泉寺祈禱平定越中,得該寺高僧宗謙的一字而改法號“謙信”。天台宗座主建設大講堂時,謙信捐黃金200枚。其後還進獻寶刀、馬、砂金給淨土真宗的本願寺證如上人(光教)天正二年(1574年)十二月剃髮而為密宗法印大和尚,天正四年(1576年)正月任阿闍梨權大僧都。酒豪謙信性喜喝酒,甚至被人稱為酒豪,即使騎在馬上也可以大快暢飲,有著名的馬上杯之說。而且喝的再多也可以保持心情平穩,因此他的死因也可能是喝酒過多引發腦溢血致死。此外,辭世詩句中有“酒”字,所以一般認為謙信乃好酒之人。內政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對於謙信的內政能力感覺比較弱,實際上他在領內實行精密的統制,例如發展直江津、整備越後通往他國的道路、領地內的金山經營等還是較有建樹的,加以上杉謙信鼓勵民眾種植青薴,沿海路走往京都販賣,且在此方面提高稅金,成為上杉謙信親自掌控的產業鏈。(佐渡金山於1601發現,傳說是上杉謙信的金山,實為1980年代小說家在其小說《武田信玄》的描寫),因此謙信死後,仍然擁有大量軍資金,以維持軍略。無奈的正義
上杉謙信作為戰國亂世的一員,長尾家以及後來上杉家的家主,避免不了要為本家去爭取最大的利益,因為這樣做,才是一個戰國大名的本分。而戰爭就避免不了殺戮,自然也就無法避免後世的非議。但是行軍打仗也好,擴張領土也罷,重要的是保持著自己的底線,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與其相對的織田信長是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尤其在當代,織田信長少守拘束活出真性情的個人主義風格,符合很多人的口味,很受一些人的推崇,在現今社會中,道德已經無形中成為人們最大的枷鎖,因此織田信長那不拘一格的霸道之路,成為人人嚮往的目標,更被人尊為神一樣的人物。這現象斷然不能說錯,因為當今心態也好,明治年間的思想也罷。都是一種信奉霸道的態度:霸道簡單易行,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不擇手段更容易達到目的;水至清則無魚,不苛求德行更容易吸納“為我所用”之人才。這是功利主義至上的必然選擇。
但善政勸人向善,惡政驅人為惡,霸道,下克上的觀念占上風之後的結果,無非是以暴易暴、以奸詐戰勝奸詐,於是明智光秀謀反,豐臣秀吉取織田而代之,幾十年後便是德川家康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道德高於一切的傳統觀念已經崩塌,大眾普遍急功近利,崇尚所謂的真性情與個性,上杉謙信的藝術形象,在這方面失分很多。於是,上杉謙信這種被傳統公認的仁義之將、亂世雄主,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只會侵略別人的偽君子,敗仗連連的低能兒。可以說,大眾對上杉謙信的認知已經偏移得太多,與上千年來的共識相去甚遠。今天這個時代,成功學泛濫成災,厚黑學大行其道,任你白如玉、清如水、心如赤子,浸泡在千年沉積的醬缸文化中,難保不會黑如墨、濁如泥、狠如蛇蠍。許多人為了追逐所謂的成功,底線可以一低再低,廉恥可以毫不顧忌,也因此上杉謙信這個殘暴無道的奸雄形象,也就在一些“文人”眼中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