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戰役總前委在河南商丘張菜園村成立。

1949年3月23日,劉伯承司令員在商丘先後起草了《渡江作戰之研究》、《敵前渡河戰術指導》兩本渡江教材後,又下達了《關於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的指導性檔案,對實施渡江作戰規定了十項重要的戰術原則,對渡江部隊提出了具體的、詳盡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籤字。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占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占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基本信息

背景

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

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捲土重來,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白崇禧集團組織長江防禦。

國民黨長江守軍 國民黨長江守軍

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省湖口至上海問800餘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乾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餘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餘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

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江,自西向東橫貫大陸中部,歷來被兵家視為天塹。下游江面寬達2至10餘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藉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肆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5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2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準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準備對付帶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訂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征、揚州等地並攻占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制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寧滬鐵路(南京一上海)挺進,控制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寧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爾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指揮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樅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浙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畫。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浙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準備

調查研究

華東野戰軍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早在1948年初就開始進行了。那時,粟裕雖然建議並經中共中央批准暫不渡江南進,但並沒有放鬆渡江南進的準備。他組建了渡江先遣縱隊,先後派出幾百名幹部到沿江地區開展工作,一個加強營和200餘名幹部到皖南,請東北解放區代為購置了一批改裝木船為汽船的引擎。濟南戰役結束當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縱隊南進到淮河以南、長江北岸,後來又派出幾個加強營到皖中、蘇中地區,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廣泛發動民眾,進行調查研究,偵察沿江敵情,勘察沿江地形,對長江渡口、水文以及相連的河湖港汊進行了詳細勘測並繪製成圖。這些工作,對於制訂正確的作戰方案、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起了重要作用。
淮海戰役一結束,粟裕就把精力集中到渡江作戰上來。他分析敵我戰略態勢,反覆思考渡江作戰方案,加緊進行各項準備工作。

組織基礎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毛澤東起草的《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的決議,決定“幾個大的野戰軍必須休整至少兩個月,完成渡江南進的諸項準備工作。然後,有步驟地穩健地向南方進軍”。1月12日,中央軍委電示華野和中野休整兩個半月,“完成渡江作戰諸項準備工作,待命出動”。
1949年1月中旬,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番號的決定,華東野戰軍進行整編,改稱第三野戰軍,下轄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的4個兵團、16個軍、1個特種兵縱隊,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在陳毅司令員兼政委不在三野期間,仍擔任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職務,並主持三野前委工作。2月兼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3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委員。2月9日,粟裕以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名義頒發第三野戰軍各兵團、軍師編制序列番號命令。

籌劃

賈汪會議

1949年1月19日至26日,粟裕主持召開第三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亦稱第一次賈汪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8日會議精神,著重部署了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

粟裕在《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和華野一九四九年六大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淮海戰役以後,中央給我們新的光榮任務: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我們兩個月休整,一切是為了打過長江去,一切是為了如何渡過長江。能不能順利地打過長江,決定於此次休整的好壞。如果休整不好,則過江困難;如果休整得好,則渡江容易。過江不能光憑勇敢,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思想問題、物質準備問題,都要解決”。“現在蔣介石‘隱退’了,敵人內部混亂不堪,正是我們發起衝鋒打倒敵人的最好機會。因此,休整時間也可能縮短。”“毛主席說,再有一年左右可以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如果打得好一些,時間還要縮短。只要渡江準備早日完成,在京滬地區進行一兩個戰役,也許年底就結束全國戰爭。”他指出,必須適應戰爭發展的要求,加強部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今後作戰規模更大,更需要高度集中,與兄弟兵團密切協同,必須遵照統一的編制、番號、制度條令、法規手續行事,不得自作主張,各自為政。要組織部隊學習新的作戰方法,針對南方山地多、河川多、森林多、雨水多、道路少的特殊情況,學會河川戰、山地戰以及雨季作戰的方法。要培養大批新幹部和技術人才,組織部隊學習使用新式武器,來制服敵人可能使用的軍艦、坦克、飛機和噴火器等現代武器。他還強調指出,在京滬杭地區作戰,更要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政策,嚴肅民眾紀律,把做民眾工作看做與殲滅敵人同等重要的任務,不僅要用槍桿子去消滅敵人,而且要用政治工作去消滅敵人,爭取軍政全勝。
這次會議以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隨即全面展開。首先是政治思想準備,廣泛深入地進行以“將革命進行到底”為中心的形勢任務教育,新區政策、城市政策和紀律教育,以及與江南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會師的教育。其次,展開全面的戰役戰術偵察活動,組織軍師幹部率領偵察隊到江邊偵察,調查預定渡江地段的敵情、地形、水情、天候,為制訂渡江作戰計畫提供依據。第三,進行以強渡長江作戰為重點的戰術技術訓練,召開戰術研究會,研究山地、河川作戰特點和戰術技術問題。第四,協同地方黨政機關籌集船隻,動員船工、漁民隨軍參戰,按照突擊、火力、運輸三種船隊分別編組訓練。第五,協同地方黨政機關開展大規模的支援前線工作,籌集糧草,修復道路,疏河開壩,組織龐大的民眾支前隊伍。
1月中旬,經中央軍委批准,第三野戰軍一個兵團南下。第三野戰軍各部和蘇皖地方部隊先後解放蚌埠、合肥、揚州,席捲江北,飲馬長江,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

戰役構想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電示:國民黨有在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撤至浙贛路一帶之兩種可能,我們必須有應付兩種可能的準備。“如果證明今後國民黨仍然採取在京滬組織堅決抵抗方針,則我應按原計畫休整至三月底止(華野、中野)準備四月渡江,否則我應作提前渡江一個月行動準備。華野、中野應休整至二月底止,準備三月即行渡江作戰,占領京滬地區。”粟裕立即作出部署,指令三野各部加速完成整編和渡江準備工作。
1949年2月9日,粟裕到河南商丘參加總前委會議。這次會議,根據中共中央2月3日電示討論和決定了渡江作戰部署。一致認為,渡江時間以在3月半出動,3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為最好。戰役部署,確定以三野4個兵團和二野1個兵團為第一梯隊,三野4個兵團分別在江陰、揚州段,南京東西段,蕪湖東西段,銅陵、貴池段展開,二野1個兵團在安慶東西段展開。二野另兩個兵團除以1個軍進至黃梅、宿松、望江段佯動外,其餘5個軍作為總預備隊。建議第四野戰軍3個軍約20萬人迅速南下,於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配合三野、二野作戰。總前委提出,渡江作戰“預定的突破重點位置,擬在蕪湖、安慶地段”。至於張黃港至三江營地段,究竟是作為重點突破地段,還是作為輔助突破地段,要熟悉該地情況的粟裕作進一步考慮,作出決心和部署。總前委當天就將會議討論意見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中央軍委2月11日復電指示:“同意你們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的計畫,望你們按此時間準備一切。”同時決定:“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
粟裕把選擇突破地段與向縱深發展攻勢、迂迴包圍殲滅敵人聯繫起來,經過幾天深思熟慮、反覆測算,認為應當把三江營至張黃港段亦作為重點突破地段,並且設計了東集團和中集團渡江後東西對進圍殲逃敵以及調整兵力部署的方案。他的意見得到總前委其他委員的一致贊同。
1949年2月12日晚上,粟裕到三野作戰室系統地談了他對渡江作戰的構想。

油畫《渡江戰役》 油畫《渡江戰役》

他認為,大軍渡過江去困難不大,主要問題是渡江後必須抓住敵人,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他說:“三野突破江防後,第一步是包圍殲滅南京、蕪湖、鎮江之敵,周密組織東線(東集團)四個軍由三江營至張黃港段突破江防成功,切斷京滬鐵路,楔入京滬敵人之間,對於協同西線(中集團)合圍南京地區之敵,至關重要,對整個戰役極為有利。東集團渡江後與敵爭奪京滬鐵路的戰鬥比較艱苦,無論如何也要排除困難,堅決打好這一仗,把湯恩伯集團攔腰切成兩段。根據敵人江防縱深力量單薄這一致命弱點,也是完全可以達成這一任務的。”

他指出,長江蕪湖至江陰段向北彎曲成為弧形,是實施鉗形突擊、達成戰役合圍的有利條件。估計國民黨是不會輕易放棄南京的,只有在我軍鉗擊攻勢嚴重威脅之下才會撤離。敵人撤退的方向,首先是利用京滬鐵路向上海逃竄;如果我東線主力迅速切斷京滬鐵路,敵人則會沿京杭公路向杭州方向逃跑。他反覆測算東、中兩集團渡江後東西對進合圍敵軍的距離,以及南京、蕪湖、鎮江之敵可能逃跑的路線和行程:東集團渡江後,直指無錫、漕橋的太湖邊,只有40至50公里行程,戰鬥順利約2至3天,如果江陰要塞策反成功則只要1至2天,就可以切斷南京至上海的通道;中集團渡江後,東進至廣德、長興地區約150至220公里,戰鬥順利約5天就能切斷南京至杭州的通道。南京至廣德、長興約140公里,如果敵人向杭州逃跑,行程約需4至5天,加上受到我軍阻擊,還要通過部分山區,前進速度會受到一定影響。敵人定下逃跑的決心至少要晚於我軍渡江1至2天。因此我軍先期到達或與敵軍同時到達長興、廣德地區的可能是存在的。如果東集團戰鬥順利,向宜興、溧陽方向挺進,切斷京杭公路,將先於西線部隊。

根據上述分析判斷,粟裕主張把東線的三江營至張黃港段亦作為重點突破地段。他準備親自指揮東集團作戰。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個部隊的特長,在兵力部署上作適當調整,把熟悉蘇中、蘇南情況的第二十三軍、第二十軍由中集團調到東集團,把熟悉蘇浙邊區和皖南情況的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由東集團調到中集團。這些部隊不僅對當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而且與當年的根據地人民骨肉情深,更有利於完成作戰任務,發揮人民戰爭的總體威力。粟裕指示作戰股長按照這個構想起草京(指南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預案。

戰役預備命令

2月19日,在三野前委擴大會議(亦稱第二次賈汪會議)期間,粟裕主持召開有各兵團各軍首長參加的作戰會議,討論了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預案,陳毅也到會作了指示,形成《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京字第1號)。2月20日以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張震的名義發布。
預備命令指出:“本野戰軍受命自滬、寧(南京)、蕪(湖)安(慶)段強行渡江,首求割殲京滬及蕪湖沿線之敵,奪取京滬杭要地,打下繼續配合兄弟兵團向南進軍之基礎。”對四個兵團的作戰任務、戰鬥序列、集結位置和開進時間作了具體規定,要求各部到達渡江作戰集結位置。三野指揮機關進至高郵地區,戰役發起時再往前靠,以加強東線渡江作戰指揮。
後來的實踐證明,粟裕主持制定的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方案完全符合戰役發展的實際情況,是一個穩操勝券的戰役構想。

戰前準備

人民解放軍開始渡江 人民解放軍開始渡江

第三野戰軍各部按照預備命令的要求,從2月下旬開始分路南下,3月12日前陸續到達長江北岸集結位置,緊張有序地進行戰前準備。

首先是傳達貫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入進行形勢、政策和紀律教育,樹立軍隊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的思想,為進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作好思想準備。為此頒發《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命令,要求各級軍政機關教育所屬部隊指戰員人人了解、個個熟記、切實遵行。

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

繼續徵集渡船,訓練水手,開闢渡船進入長江的水道。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收集到各種類型的木船8000餘只,自製了一部分汽船和運送火炮、車輛、騾馬的竹筏和木排;動員了19萬餘名船工,每個兵團還抽調有撐船和游泳經驗的指戰員各訓練了1000至2000名水手;開闢了從湖泊通向長江的引河,船隻隱蔽集結在江堤之下。
組織部隊進行渡江作戰的戰術技術訓練,利用湖泊及內河進行航渡和突破灘頭陣地以及水上射擊、打擊敵艦等戰術技術訓練,並利用暗夜在長江中試航,有些突擊團還在江中進行適應性訓練,使許多不習水性的指戰員由“旱鴨子”變成了“水上蛟龍”。
指令各軍派出偵察部隊先期渡過長江,初步掌握了江岸地形、水情、敵情和敵艦活動規律等情況。有的兵團還派幹部率領小部隊偷渡到長江南岸偵察,並建立了隱蔽點線聯繫。


協同地方黨政軍機關動員廣大人民民眾,籌集糧草,修復公路鐵路,疏通水路交通。各路部隊受到沿途沿江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全力支持,“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動員了332萬民工運糧、修路,還有7700名民工、16個地方部隊隨軍參戰。特別是當年戰鬥在蘇皖解放區的部隊終於實現了“一定要打回來”的誓言,以勝利進軍的姿態回到成長壯大的根據地,許多老大爺、老大娘眼含著熱淚說:“可把你們盼回來了!就看你們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了!”

策划起義

加緊進行對敵軍的政治瓦解工作,特別是對江陰要塞敵軍起義的策劃。江陰要塞,處於長江下游江面最窄、水流最急的地方,東臨上海,西依南京,背靠京滬鐵路,素有“江防門戶”之稱,是國民黨軍隊重點設防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重點突破地段。對江陰要塞的策反工作,早在1947年就已開始,此時江陰要塞的要害部位已為中共地下黨員控制。在渡江戰役前夕,粟裕請華東局調社會部科長王澄明協助潛伏在江陰要塞的地下黨員唐秉琳等策動敵軍起義。粟裕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說:你們兵團從靖江兩側渡江,對岸江陰是湯恩伯部署的重點防守地段,江陰要塞是敵人的防禦重點。據華中工委陳丕顯、管文蔚說,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要塞已被我地下黨員控制,要塞司令戴戎光已被架空。華中工委已令他們作好接應你們渡江的準備,要他們做好策動起義的工作。葉飛、韋國清向王澄明交代任務時特別指出,叫你來搞這一工作,是粟司令點的名。江陰要塞地下黨的任務是保持60里防區,控制3至4個港口,不開槍,不打炮,迎接我軍登入。十兵團還採納王澄明的建議,抽調4名富有鬥爭經驗的團營幹部打入江陰要塞,配合地下黨組織工作。
與此同時,粟裕又組織指揮各部隊掃除敵人設定在長江北岸的大部分橋頭堡和一部分江心洲據點,控制了長江航道,開闢出渡江通路。
在粟裕的精心組織指揮下,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只待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一聲令下,即可揮師揚帆過大江了。

戰略意圖

1949年3月上旬,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舉行。毛澤東在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遼瀋、淮海、平津三戰役以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消滅。國民黨的作戰部隊僅僅剩下一百多萬人,分布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的地區內和漫長的戰線上。今後解決這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用戰鬥去解決敵人,例如解決天津的敵人那樣,仍然是我們首先必須注意和必須準備的。”
粟裕是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原定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由於在淮海戰役中過度勞累,淮海戰役後又接著進行緊張的渡江作戰準備,導致美尼爾氏綜合徵復發,不得不請假到濟南作短期療養。但是,他身在濟南,心在前線,仍然不斷進行調查研究,反覆思考如何實現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指導京滬杭戰役的各種問題。

方案制定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結束以後,陳毅、饒漱石、鄧小平、譚震林在返回徐州途中,特地到濟南看望正在療養的粟裕,商談軍事問題,並於1949年3月18日將商談結果報告中央軍委。中央軍委原來指令三野於3月中旬或下旬攻占浦口並炮擊南京,以促成國共兩黨的和平談判。粟裕等認為,攻占浦口及炮擊南京以及奪取江北敵人據點應同時進行,而且應緊接著開始渡江作戰,否則既可使敵人在戰役戰術上作比較從容的部署,又會使潛伏在江南敵軍內部的地下工作者遇到很大困難,我們則會喪失可能的戰役戰術突然性而增加渡江的困難。因此建議將攻擊浦口作戰推遲至1949年4月1日開始,以便與4月10日開始的渡江作戰相銜接。中央軍委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指示以1個兵團監視浦口、浦鎮之敵,其他兵團於1949年4月2日開始攻占長江北岸敵軍據點,4月13日或14日開始渡江作戰。

1949年3月22日—4月5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粟裕、張震、張愛萍等革命先輩率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三野等四大機構進駐 孫家圩子,對渡江戰役進行了精心的部署。

3月下旬,粟裕停止療養,由濟南經徐州返回三野指揮機關。這時,三野指揮機關已與華東局、總前委一起南下,進駐蚌埠東南的孫家圩子。1949年3月28日早晨,粟裕到達孫家圩子,當天下午就聽取了張震參謀長的匯報,進一步研究渡江作戰方案。他們分析渡江作戰準備情況和客觀條件,認為在我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在100多公里戰線上實行寬正面渡江作戰,敵人防線空隙甚大,兵力強弱不等,防不勝防,我軍一處成功,其他各處即可繼續生效。只要準備更充分,組織得更好,對各種意外情況有應付辦法,則渡江成功是有保證的。渡江成功以後,力求蘇南和皖南兩方面迅速東西對進,打通聯繫,集結兵力,形成對南京的包圍,對滬杭及贛東警戒,先爭取解決南京問題,再逐步解決滬杭問題。決定將主渡方向選擇在江陰、揚中地段,以求迅速截斷京滬交通,切斷南京周圍之敵退路。總前委與華東局決定,三野前委繼續由粟裕主持,並率領三野指揮機關按原計畫東移蘇中泰州地區,統一指揮三野全部渡江作戰。3月30日,以三野前委名義將三野渡江作戰準備情況和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並二野,同時發出《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命令》(京字第2號)。
1949年3月31日,總前委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於4月15日全線渡江作戰,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達成渡江,實行戰役展開;第二階段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任務,並確實控制浙贛線一段,斷敵退路;第三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完成全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分為三個突擊集團,東路突擊集團由三野第八、第十兩個兵團組成,中路突擊集團由三野第七、第九兩個兵團組成,西路突擊集團由二野3個兵團組成。東、中兩路(4個兵團)統歸粟裕、張震指揮。兩路之具體作戰部署,第七、第九兩兵團之東進路線,均由三野首長以詳細命令規定之。《綱要》強調指出,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情況發生何種變化,中、東兩路主力必須實行東西對進,力求迅速會合,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目的,“此著實為全戰役之關鍵”。這個《綱要》於4月1日上報中央軍委並告劉伯承、張際春、李達。4月3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鄧小平和陳毅率領總前委機關轉移到合肥以南的瑤崗村主持全局,劉伯承主持二野前委指揮西集團作戰,粟裕主持三野前委並直接指揮東集團作戰,譚震林指揮中集團作戰。

三個構想

1949年4月1日,粟裕率領三野指揮機關冒雨東移,於4月5日到達江蘇泰州東南的白馬廟。在三野司令部作戰室,系統地談了他對渡江作戰和解放京滬杭的三個構想。
第一,“在我大軍展開戰略追擊中,對於國民黨的一些雜牌軍隊,爭取局部或地區性的和平解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對於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經濟中心的上海來說,對於像湯恩伯集團這樣的蔣介石嫡系軍隊來說,這種可能性極小。只有採取天津方式,即用戰鬥去解決敵人,只有在戰場上敵人眼見就要被消滅的情況下,才會有局部的被迫投降。因此,對三野面前解放南京、上海的任務,應著眼於戰鬥來解決問題”。
第二,“國民黨已失去主力部隊,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被我軍殲滅後重建或受到我軍殲滅性打擊後重新補編的軍隊,戰鬥力非常之弱。當我大軍渡江成功後,敵人處於危急情況下,會被迫轉入戰略總退卻,長江不守,退守滬杭及浙贛線;浙贛線不保,退守華南、西南及沿海島嶼。因此,在我軍部署上,要時刻注意防敵逃跑,必須採取戰略包圍、戰役合圍,各級指揮員必須有大踏步前進猛打猛追的思想準備。也就是要有戰略追擊不顧疲勞的準備,不讓敵人有喘息機會退守第二、第三道防線”。
第三,“根據中央軍委一貫要求的攻取大城市,必須保持城市完整,不能只從軍事著眼打爛城市,嚴格規定在攻城戰法上少用大炮,在部署上採取迫敵投降或誘敵離開城區和重要建築物而殲滅之”。
這三個構想,辯證地處理戰鬥方式與和平方式、消滅敵人與保全城市、爭取戰爭勝利與戰後恢復建設的關係,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京滬杭戰役的指導原則,是一個爭取軍政全勝的指導思想。
1949年4月6日和19日,粟裕先後兩次召開東集團軍、師以上幹部會議,聽取第八、第十兩兵團渡江作戰準備情況匯報,並作會議總結報告,傳達中共中央和總前委的戰略意圖,反覆闡述京滬杭戰役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了三野兩個集團四個兵團的作戰部署。

配合和談

當時國共兩黨的和平談判已經開始,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進入關鍵時刻。如何處理渡江作戰與和平談判的關係,實現進軍江南解放全國的戰略目標,是戰略指導和戰役指導的首要問題。為了配合和平談判,中共中央決定推遲渡江時間。

當時有些同志認為,1946年的國共和談,我們吃了和平虧;國共和談,不能再上當了。

粟裕指出,這種看法是不對的,1946年的和平談判我們也沒有上當,黨中央決定與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是正確的。那時候,我們的軍事力量在數量上只有如今的九分之一,裝備技術比敵人更差,又剛從分散到集中;政治上雖然有利,但還不像現在這樣占有優勢,蔣介石還有一部分民眾。我們利用爭取到的短暫的和平時間,克服我們的弱點,集中我們的力量,將解放區打成一片,贏得了這個時間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均處於優勢,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是為了增加我們政治上的優勢,進一步分化敵人,使我們更好地團結爭取各方面力量以孤立主要敵人,便於軍事上解決敵人,並不是對國民黨抱有什麼幻想。在這個問題上,要反對兩種偏向,一是根本不相信和談,二是過分相信和談。戰爭是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戰爭服從於政治。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今後解決國民黨剩餘軍事力量有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雖然和平渡江的可能性不大,我們也不放棄和談,如果能以小的讓步換取大的勝利,這對人民是有利的。《孫子兵法》說過,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但是,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自己有力量才能保證真正的和平。如果我們勝利渡過長江,迅速包圍敵人,在軍事上逼其就範,就有可能爭取北平式的局部和平解決。和談已進入決定性階段,雖然延長了渡江時間,但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勝利,起到了團結人民、分化敵人的作用,在軍事上渡江作戰的準備更加充分。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不管敵人是否在和平協定上籤字,我們都要過江。

戰役發展分析

粟裕指出:這次渡江戰役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大進軍,等於最後挖取敵人心臟,對完成中國革命有決定性的意義。敵人當前集結江岸的番號、兵力相等於淮海戰役參戰兵力的總數,大部是被殲重建者,戰鬥力很弱,但是我們仍然應當做強敵來打。
粟裕分析渡江作戰發展趨勢,估計在我軍全線渡江以後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第一,敵以南京、蕪湖地區的兵力,對付我中集團,阻止其向東發展,同時集中南京至上海之間的兵力,尋求在京滬之間與我軍決戰。如出現這種情況,則要求東集團在渡江成功之後,主力控制在江陰、武進、無錫三角地帶,下決心在京滬線上打一個惡仗,打上三五天,打出一個好局面來。這就要求中集團在渡江成功之後,除留足夠兵力殲滅沿江當面之敵外,主力迅速向東發展,與東集團打通聯繫。
第二,南京、鎮江等地區之敵向杭州、衢州撤退,在浙贛線上組織第二道防線;京滬線之敵向上海收縮,固守上海。如出現這種情況,則三野先集中兵力協同二野解決浙贛線上之敵,然後再圍攻上海之敵,各個擊破之。
第三,我軍渡江一舉成功,並迅速突入敵人防區縱深,把南京、鎮江的敵人退路切斷,敵人全線潰退,一片混亂。如出現這種情況,要求東集團只用一部兵力監視上海之敵,主力迅速向吳興急進,與中集團密切配合,將逃敵圍殲於郎溪、廣德地區。同時要求中集團渡江成功後迅猛東進,到達吳興地區與東集團會師,圍殲逃敵,不使他逃入杭州等大城市。
粟裕指出,要力爭第三種情況的出現,同時做好應付第一種情況的準備。要求各個部隊協同作戰,迅速渡過長江,力求向縱深發展,切斷敵人退路,分割殲滅敵人。
這兩次會議,在粟裕主持下,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大家暢所欲言,統一了對形勢和任務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戰役指導思想和具體部署。

確定發起時間

渡江戰役指揮官粟裕 渡江戰役指揮官粟裕

粟裕與張震下達渡江作戰補充命令,確定以江陰東西地區作為東集團的主攻方向,“為求主攻方向強渡順利,決定八兵團以積極動作鉗制鎮江、揚中段之敵,而以十兵團附二十三軍、特種兵縱隊主力於江陰東西地區強渡(前頭部隊採取偷渡),力求當晚南渡三個軍或四個軍之大部,務須當晚控制江陰、武進、無錫三角地區,堅決殲擊敵之反擊,爾後乘勝擴展,開闢鎮江、無錫段南北地區廣大戰場,以利野戰軍主力爾後之作戰”。

 中共中央軍委發電報給總前委並劉伯承、張際春、李達、粟裕,徵詢對渡江時間的意見。電報說:“我們和南京代表團的談判已有進展,可能簽訂一個全面和平協定。簽字時間大約在卯刪(即4月15日)左右。如果此項協定簽訂成功,則原先準備的戰鬥渡江即改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時間勢必推遲半個月或一個月。關於江水情況如何,推遲渡江時間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決策。”
粟裕當即召集三野前委討論並於當日復電軍委。他們認為,4月下旬為黃梅雨季,現已到桃汛,江水日漲,稻田放水,渡江將發生許多困難,江陰下游則無法渡江。粟裕在電報中提出:“我不知道李(宗仁)簽字後能否統率蔣軍,其內部會起何種變化。如協定不成再行渡江,則鎮江下游較為困難。”“如仍需強渡,則依原定[時間]為好。”
總前委和劉伯承、張際春、李達也於同日復電。總前委認為,推遲渡江將發生極大困難,只有在能保證和平渡江的條件下才好推遲渡江時間,“先打過江,然後爭取和平接收,為更有利”。劉、張、李認為按原定計畫渡江為宜,推遲則有諸多不便。
中央軍委考慮了總前委及二、三野指揮員的意見,於11日電復總前委並告粟裕、張震、劉伯承、張際春、李達:“依談判情況,我軍須決定推遲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遲至二十二日渡江,此點請即下達命令。”
4月12日,粟裕再次向軍委和總前委建議:為渡江便利計,不要再推遲至22日以後,以20日前後為最好。
4月17日,總前委向中央軍委報告:“我們兩周來,經過反覆研究,並構想種種困難之後,均一致認為,二十日後開始渡江作戰,到二十二日全部投入奪取南岸的總行動,以後完全占領皖南五個縣,均有把握勝利完成。三野蘇中方面,雖是敵人主力所在,可能困難多些,但亦認為可以勝利完成。故一致請軍委考慮,如是全局上二十日可以開始,二十二日實行總攻,則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後,再考慮停頓;如認為二十日開始太早,則請於十八日先期通知延期,因二十日開始到二十二日總攻不能再停,主要原因是我軍確已屬於半渡狀態,全軍均已投入戰鬥,如加停頓,必陷於非常不利。”
中央軍委於4月18日電示總前委、粟(裕)張(震)、劉(伯承)張(際春)李(達)譚(震林):“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於二十日(卯哿)開始攻擊,二十二日(卯養)開始總攻,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務以後,再考慮略作停頓,採取第二步行動。請你們即按此總計畫堅決地徹底地執行之。此種計畫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至於粟張方面要求提前於十六日起攻占江北及江心據點,也是必需的,我們早已同意了。”中央軍委強調指出:“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局勝利極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軍將士同心同德,在總前委及二野三野兩前委領導下完成偉大任務。”①
粟裕立即命令部隊待命出擊。他反覆檢查渡江作戰的準備,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在千頭萬緒的準備中,攻克蔣軍盤踞的江心洲,掃除大軍渡江障礙,是重要的一環。粟裕兩次打電話給主攻江心洲的部隊,直接詢問作戰準備情況,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要不要炮火支援。主攻部隊指揮員施亞夫報告:“一切都準備好了,完成任務很有把握。如果有炮火支援,可以減少傷亡,早點結束戰鬥。”粟裕說:“好,我們用炮團支援你們。”一小時以後,炮就打響了。再過一小時,部隊勝利完成攻占江心洲的任務。
第二十三軍擔任渡江作戰第一梯隊突擊師的第六十九師師長譚知耕率領參謀人員,對突擊隊、二梯隊、指揮所、炮兵陣地進行最後檢查。在江邊指揮所,譚知耕向陶勇軍長報告:“一切準備就緒,只等時間一到,立即起航。就是老刮東南風,對帆船南渡不利。”陶勇說:“風向也有可能變化的。”譚知耕放下電話,走出指揮所,發現氣象台的風向標突然停止轉動,然後由東南風變成了東北風。在場的指戰員和船工歡呼跳躍。幾位年長的船工說:“諸葛亮借東風打敗了曹操。這次毛主席借來了北風,一定能打敗蔣介石!”譚知耕說:“這次的東北風,是毛主席從全國人民那裡借來的。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是全國人民的心愿。”

反擊外國干涉

在渡江作戰即將開始的時候,首先打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反擊外國武裝干涉的戰鬥。
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四艘軍艦溯江而上,不顧三野部隊鳴炮警告,闖進三野部隊防區江面,雙方展開激烈炮戰。這個老牌帝國主義者,曾經兩次發動鴉片戰爭,駕駛他們的炮艦闖進長江,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時間過了一百多年,它又企圖重溫“炮艦政策”的舊夢。然而,它面對的不再是腐敗的清朝政府,而是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的人民解放軍。
在野炮兵還擊中,三闖進江都縣三江營江面的英軍護航驅逐艦“紫石英號”和“伴侶號”中彈負傷,“紫石英號”被迫掛起白旗停泊江面,“伴侶號”向長江下游狼狽逃竄。
英軍“倫敦號”巡洋艦和“黑天鵝號”護航驅逐艦在英國海軍遠東艦隊副總司令官梅登中將率領下,闖進江陰以西的口岸江面,阻礙三野炮兵向南岸射擊。榴彈炮團團長請示,可否開炮把英艦驅走。第二十三軍軍長陶勇說:“打英艦是涉外事件,暫不開炮,立即請示粟司令。”此時英艦悍然向江岸三野部隊陣地開炮,打死打傷三野部隊指戰員40餘人,第二〇二團團長鄧若波當場犧牲。陶勇義憤填膺,立即下令向英艦猛烈還擊。他說:“中國人民被欺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帝國主義者還想稱王稱霸,是白日做夢。打,狠狠地打!”
在連續兩天的炮戰中,英艦打死打傷三野部隊指戰員252人。三野炮兵擊傷英艦“紫石英號”,其餘三艘英艦掛起白旗逃竄。
粟裕立即把這一突發涉外事件的經過報告中央軍委,請示處理辦法。電報中,他報告:“我已令部隊:如懸掛外國旗號之艦向我射擊以阻我渡江時,應於還擊,並建議新華社廣播,警告外籍船艦在此戰時停止行駛,妥否請示。”
中央軍委當即復電指示:“凡擅自進入戰區,妨礙我渡江作戰的兵艦,均可轟擊。”4月22日,新華社廣播毛澤東撰寫的述評新聞《人民解放軍戰勝英帝國主義國民黨軍艦聯合進攻》。4月30日又發表毛澤東撰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言人為英國軍艦暴行發表的聲明》,莊嚴宣告:“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人民解放軍要求英國、美國、法國在長江黃浦江和在中國其他各處的軍艦、軍用飛機、陸戰隊等項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不要幫助中國人民的敵人打內戰。”同時聲明願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與外國建立外交關係,但是建交國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餘力量的關係,並且把它在中國的武裝力量撤回去。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三野派出談判代表,與英國代表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打了一次勝利的外交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英艦的新聞震動了世界,宣告了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炮艦政策”的破產。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由英國開其端,在1949年的解放戰爭中又由英國收其終。這個歷史的巧合,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經過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千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民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餘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闢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占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午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1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1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占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占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後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為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申斥了帝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海、領土、領空,表達了中國人民保衛主權的決心。

國民黨集團鑒於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於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禦。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2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禦縱深發展攻勢。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起義,迫使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面投降。第34軍進占鎮江,第35軍於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標誌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占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並在灣址地區殲同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占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占領武漢對面長江北岸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南逃的國民黨軍,占領浙贛鐵路。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擔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占領蘇州並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並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保障第三野戰軍作戰的翼側安全,另以第10軍擔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各部隊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不待重火器和輜重到達,克服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等困難,向指定地區疾進。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並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備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不敢再沿寧杭公路南逃,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於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餘人全部殲滅。5月3日,第7兵團占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遊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於5月4~7日相繼占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並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占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攻占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解放武漢、南昌等地。郎廣圍殲戰後,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個軍25個師共20餘萬人退守上海,在蔣介石親自部署下繼續頑抗。位於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準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人民解放軍勝利解放上海 人民解放軍勝利解放上海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擔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並肅清潰散於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攻取上海。“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準備對付美、英等圍可能的武裝干涉,並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占南昌。以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在武漢、九江間待機渡江,占領武漢三鎮。

為求完整地接收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於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採取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築物的破壞,儘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餘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遊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岩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並於22日占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於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戰役結果

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意義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

渡江戰役,也稱京滬杭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後世紀念

舊址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 孫家圩子村,是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區主要由鄧小平舊居、陳毅舊居、張震舊居、大食堂及會議室組成。

紀念館在尊重歷史、保持原先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復原、修建,是蚌埠市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1949年3月經過慎重考慮和反覆比較,總前委接受了時任皖北區黨委書記曾希聖的建議,1949年4月初鄧小平和陳毅率領總前委機關轉移到合肥以南的瑤崗村主持全局。

紀念館

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戰役紀念館

渡江戰役紀念館於2008年10月2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濱湖新區的巢湖之濱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建設用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規劃場地成半島狀突出巢湖,猶如一艘乘風破浪的巨型戰艦。紀念館已於2012年4月份正式開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

1984年4月在挹江門城樓成立渡江勝利紀念館。2009年4月為紀念渡江勝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長江之濱、秦淮河口,新建了渡江勝利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由主館區、渡江勝利廣場、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城樓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餘平方米。

紀念碑

渡江勝利紀念碑--—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熱河路廣場中心,建於1979年4月。遠遠望去,整座紀念碑如同一艘乘風破浪的戰艦。碑座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渡江勝利紀念碑”,背面鐫刻毛澤東手跡《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渡江戰役[戰役名稱]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