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實力和後勁。 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化。 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逆勢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畫和政策措施,同心協力,迎難而上,統籌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全省經濟呈現平穩回升、蓄勢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長基礎進一步鞏固,積極因素進一步累積,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強,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初步統計,全年生產總值12831.5億元,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42.2億元,增長2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11.8億元,增長4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8.4億元,增長19.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14.8億元,增長14.7%,稅收收入比重為75.6%;出口總額99.8億美元,下降14.8%;實際利用外商投資46.9億美元,增長13.9%;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5035.3元,增長8.1%;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8.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4個百分點。除外貿出口外,本屆人大第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已完成。這些成就標誌著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取得了明顯成效,標誌著我們在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邁出了堅實步伐,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標、謀劃“十二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年來,我們堅持應急與謀遠結合,主要做了以下七項工作:

堅定發展信心

我們在咬定發展目標中堅定信心。我們綜合分析研判形勢,辯證思維,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愈挫愈勇,確定“保十”發展目標,提出“彎道超越”要求,與全省人民一道,堅定信心,艱苦奮鬥,紮實工作,保證了目標的實現。我們在調控經濟運行中堅定信心。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及時掌握經濟運行動態,有針對性地採取調控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經濟成長明顯下滑態勢,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好於年初預期、好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們在總結經驗中堅定信心。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荊楚大地的巨大變化和發展成就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敢於勝利、奮力拚搏的信心和勇氣。

擴大內需保增長

在擴大投資需求方面,我們把2009年定為“投資年、項目年”,及時出台加大投資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累計爭取中央新增投資155.6億元,中央代發地方政府債券81億元,兩項在全國占比均位居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計畫目標、超全國平均增幅,增速創十五年來新高。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鐵路公路、航道港口、機場建設步伐加快。三峽工程順利完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啟動。全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總里程達到3282公里,由全國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新增鐵路營運里程435公里,總里程達到3463公里,武漢天河機場年客流量突破1100萬人次,我省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投資結構得到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明顯加快,同比增長48.9%;民間投資較快增長,投資額占全部投資的一半以上,增速為47.0%,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加強投資管理和項目監督,確保項目早竣工、早投產、早見效,在建施工項目25286個,已有18568個項目竣工;確保工程建設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使政府投資用在應對危機最關鍵的地方,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對保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出台進一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措施,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全年城鄉消費分別增長17.9%、21.6%,呈現城鄉市場共同繁榮、農村快於城市的良好態勢。全面推進家電農機汽車機車下鄉,累計銷售下鄉家電產品194萬台(部),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五位。積極培育消費熱點。舉辦重大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帶動旅遊業加快發展。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1.52億人次,增長28.8%,實現旅遊總收入1004.5億元,增長35.0%。全年省內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百萬輛。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40.0%。
在擴大內需中,注意充分發揮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的引導作用。兩年統籌財政性資金1500億元中,2009年已集中使用780億元;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減免稅收105.7億元。全年新增貸款3302億元,居中部第一。10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或通過發行審核,境內上市公司直接融資120億元。企業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融資債券204億元。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市縣級規劃修編基本完成。按照“好而快則先”的原則改革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向國家爭取土地利用計畫的力度,保證了重大項目用地需求。
擴大內需中,鼓勵關聯企業“抱團取暖”,開展互利合作,增強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和兌爭力。創新為企業服各方式,建立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制度,省里幫助155家重點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制訂並落實支持武鋼、東風等大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從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簡化行政審批程式、鼓勵城鄉勞動者創業等方面促進市場主體發展。全省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77.1萬戶,增長12.9%,新登記35.4萬戶。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739家,增加2741家。

調整最佳化結構

一是保持工業穩定增長。及時出台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9.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逐步好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5.2%,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22.8%。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制定並落實湖北省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電子信息、汽車、鋼鐵、石化、食品、紡織等六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工業內部結構繼續改善,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331億元,增長20.5%,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4%。三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東湖高新區獲批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武漢市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和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成功舉辦產學研合作項目洽談會,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大傳統行業技術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資1473億元,增長49.3%,高出全社會固定資產增幅7.7個百分點。 設立“長江質量獎”,推進品牌建設,湖北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位居中部之首。新認定馳名商標10件,總數達到48件。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有14家金融機構在漢建立後台服務中心,武漢成為國家首批服務外包示範城市。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打造了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和文化品牌,對調整結構、拉動消費、促進和諧、增強信心起到重要作用。五是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省財政調度使用20億元縣域經濟發展資金、1億元產業集群激勵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全省縣域工業、投資、消費和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成為保增長的中堅力量。六是強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全年關閉污染企業155家,新增污水處理廠49座,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減排目標。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在武漢成功召開,向全球發布了以“讓湖泊休養生息”為核心理念的《武漢宣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邁出實質步伐,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工作加快推進。

解決好三農問題

認真落實國家惠農政策,對全省農民的直接補貼達到51億元,比上年增加6億元;省財政涉農專項資金支出達到532億元,增長21.6%。推動建設農業板塊基地和農業專業大縣。實施《湖北省糧食增產能力建設規劃》,推動46個產糧大縣建設糧食核心示範區。糧食連續6年豐收,全年增產16.4億斤。油菜籽和淡水產品產量分別連續14年、15年位居全國第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省新增通村水泥(瀝青)路2.65萬公里,解決4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土地整理、低丘崗地和低產林改造項目順利推進。完成300座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新增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龍頭企業5家,達到20家。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開工建設。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驗試點工作。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範圍擴大到23個鄉鎮,鄂州城鄉一體化、7個山區縣市脫貧奔小康、88個鄉鎮新農村建設等試點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大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

實施“兩圈一帶”戰略

一是全面實施“兩圈一帶”戰略。省委、省政府把握髮展大勢,深化審視省情,圍繞實現科學發展和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確定了“兩圈一帶”這一覆蓋全省、指導長遠的重要發展戰略。一年來,我們在全面實施這一戰略中邁出了重要步伐。武漢城市圈各項改革試驗向縱深拓展。省人大常委會制定《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促進條例》,推動城市圈綜改試驗進入法制化軌道。大東湖生態水網工程、武漢新港、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等156個重點項目建設順利進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開始推行,65個國家部委機構與我省簽訂合作協定或備忘錄。武漢市經濟實力進一步躍升,城市圈內融合程度進一步增強。城市圈節能減排進度快於全省平均水平,“兩型”社會特徵開始顯現。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全面啟動。立項建設81個重大項目,總投資1534億元。三峽翻壩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工程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進展迅速。全面部署和啟動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工作。二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認真組織實施增值稅轉型、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全省103個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站取消收費。集體林權制度、國有農牧漁良種場和城中(郊)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農村金融體制等一系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省級政府機構改革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文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力度加大,省出資企業調整重組步伐加快。三是進一步擴大開放。承接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成效突出,一批特色工業園區在全省吝地布點建設。出台出口激勵政策,加快“大通關”進程,外貿進出口降幅收窄。成功舉辦多次大型經貿和對外交流活動。東西湖B型保稅物流中心正式封關運行。利用外資穩定增長,對外投資合作逆勢上揚,對外承包勞務完成營業額26.3億美元,增長73.1%,累計在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經營機構和創辦企業137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4.2億美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全省籌集32.7億元財政資金,統籌解決就業問題。城鎮新增就業、下崗失業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分別完成年計畫的115%、127%、119%,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高於上年同期水平。增加小額擔保貸款,建立創業促就業專項資金,扶持8萬多城鄉勞動者創業,帶動30萬人就業。對15萬農民工進行儲備式培訓,全省98%的返鄉農民工實現了轉移就業。落實社會保險“五緩四減三補兩協商”等援企穩崗政策,穩定60萬個就業崗位。二是努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省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突破3000萬人次,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平提高110元,惠及234萬人。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全省5519萬人。出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施意見,制定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實施辦法,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保障了144萬城市低保對象、172.5萬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
將村主職幹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解決了4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脫貧問題。認真做好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和地方水電工程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加大移民後期扶持和三峽庫區對口支援力度,改善了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組織實施“616”對口支援和“1+1”對口幫扶工程,推動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增廉租住房保障17.2萬戶,經濟適用住房保障3.07萬戶,農村危房改造2.36萬戶。三是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全面落實,對農村70萬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家庭困難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貼,對84萬中職學生和25萬大學生髮放獎助學金,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堅持人才強省戰略,實施“百人計畫”,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
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啟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依法、科學、有序地開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加大血防工作力度,全省23個重疫區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加強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有效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口和計生工作完成預定目標。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取得較大進步。由我省牽頭申報的“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參加第十一屆全運會並取得好成績。高度重視農產品、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等工作,深入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和專項整治,食品藥品質量平均抽樣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全年沒有發生重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保持了安全生產事故總量連續五年下降的好轉態勢。積極推進對口支援四川省漢源縣工作,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鄉鎮援建任務。省政府年初確定的十件實事全部完成或超額完成,兌現了我們對全省人民的承諾!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各級政府層層簽訂責任狀,以硬措施落實硬任務,確保了保穩定目標的實現。制定實施《法治湖北建設綱要》和一批政府規章,紮實推進依法治省進程。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貫徹落實有關信訪法規政策,加強維穩力量建設,集中解決一批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發揮城鄉社區作用,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10?24”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先進事跡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支持國防建設,加強民兵預備役工作,落實優撫安置政策,軍政軍民關係進一步密切。
(八)始終把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作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抓手。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與“作風建設年”、“能力建設年”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紮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等活動,切實加強政府作風和廉政建設。圍繞“八種能力”和“確責、履責、問責”三個環節,明確公務員“能力席位”內涵,切實抓好政府能力建設。大力開展行政綜合執法,加大行政監督、審計監督和問責力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對台、保密、檔案、婦女兒童、宗教、老齡、外事、僑務、統計、人防、測繪、氣象、地震、水文、招投標監管、社會科學、參事、方誌、文史等工作,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2010年工作總體部署

2010年是鞏固經濟企穩向好形勢的關鍵年,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收尾年,是謀劃“十二五”發展的基礎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觀國際國內形勢,2010年的發展態勢將總體好於2009年。世界經濟回暖跡象明顯,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我省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但經濟企穩回升,並不意味著經濟全面復甦,並不等同於經濟運行根本好轉。影響經濟全面復甦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我們面臨的形勢仍然極其複雜。全國和周邊省市的強勁發展態勢,進一步加大了區域競爭的壓力。作為國家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生態資源富集之省,我們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轉變發展方式,保證糧食安全和南水北調“一庫清水送北方”等全國發展大局中承擔著重大責任。肩負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神聖使命,順應荊楚人民思安康圖富強的熱切期盼,艱巨的任務考驗著我們的能力和韌性,挑戰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我們既要看到湖北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工作的艱巨性,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把難度想得大一些,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我們的思想準備才會更充分,應對措施才會更周全。必須將危機意識轉化為工作的壓力、發展的動力,堅定信心不動搖、“彎道超越”不鬆勁、創新求變不停步、遠謀近施不懈怠,努力在新的起點上把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得更實更好。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區域和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10%,工業增加值增長14%,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化學需氧量排放下降0.5%,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8%,外貿出口增長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提出這樣的目標和要求,主要是著眼於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形勢向好的有利發展環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著眼於“十一五”目標與“十二五”規劃的銜接;著眼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機結合;著眼於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於改革發展與社會民生共建共享。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需要增長空間和物質基礎;我省經濟正在步入新一輪上升通道,積蓄的增長潛能正在釋放,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有利於引導各方面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上述指標是一個預期目標。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以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投入更大的工作力度,爭取更好的發展結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須堅持六個兩手抓:一是一手抓壯大規模,一手抓調整結構,統一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湖北最大的實際仍然是發展不夠,表現為總量不大,市場主體發展不夠。加快發展速度,把規模做大,符合我省省情。但我們追求的是科學發展而不是粗放增長,決不搞低水平重複建設,必須把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兼併重組,促進轉型升級。二是一手抓擴大內需,一手抓拓展外需,統一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發揮湖北經濟“內生型+外向型”的雙重優勢,必須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和最佳化投資結構的同時,抓緊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三是一手抓應急,一手抓謀遠,統一於提升湖北發展綜合競爭力。
既傾力抓好眼前見效的應對措施,著力保企業、增投入、擴消費,又注意著眼長遠戰略措施的謀劃和實施,為更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四是一手抓政府調控,一手抓市場調節,統一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要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根據市場情況,不斷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要用好市場的“無形之手”,尊重市場規律,用市場經濟的理念思考問題,用市場運作的辦法解決資金等要素的投入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五是一手抓硬資源的投入建設,一手抓軟資源的開發利用,統一於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既發揮我省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產業配套能力較強之長,又通過解放思想、創新機制、打造品牌、創新理念、改善環境、提升效能,加強軟實力建設,以補要素資源和能源匿乏之短,全面提高湖北綜合實力。六是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改善,統一於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的動力,是拉動最終消費最有效的途徑。要把改善民生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把公共資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擴大和改善公共服務,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2010年政府工作重點

進一步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把擴大消費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當前的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一是推進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擴大農村消費。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農超對接工程”和“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建設一批大型農資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業依託生產優勢發展連鎖經營。加大家電、農機、汽車和機車下鄉政策的落實力度,增加下鄉產品的品種和型號,擴大補貼範圍。二是加強城市流通設施建設,擴大城市消費。繼續實施“網點進社區、服務進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貿服務設施,擴大社區居民消費。認真落實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促進耐用品消費升級換代。三是積極引導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模式。鼓勵發展市場主導、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共同參與的消費信貸。大力發展電子配送、網上交易等電子商務消費方式,不斷增加商品品種和交易規模。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力度,促進電信網、網際網路和廣電網“三網融合”,打造湖北數字物流。四是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五是有步驟地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部分優撫對象待遇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中最佳化投資結構。投資是拉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突破1萬億元。加快推進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我省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給。加大對“三農”、民生、節能環保、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等領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資、擴大消費和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切實抓好已開工項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的續建和收尾,力爭儘早建成並發揮效益。做好事關長遠發展重大項目的策劃和前期工作,充實完善項目庫,保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接替。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快速發展。以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為重點,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繼續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抑制投機性購房,保持市場房價基本穩定,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發揮財政貨幣等政策在擴內需、調結構中的導向作用。認真落實國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各項措施。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重點領域改革、重點項目建設、結構調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強稅收征管,繼續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爭取國家信貸支持,增加貨幣供給和信貸規模。最佳化信貸結構,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和上市公司再融資、併購重組,實現發行企業債券新突破。加強擔保機構和創業投資平台建設。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和融資功能,提高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各項調控政策的協調配合,增強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合力。

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緊迫任務。突出重點、明確方向、完善機制、強化措施,進一步加大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
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工業興省”戰略。落實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提高優勢產業競爭力,使“湖北製造”在拉動內需中發揮更大作用。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大產業投資,延伸產業鏈條,發展產啞集群,策劃、儲備並啟動一批重點技改項目,以投資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實行集聚式、集約式發展。繼續壯大“千億元產業”,抓好50個重點項目建設、50家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和5個工業重點市投資。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鞏固和擴大我省汽車產業的優勢地位,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批重大產品和成套設備。加快80萬噸乙烯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進度。大幅提升鋼鐵有色產業深加工能力。加快發展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重點行業兼併重組,促進優勢產業向高端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積極開展機電產品再製造試點。嚴格執行國家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的有關規定,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增強發展實力和後勁。繼續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借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施質量興省戰略,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強化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服務支柱產業和重點產品的國家級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舉自主創新旗幟,加快建設創新型湖北。繼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之後,東湖高新區被國務院批准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我省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機遇。省政府將儘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和發展的專項政策。要大膽先行先試,全面提高東湖高新區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使之成為科技發展試驗區、先進產業聚集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加快推進智力成果資本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加快制定和實施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並根據不同產業制定實施方案。進一步發揮湖北科技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以重大項目投資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推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
抓好鹹寧核電工程建設,積極籌劃新的核電項目。加快新能源汽車開發生產,做好電動汽車試點示範運營工作。及時跟進與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努力爭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有利地位。組織推廣100項成熟的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產品。全面實施科技投融資、產學研結合、創新型企業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畫等五大專項科技行動計畫。積極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擴大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爭取國家批准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研發設計產業。推動宜昌高新區申報國家級高新區。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
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諮詢、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現代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運用網路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推進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社區服務、商貿流通和社會養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積極發展文化體育、會展等新興服務業,建設一批有競爭力的動漫遊戲、新聞出版、健身娛樂和競技表演等文化體育產業基地。從完善產銷、科技、信息和金融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入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旅遊景區和精品線路建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遊城市和旅遊名鎮名村,壯大旅遊龍頭企業,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推進武漢市江漢區國家首批服務業發展示範試點和全省首批15家現代服務業示範區創建工作。
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通過最佳化服務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做多做大做強。繼續做好“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工作。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搞好協作配套,走“專精特新”之路。加強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公共服務和融資擔保服務平台建設,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建立和完善經濟運行調節機制,統籌組織和調度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全面推進“兩圈一帶”戰略實施。 今年是“兩圈一帶”戰略重點突破、深入推進之年,要按照總體部署,紮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認真落實“兩型”社會建設促進條例,進一步完善“56531”實施框架體系,健全改革試驗推進機制,努力在轉變發展方式、實施專項規劃、重點示範區建設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轉變發展方式上,著力探索“兩型”發展模式,率先推動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率先建立轉變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導向。在實施專項規劃上,著力使規劃項目化,強力推動武漢新港、臨空經濟區、城際鐵路、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在示範區建設上,著力建設武漢東西湖綜合性示範區、青山一陽邏一鄂州大循環經濟區、大東湖“兩型”社會示範區、梁子湖“兩型”社會示範區等四個省級示範區。在部省合作上,著力推動部省合作共建向縱深拓展,落實共建任務,放大共建效應,拓展共建內涵。全力支持武漢市做大做強,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武漢城市圈科學發展、服務全省、輻射周邊的綜合能力,為形成中部經濟重要增長極、培育長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加快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步伐。堅持以生態為基礎、文化為核心、旅遊為引擎,以資源整合和交通網路建設為重點,抓緊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總體規劃和交通、生態、文化旅遊三個專項規劃,抓好神農架機場、清江畫廊整體開發、武當山文化旅遊擴復建工程等12大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建成支撐區域長遠發展的綜合交通網路,重點建設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大項目。支持宜昌、襄樊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在鄂西圈建設中發揮支撐帶動作用。三是加快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加快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步伐。整合岸線資源,突出抓好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宜昌三峽物流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重點港口,以港興城,以港興業。省級每年籌集5億元港航建設專項資金,用於以長江為重點的內河航運建設。
以幹流發展帶動支流發展,以內河航運發展帶動流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確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建立融資平台,以產業支撐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漢宜和荊岳鐵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東和荊岳大橋、引江濟漢通航工程,打造江漢航運圈。加快沿江現代農業示範帶、臨水優勢產業帶和城鎮群建設,推進沿江城鄉一體化。重視“荊州段”的開發建設,更好地發揮“腰身”作用。推進“兩圈一帶”實現互融互通,促進全省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精心組織實施三峽工程後續規劃。四是認真落實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結合湖北實際,制定實施辦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中部“兩縱兩橫”經濟帶的布局特點,加快長江經濟帶、京廣、京九沿線重要節點和結合部的建設和發展。
支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將省財政調度使用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資金增加到30億元。抓好招商引資,培育特色產業,辦好工業園區,壯大骨幹企業,促進關聯產業、企業、項目融合,建成一批百億規模的產業集群。統籌縣域資源開發、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把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任務和重要抓手。抓緊編制湖北省城鎮化和村莊建設規劃,進一步完善我省城鎮體系。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堅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在抓好武漢城市圈建設的同時,逐步形成“宜荊荊”(宜昌、荊州、荊門)、“襄十隨”(襄樊、十堰、隨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進城鎮化的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鎮發展上,注重地域風貌和特色文化的規劃設計,做大縣城和中心鎮。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深入推進“百鎮千村”示範工程,加快生態家園建設。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通過市場網路將城鄉要素進行配置和組合。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並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脫貧奔小康步伐。堅持農村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投資、以工代販等各項扶貧工作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今年再解決4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脫貧問題。抓好扶貧搬遷,完成137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深入實施“616”對口支援和“1+1”對口幫扶工程。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啟動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認真落實《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抓緊湖北漢江流域綜合開發規劃編制和啟動實施,重點建設現代水利航運帶、生態環保帶、先進制造業帶、現代農業帶、沿江沿線城鎮帶、山水休閒和歷史文化旅遊帶等六大特色功能帶。加快引江濟漢和漢江沿線土地開發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大局,確保完成7.38萬移民的外遷安置,全面啟動庫區後靠移民搬遷工作。

推進城鄉統籌,夯實“三農”基礎

倍加珍惜農業發展來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推進增加百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為重點,啟動33個產糧重點縣新增糧食產能工程,整鄉整村推進農村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確保全年糧食增產4億斤。大規模開展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大規模開展畜牧水產養殖和園藝作物生產標準化創建活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推進農業板塊基地和農業專業大縣建設。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區。著力加強良種培育和推廣運用。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突出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等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力爭新增高標準農田100萬畝、改造低丘崗地50萬畝、改造低產田75萬畝。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面落實中央惠農政策,按期足額發放各項農業直補資金,禁止將惠農資金用於任何名義的抵扣。嚴格執行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做好棉花、豬肉調控(收儲)預案,穩定農民生產預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過百億元的縣(市)、一批過50億元的園區、一批有很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一批在全國知名的品牌,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效益。進一步推進龍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對接,發展訂單農業,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積極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和技能培訓,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加強農民工回歸創業扶持和權益保護工作,不斷增加農民工資性和非農經營收入。確保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仙洪新農村試驗區、7個山區縣市脫貧奔小康、88個鄉鎮和各市縣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由點到面縱深發展。繼續推進鄂州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自主開展城鄉一體化改革。將新農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推動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安全飲水工程。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啟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繼續改善農村交通、通訊條件,大力推進“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進村莊撤併和遷村騰地,引導農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隊幫扶,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創造精神,依靠農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

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體制機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把解放思想體現到改革創新中去,用市場的辦法、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收入分配製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整合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加快調整重組,提高國有資本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繼續推進省直黨政機關與下轄的經營性企業、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的新一輪脫鉤改制工作。
深入開展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機制,擴大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範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強力推進社會領域各項改革。圍繞教育優先發展目標和要求,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落實湖北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設成果。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繼續加快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優勢文化企業匯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場主體。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激活微觀主體。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有實力的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造重組,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國家沒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領域,並做到一視同仁。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支持各類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與我省民營企業開展合作。創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為民營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將湖北建成民營經濟發展資源集聚、發展環境優越的創業基地。強化創業有功、致富光榮的觀念,積極推動全民創業。增加創業小額擔保貸款投放,加強創業孵化器和農民工創業園建設,抓好回歸工程和返鄉農民創業服務工作,促進“打工潮”向“創業潮”轉變。
實施開放先導戰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內對外開放並舉、擴大出口總量與最佳化出口結構並重、引進資金技術與引進人才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全面做好開放工作。組織開展境內外重大投資促進活動,突出推進產業、工業園區的對接招商,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完善穩定外需政策,按照“保份額、調結構、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積極開拓新興出口市場。加快重點出口區域和出口產業帶建設,形成出口產業集群。重視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發揮好湖北企業(美國)行銷中心的作用。大力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重視發展服務貿易,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特別是軟體外包。高標準組織好上海“世博會”參展和各項重點經貿活動。加速推進武漢綜合保稅區建設,打造口岸立體運輸體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關條件,加快鐵海、江海、陸空聯運配套設施建設,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發揮外事僑務工作在對外開放中的作用。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動綠色發展

以構建“生態湖北”為目標,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讓“千湖之省”藍天長駐,青山長在,碧水長流。
繼續推進節能減排。決不能因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而放鬆節能減排工作。繼續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加大重點排污企業減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的改進。繼續實施十大節能工程,積極推進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點行業節能,加快淘汰電力、鋼鐵建材造紙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加大環保專項治理力度,實施“藍天工程”,加強大氣污染防治。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產業發展生態化。繼續抓好國家和省循環經濟試點,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加快培育低碳產業,壯大低碳裝備製造業,推動低碳技術及產品產業化。編制低碳經濟試點方案,把武漢城市圈建設成為全國低碳經濟發展示範區。加快實施《湖北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加快生態保護工程建設。以兩庫(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兩江(長江、漢江)、三湖(大東湖水網、梁子湖、四湖流域)為重點,大力推進水生態建設。組織編制並實施武漢城市圈碧水工程規劃。加強濕地保護和重點區域的生態治理與修復,實現湖泊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態公益林保護和長江防護林建設以及石漠化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加強森林經營和低產林改造,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碳匯。
逐步建立有利於生態環境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生態補償的財政投入,積極探索轉移支付、對口支援、專項補貼、生態移民、異地開發等多樣化的生態補償方式。逐步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領域實行生態補償。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加快建設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市場。逐步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機制。加強自然災害的預防預警與監測體系建設,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質災害、應對極端氣候變化等防災減災規劃和應急預案。

堅持民生優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千方百計擴大和穩定就業。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就業為重點,統籌做好就業工作。發揮援企穩崗政策的作用,穩定就業崗位。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幫助5萬名城鄉勞動者成功創業,帶動20萬人就業。加強城鄉勞動者職業能力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實施特別崗位培訓,集中開發一批公益性崗位,吸引大學生到社區基層從事公共服務,對困難群體實施就業援助。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抓好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工作。認真組織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標工作。認真抓好醫療保險工作,降低起付線,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額和住院報銷比例,改進異地就醫管理服務,提高參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鄉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標準,適度擴大貧困地區低保覆蓋面。繼續加強社會保險費征繳和監管。完善特困民眾生活補貼與物價漲幅的聯動機制,確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難民眾臨時救助和醫療救助制度,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啟動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試驗區建設。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制定實施2010-2020年我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繼續加強職業教育,整合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能力。以實施“百人計畫”、“雙百計畫”和完善“首席技師”制度為抓手,鼓勵高技能和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抓好醫療衛生工作。加強城鄉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啟動國家中醫藥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強化血吸蟲病防治,全面落實以傳染源控制為主的防治策略。
大力推進以機代牛、血防改廁、洲灘禁牧等措施。繼續抓好甲型H1N1流感、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及各類職業病的防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建設以省圖書館新館為重點的一批公共文化設施,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繁榮藝術創作,抓好文藝精品生產,加大地方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力度,發展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繼續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積極引導網路文化健康發展。推動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大力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辦好第13屆省運會和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力度,著力提升人口素質。認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宗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抓好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工作。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安全監管和各類企業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建立食品藥品安全預警系統,開展食品藥品監管綜合執法試點。深入開展對食用農產品生產、食品生產和進出口、食品流通、餐飲消費、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妝品的綜合整治。切實推進武漢城市圈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區建設和全省食品藥品安全先進市縣創建工作。繼續推進礦山、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道路交通、地質災害等重點安全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高度重視消防工作,增強全社會消防安全意識。全面加強應急隊伍和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進一步做好維穩工作。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維穩體制機制。堅決糾正各種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切實把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和突發公共事件。加強鄉鎮維穩中心和村級社會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信訪工作綜合協調機制,堅持開展領導幹部“四訪促和諧”主題活動,進一步推進信訪服務中心建設,切實加大積案化解和依法處置工作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湖北建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加強國家安全工作,有效防範和嚴厲打擊各種敵對勢力和恐怖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
積極支持國防現代化建設。積極支持駐鄂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建設,抓好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廣泛開展國防教育。認真落實軍人及軍屬優撫安置政策,做好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增強軍政軍民團結。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升政府執行能力

鞏固擴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努力建設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潔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作用。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的提案,做到件件有著落、條條有辦復。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擴大基層民主,完善政務、廠務、村務公開,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完善聽證、論證和專家諮詢制度,建立健全公眾有序參與政府決策的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實《法治湖北建設綱要》,加強和改進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監督機制,實行重大項目審批制、公示制和責任追究制,健全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工作。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和正當權益。
創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為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堅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範行政審批行為。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繼續推進政府執行力和能力建設,增強“能力席位”意識,著力提高領導幹部謀劃發展、統籌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維護穩定的本領,著力提高公務員的操作能力,把加強執行力和能力建設落實到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務環境,為市場主體提供方便快捷、貼心舒心的服務上來。進一步更新觀念,把解放思想落實到解決具體問題上來,不斷破解發展難題。
改進工作作風,最佳化發展環境。大興密切聯繫民眾之風,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大興艱苦奮鬥之風,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堅持求真務實,真正把心思放在幹事業上,把本領用在促發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建立科學的政府信息公開機制,推行審計結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從嚴控制會議、檔案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減公務購車和出國(境)經費,積極發展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以資源節約型政府帶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加強平安湖北建設,形成宜業宜居的投資生活環境。在省直機關大力開展“六型”機關創建活動。
加強廉政建設,推進反腐倡廉工作。認真落實十七屆中紀委第五次全體會議精神,加強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嚴格執行“一崗雙責”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政府主要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專項資金和重大投資項目審計監督,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厲查處執法環節的不作為、亂作為和各種違規違紀行為,加強對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國有資產轉讓等公共資源管理權力的監督。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和公用服務行業的政風行風建設,堅決依法查處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醫院的種種不妥行為北大醫學教授慘死北大醫院 病歷多處被院方篡改公益醫院非法行醫,北大醫學教授慘死北大醫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