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起義舊址

亭旁起義舊址

亭旁起義舊址位於城南10公里的亭旁鄉勝和村。亭旁起義所保留下來的遺址主要包括亭旁起義紀念館,紀念碑,起義指揮部,蘇維埃成立大會舊址。亭旁起義舊址原為寧海街署。其中亭旁起義紀念碑、紀念館現被列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亭旁起義舊址亭旁起義舊址
亭旁起義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1928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亭旁起義舊址原為寧海縣衙署。1872年改建成亭山書院,辛亥革命後改為亭山高等國小。1927年,農民運動以此為據點,開辦“平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從中發展黨員,培養幹部,為1928年5月的亭旁農民起義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起義軍和當地民眾還成立了全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亭旁起義歷時二年三個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浙江歷次農民運動中規模較大、時間較長、人數較多的一次。抗戰時期,“亭旁青年戰時服務團”曾在此進行抗日救亡運動。舊址為晚清建築,兩進磚木結構兩層樓房,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整。

1928年5月26日爆發了威震浙東的亭旁起義,建立了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60年後建立了亭旁起義紀念館、紀念碑及黃豹山包定烈士塑像。現亭旁起義紀念館、紀念碑被列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重點保護單位。重修中的亭旁起義舊址古戲台飛檐翹角,雕刻精細,玲瓏剔透,造型典雅,大雄寶殿高深敞廣,裝修富麗精美。

亭旁起義舊址紀念地由亭旁起義紀念館、紀念碑、總指揮部舊址,亭旁城隍殿,黃豹山包定烈士塑像,亭旁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包家宗祠),穀倉嶺頭會議會址(石頭岙),亭旁暴動誓師地和虎隴頭阻擊戰紀念地等構成。其中亭旁起義紀念碑、紀念館現被列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亭旁起義紀念館自成立至今,共接待社會各界人士20萬餘人次。一九八八年,三門縣政府在亭旁鶴山建立“亭旁起義紀念碑”,前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亭旁起義紀念碑”七個紅色大字。一九九八年,為紀念亭旁起義七十周年,在黃豹山頂建立包定烈士塑像。亭山國小舊址在一九九三年,經三門縣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整修,更名為“亭旁起義紀念館”對外開放。

歷史

亭旁起義,是包定等人在1928年領導的農民暴動,展示了二次革命時期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誕生過程。

1927年為貫徹“八七會議”的精神,中共寧海縣委委員包定奉上級指示,以國小教師職業為掩護,回亭旁以亭山國小為據點開展革命活動,開辦幹部訓練班。吸收黨員,培養幹部,創建中共亭旁支部,並以各種形式對農民民眾進行革命宣傳。

1928年清明“南溪事件”發生後,寧海縣委積極籌備武裝起義。5月22、23日,包定率農民武裝先後捕殺反動豪紳,任離玉任友端揭開了亭旁起義的序幕。之後,包定率武裝力量攻占亭旁街,宣布亭旁區蘇維埃政權創立,這是當時浙江省唯一一個蘇維埃政權。隨即,國民黨反動派緊急調集軍隊進行鎮壓。5月27日,起義宣布失敗。亭旁起義所保留下來的遺址主要包括亭旁起義紀念館,紀念碑,起義指揮部,蘇維埃成立大會舊址。亭旁起義舊址原為寧海街署,

碑建於1988年5月,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深灰大理石貼面,烘托出前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亭旁起義紀念碑”七個紅色大字。整個造型像把“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利劍。碑座上刻有介紹亭旁起義的簡文。亭山腳下,舊有亭山國小。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後,包定、葉信莊、包照光、梅其彬任疇在亭山國小以教員為職業,進行革命活動(當時8名教員有5名為中共黨員),辦起了“平民夜校”、“亭鄉學會”;成立“壁虎社”、“窮人會”等秘密革命組織;組建農民協會,從中發展黨員,培養幹部,為武裝起義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即以亭山國小作為據點。

1928年5月26日舉行的亭旁起義,建立了全省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權。27日遭國民黨省防軍第五團及寧海、臨海兩縣軍隊圍攻,激戰於虎隴頭。終因腹背受敵,寡不敵眾,遂化整為零,隱蔽分散,起義失敗。這次起義,樹起了農民武裝奪取政權的旗幟,威震浙東,業載史冊,功不可沒。起義失敗後,包定調任中共天台縣委書記。翌年3月在杭州武林路被捕,關押於浙江陸軍監獄,備受酷刑,卻始終堅貞不屈,並領導難友開展絕食鬥爭。

1930年6月22日就義於松木場。臨刑前大義凜然,慷慨賦詩:“碧血灑芳草,正氣壯山河。笑看刀光閃,高唱國際歌”,時年僅30歲。起義領導人任疇、葉信莊、包照光、梅其彬等人亦相繼被捕入獄、英勇就義。1993年4月,在亭山國小舊址建造了亭旁起義紀念館,舊時房舍已修葺一新,大門上方掛“英烈千古”匾額一方;門廳內一屏風,有張愛萍手書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八個金色大字;底樓有前後兩個展廳,樓上有實物陳列室。館內陳列的文物除照片、檔案資料外,還有大刀、長矛、鋼槍、紅旗、袖標、印章及收繳的田契等實物,極為珍貴。浙江省人大副主任陳安羽參觀後親筆題詞:“首創紅區、功垂萬世”。

亭旁起義紀念碑、紀念館現被列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歲歲清明及“七一”期間,前來憑弔、瞻仰和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1872年改建成亭山書院。辛亥革命後改為亭山高小,為兩層兩進磚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展廳面積250平方米。大門上方掛“英烈千古“匾額一方;館內陳列文物除了照片,資料之外,還有大刀,長矛,紅旗等實物。亭旁起義紀念碑位於亭旁鎮楊家村北山上,始建於1988年5月,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碑身由灰黑色大理石貼面,烘托出前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的“亭旁起義紀念碑”七個紅色大字。整個造型像把“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利劍。碑座上刻有介紹亭旁起義的簡文。亭旁起義舊指揮部為硬山頂,穿斗式構架的四合院,座西朝東,有24間,總面積679平方米。乙堂為起義指揮部。左廂房為軍事部,右廂房為少先部,大門左右房間為交通布和財政部。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舊址原系亭旁城隍殿,建於清乾隆八年,朝南,四合院。2003年,起義舊址重建了古戲台、五鳳樓、大殿、娘娘廟等建築。紀念碑紀念館、起義舊址,包定烈士塑像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紅色景區。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作用

一是開展紀念教育活動。開展“革命精神代代傳”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浙江紅旗第一飄”系列紀念亭旁起義80周年兩大系列活動。

二是推進教育基地建設。主要實施五大修建工程:對原亭旁國小舊址及周邊民房進行全面遷拆,建設亭旁起義廣場;在亭旁起義紀念碑山體道路兩側設定石護欄;對亭旁起義紀念館圍牆進行翻修、粉刷,對展廳門面重新油漆,增設風扇、空調;製作亭旁起義烈士銅像兩尊。

(一)堅定信念、追求真理的愛國精神。

愛國精神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無盡源泉,是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永恆動力。組織參加亭旁起義的十名革命烈士,當年平均年齡只有23歲,包定27歲,最大的胡老鄧32歲,最小的梅其廣僅16歲。他們高舉愛國主義大旗,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革命勝利、民族富強和人民幸福作為畢生追求。雖然他們理解的共產主義僅是打土豪、分田地,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但是他們明白,這一理想信念是同自己的命運,同自己的幸福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亭旁起義失敗後,聯絡員王孝足、紅軍戰士胡老鄧在亭旁街慘遭殺害,紅軍領導及農會幹部的房屋被搗毀、家屬被拘捕。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們追求真理的堅定步伐。在白色恐怖下,他們繼續堅持革命,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首氣壯山河、驚天動地的壯麗詩篇。

(二)英勇抗爭、頑強拼搏的鬥爭精神。

鬥爭精神是民族外抗強暴、內懲奸惡的利劍。為追求光明與進步,亭旁起義革命烈士敢於鬥爭、無所畏懼、絕不屈服。他們據南溪,聚丹邱,組農軍,攻任家,揭竿而起。占亭旁,毀田契,斗豪紳,宣布土地革命綱領,武裝奪取政權。在國民黨優勢兵力大舉“圍剿”的危難時刻,堅守在虎隴頭的紅軍戰士嚴陣以待,沉著應戰,以土槍、土炮、大刀、長矛等低劣裝備,擊退裝備精良的國民黨部隊,給國民黨政府以沉重打擊。亭旁起義後,包定、陳祥、葉信莊等8位同志在革命鬥爭中相繼被捕,在獄中受盡折磨,仍堅持抗爭、堅貞不屈,決不透露黨的半點機密,英勇就義前仍慷慨賦詩、壯烈高呼,表現出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些拋頭顱、灑熱血、毀家紓難、捨生取義的革命先烈,無愧於黨的優秀兒女,一個個偉大的形象,像一座座豐碑,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坎之上。

(三)艱苦奮鬥、不畏艱難的自強精神。

亭旁起義的領導人大多是剛出校門的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有相當不錯的家境,但為了革命,為了勞苦大眾,毅然投身革命事業,過著清貧的生活。梅其彬出身地主階級家庭,曾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背叛家庭,傾其所有,資助革命。被捕入獄後,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仍創辦《鶴嘴鋤》、《火花》刊物,翻譯馬列主義書籍,組織難友學習。他們在極其嚴酷的鬥爭環境裡,以驚人的革命毅力、旺盛的鬥志,始終堅持卓絕鬥爭。在亭旁起義革命烈士的人生軌跡中,都鮮明地印刻著艱苦奮鬥、不畏艱難、矢志不渝、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三門兒女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四)依靠民眾、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

依靠民眾、團結統一,是黨民眾路線民主作風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為開闢寧海南鄉、西鄉的革命工作,包定、陳祥等先後受黨組織委派到亭旁、珠岙一帶從事革命活動,相信民眾、依靠民眾,廣泛開展農民運動。他們組織平民夜校,建立秘密組織“窮人會”、“壁虎社”、農民協會,進行宣傳發動,使長期生活在黑暗統治下的農民提高階級覺悟,紛紛加入農民協會和黨組織,奠定了亭旁起義的社會基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努力爭取劫富濟貧、嘯聚山林的胡仁喜、胡老鄧等掌握武裝的人,對之進行教育改造,使之成為起義的基本武裝力量。同時,在亭旁起義過程中,強調組織性、紀律性,充分發揚民主,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得到充分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