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C.

沃爾夫,C.18世紀德國哲學家、數學家。生於布勒斯勞一個製革匠的家庭。入耶拿大學神學院,注重研讀數學和物理學,接著又研究哲學。1703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他的論文《通論實踐哲學》受到G.W.萊布尼茨的注意。

沃爾夫,C.

正文

18世紀德國哲學家、數學家。生於布勒斯勞一個製革匠的家庭。入耶拿大學神學院,注重研讀數學和物理學,接著又研究哲學。1703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他的論文《通論實踐哲學》受到G.W.萊布尼茨的注意。同年被任命為萊比錫大學的講師,講授數學和哲學。1707年,他通過萊布尼茨的關係,受任為哈雷大學教授,先後講授數學、物理學、哲學。哈雷大學是當時基督教中寂靜派的中心。1721年沃爾夫發表了一篇論中國的實踐哲學的演說,宣揚唯理論的觀點,以孔子的道德教訓為例,證明人的理性憑本身的努力有能力達到道德上的真理,這使哈雷的神學家們與沃爾夫發生了公開的衝突。1723年神學家們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面前進讒言,沃爾夫被解職,並被勒令離開普魯士。沃爾夫自1723~1741年任馬堡大學教授,後為新王腓特烈二世召回哈雷大學任教授。但晚年已身心疲憊,無復當年對學生的吸引力。1754年4月9日逝世。
沃爾夫的著作極多,最主要的,在哈雷大學時期有:《全部數學科學的基礎》(德文版,1710;拉丁文版,2卷,1713~1715),《關於人類理智慧型力的理性思想》(邏輯學,1712),《關於上帝、世界及人的靈魂的理性思想》(形上學,1719),《關於人的行為的理性思想》(道德哲學,1720),《關於人的社會生活的理性思想》(政治哲學,1721),《關於自然的作用的理性思想》(理論物理學,1723)。在馬堡大學時期有:《關於自然事物的目的的理性思想》(目的論,1724),《關於人、動物和植物各部分的用途的理性思想》(生理學,1725)。還有拉丁文著作:《理性哲學或邏輯》(1728),《第一哲學或本體論》(1729),《宇宙論概況》(1731),《經驗心理學》(1732),《理性心理學》(1734),《自然神學》(1736~1737),《實踐哲學通論》(1738~1739),《道德哲學》(1750~1753)等。
沃爾夫對哲學作了分類,他根據靈魂的兩種機能認識和嗜欲,把科學分為理論和套用的兩類。前者包括本體論,宇宙論、心理學和神學,這些都屬於形上學;後者包括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而把邏輯作為一切科學的導論。他按類闡述,建立起無所不包的龐大體系。他使用德文著述,奠定了德語的哲學辭彙。他的分類法和論述法在德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發展的先行條件。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發揮萊布尼茨的觀點,努力排除萊布尼茨哲學中一些自身不一貫或矛盾之點,使萊布尼茨的哲學系統化。但實際上他往往拋棄了萊布尼茨的富於探索精神又具有辯證法因素的思想,把它變成了更加純粹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體系。在萊布尼茨那裡,除了依據矛盾律同一律外,還提出了充足理由律與之並列,這表明對實際的重視;沃爾夫則把充足理由律簡單地從矛盾律推演出來,使哲學方法幾乎完全等同於數學方法,把推理的真理看作唯一最高的真理,從而完全形上學化了。他還宣揚萊布尼茨關於“單子"和“前定和諧”的學說,但與萊布尼茨不同,他不承認單子所具有的力就是知覺能力;他把“前定和諧”的學說主要運用於心身關係,而不是用來說明一切單子,即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他把世界看作猶如鐘錶的大機器,同時又宣揚淺薄的目的論觀點,把老鼠的存在理由說成是為了給貓吃。他否定偶然性,更否定飛躍。這種精心雕琢的萊布尼茨 -沃爾夫哲學成為當時德國哲學講壇上占統治地位的哲學。I.康德在其“批判哲學”建立前也接受這種哲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