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境內,地處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和黃河北岸是草原與荒漠、亞洲中部與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交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4°55′~105°11′15″,北緯37°26′15″~37°37′30″。總面積為13722公頃。保護範圍:西起孟家灣—沙坡頭段向北延伸600米~1500米,沿“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基線向東北延伸至定北墩外圍30米~500米,自然形成的一條由西南—東北走向的狹長弧形沙丘地帶。東接中寧縣,南臨同心縣,西與甘肅景泰縣相鄰,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相望。氣候條件
保護區地處溫帶乾旱地區東部邊緣的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是亞洲中部和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的交匯地帶,為荒漠和草原間的過渡,生物種類及生態過程具有明顯的過渡特點。主要有構造侵蝕山地、流水堆積的黃河階地和風成沙地以及湖泊濕地地貌類型。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保護區為高原荒漠地帶,沙丘高百米,風大,年均起風時數900小時,年均風速2.9米/秒,最大風力11級;年均溫8.8℃;年降水量202.1毫米。保護區地處西北內陸,靠近沙漠,既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又有沙漠型氣候特點。冬季嚴寒,乾旱少雪,多西北風。春季溫差大,升溫較快,降水少,易發沙塵暴。夏季炎熱,降水較少,秋季涼爽,降溫快,多雨。多年平均降水量188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974.5毫米,年均氣溫8.5℃,平均風速2.4m/s。主要自然災害有沙塵、乾旱、霜凍等。
濕地類型
濕地具有向人類持續提供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的潛力,並在蓄水抗旱、保持生物多樣性及觀光旅遊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保護區的濕地可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型。保護區的天然濕地由河流和沼澤湖泊組成。黃河從沙坡頭流過,與生活其岸邊和水中的生物共同構成河流濕地生態系統。這次調整計畫將過境的黃河劃入保護區,以增加保護區的濕地面積。由於黃河流水大量滲入地下,儲於沙礫層中,形成地下水豐富的含水層。在低地,地下水溢出,形成相當面積的沼澤,主要分布於馬場湖(30公頃)、高墩湖(80公頃)、小湖(30公頃)和荒草湖等。保護區人工濕地是人類活動形成的濕地,保護區這類濕地主要是魚塘。現有的魚塘大部分是1987年以來開發的,總面積達218公頃。濕地是多種動物種類棲息、生長、繁殖和發育的良好生境。尤其在荒漠地區,更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在保持生物多樣性方面意義重大。保護區有脊椎動物194種,見於濕地環境的有105種,占54.12%。沙坡頭的濕地不僅是眾多水禽的棲息繁殖地,而且是相當多鳥類遷徙中的停息地。1998-1999年增加的35種鳥類中有18中是水鳥;2002-2003年增加14種鳥類中有6種是水鳥。
植被資源
保護區的濕地植物有水生和濕生兩大類,共有114種植物,占保護區植物種類的25.91%。保護區的水生植物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整株沉於水下,為典型的水生植物。他們的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細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氣體、營養物質和水分;葉綠體大而多,適應水中的弱光環境;無性繁殖較有性繁殖發達。這類植物在保護區的代表種類有狸藻、茨藻等。
浮水植物,葉片漂浮水面,氣孔分布於葉片上面,維管束和機械組織不發達,無性生殖速度快,生產力高。保護區代表種類有浮萍和眼子菜等。
挺水植物,植物體挺出水面,機體細胞大,通氣通水性能好。保護區代表植物有香蒲等。
保護區的濕地植被可劃分2個植被型組,3個植被型,6個植被亞型,11個群系。
濕地植被的群落蓋度為90-95%,比其它類型的群落蓋度都高保護區植被有沙生植被、濕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植物有440種,見於濕地的有114種,占25.91%。
沙生植被主要有白芨柴、檸條錦雞兒、油蒿、貓頭刺、沙棗、木蓼、細枝岩黃芪、臭蒿、錦蓬紅柳、沙棘、蒙古蕕、羅布麻等。
在蘭新鐵路兩面,在南60米、北40米的綠化帶之外,500~600米寬的麥草方格沙障上,覆蓋著連綿不絕的十分抗旱的沙生植物。它有3公里長,面積2300畝。沙坡頭成了世界聞名的沙漠上的人工植被,成了世界聞名的人工沙生植物園。為沙坡頭的人工沙障。
中衛市沙坡頭區的幾條大型林帶:
(1)北部騰格里大沙漠前沿的防風固沙林帶,它西接沙坡頭,東至與中寧縣交界處,全長60公里,面積約7.5萬畝。
(2)黃河南北兩岸護岸林帶,45公里,面積約1.17萬畝。
(3)防護用材林,包括900多條林帶,全長2700公里。
(4)農田林網,2530萬株。
全縣人均有樹114株,森林覆蓋率達到6.1%,灌區則高達22.3%。
自1958年以來,經過長期造林、種草等綜合措施,控制了流沙對鐵路的侵襲,保證了鐵路的暢通,起到了改變生態環境的作用。
經調查研究分析,細枝岩黃芪林和細枝岩黃芪、檸條錦雞兒、紫穗槐混交林固沙改土效果明顯;檸條錦雞兒、紫穗槐混交林和刺槐次之;沙棗純林又次之。
動物資源
保護區是一個以亞洲中部北溫帶向荒漠過渡的生物世界,區內有野生動物有150餘種,有脊椎動物30多種,有賀蘭山岩鷚、北朱雀、文須雀、長尾雀、短耳鴞等。短耳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短耳鴞棲息林緣、沼澤地、草甸草地。多在夜間活動覓食,白天偶在草叢間活動。以鼠類為食。營巢於地面草叢中。
形目、鴟科。體長37.5厘米,眼周黑色,頦、眼先白色。頭側耳突不顯著,上體棕黃色,具黑褐色羽乾紋,下體只具縱紋,無橫紋。
在保護區試驗田,建起了沙丘果園、丘間魚塘、林間稻田,這對該區保護及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展示了對沙地改造利用的美好前景。
保護區動物資源的消長
1986——1987年首次全面調查了沙坡頭自然保護區的動物種類及其數量。為了解1986年以來保護區動物資源的消長變化及其原因,1998——1999年又4次調查了該地脊椎動物種類及數量。10多年來沙坡頭自然保護區的動物資源變化明顯。
1999年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比1986年增加7種,已達19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種類3種,二類保護種類16種,鳥類增加35種,其中寧夏新記錄11種,獸類新增3種;兩棲類和爬行類各減少2種,鼠類減少3種,1999年與1986年相比,濕地景觀水鳥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村莊農田景觀、荒漠景觀和固沙林景觀鳥類種類和數量減少。環境指示種類縱紋腹小雞、黑頂麻雀、樹麻雀、鳳頭百靈、大杜鵑、山斑鳩等種群數量明顯減少,鼠類不但種類減少,數量也明顯下降。影響動物種類、數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由於病蟲害、人類對土地開發利用和生產活動引起的防風固沙林面積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水環境污染嚴重,水質變壞和富營養化;草甸、草原覆蓋度下降,草場退化;農田和魚塘面積擴大。
旅遊資源
沙坡頭旅遊區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以西20公里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處。這裡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即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豐厚,被旅遊界專家譽為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這裡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總長800米、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沙坡頭黃河滑索,有黃河文化的代表一一古老水車,有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黃河南岸是一塊三面環沙,一面靠山的“U”半島,這裡地形優越,景觀奇特,民俗淳樸,資源豐富,可以在演繹中心觀看具有異域風情的、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黃河塞上人家乾農家活、吃農家飯、睡農家炕、享農家樂;濱河浴場可以體驗母親河的沐浴,秦代長城和陶窯在這裡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遺址。
特色之一: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人鍾巨鼓,沉悶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特色之二: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里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沙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裡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脫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脫”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最美沙漠
許多人在評價中國旅遊區形象的說到,“看的多,玩的少;讓人沉思的,讓人心情愉快的少”,在寧夏這片被中國旅遊界稱之為“中國旅遊最後的處女地”的土地上,當神秘的面紗被掀起時,一次“看的過癮,玩的盡興”現代時尚的沙漠旅遊拉開了序幕。因為這裡好看,2005年10月被最具權威的《中國地理雜誌社》組織國家十幾位院士和近百位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因為這裡好玩,在2004年10月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旅遊電視委員會、中國電視旅遊節目協作會、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沙坡頭旅遊區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是第一個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三大鳴沙一一沙坡頭鳴沙所在地,豐碩的治沙成果於1994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保500佳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被國務院授予“科技進步特別獎”被世人稱為“沙都”。2004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民健身二十個著名景觀”。2007年5月8日,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