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簡稱“蓉”,別稱“錦城”、“錦官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區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行政副省級城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誌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2013,2014兩度登上《第一財經周刊》新一線城市榜首。
成渝核心城市--重慶
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地處中國西南。國家級中心城市,國務院定位發展的中國五大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悠久,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重慶亦有霧都、渝都、山城、橋都等別名。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從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終規劃的出台,歷經14年。
過去,連線成渝兩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將來,成渝客專的竣工,將助力成渝經濟區建設,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藍圖將一步步變為現實。
合作:從分治那一刻萌芽
現年85歲高齡的經濟學家、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林凌教授至今還記得,14年前四川和重慶分治時,四川學術界就已經在思考,兩地在行政區劃上分開後,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協調的問題。可以說,合作,從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計畫綱要將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但此時還沒有明確提出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一年後簽訂的《重慶—成都經濟合作會談紀要》,提出攜手打造“成渝經濟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經濟”這個概念。
又過了兩年。2003年,國家發改委巨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指出:“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與城鎮數量最密集區域,也是西部地區工農業生產最為發達區域。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重慶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
儘管《紀要》和《報告》還沒有正式形成成渝經濟區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們關注這個區域。
成形:上升到國家層面
200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報告 《中國西部大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提出:“在未來5至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繫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西部地區人口、產業、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
這是在國家層面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2004年,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規劃組在 《中國西部大開發中重點經濟帶研究》中指出:“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空間布局特徵是‘蝌蚪型經濟帶’,區域中心是成渝經濟區。”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簽署 《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定》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6個方面的具體協定,標誌著整個四川成渝經濟區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牽頭,聯合重慶市社會科學院以及四川數十位專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標的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課題《共建繁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面向未來的7點策略和行動計畫》。這是第一次對成渝經濟區開展的專題研究,其結論和建議,為國家發改委把成渝地區列為 “十一五”經濟區規劃的試點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佐證。
2006年,國家西部大開發 “十一五”規劃出台,明確提出建設成渝經濟區。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簽署《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定》,提出打造中國經濟成長“第四極”的目標。該《協定》是有關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最重要的標誌性檔案,也是最具指導性和現實性的雙邊合作協定,不僅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範圍,確定建立統一的工作和協調機制,還就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產業協作、共建生態屏障等合作目標和主要措施達成框架性協定。
2008年10月,川渝兩省市簽署《關於深化川渝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標誌著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進一步深化。
分娩:歷經地震的“陣痛”
2007年4月,四川發改委聯合向國家發改委上報《關於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請示》。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京組織召開《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
一年後,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規劃編制工作組,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四川省及有關研究單位共同完成。《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工作組成立後,工作剛剛啟動,汶川地震發生,規劃編制暫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啟。
2010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率成渝經濟區聯合調研組赴川,就編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進行調研。在這次會議上,杜鷹表示,將成渝經濟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考慮,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新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收集來的意見,編制小組開始案頭工作。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徵求意見稿)。同年12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上報國務院審批。
3個月後,規劃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
2008年 進入國家戰略
當年的成渝兩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建設成渝經濟區列為今後五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同年,成渝經濟區進入國家戰略視野。在國務院西部辦頒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把其建設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2009年 編制規劃
2009年,四川省進行調研,並與四川省內區縣市達成共識: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機遇,促成成渝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並形成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
隨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著手組織編制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該規劃涵蓋了四川省的15個市和重慶市的31個區縣,總面積約20.6萬平方公里,復蓋人口9840.7萬,2011年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為2.8萬億元。其中除了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外,還包括渝東北的萬州、墊江、梁平、豐都、開縣、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被納入了成渝經濟區,整個成渝經濟區涉及重慶的面積是3.15萬,占重慶總面積的37.56%,涉及重慶人口2380萬,占重慶總人口的62.5%。(註:後因萬盛、雙橋分別與綦江、大足合併,涵蓋重慶的區縣減少至29個)。從國家層面明確成渝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總體布局和發展目標,並提出促進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2010年 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與四川、重慶兩省市交換意見會在重慶市召開。會上,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副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強調,要從充分反映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貫徹國家戰略的要求、體現地方的實際需要三個方面把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製成一個高水平的規劃,要在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規劃高度、體現規劃特色。
2011年 獲準通過
2011年3月1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同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新形勢下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佳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統籌城鄉改革,提升發展保障能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螢幕障。(據國家發改委網站)。
從中西部地區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經濟區的整體實力來看,成渝經濟區經濟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整體實力在中西部排在第一位,明顯高於其他四大城市群。
“成渝經濟區”套用15年左右的時間,構建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結構最佳化的產業體系,資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動的市場體系,形成中國第四大增長極和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帶動和輻射長江上游及西部發展。
以成都和重慶為支撐,以其周圍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建設“成渝經濟區”,在我國巨觀生產力空間戰略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快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打造我國“第四增長極”,既是區域內各方的內在要求,也應成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
涉及資源
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幅員面積1.8%,轄區內的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復蓋面積均居全國前列;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龐大的熟練產業工人,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範圍內最佳化配置資源的地區。
城市名單
重慶市的29個區縣: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渝北區、巴南區、北碚區、萬州區、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銅梁區、璧山區、潼南區、榮昌區、梁平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雲陽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四川省的15個市: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眉山市、資陽市、遂寧市、樂山市、雅安市、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南充市、宜賓市、達州市、廣安市
發展思路
重慶市合理劃分城市功能,協調推進城市發展,提高城市發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促進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建立健全城市創新體系,建設高端產業集聚的創新型城市。積極推進中央商務區建設,建設高端服務業集聚區。提升兩江新區綜合功能,打造我國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成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集聚、生態宜居的內陸新區。完善城區外圍組團集聚功能,最佳化空間布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商貿物流等產業。
成都市合理劃分中心城區和周邊區縣功能,拓展發展空間。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增強文化影響力,提高城市品質,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建設高端產業集中、高端服務業集聚、宜業宜商宜居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旅遊城市。規劃建設天府新區,重點發展總部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重慶的萬州、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成都、廣安、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南充、瀘州、內江、宜賓、達州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發展,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最佳化城市環境,適當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支持重慶市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長壽和四川省綿陽、德陽、樂山、自貢、瀘州、內江、南充、宜賓、達州發展成為10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
城市定位
萬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輕紡食品、機械電子、汽車製造、商貿物流基地,經濟區東北部的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
天然氣精細化工、生物製藥、機械製造、輕紡食品、商貿物集中心,經濟區的東部中心城市。綜合交通紐扣和港口城市
江津
先進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閒旅遊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
能源建材、機械製造、電子信息、輕紡食品基地,重 要的物流節點和旅遊城市。
永川
渝西經濟戰略支點和中心城市、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工業機器、商貿物流中心、休閒旅遊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西部職業教育城。
綿陽
電子信息、科研生產基地,經濟區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國家科技城。
南充
石油天然氣精細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輕紡服裝、有機農產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經濟區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德陽
全國重要的重型裝備製造業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細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現代工業城市。
眉山
機車製造、冶金建材、精細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國家糧食儲備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
資陽
全國重要的機車製造及出口基地,汽車與零部件製造、 節能產品生產、食品生產配送、會展基地和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新興工業城市。
遂寧
精細化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商貿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
樂山
清潔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產業基地、生態和文化旅遊勝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雅安
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交通節點和生態旅遊城市。
瀘州
飲料食品、天然氣和煤化工、能源、裝備製造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
自貢
鹽滷化工、機械製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現代工業城市。
宜賓
飲料食品、能源輕紡、機械製造和商貿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節點和港口城市,四川經濟強市。
內江
農產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車零部件生產、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廣安
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屬加工、汽車及汽摩零部件製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和供應、紅色旅遊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節點和港口城市。
達州
天然氣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農產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貿物流節點城市。
《協定》中的第一個共建重點就是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區成立後,重慶市和成都市之間的快速客運專線鐵路等點對點快速通道、區域環型快速通道建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上午到重慶辦事,下午回成都吃晚飯”將不再是夢想。同時,還將完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民航、管道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暢通對外交通,共同加強電網通道、水利、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相支持、合作共享。
市場合作
雙方協定,要建立開放、規範、競爭、有序的商品市場,破除行政壁壘,加強交通、物流合作,降低產品跨區域銷售成本。為了建立有利於人口合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將取消兩地的就業戶籍限制,建立流動人口“便參保、易轉移”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在經濟區內促進價格管制產品的互惠貿易,構件要素無障礙流動機制,促進產業互動、利益共享。構築企業合作的綠色通道,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投資領域,消除民營經濟進入市場的障礙。
產業基地
經濟區建成後,兩地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共同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區域內產業整合,最佳化產業布局,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強互相協調,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將是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任務。
兩地將共同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按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進行產業和重大項目布局,共同建立長江上游聯防聯治的水環境管理機制。開展環境檢測合作。共同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上游長期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
成渝經濟區是以重慶和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包括重慶“1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和成都及綿陽等14個市。成渝經濟區集聚了兩省市1/4的幅員面積、一半以上的人口,積聚了兩省市經濟總量的六成多。
綜合改革
2007年6月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明確:國務院同意批准設立重慶市和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後,重慶和成都將成為中國新的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並率先對中國重大政策先行試點。
此次設立成渝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本目的在於逐步建立較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強化經濟發展動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確保資源環境永續利用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架構、政策設計、體制改革及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綜合模式,走出一條適合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道路。
之前,為了推進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經濟發展,有關方面為其量身訂作了金融、土地、稅收等經濟優惠政策。而成渝試驗區,不僅要制定經濟政策,還要制定相關的社會、文化領域的配套政策方案,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成都要將制定好的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
具體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城鄉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復蓋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管理體制、建立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保障體制、建立復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健全基層自治組織、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等將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國家試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廣東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三大經濟改革實驗區都在東部沿海地區,由此帶動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而中西部地區是中國相對不發達地區,在中西部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和帶動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試點,是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西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體制障礙
隸屬關係不同;成渝目前的地位不同於從前了,從前兩個城市都是副省級城市,級別一樣都是四川省管轄比較好處理,但現在一個屬於四川省一個屬於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