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創建於抗戰時期,學校除堅持教課外,還開展各項學術活動,宣傳抗日。是浙江省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在此頭尾辦學7年,曾哺育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教授、科學家。現系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民國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為中西合壁式建築。坐南朝北,總體布局為三條軸線,通面闊44米,通進深32米,建築面積2293.5平方米。立面為典型為巴洛克風格。中軸線上為兩進兩天井,並設廂房、後牆過廊。東、西兩軸線各有廂房七間,均二層單檐。一進,面闊五間兩弄,進深四間,為二層單檐樓房,一層明間為門廳。天井兩側為廂房均為二層單檐。二進,面闊七間,兩梢間為樓梯間,為三層單檐。後廂房、過廊均與二進一樣為三層,但廂底層為過道。後天井設有兩水池。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為芳野曾家大屋舊址),是因當地有葉姓孝節牌坊而得名。“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浙江大學內遷,總校設貴州遵義,並於1939年6月在龍泉開辦分校,校址選在坊下。分校主任鄭曉滄教授是海寧人,海寧語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而鄭先生又頗具雅興,“坊下”就自然改名“芳野”了,並沿用至今。浙大分校舊址芳野曾家大屋坐南朝北,共二進七開間,門樓歐洲風格,內廳土木結構,中西合璧。一進為二層,二進為三層,天進兩側有廂房,還有後花園,占地面積約3畝,是該村紳土曾水清在民國十年(1921)所建,故稱“曾家大屋”,浙大龍泉分校在此頭尾辦學7年,招生七屆,約1000人,曾浦育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教授、科學家,1945年11月遷回杭州。現系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設浙大校史館和龍泉歷代名人館,為龍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狀況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物理實驗室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的建築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損毀。牆壁上一幅百鳥朝鳳壁畫木板開裂,顏色也掉了不少,許多精美的雕刻也有被人為破壞的痕跡。

二樓從外到里分別是“龍泉名人陳列館”、會議室和“浙大分校陳列館”,樓梯木板也因為時間長,有一定的磨損、腐朽狀況,樓梯木板上下浮動,踩上去不時發出咯吱聲。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因為年久失修,在歷經了幾次浩劫後本已搖搖欲墜,而龍泉當地又是潮濕多雨的氣候,不利於文物保護。因為更需要相關部門的修繕和人們的保護

歷史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杭州告急,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大規模軍事進攻,浙大校長竺可楨以其驚人的膽略和魄力,毅然率領全校師生西遷,歷經二年余,途經浙、贛、湘、粵、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遷校至貴州遵義。為使福建、安徽、江西及離滬的青年學生就讀高校,於1939年4月至1945年8月開設龍泉分校,篳路藍縷,前後7年,共培養了1000餘名大學生,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理想主義的頌歌。

1939年4月,教育部電復同意學校在浙贛閩設立分校。竺校長委派教務長鄭曉滄、史地系陳訓慈籌辦,勘定龍泉縣坊下村為校址。同年7月,分校在浙江永康招生,錄取正取生120名,備取生30名。1939年10月1日開學。分校創辦初期僅設一年級,學生第二年仍去遵義總校升入二年級。
分校第一任主任為陳訓慈,繼之為鄭曉滄,最後為路季訥。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竺可楨時代(1936—1949)的浙江大學被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稱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打造浙江大學的形式與手段很多,概括起來可為三點:一、選聘優秀教授;二、增加圖書設備;三、獎勵優秀學生和貧寒子弟。三點當中,選聘教授最為重要。竺可楨認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教育成功與否,系乎學風的優劣,而教授的人選,為教學質量和轉移學風的動力。

鄭曉滄,名宗海,浙江海寧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當代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學術研究家,曾任浙江大學教務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浙大內遷龍泉設立分校,地點設大沙芳野,是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的創建人之一。浙大龍泉分校籌建後,鄭曉滄受校長竺可楨之聘,任“特約教授”,1940年至1943年起任分校主任,是美國著名小說《好男兒》、《小婦人》、《好妻子》最早的中文譯者。

龍泉分校師生以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共度難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侵略方日本沒有新辦一所大學,而在抗戰前沿的後方浙江龍泉新開辦了分校,這是何等偉大的創舉,這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豐碑,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夏欽瀚先生回憶當時懷著拳拳報國之心,在桐油燈下刻苦攻讀的情景,那微弱的燈火,照不明書本的字裡行間,卻燻黑了每個師生的鼻孔。與會老校友都回憶了當時學習、生活的情景和感受,認為龍泉分校的經歷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對他們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翁心惠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讀書時
曾家大院,浙江大學原龍泉分校舊址,龍泉市為數不多的幾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上個世紀30年代,竺可楨、孟憲承、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等在這裡或任教或求學,這所大院見證了中國一段特殊的歷史。一九四三年,翁心惠在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讀書時。當時,曾發起組織《春雷》文藝社,並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務部長。平時,經常在《東南日報》上發表文章,6月7日代表《春雷》社和校文藝研究會聯合發起紀念屈原的大會,堪稱浙大龍泉分校文盛會。

曾家大院建於1932年,是浙江大學原龍泉分校舊址,房屋結構中西合璧,有99根落地柱,72個房間,建築面積為3萬多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浙江大學因為戰爭原因內遷,並於1939年在龍泉開辦分校,曾家大院即為該分校所在地。分校自1939年4月建校招生,由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擔任校長,其間培養了諸如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校長的孟憲承、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超豪等一大批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龍泉分校是浙江大學和龍泉人民的驕傲,它體現了浙江大學的求是精神和龍泉人民無私援助的奉獻精神,多年來,浙大和龍泉密切交流,協作共進,隨著浙江大學龍泉分校陳列展覽的成功開展並對外開放,我們的關係將會更加密切,協作更加廣泛。

文物保護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舊照
龍泉市政府高度重視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的保護宣傳工作,並作為龍泉市的一件大事來抓。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已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的保護陳列工作將通過對舊址的修復、保護、復原、展示,充分挖掘文保單位的潛在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宣傳浙江大學的光榮歷史,弘揚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傳統,使之成為龍泉市對外開放和青少年教育的視窗單位。

重視浙大龍泉分校舊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加強對舊址的維修保護措施。以復原展示與實物展覽相結合,集中展示了浙大與龍泉人民走過的輝煌歷程和市校合作以來取得的顯著成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