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即“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共有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詞語釋義]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截至目前,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項目建議前期

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 。

1953年2月16日,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到武漢,視察了漢水兩岸,坐木船瀏覽了東湖。在“長江”艦上,毛澤東問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點水給北方?”輪船快抵達南京時,毛澤東對林一山說:三峽問題暫時不考慮開工,我只是先摸個底,但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頒布,第一次正式提出南水北調。

1959年,中科院、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南水北調指導方針是:“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 。

項目研究論

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圖(示意圖)南水北調工程線路圖(示意圖)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統籌領導協調全國的南水北調工作。

1987年7月,國家計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項目。

1991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南水北調”列入“八五”計畫和十年規劃。

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有序展開,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游調水 。

項目審批期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經國務院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南水北調總體規劃》 。

工程建設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江蘇段三潼寶工程和山東段濟平乾渠工程成為南水北調東線首批開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啟動。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標誌性工程,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漢召開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動員會議,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興隆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標誌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七省市全部開工。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壩54個壩段全部加高到頂,標誌著中線源頭——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全面完成 。

試運行驗收期

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試通水圓滿成功。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工程具備通水條件。

2013年8月28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正式通過蓄水前最終驗收,標誌著庫區蓄水前的各項移民相關任務全面完成。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通過蓄水驗收,正式具備蓄水條件。

2013年11月15日,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運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線幹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為全線通水奠定了基礎。

2014年6月5日,中線黃河以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7月3日,中線黃河以南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2014年9月15日,中線穿黃工程隧洞充水試驗成功。

2014年9月29日,中線工程一期通過全線通水驗收,具備通水條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一期正式通水運行 。

2019年2月15日,剛剛落過雪的北京寒意正濃。位於房山區的南水北調中線幹線惠南莊泵站,廠房外,白雪寂靜;廠房內,機器轟鳴。這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上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壓泵站猶如一顆心臟,為千里水脈提供著不竭動力。在這裡,奔流1000多公里的南水經過加壓後將繼續一路向北流入總乾渠終點頤和園團城湖。在這裡,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惠南莊管理處處長唐文富和他的同事們正對運轉著的兩台國內最大單級雙吸離心泵進行日常檢查。

規劃方案

工程構想

南水北調南水北調

自1954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構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

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

總體規劃

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線工程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東線規劃

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線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東線工程開工最早,並且有現成輸水道。

中線規劃

水源70%從漢江流域匯聚至丹江口水庫,由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擴容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從河南南陽的淅川陶岔渠首閘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 。

西線規劃

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涉及青、甘、寧、內蒙古、陝、晉等6省(自治區)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幹流上的骨幹水利樞紐工程,還可以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及時向黃河下游補水。截至目前,還沒有開工建設。

規劃調水規模規劃的東線、中線和西線到2050年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將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實施。

東線工程

綜述

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游的揚州,終點在天津

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中、蘇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一韓莊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東線一期工程共68項設計單元工程,已完工29項,預計與通水直接相關的主體工程可在2014年3月份基本完工,屆時東線一期工程基本具備過水能力。2014年6月底以前,將基本完成有關水質達標工作和通水驗收工作。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計畫於2013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屆時長江水將調至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山東、江蘇、安徽等輸水沿線地區將因此受益。

綜合特色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即國家戰略東線工程,簡稱東線工程,是指從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途徑江蘇、山東、河北三省,向華北地區輸送生產生活用水的國家級跨省界區域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修訂完成,東線工程通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下游幹流提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供水區內分布有淮河、海河、黃河流域的25座地市級及其以上城市,據1998年統計,區內人口1.18億,耕地880萬公頃。

東線工程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千米;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工程實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總計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總計投資420億元。

主要建築物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在現有的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京杭運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礎上,結合治淮計畫興建一些有關工程規劃布置的。東線主體工程由輸水工程、蓄水工程、供電工程三部分組成。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後,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後自流到天津,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千米;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工程實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總計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總計投資420億元。

2015年初,東乾渠將進行靜水壓通水試驗。沖水試驗完成後,還需要南乾渠、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等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聯合調度,屆時方能全線通水。

中線工程

綜述

1959年《長江流域利用規劃要點報告》中,提出南水北調總的布局是從長江上、中、下游分別調水。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遠景從長江幹流調水。1958年9月,水電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步設計任手動閥手動閥務書時,明確了引漢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漢濟黃濟淮的任務。

1968年丹江口水庫下閘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溝引丹灌區渠首(輸水能力100立方米/秒),1974年建成引漢總乾渠陶岔渠首(設計引水流量500立方米/秒,後期可達1000立方米/秒),同時興建了閘後8公里長總乾渠。1978年10月,水電部以急件發文《關於加強南水北調規劃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緊進行南水北調的規劃修改補充工作上報。各有關單位進一步開展了南水北調規劃工作。

1980年,水利部組織有關省市、部委、科研部門及大專院校的領導、專家、教授對中線工程水源區及渠首到北京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後,長江委提出《南水北調中線引漢工程規劃要點報告》和補充報告。制訂了中線工程規劃科研計畫,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達。之後,按照該計畫長江委和地礦部分別開展了黃河南、北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進行了江、淮、黃、海豐枯遭遇分析。

1983年,國家計委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列為國家“六五”前期工作重點項目。長江委與各省市協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重點研究了丹江口水庫初期規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組織審查,按計畫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審查後,長江委按會議要求作補充研究,於1988年正式上報,並向部主管領導作了匯報,但第二階段審查未進行。1990年10月,水利部發文要求“抓緊完成丹江口水利樞紐後期完建工程及調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任務書工作”。

1991年11月長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調中線規劃報告(1990年9月修訂)》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了中線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業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範圍應包括天津市,並推薦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的調水方案。水利部對上述兩個報告組織了審查,原則同意,也指出下階段工作中需要補充研究的問題。

1992年底,長江委提出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由水利部和國際諮詢公司分別組織對重大問題如可調水量、調蓄措施、總乾渠、穿黃工程、投資估算等專題是大方方法評審後,水利部於1994年初審查通過了可研報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樞紐,年均調水147億立方米的調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國家計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贊同。

1995年國家環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1995年,國務院決定對東、中、西三條線由水利部組織論證、國家計委組織審查,到1998年3月結論為:南水北調東、中、西三條線都是必要的,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乾渠設計引水的薩芬流量63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為最佳比選方案。

1994年水利部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地方撒》,在《審查意見》中指出:“下階段應抓緊進行必要的補充工作,編制總乾渠總體設計和丹江口水庫續建等單項工程初步設計分別報審”。根據這一要求,長江委和總乾渠沿線有關省市開展了初步設計工作。

2010年3月26日中國現代最大人工運河——南水北調中線引江濟漢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2013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體工程完工,2014年汛後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項目,屆時將實現“長江水”補給京津地區。如果說東線工程的主要壓力在於治污,那么中線工程的主要難題在於移民。

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長1432公里、歷時11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長江水正式進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以上,“雙封閉”渠道設計確保沿途水質安全。通水後,每年可向北方輸送95億立方米的水量,相當於1/6條黃河,基本緩解北方嚴重缺水局面。

綜合特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南陽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河南滎陽市王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

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中線工程可調水量按丹江口水庫後期規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米條件下,考慮2020年發展水平在漢江中下游適當做些補償工程,保證調出區工農業發展、航運及環境用水後,多年平均可調出水量141.4億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證率75%),可調出水量約110億立方米。

供水範圍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黃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區總面積約15.5萬平方千米,工程重點解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個省市,沿線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併兼顧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中線輸水乾渠總長達1267公里,向天津輸水乾渠長154公里。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時32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選擇14時32分開,寓意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長度1432公里。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造價:截至2009年6月底,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589.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14.3億元;截至2014年7月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525億元,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91億元。

主要建築物

中線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總乾渠長1432公里,設計引水流量800立方米/秒、調水145億立方米。

輸水工程以明渠為主,局部渠段採用泵站加壓管道輸水的組合。明渠渠首位於丹江口水庫已建成的陶岔引水閘,北京段位於總乾渠末端,流量最小,全段採用管道輸水,終點為北京市的團城湖;天津乾渠線路推薦“新開淀北線”方案,起點為西黑山,終點延伸至外環河,採用明渠與管道結合的輸水方式,輸水總乾渠包括天津乾渠線路總長1420千米,各類建築物共1750座。

中線工程的重要內容就是對丹江口水庫的大壩進行加高,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為此,丹江口水庫上游地區需要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移民34.5萬人。

中線工程建築物多,工程量巨大,但線路長,建築物相對分散,施工場地寬廣,有條件分項、分段同時施工。開工至建成通水的總工期受穿黃工程控制,約需56個月。丹江口水庫大壩工程施工總工期為60個月,大壩加高不是輸水總乾渠通水的控制條件。

西線工程

綜述

將通天河(長江上游)、雅礱江(長江支流)、大渡河用隧道方式調入黃河(西北地區),即從長江上游將水調入黃河。

綜合特色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簡稱西線調水工程(項目處於前期論證階段,為未建項目),是指從四川長江上游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至黃河上游青、甘、寧、蒙、陝、晉等地的長距離調水工程,是補充黃河上游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區位於中國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川、青、甘、寧、蒙、陝、晉等中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壩址處海拔高程2900-4000米。引水幹線是採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長距離隧洞輸水採用自流方案。

西線工程總體布局為:四川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四川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幹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幹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三條河調水170億立方米,基本上能夠緩解黃河上中游地區2050年左右的缺水。

西線調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必要時也可向黃河下游補水。項目規劃分三期實施,西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通過審查。

目前,西線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仍未進入基建審批階段的程式。

主要建築物

該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質的構造複雜,地震烈度大,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長達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術複雜,耗資巨大,現仍處於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

管理機構

成立時間

2003年12月28日,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掛牌,開始履行其政府職能 。

組成人員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12年2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調整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國辦發[2012]11號),調整後的組成人員如下:

水北調建設委員會成員省名單
主任: 張高麗 國務院副總理
副主任: 汪洋 國務院副總理
成員: 徐紹史 發改委主任
陳雷 水利部部長
萬鋼 科技部部長
楊煥寧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
樓繼偉 財政部部長
姜大明 國土資源部部長
周生賢 環境保護部部長
姜偉新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
李盛霖 交通運輸部部長
盛光祖 原鐵道部部長
韓長賦 農業部部長
周小川 人民銀行行長
劉家義 審計署審計長
鄂竟平 南水北調辦主任
丁向陽 國務院副秘書長
杜鷹 發改委副主任
邵寧 國資委副主任
賈治邦 林業局局長
宋大涵 法制辦主任
王禹民 電監會副主席
勵小捷 文物局局長
胡懷邦 開發銀行董事長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成員(地方省市參與成員)
王安順 北京市市長(受水地區)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受水地區)
張慶偉 河北省省長(受水地區)
郭樹清 山東省省長(受水地區)
李學勇 江蘇省省長(水源地區)
謝伏瞻 河南省省長(水源地區)
王國生 湖北省省長(水源地區)
婁勤儉 陝西省省長(水源地區)

造價與進度

2010年

2010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工項目40項,單年開工項目數創工程建設以來最高記錄;2010年累計完成136個單元工程,占155個設計單元工程總數的88%;完成投資379億元,相當於開工前8年完成投資總和,創工程開工以來的新高。批覆投資規模1100億元,超過開工以來前8年批覆投資總額,累計批覆2137億元,占可研總投資2289億(不含東線治污地方批覆項目)的93%,單年批覆投資規模創開工以來新高。

至2010年底,南水北調全部155項設計單元工程中,基本建成33項占21%;在建79項占51%;主體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69億元,占可研批覆總投資的30%。

2012年

至2012年1月底,南水北調辦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1636.6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91.1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188.7億元的64%,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220億元和1157.5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74%和61%;

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10269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總土石方量的83%;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2279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混凝土總量的59%。

2014年

2014年12月底,已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557.8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43.4億元,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2567.5億元的99%,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21.6億元和2126.5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97%和99%;

工程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159649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總土石方量的99%;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4276萬立方米,占在建設計單元工程設計混凝土總量的99%。

南水北調工程1-12月份完成投資109.19億元(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完成7.56億元,中線一期主體工程63.69億元,庫區移民安置工程4.16億元,過渡性資金融資利息33.78億元),完成土石方1280萬立方米,完成混凝土澆築154萬立方米 。

重要意義

綜述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調工程是最佳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額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戰略性工程,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工程建設起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

東線工程可為蘇、皖、魯、五省市淨增供水量143.3億立方米,其中生活、工業及航運用水66.56億m3。農業76.76億立方米。東線工程實施後可基本解決天津市、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山東魯北、魯西南和膠東部分城市的水資源緊缺問題,並具備向北京供水的條件。促進環渤海地帶和黃淮海平原東部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改善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中國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的戰略舉措。受地理位置、調出區水資源量等條件限制,西、中、東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範圍,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前期工作情況和國家財力狀況等條件分步實施。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黃淮海平原水資源嚴重短缺、最佳化配置水資源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關係到受水區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民生工程。中線一期工程從大壩加高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開挖渠道直通北京,總長1432公里,工程自2003年開工以來,經過10多年的建設而成。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江水進京後,北京年均受水將達10.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將增加50多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後,一期工程將為北京送水10.5億方,來水占城市生活、工業新水比例將達50%以上。按照北京目前約2000萬人口計算,人均可增加水資源量50多立方米,增幅約50%。工程通水後,不僅可提升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還將增加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減少使用本地水源地密雲水庫水量,並將富餘來水適時回補地下水。

社會意義

1、解決北方缺水;

2、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3、使中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

4、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5、為京杭運河濟寧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證了水源。使魯西和蘇北兩個商品糧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經濟意義

1、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2、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3、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經濟成長;

4、擴大內需,促和諧發展,提高了國內GDP。

生態意義

1、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2、改善北方當地飲水質量,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

3、利於回補北方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4、改善北方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

5、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

工程爭議

水質狀況

根據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和環保部聯合通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情況,庫區和入庫河流水質整體為優。

在我國作為飲用的水最低要達到III類水要求,而根據通報目前丹江口水庫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高於III類水的II類要求;主要入庫河流水質達標率97.4%。而丹江口庫區大部分水是來自漢江,占總入庫水量90%的漢江入庫水水質穩定為優,對丹江口庫體水質分析,水庫庫體的水質也穩定為優。

而不達標斷面主要位於徑流量小且流經城鎮下遊河段,對丹江口水庫水質影響甚微。如穿越十堰市的5條河流即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劍河,雖然水量很小,僅占入庫總水量不足1%,經過現在的整治,5條河流不黑不臭,水質明顯改善,有的已經變成III類水了,其他的也從劣V類和V類變成了IV類。

2014年10月14日針對南水北調工程水污染嚴重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司長高俊才回應說。南水北調工程最初規劃設計以城鎮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從南水北調中線來說,丹江口水庫的水質是比較好的,也發現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問題,但不影響大局。

針對個別地方、個別污染點和個別支流出現的水污染問題,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非常重視,正進行認真治理,同時會進一步採取必要的防範和治理措施。南水北調工程中東兩線的水質問題總體達到了預期規劃和設計目標。

環境破壞

1、“三線”同時引水,將導致整個長江流域的沿江生態發生難以估計的變化,不利於保護沿江現有生態。並有可能導致長江枯水期時航道的承載能力更低。其生態影響範圍和程度已大大超乎中國“專家”們的理解範圍。

2、中線工程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共同作用,引起漢江及長江中下游環境的變化,將對武漢產生難以估量的損失。

3、東線工程調水對長江河口地區的影響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等 。

負面影響

一、南水北調的工程自提出後就引起了社會廣泛的爭論,反對者主要認為南水北調工程耗資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問題,調水量太少,發揮不了經濟效益,調水量過多,枯水期可能會使長江的水量不足,影響長江河道的航運,長江口的鹹潮加深,更有可能引發長江流域自然環境生態危機。

二、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原有的蓄洪、發電作用出現了較大爭議。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的同時作用,可能會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包括生態和航運),尤其是在旱季和枯水期。

三、因為2010年初的中國西南大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力學所總工及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南水北調工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西南這次出現百年難遇的乾旱,應該對水文資料重新修訂,對乾旱出現頻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評估。

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省近33萬人搬遷,搬遷給移民生活帶來顛簸動盪。有些移民因為得到的補償款不足,在買下政府提供的住房之後,所剩款項只能購置一小塊耕地。

五、南水北調成本已經高於現有的海水淡化成本,目前最低的海水淡化成本約為3元,南水北調目前成本約為10元,另有報導稱已經達到18元。

六、2011年上半年,三峽下游三省湖南、湖北、江西遭遇史無前例旱情,僅湖北省就有1300餘座水庫低於死水位。鄱陽湖洞庭湖、洪澤湖水位嚴重偏低,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只剩下水域面積的十分之一,這一系列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對三峽大壩的廣泛質疑。

冰凍問題應對

傳聞與擔憂

事件背景

中線總乾渠和天津乾渠全長1432公里,沿途地域氣候差別很大,安陽以北渠段存在冬季渠道結凍的問題。乾渠結冰後,輸水能力自然下降,影響輸水;另外,如冰期總乾渠運行不當,可能造成冰塞、冰壩事故,威脅渠道安全。

網路傳聞

微博上有網友發文稱“北方太冷了,水半道都凍成冰了。”還有網友稱“河北西黑山處渠道表面已經結冰,靠近冰水面的粘滯係數特別大,最終完全結冰,一滴水可能也到不了北京” 。

官方回應

南水北調辦公室稱,北方冰凍情況在設計施工中早有考慮,工程不但有相應的防凍設備,而且還有除冰措施。2014年12月,水流部分路段中有10厘米左右的表層結冰,但是冰下的水是流動的。預計12月27日,經過15天的長途跋涉,北京人將如期喝上長江水。

正常運營技術

建設部門在設計施工中已充分考慮到北方氣溫因素。官方曾做過統計,受到河南安陽以北地區明渠表面結凍的影響,輸水能力將下降到正常情況的60%,但可以正常輸水。

根據方案,冰期輸水方式為:對於具備形成冰蓋氣溫條件的渠段,控制沿線節水閘使渠道儘早形成冰蓋,因為冰蓋是相對穩定和安全的;對於不能形成冰蓋的渠段,則通過設定攔冰索排冰閘,分段及時清理冰塊,防止形成冰壩或冰塞。這些措施可充分確保沿途水流的通暢。

長江水進入北京城區後將流入盧溝橋暗涵和西四環暗涵,這些管線平均深度在地下8米左右,而且水一直處於流動的狀態,水溫平均在10攝氏度左右,不會上凍結冰。然而當江水從暗涵走到地上,進入團城湖調節池後,將形成明水水面,調節池水面可以結冰,但對於露在外面的閘門和閘室,都加裝了融冰泵,攪動池中5米深的水,防止水面結冰。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還舉例說明,如北京市內接水池—大寧調壓池,晚上最低溫度在-5℃,但池中水波蕩漾,沒有結冰現象。水池內壁上有兩排“噴泉”,專門攪動水面。正式通水後,考慮到如果水面結冰,會影響調壓池泵站進水和退水閘門操作,池底安了兩個防凍泵裝置,攪動水面防止凍冰

貢獻地市

南陽

南水北調南水北調
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是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淹沒區和移民搬遷及安置區,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渠線最長、占地最多、工程量最大、環保任務最重的省轄市。總乾渠南陽境內全長185.5公里,占用土地11萬畝,穿越8個縣市區、27個鄉鎮,設定各類建築物328座,渠道最大挖深47米,最大填高19米,最大開口350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均分配我市城鎮用水量4.9億立方米,設定分水口門8個,規劃向17座水廠供水;配套工程輸水線長180.65公里,總投資21.54億元。丹江口水庫水源區涉及南陽3個縣,面積6330平方公里;總乾渠兩側水源保護區面積850平方公里。丹江口大壩加高后,南陽境內水域面積506平方公里,占庫區的一半,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各項淹沒損失90多億元,搬遷人口16.5萬人,其中南陽市內安置10萬人。

南陽市是是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淹沒區,是河南省丹江口庫區移民唯一遷出區和重要安置區,是總乾渠渠線最長、移民最多、工程量最大、環保任務最重的省轄市。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淹沒涉及我市淅川縣11個鄉鎮、184個行政村、1276個村民小組,淹沒土地面積144平方公里,同時還淹沒大量的基礎設施,各項淹沒損失達90多億元。網箱養魚,確實來錢快,但是由於嚴重污染水源地水質,2014年通水之前全部取締;江上的遊艇,哪一天不掙個兩三千?但是為了保水質,整個丹江口庫區的水面,所有與水親密接觸的旅遊項目也會全部取締;當時丹江口大壩的高程最高是海拔157米,到通水,整個海拔高程提高到170多米,不用再說人均種4、5、6、7畝地,一厘地也沒有,全部淹沒水下;為了保水質,農作物的種植將要實行嚴格的生產制度,不能用化肥和農藥,糧食肯定減產……

無言的豐碑通水一刻歷史會記住他們的名字

在整個移民搬遷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移民重大傷亡事件,卻有300多名幹部暈倒在搬遷現場,100多名幹部因公負傷,10名幹部倒下犧牲。淅川縣上集鎮司法所原副所長王玉敏就在10人之列。通水在即,當我們回過頭去希望尋找他曾經為之奮鬥的痕跡時,卻發現,除了一張並不清楚的證件照,在這個世界上,他什麼也沒有留下。

和王玉敏一樣,永久長眠的還有:淅川縣香花鎮土門村組長馬保慶;香花鎮白龍溝村組長陳新傑;上集鎮魏營村組長魏華峰;香花鎮柴溝村黨支部書記武勝才;九重鎮樺櫟扒村黨支部書記范恆雨;上集鎮政府幹部李春英、劉伍洲;滔河鄉政府幹部金存澤;淅川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馬有志。

他們不能和“戰友”一起分享通水一刻的喜悅了,但是國家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的名字、事跡和精神,在中國水利史上樹起了一座無言豐碑。

這次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共搬遷安置農村移民16.59萬人,其中:市外安置在平頂山、許昌、漯河、鄭州、新鄉5個省轄市20個縣市區和鄧州1個省直管市,共安置9.55萬人;南陽市內安置7.04萬人,移民安置涉及淅川、唐河、社旗、新野、宛城、臥龍6個縣區,涉及42個鄉鎮、61個移民村、66個安置點(含淅川縣11個集中安置點),另有42個安置點分散後靠安置在淅川縣33個原居住村。另外還承擔著淅川縣3個集鎮、169個鎮外單位和35家工業企業遷建,以及28個專業項目復建改建任務。

核心水源地,和諧山水人。1100多萬南陽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著丹江口水庫清水。珍愛水、淨化水,南陽人民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蓄養水、珍愛水,南陽人民懂得了永續發展的真諦。在加快轉型發展的同時,南陽把水源區生態保護作為全市“一號工程”,牢牢守住1630萬畝林地這條生態“綠線”和400萬畝濕地水域這條“藍線”,確保了一河清水入庫、一庫清水潤京津。

十堰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上游,全市轄三區四縣一市(丹江口市)。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所在地。近年來,先後榮膺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當前正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城市。十堰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壩區、庫區、移民安置區和核心水源區,地位突出,功能重要,貢獻巨大,使命艱巨。

一是水源區面積最大。十堰市所轄三區四縣一市,均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匯入丹江口水庫的成雨面積為20868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圖面積的88.1%,是核心水源區。

二是水域範圍最寬。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後,丹江口水庫在十堰境內的水域面積將由目前的450平方公里增至620平方公里,占水庫水域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的60%,是主要庫區。

三是匯入水量最多。大壩加高蓄水後,丹江口水庫庫容將由174.5億立方米增至290.5億立方米。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主要支流中,有10條在十堰境內。其中,漢江流經十堰5個縣市區,過境長度216公里,年均匯入丹江口水庫水量328億立方米,占全庫年均匯入總量的90%,是水質敏感區。

四是庫岸線最長。丹江口水庫在十堰境內的庫岸線長度為3524.8公里,占水庫庫岸線4610.6公里的76.4%,是庫區主要守護區。

五是淹沒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庫一期工程淹沒十堰市土地30萬畝,占淹沒面積的60.6%;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後,再次淹沒我市土地25.2萬畝,占庫區淹沒土地總面積46.16萬畝的54.6%。兩次共淹沒土地55.2萬畝,占總淹沒面積的57.7%,是主要淹沒區。

六是移民安置任務最重。丹江口大壩一期工程移民搬遷28.7萬人,十堰移民占一期移民總數的58.7%;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十堰再次移民搬遷18.2萬人,占二期移民總數的58.4%。我市先後兩次移民總計46.9萬人,占移民總數的58.6%,是移民主要安置區。

七是稅源損失最大。為確保庫區水質安全,關停“十五小”企業329家,關閉106家黃姜加工企業,遷建125家,導致職工下崗6萬人。丹江口水庫轉而以蓄水為主,發電量和發電收入隨之減少。初步測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每年將直接減少十堰財政收入8.29億元,每年配套支出15億元用於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財政增支減收數額巨大,是主要貢獻區。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近年來,十堰市牢記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政治任務和艱巨歷史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水質工作,提出了“外修生態、內修人文”,開展“五城聯創”的科學發展思路,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始終堅持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全面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狠抓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大力保護生態資源,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舉全市之力,確保水源區水質安全。

漢中

陝西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始端,不僅是“南水北調”水源之一——漢、丹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70%的“蓄水者”。2003年以來,陝南三市為了“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承諾,在“發展經濟”與“保護水源”的抉擇中做出的努力和犧牲卻鮮為人知。

僅礦產開發一項一年影響利稅20億。

據漢中市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為保護“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的生態環境,漢中市嚴控礦產資源開發,僅此一項,每年影響的利稅就近20億元。招商引資項目環境準入門檻較高、環評要求比其他地區更為嚴格,致使許多項目無法落地漢中,對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產生了較大影響;由於要控制化肥、農藥面源污染,導致糧食、油料生產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農民收入。據測算,與陝西非水源區地市的經濟發展增速比較,漢中低了2個百分點左右。

安康

9成以上國土面積為限制開發區域。

為了保證漢江水質達標,近些年安康已經累計關停“兩高”企業300餘家、直接減少產值近300億,而2014年安康完成的生產總值也只有689億元。作為臨江而建的城市,安康如果管不好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漢江水質的保護就無從談起。為此,安康近年來投資18.6億元建成21個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廠。

商洛

每年減少稅收8億元,影響萬餘人就業生計。

商洛市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生態保護直接導致該市每年減少各類稅收收入約8億元,並且年均減收幅度仍在持續加大,僅淘汰產能一項就影響到1萬多人的就業和生計。據陝西省環保廳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陝南三市累計關閉污染企業240餘家,停建和整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30餘個,黃姜皂素加工企業由109家減到目前的20餘家。

工程標識圖案

主標識

主標誌以四條向上擴展的線條構成水花狀,下部疊壓成龍形。整個圖案莊重大方,具有兩層象徵意義,一是四條線代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龍及其上下兩朵祥雲代表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象徵南水北調工程將中華腹地四條江河聯繫起來,形成巨觀調控水資源的巨大能力;二是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四條線形成向上托舉狀,意為南水北調工程是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民族振興的世紀偉業。

主輔標誌確定“藍”為基色,藍色再現了水的勃勃生機

輔標識

南水北調南水北調
輔標誌由四寬三窄七條弧線構成飄逸流動的調水圖案,四條寬線代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三條窄線代

表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兩者相互銜接、疊壓,構成四橫三縱的大水格線局。整個圖案象徵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是巨觀調控水資源的重大戰略舉措。

紀念郵票

國家郵政局於2003年9月26日發行《南水北調工程開工紀念》紀念郵票(小型張)1枚。

這是中國第一套反映南水北調工程的紀念郵票,反映了國家重視這項工程的開展,該紀念郵票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河南省淅川縣舉行首發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