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有通暢血脈、消散瘀滯、調經止痛的作用。適用範圍很廣,如瘀阻於心所致的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於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於肝所致的脅痛痞塊、瘀阻於胞宮所致的小腹疼、,月經不調、痛經等;瘀阻於肢體所致的局部腫痛青紫;瘀阻於脈絡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三七、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蒲黃、乳香、沒藥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桃仁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溫經湯等。活血化瘀常同補氣、養血、溫經散寒、清熱、行氣、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中藥
三七
三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田七、山漆、田三七、田漆、參三七等。明代李時珍發現並命名,《本草綱目》稱三七為“止血之神藥、理血之妙品”“能治一切血病”。【性味】甘、微苦,溫 。
【歸經】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腫痛。
【用法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乳香
【性味】辛、苦,溫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用於心腹諸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瘡癰腫痛;外用消腫生肌。
【用法用量】1~3錢;外用適量,配入散劑或膏劑,敷貼患處。
【備註】(1)熏陸香亦稱乳香,商品也作乳香入藥。為漆樹科植物粘膠乳香樹PistaciaLentiscusL.的樹幹經切傷後流出的樹脂。主產於希臘、土耳其及地中海南岸地區。西醫用為填齒料,並為制硬膏的原料,中醫作乳香用。
川芎
【性味】味辛;性溫【歸經】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湯漱口。
【注意】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分類
散寒化瘀藥
即用溫熱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溫經通絡散寒化淤,驅散陰寒凝滯之邪,使經脈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熱之”,“血得溫則行”之義。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淤滯。這裡的寒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寒客絡,陽氣受困;一是脾腎陽虛,陰寒內生。在臨床套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則時,應當分清溫經通陽活血通脈和補陽益火活血化淤之法。常用藥物:溫經通陽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細辛、炮姜等;補陽壯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蘆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急性子、川續斷等。方劑舉例: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右歸飲合桃紅四物湯等。
適應證:溫經通陽活血化淤運用於外寒客於脈絡之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表現外,另見局部蒼白、發涼、疼痛得熱則緩,舌淡或紫,苔白潤,脈沉細或沉緊。常見於動脈的閉塞、狹窄、或痙攣性疾病,此類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狀為主。補陽益火活血化淤法運用於除有上述表現外尚有腹脹便溏,腰膝發冷,小便頻數或不利,陽痿遺精,脈沉細等,常見於動脈的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的後期,由於內外之寒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臨床表現錯雜,應分清主次,辨證論治,酌情配伍用藥。
祛
濕化瘀藥
即用燥濕或滲濕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祛除濕邪,促使血活淤化。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而致脈絡阻滯而血淤。濕邪有外侵或內生之分,病理過程中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別;且與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有密切的關係。從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來看,外濕多從熱化,所以具體套用祛濕活血化淤時,又要區分清熱利濕,健脾溫腎利濕活血化淤。常用藥物:清熱利濕,如赤茯苓、車前子、淡竹葉、漢防己、澤瀉等;健脾利濕,如茯苓、薏苡仁、蒼朮、白朮、赤小豆等;溫腎化濕,如益智仁、肉桂、桂枝、烏藥、威靈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滲利水濕者,如性寒涼之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落得打等,性偏於溫之澤蘭、天仙藤等,性平之劉寄奴、王不留行等。方劑舉例:五神湯,三妙丸加減,五苓散加減,苓桂術甘湯加減。
適應證:清熱利濕活血化淤法適用於濕熱淤證,主要表現為除有血淤證象外,見患部膚紅灼熱、水腫或瘡面濕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常見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淺靜脈炎等疾病。健脾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脾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全身倦怠,脘腹脹滿,大便溏稀,舌苔白膩,脈濡緩等,見於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血栓形成恢復期。溫腎利濕活血化淤適用於腎虛濕淤證。主要表現為患肢水腫,膚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潤或白膩,脈沉弱等。常見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後期以及下肢靜脈性疾病後期。由於內外濕互為,濕性重著,纏綿難祛,一所以臨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濕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濕同類而有異,治療上還應選用祛痰之劑,如溫化寒痰的白芥子、半夏、白附子等;清化熱痰的貝母、瓜蔞、瓦楞子、貓爪草、海藻、昆布以及行氣消痰的萊菔子、薤白、橘紅、陳皮等,配合套用,以增加療效。
理氣化瘀藥
即用理氣的藥物,調暢氣機,氣行則血行,使血活淤化。氣之為患,不外乎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氣滯、氣虛多見。氣為血帥,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氣機不暢,郁滯不行則血行為之澀,而致血淤,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而成淤。反之,血為氣母,氣賴血載,血淤既成又致氣滯,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氣血密切相關,決定了理氣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又由於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氣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療中更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臨床上具體套用時還須分辨行氣和益氣活血化淤二法的套用。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鬱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黃芪、黨參、太子參、白朮、山藥、炙甘草等。方劑舉例:血府逐淤湯加減,補陽還五湯加減。
適應證:疏肝行氣活血化淤適用於肝鬱氣滯血淤證,凡四肢血管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尤宜於病情隨情志刺激而變化,或患者憂鬱不安者,益氣活血化淤。適用於氣虛血淤證,主要現象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病久體倦、納差、氣短、心悸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症,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病症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深靜脈炎的後期,同時必須注意,行氣太過易耗氣,溫燥之品能傷陰,臨床套用宜慎重。
清熱化瘀藥
即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是“熱者寒之”之義。“夫脈者,血之府也”,所以熱邪侵入脈絡多及血分;又有熱之甚即為毒,熱邪灼津傷陰,虛熱內生。“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見,具體套用清熱活血化淤法時,首先應分清虛實,和在氣在血。從而推演出清熱涼血,清熱解毒和養陰清熱活血化淤三法。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參、大青葉等;清熱解毒如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養陰清熱如生地、玄參、天花粉、白芍、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柏等。活血化淤如兼清熱涼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參、赤芍、鬱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金蕎麥、落得打等。方劑舉例:五味消毒飲合清營湯加減;四妙勇安湯加減。
適應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運用於血熱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可見皮膚發紅,灼熱,淤斑色紅或紫,舌紅絳,脈數等,常見於急性血栓性靜脈炎,淺靜脈炎,復發性丹毒,紅斑性肢痛症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運用於熱毒淤滯症,主要表現如上述(除舌脈外),還可伴潰瘍,苔黃厚,脈弦滑而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壞疽早期或合併感染時。養陰清熱活血化淤法適用於陰虛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且病程較長,局部發熱惡涼惡熱,或伴五心煩熱。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後期,從周圍血管疾病的臨床來看,清熱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實熱與虛熱難分,熱邪與熱毒沒有明顯的界線而三法常相合而用,但又必須辨清主次輕重,相應而用。
補血滋陰化瘀藥
即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血液在脈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方劑舉例:四物湯加減。
適應證:血虛血淤症,主要表現為除有血淤證象外,多為久病體弱、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唇爪色淡、心悸、舌淡、脈細等。常見於動脈狹窄,閉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後期。
平肝潛陽化瘀藥
即用平肝潛陽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使陽潛血和,絡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脈絡壅塞,可致血淤。故應平肝潛陽,解除壅阻,以化血淤。常用藥物: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鱉甲、刺蒺藜、天麻、石決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涼潤之丹參、牡丹皮、玄參、赤芍、牛膝、鬱金、凌霄花等。方劑舉例:鎮肝熄風湯加減。
適應證:陽亢血淤症,主要表現除有血淤證象外,為頭脹痛、眩暈、眼花、耳鳴、情緒易激動,並見腰痿足軟,脈弦緊等。常見於多發性大動脈炎(胸腹主動脈型)及閉塞性動脈硬化症伴腦動脈硬化者。
現代藥理研究
活血化瘀藥的藥理可歸納如下:
(1)改善血流動力學:活血化瘀藥一般都有擴張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22種活血化瘀藥對狗股動脈血流量和血管阻力的影響,可見它們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股動脈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除蘇木外,同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別。
各個活血化瘀藥,擴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22種活血化瘀藥對股動脈的擴張作用,以穿山甲、水蛭、益母草、莪術、桃仁的作用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屬破血散結藥,說明在活血化瘀藥中,對於股動脈,以破血散結藥的擴血管作用最強。但研究也說明,延胡索、丹參、川芎等則對冠狀動脈的擴張作用更為突出。
冠心病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狀,大致包含在“真心痛”、“胸痹”、“厥心痛”等範疇中。活血化瘀藥治療冠心病具有良好療效。已證明許多活血化瘀藥有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參、毛冬青、紅花、益母草、當歸、赤芍、延胡索等;由活血化瘀藥為主組成的複方如赤芍、丹參、川芎、紅花、降香組成的冠心2號方,由雞血藤、丹參組成的雞血藤丹參方,由丹參、鬱金、雞血藤、乳香、沒藥、血竭組成的通脈靈,由蒲黃配伍五靈脂組成的失笑散等,都具有類似或更強的作用。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往往具有血瘀的見證,如肝區刺痛,痛處固定、皮膚黝黑、腹內痞塊以及蜘蛛痣、肝掌等。肝區高頻阻抗圖證明,這類血瘀患者肝區搏動性血流量常低於健康人,流出阻力則高於健康人。經活血化瘀治療,隨著肝功能的好轉,肝區搏動性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減小。
腦血管疾病的血滾患者,腦血流量降低,經活血化瘀治療,常見腦循環改善。
此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瘀患者,經活血化瘀治療後,也見病變器官血流量增加。
(2)改善血液流變學和抗血栓形成:
①改善血液流變學。活血化瘀藥及其複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的濃、粘、凝、聚狀態,其中以養血活血和活血祛瘀類作用更為明顯。各種不同原因的血瘀證,經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後,血液流變學的各項指標好轉。
②抗血栓形成。血瘀證常表現為血栓閉塞性疾病,如心肌粳塞、腦血栓形成、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視網膜血管阻塞等。實驗證明,許多活血化瘀藥都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因而對上述疾病有良好療效。活血化瘀藥給實驗動物煎服後,對其凝血功能的影響。可見益母草、赤芍、當歸、三棱、莪術都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澤蘭也有一定作用。血栓形成過程,首先是迎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隨後啟動凝血機制,在各種凝血因子參與下,形成纖維蛋白,最終導致血栓形成。
根據現有資料,活血化瘀藥抗血栓形成主要作用於以下幾個環節:
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瘀患者血液的濃、粘狀態,引起血流緩慢,血小板易於在血管內膜損傷處粘著,活血化瘀藥改善血液流變學特性,減少了血小板的粘著和聚集。此外,活血化瘀藥可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從另一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如赤芍、雞血藤、當歸(體外試驗)都能非常顯著地抑制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且與濃度呈正相關。其他如川芎、紅花、益母草、水蛙、三棱、莪術、虻蟲、土鱉蟲、延胡索、五靈脂等都有這種作用。以活血化瘀藥為主組成的複方也有類似作用,如冠心病人股用冠心2號方後,血小板聚集性明顯下降。有的藥物且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發生解聚,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活血化瘀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近年來的研究證明,血小板內的cAMP是調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一個重要物質,血小板內cAMP含量增高能抑制花生四烯酸合成血栓烷A2(TXA2),後者是個強烈的血小板聚集促進物。已發現冠心2號方、川芎嗪等都能提高血小板內cAMP的含量。赤芍則可能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轉化為TXA2所必需的環加氧酶而使TXA2的合成減少。
增加纖溶酶活性。某些活血化瘀藥還可通過增加纖溶酶活性,促進已形成的纖維蛋白溶解而發揮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如益母草、紅花有效成分紅花黃素和活血化瘀宮外孕方(I號方由赤芍、丹參、桃仁組成,2號方再加三棱、莪術)等都有這種作用。
(3)改善微循環:血瘀患者常表現有微循環障礙,如冠心病、脈管炎、子官內膜異位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硬皮病等,都普遍存在微循環障礙,臨床表現瘀證明顯的微循環障礙的程度也較嚴重。實驗證明,許多活血化瘀的方、藥都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如川芎、丹參、蒲黃、薑黃、紅花、當歸、益母草以及以活血化瘀藥為主組成的複方如冠心2號方、川紅(川芎、紅花)注射液、通脈靈等都有類似作用。活血化瘀治療前后冠心病患者和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微循環障礙改善的情況。冠心病人經活血化瘀治療(如當歸、紅花、薑黃、冠心2號等)後,不僅冠脈流量增加,而且心肌營養性血流量也增加,這是從另一角度反映心臟微循環改善。
活血化瘀藥改善微循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改善微血流。治療後微循環改善常首先表現為微血流改善,使流動緩慢的血流加速,這可能主要是血液流變學特性��血液的 濃、粘、凝、聚傾向改善而產生的間接影響。②微血管形態改善。表現為微血管痙攣解除, 循環內紅細胞的瘀滯和匯集減輕、微血管攀頂瘀血減少或消失,微血管輪廓清晰,形態趨向正常。③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圍滲血減少或消失。
(4)其他作用:具有活血調經功能的活血化瘀藥具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如益母草、紅花、蒲黃等。益母草能加強子宮收縮,其流浸膏用作產後調理藥,可加速子宮復歸,治療產後子宮出血和復舊不全。紅花常用於痛經、閉經、難產、產後惡露不淨等婦產科疾患,故有紅花“主治胎產百病”之說。研究證明,紅花對各種實驗動物如小鼠、豚鼠、兔、貓、狗等的子宮均呈明顯收縮作用,對妊娠子宮尤為明顯。蒲黃也是重要的調經藥,配伍五靈脂即失笑散歷來用於治療產後血瘀,止脹痛,清除惡露。近代證明其煎劑、酚劑或醇提取物均有加強子宮收縮的作用。
疼痛是血瘀的重要症狀。《醫林改錯》說:“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血證論》說: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或骨膊胸膈頑硬刺痛;……瘀血在中焦則腹痛脅痛,腰臍間刺痛,……瘀血在下焦則季脅少腹脹滿刺痛”。現代研究表明,具有活血定痛功效的中藥,如乳香、沒藥、延胡索等確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不同類型的活血化瘀藥鎮痛作用的比較,其中以祛瘀止痛類較為突出。應該指出,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不一定都通過鎮痛作用。例如改善器官供血也可消除缺血器官的疼痛。
活血化瘀是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的常用治法之一,對各種炎症的早期及不同類型的炎症浸潤均有明顯療效。根據活血化瘀藥治療實驗性炎症的結果推測,其抗炎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由於它降低炎症區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了炎性滲出;同時由於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促進了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所致。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藥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如丹參、赤芍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赤芍、川芎能抑制腸道致病菌的生長。
此外,在活血化瘀治療某些自身兔疫往疾病如硬皮病、紅斑狼瘡等研究中,發現治療這類疾病的方藥對體液兔疫和細胞免疫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在活血化瘀治療皮膚贅疣、燒傷疤痕、組織粘連等良性組織增生的療效研究中,發現有關方藥(如通脈靈)具有抑制纖維細胞產生膠原的作用。
注意事項
婦女經期、出血無瘀者異用。孕婦慎用或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