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源流
源流一
出自嬴姓,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源流二
以居住地為姓。《風俗通》載:“氏於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源流三
源於氐族,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古仇池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仇池國,指由魏、晉之際由氐族楊茂搜創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後仇池政權的統稱。
源流四
源於朝鮮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持佳氏,亦稱持嘉氏、遲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盞氏,在金國時期稱女真赤盞氏,以姓為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持佳氏多冠漢姓為池氏、遲氏、張氏等。
池姓歷史
池氏開姓頗早,在公元前十世紀中葉,黃帝四十一世胄、湯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諱民,因輔佐周穆王(西周第五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邑於池(河南省澠池縣),其後代子孫遂以封地為姓。“民”是池姓的太始祖,至今有二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澠池可謂是池氏開姓的發源地。公元前六百五十五年歲次丙寅(東周惠王二十二年),池姓先祖居澠池約有三百多年後,遷徙西河(今山西臨汾河以西,即澠池至離石一帶)。池氏居西河開始繁盛。據《元和姓纂》,池姓郡望西河,即由此而來。後又有池氏分支轉遷西平(今河南西平縣一帶)。其亦枝繁葉茂。據《貴姓何來》書載:池氏是以居住地為氏的,望出自西平,所以有些池氏族譜稱池姓郡望為西平,也符合歷史發展過程的情況。
時至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有河南省西平縣池溥,在廣東連州為官,解甲返鄉,途徑江西贛州,因愛其山川之勝、風俗之淳,遂擇居贛州水東鎮,成為贛南池姓之鼻祖。溥生二子,長曰旭,次曰移郎,其旭又傳二子:夢鯉、夢熊。而池夢鯉中宋鹹淳甲戌(公元前274年)特奏恩科狀元,時稱鹹淳大魁。爾後,池夢鯉被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等職(南宋的制置使系在用兵前後為控制地方秩序或捍衛疆土負責邊防軍事而建置的官職)。迨後宋末著名愛國名將張世傑,曾在贛州城南市街建“釋褐坊”,為池夢鯉中狀元盛況題寫了贊文:“名甲金榜,宴賜瓊林,京兆行騶,儀曹致勤,詞秩六朝,功擬五臣,忠良並譽,千古斯文。”高度評價了池夢鯉的詩文和功業。如今贛州市水東鎮七里村保存的《池氏宗祠》,就是紀念宋末狀元池夢鯉及祭祀列祖列宗的一幢宗祠古建築,是贛南池氏族人的總祠堂。(由於贛州地區歷史上僅出過三位狀元,故池夢鯉在贛南文化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因而在1997年贛州市人民政府將該《池氏宗祠》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池姓歷朝科甲仕宦名人還有戰國時秦國丞相、大司馬池子華,漢朝有中牟循吏池瑗,明朝嘉靖進士、太常寺少卿池浴德,詩人、學者池顯方,清代道光癸未進士、國子監司業、廣西學政池生春等。
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典故,就是話說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池氏總代數49世之裔池仲魚,封授城門侯,而因城裡失火,皇上責罪於池仲魚疏於護城不力,被革職,並誅其九族。以致池姓雖起源歷史久遠,但至今可能人口發展不怎么多,或許其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受到此事件的影響吧。久而久之,後來人們便將池仲魚家族無故遭受株連之事,說成了如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句順口成語而被廣為流傳。
據1997年贛南池氏六修的《池氏族譜》收錄南宋狀元池夢鯉的裔孫已遍布於贛、閩、粵、浙、湘等五省二十多個縣市,尤以贛州、會昌、興國和福建的長汀、連城、上杭等地較多。而散居於江西省吉安市轄的永豐縣潭頭鄉源頭村、石馬鎮東湖村及遂川縣高坪鎮茅坪村、新幹縣界埠鄉廖圩池家村等處的一些池氏均大多屬於宋末狀元池夢鯉的後裔這一大支系。並且若以池溥為贛南鼻祖作一世祖列傳(池夢鯉是三世祖),自南宋至今,已經傳至在二十五至三十四世左右,並且這支贛南池氏流派至今繁衍歷史已有八百餘年,人口也達數萬之眾。
遷徙分布
據《通志·氏族略·以地為氏》所載,池姓望出西平。今為福州大姓。又據《姓氏考略》所載:陳留有池氏。
主要分布有二:
⒈西平郡: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漢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青海省西寧市一帶。東晉末年,為禿髮烏孤所占,稱西平王,以此為都。
⒉陳留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西平郡:春秋時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戰國時期為秦國宰相池子華的封邑。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金城郡分置為西平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西平為禿髮烏孤所占,稱西平王,依此為都城。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濬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堂號
西平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進士聞名遂安縣,推斷明決,後升任太常寺少卿。
家譜文獻
福建長樂東湖西平池氏族譜,(明)吳航、王子正撰修,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現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舊池村纂修池氏族譜常務理事會。
廣東廣州石牌池氏西河族譜,著者待考,明末清初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明楊池氏四修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贛閩粵湘池氏聯修族譜,譜首目錄一卷,(現代)池氏族譜聯修組纂修,1995年計算機排印本十二冊。註:包括江西會昌、江西瑞金、福建武平、廣東南雄、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廣東平遠、湖南安仁等縣市。
貴州丹寨池氏潮裔宗譜,(清)池金鱗始修於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民國)池如清修於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民國)池斯淨修於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現代)池家甦修於1981年,(現代)池家祥等再修於2002年。
韓國忠州池氏族譜,(高麗)池德海序,朝鮮光海君時期(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木刻活字印本。
字輩排行
福建長樂新池池氏字輩:“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可大兆建懋績洪熙永世用昌善聚長儲祚胤恩光久錫天祥教子須成高偉擢徵作國瑞璋”。
福建長樂小池池氏字輩:“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浥大兆建珠芝懋績洪熙永世用”。
福建尤溪管前林源池氏字輩:“長光芳庭積文永智 大朝萬年承(盛)世其昌”。
江西贛州、台灣池氏字輩:“宣仕日永龍興存有應盈禎寶國鳳生元現萬福蘭春慶先祥貴子友”。
浙江瑞安池氏字輩:“萬廣清吉成秀”。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平遠池氏字輩:“應天戴尚開能德孟萬福蘭興慶千祥桂子孫清和成玉汝寶善正傳賢富貴垂光大榮華應運全發隆長有躍承肇本坤乾”。
貴州丹寨池氏字輩:“潮熬龍德蓮國珠文鳳毓起有如斯家繼明經學延開泰遠征宗邦傳進化永世慶鴻恩”。本書按:該支池氏引在周邊縣市分播,因此同輩字派有所不同,對照分列為:“潮熬(鰲)龍德蓮(聯)國珠文(蘭月雲濬光)鳳(之世鰲)毓(鯉璧體若鳳澤)起(在瀾蘭大應起)有(鱗川洪)如(星春德石)斯(有煥泉永)家(承如運)繼(前斯)明(榮家明)經學延開泰遠征宗邦傳進化永世慶鴻恩”。
貴州黔西池氏字輩:“開天明宗德 永國順安康”
湖北孝感池氏字輩:“登文慎賢曾祖敬宗”。
山東臨朐、萊蕪池氏字輩:“廷天尚貴建古竹信鳳文增玉法洪振”。
重慶池氏一支字輩:“嘉朝印邦國登現泮應騰水之發大貴榮華福壽增天子永遠興文明光耀生祖宗德澤長仁義裕候昆詩書傳世代忠孝振家聲清貞名揚顯道學維乾坤”。
資料有待補充。
池姓名人
池裕得
號明洲。明朝同安人,嘉靖年間進士,作為遂昌縣令,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通達事理,能夠以理服人。他所到一處,調查民情,一旦發現問題,能及時辟徑解除民間疾苦,因此深受人民民眾的愛戴。累遷太常寺少卿。
池生春
字劍之。清朝楚雄人。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他為人慷慨大方,言行舉止悉合禮儀,以不欺人為本。善於書法。著有《入秦日記》、《直廬記》、《詩文剩稿》等。
池桂慶
男,1935年10月生,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59年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主任醫師。曾任深圳市沙井人民醫院、新安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現任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 內科主任醫師。對內科、兒科、傳染科、皮膚性病科等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危重病人的醫 治有豐富的經驗。用豬腦垂體組織埋藏療法及豬腦垂體組織漿注射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用 套管法肝插管引流術治療肝膿腫、用輸液管自動引流胸液法治療胸積液及用光量子血液療法 治療眩暈綜合症、腦血管意外均取得顯著療效;研製出對牙周炎、牙齦出血、口臭、腳臭及 咽喉炎、慢性鼻炎等有特效或顯效的消炎除臭靈藥粉(又稱神仙粉)。1990年被評為市合理 化建議和技術改進能手。曾參加編寫《社區全科醫生手冊》內科學主要部分。傳略被編入《 中國當代名醫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卷》及《疑難雜症求醫指南》。
池仁遠
男,1933年生,浙江瑞安人。主任醫師。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溫州 醫學院醫療系本科。現任溫州醫學院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兼任中華醫學會溫州市學會常務 理事和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溫州醫學》雜誌常務編委。曾任溫州醫學院醫學系主任 、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一院內科主任。從事內科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專長為內科消化專 業,有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和專業知識。曾先後獲省、市優秀教師,省優秀共產黨員及省、 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在全國性及華東學術大會上交流和發表論文有 “殘胃黏膜病變與胃癌的關係”、“肝硬化患者血漿內皮素水平觀察”、“肝病患者血超氧 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及臨床意義”、“疣狀胃炎臨床與病理分析”等20餘篇,同時合編高級醫 學參考書《新編實用肝病學》及《胃腸疾病治療學》等。曾多次獲省、市科技優秀論文獎。
池若鵬
1939年生,廣東省揭東縣人。又名錫深,高級獸醫師。1964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動植物系,分配珠海拱北海關動植物檢疫局工作。主要論文有:《進口雛雞新城疫母源抗體的測定分析》、《珠海市某雞場卡氏住白細胞蟲病診斷》、《廣東地區雞骨膜霉形體病血清學調查報告》等幾十篇發表於國內刊物。
池峰城
原名鳳臣。河北景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國9年(1920年)在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軍職。民國1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中原大站後任第二十六軍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民國25年1月,受陸軍少將銜;10月受陸軍中將銜。民國27年參加徐州會戰。民國28年3月,任第三十軍軍長.民國34年11月起,先後任保定警備司令、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中將參議等。民國38年參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終年53歲。
(公元1903~1955年),原名遲鳳臣;河北景縣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英雄。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池峰城在西北軍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軍職。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旅第三營營長。
中原大戰後,池峰城任第二十六軍路軍第三十一師師長。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月,晉升陸軍少將軍銜,10月晉升陸軍中將軍銜。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3月,池峰城任第三十軍軍長,後任豫鄂邊區的游擊總指揮,長江上游江防軍副總司令,第十三軍長兼宜巴要塞區守備司令。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起,池峰城先後任保定警備司令、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中將參議等。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池峰城率部參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55年3月16日,池峰城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五十三歲。
池華瓊
(1975~):青年女演員。曾在《楊貴妃秘史》飾梅妃,現在簽約北京的金英馬影視公司。
池莉
(1957~):當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於湖北仙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74 年高中畢業,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讀於冶金醫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1979年畢業後在武鋼職業衛生防預站工作三年,擔任流行病醫生。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說《煩惱人生》、《不談愛情》、《水與火的纏綿》、《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麥娘》、《寫到飛的境界》等,長篇小說《來來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隨筆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愛你也不夠》、《真實的日子》、《給你一輪新太陽》、《老武漢》等,作品集《池莉小說精選》、《一夜盛開如玫瑰》、《生活秀》、《懷念聲名狼藉的日子》等。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紅河文學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大家”文學獎、湖北屈原文學獎、金鳳文藝獎,以及《人民文學》、《十月》、《當代》、《小說月報》、《上海文學》、《中篇小說選刊》等刊物等各種文學獎50餘項。有多部小說被改編為電影、電視,有各種文字譯本。
池鍾瀛
(1913.12.11-1999),男,漢族,福建尤溪中仙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畢業後在國內多所大學任物理學教授十餘年。1948年公費留學美國,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48年到1954年在美國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放射性實驗室深造和工作,1954年獲得該校核子物理學博士學位。1954年至1968年受聘為佛蒙特州明德大學物理教授,1957年-1960年連續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獎。
1967年載入《世界名人錄》一書。1968年以後為康涅狄克州橋港市物理學家顧問,為美國物理學家協會、全國性大學物理學家聯合會及物理學會會。
通假
“池、飾——它們因同音,故亦同義。宋代有人問趙德麟:‘今以臥氈著里施緣者,何以呼為池氈?’答曰:‘禮(《禮記》)雲魚躍拂池。池者,緣飾之名,謂其形象水池耳。左太沖嬌女詩云:衣被皆重池。即其證也。今人被頭別施帛為緣者,猶呼為被池。此氈亦有為緣,故得名池耳。’(宋趙德麟《侯鯖錄》卷一)按氈面或被頭的花紋,好像池中水起波紋式樣,故名為池氈。因此,池與飾通用。這是由於宋代氈面花紋式樣如此,因而得名。這樣的花紋,也只限於宋代。而宋朝恐只限於京都。別的朝代或別的地方,氈被沒有這種花紋,‘池’也就不能與‘飾’通假,因為它們沒有‘約定俗成’的社會民眾基礎。”(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7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起源參考
池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漢語中,城是指城牆,而池是護城河的意思,所以城池都是一個城邑的防衛系統,後來就用來泛指城邑。古代居住在護城河邊的人,有的以“池”作為姓氏,稱為池氏,是今天池姓的起源。池姓的起源還有另一種說法。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公子名叫池,人稱公子池,在朝廷裡面任大司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後代中有的以他名字為姓,世代相傳,形成另一支池姓。
據目前最新信息,池氏得姓來源有三種:一是池姓出自秦國司馬公子池,其裔孫以祖父池字為姓,其後有池子華,官授秦丞相,食祿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開封市轄範圍)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屬火,池氏屬徵音,堂號有安樂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諱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於澠池(今河南三門峽市轄範圍),遂以地為姓,其後轉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為池姓,一如蒙、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中有池姓氏族;二如明洪武十一年閩省尤溪陳代澄因避亂,隨母改池姓;三如晉公以婿池質於鄭,而池之為姓:周程休父之後,改程為池,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賜姓。
現在中華最常見百家姓中,池姓排名211位,是一個大分散、小聚居、人口不多、分布極廣泛的族姓。池姓氏族主要分布在閩、浙、粵、贛、皖、魯、冀、滇、陝、豫,及湖北、台灣等省以及朝鮮、東南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西平池氏探源
考我平陽池氏源出秦國司馬公子池,原居鹹陽京都,後裔子孫以祖父字為池姓,淵源始此。其後有池子華官授秦丞相,食祿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東部陳留地方,現為開封市轄範圍)公。秦末天下大亂,池氏自京遷西平,得建宗焉,此乃西平郡池氏之所肇基也。
嬴姓溯源
池氏追根溯源實系嬴姓。據《史記·五帝本紀》稱:皋陶和伯益父子倆同時輔助舜帝。皋陶為少皞的曾孫、女修之孫、大業之子。他曾任舜帝大理之職,制定了五刑之法律,使天下無冤獄,為社會安定作出了貢獻。舜帝封他於皋,叫皋陶。他還發明了耒耜,為黃河流域(中下游)農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皋陶長子名伯益,為秦趙之祖,繼承了少皞氏的嬴。《史記·秦本紀》說:“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據考證:柏翳即伯益,伯益輔助大禹治水,建立了不朽功勳,舜帝賜他為嬴姓,命他為嬴姓部落的首領。嬴姓並非自伯益時才開始有,故而說少皞氏應是嬴姓的始祖。少皞的後裔伯益,因對社會發展立了大功,禹準備讓伯益當他的繼承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云:禹之子“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伯益沒有當上首領,於是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中國歷史由此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伯益後裔有蜚廉者善走,有飛行之譽。蜚廉有子二人:長子惡來,十分勇敢,力大如牛,為紂王貼身護衛統領。周武王伐紂時,未能走脫,盡職而殉身。惡來其後有非子,善養馬,得幸於周孝王,王封非子於秦地,即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之東,即祁連山下清水、後車河畔邊)。這次西遷隴西秦亭,為其後裔奠定秦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次子名季勝,其後為趙。前之宗譜與《辭源》及《史記·五帝本紀》中認為少皞是黃帝之子青陽(即玄囂),這是一種誤記。《史記·索隱》已經補正註明:“青陽非少昊(皞)。”《路史·發揮》指出:“玄囂、青陽、少昊,三人也。”可見《史記》將三人認為是一個三名,是完全錯了。《史記·五帝本紀》認為:少皞是黃帝之子,姬姓。《辭源》認為:少皞是己姓。這都不合史實。據司馬貞《補史記》記:太皞與少皞都是華胥氏的兒子。炎帝與黃帝則是少典氏的兒子。《漢書·地理志注》及《說文解字》都說少昊(皞)為嬴姓。少皞以燕為圖騰,燕是玄鳥,並由此而演化為鳳凰圖騰。在古語中,嬴即燕,兩字相通,說少皞為嬴姓是合乎歷史事實的。
圖騰崇拜
東夷族和西羌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是鳳文化和龍文化的兩個源頭。東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少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東夷族與西羌族在頻繁交往和通婚中,不斷進行融合,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和壯大,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族系。在遷徙過程中,東夷族分成人夷、鳥夷、郁夷三大支,其中鳥夷是嬴姓池氏的先祖氏族。所以浙、閩等省的池氏宗祠屋脊上有鳳鳥的圖騰,並由此發展到以鳥為圖騰崇拜。
前年,從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等回鄉探親的華僑、台胞都要帶回(一本)《池氏宗譜》,都要尋根拜祖到宗祠,他們一致認為:中華民族,喬木同根。特別是《平陽池氏》確係源遠流長。
少皞以金德而居五帝之一,是中國古代手工業及金屬制器與使用的創始人,並且是上古古樂的發明者,還是華夏第一位天文曆法家。這是據羅泌《路史·後記七》所記:他曾“法度量,調氣律,行二十有八宿”,為人類天文曆法之父。
少皞氏即是池姓家族的血緣始祖。據《平邑·池氏宗譜》載:相傳五帝之首的少皞有一位女兒叫女修,其貌似天仙,其性近花鳥,長大後能識鳥語。一日,她吞食了玄鳥之蛋,其腹漸漸凸了起來,後生子大業。《池氏宗譜》這一記載是與《史記·秦本紀》所記相吻合的:“玄鳥隕蛋,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即鳳凰之子,是鳳文化的傳人。從女修吞玄鳥蛋這個美麗的傳說中,我們清楚地了解到:池姓的遠祖是以鳳凰圖騰的氏族部落。所以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鳳鳥圖騰是有歷史淵源的。
《西平池氏宗祠》中還有一方古匾“澤衍中牟”,又是什麼意思?有何來歷呢?
池氏入閩
漢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池瑗公官授中牟令,潔己愛民,頗著政績,生二子,長居西平,次遷西河。
西平郡瑗公(長子世昌之後)子孫甚夥,分散甚廣。至隋開皇中,一派移居光州,歷十一世至池可祖公。唐乾符初,隨軍入閩平黃巢亂,觀察使陳巗表為泉州刺史,由於光州可祖公年力精壯,善騎射,諳兵法,同王朝統兵,因軍功官領都統使。梁開平三年,王審知受封為閩王,可祖公隨入武威軍(今福州)。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池公可祖年六十餘,因見延翰(審知子)無道,遂告病退老,全家喬遷同安縣永安鄉,擇地覆鼎山下安居。閩有池氏自此起雲。同安池氏可祖公生孝、悌、忠、信四子,分四大房派。孝公子孫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悌公子孫有移居興化、莆田、仙遊等地;忠公子孫有一支後移延平府尤溪等縣,發族甚盛,分遷亦多;信公支派有池公興者,於宋真宗成平年間移居長溪(今霞浦縣)赤岸橋地方。公興公生子注公,注公生三子,分三房:長房住赤岸,三房移江西,次即吾祖養龍公。公習青囊,知地理,於宋仁宗四十一年,擇地閩東彩鳳山相土開基安居,因其山形似彩鳳朝陽,枕山面海,故名彩岙。此乃西平郡彩岙池氏支派肇基始祖也。西平郡池涌源公後裔璣公住後溪,其後分遷橋洋、小留等地,此即西平郡後溪支派之肇基祖也。
瑗公次子居西河,歷晉而唐,後裔南遷。宋鹹淳甲戌(公元1274年)年間,池夢鯉才學冠世,特賜恩科狀元,卓卓表彰,西平堂添輝,史冊流芳。其後裔發族甚盛,有徙居霞浦者,此亦西河郡池氏之所由來也。
只因時久地隔,宗念漸疏,從而西平、西河各敘宗譜,不相顧問,確係人為鴻溝也。考我池氏西平、西河二郡,本是一脈相承,實無可置議也。閩浙之西平、西河池氏祠堂中“澤衍中牟”匾額,意味著懷祖之意也。
聯譜之誼
時值盛世(1993年5月),旅美華僑池雲祥堂兄(祖籍平陽青街,是海外著名實業家)一行駕機飛回祖國,追根尋源。回鄉後,首倡聯譜之誼,要筆者定下具體時間、地點,要把浙東南、閩東西平、西河二郡池氏共同聯譜(後因黃岩池氏宗譜年久失修,居住分散,而暫無法聯成)。經眾首事梯山航海,不辭艱辛,再三協商,一致贊同;終於在1993年5月20日,由溫州平陽、瑞安、福安各宗親代表32人聚集在平陽山門小龍里共議聯譜大事,會議取得完滿成功。筆者撰文賦詩為證:“疇溪小龍樂悠悠,天涯海角壯志酬;一堂歡會凱歌起,繪就藍圖功千秋。”瑞安前浙江省文官池體淼為聯譜祝福七律一章:“群賢鹹入此堂中,少長同尊華太公。久仰青街多大德,不忘萬里事宗兄。欣逢聯譜開大慶,更有歸僑第一功。老叟附驥生晚福,平河兩岸百花榮。”會議強調:聯譜意在連心。凡我池氏矢志不渝,志在敬宗睦族,同心同德,展望前程,要為祖國、為人類作貢獻,大開宏圖。這才不愧為始祖子華公的好兒孫,這就是數萬池氏裔孫共同之心愿也!
宗祠用聯
四言
源自秦國;望出西河:全聯典指池氏的源流和郡望。
西平世澤,中牟家聲:廣東梅州平遠明楊池氏家族堂聯。
生春儀法;顯方詩文: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楚雄人池生春,字籥庭,清道光年間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舉止有儀法(講禮儀,有法度),以誠實為本,工書法,著有《入秦日記》、《直廬記》等。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同安人池顯方,字直夫,天啟年間舉人。工詩文,著有《晃岩集》、《南參集》等。
詩書啟後;儀禮傳家: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同安人池顯方,字直夫,天啟年間舉人。工詩文,著有《晃岩集》、《南參集》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楚雄人池生春等。
中牟循吏;鹹淳大魁: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池瑗,池氏(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孫,漢獻帝末年、漢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縣令。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公元1224~1279年),字德華,出生於贛州城南市街,後居七里鎮。進士出身,於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狀元,是贛州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歷任浙西江東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蘇吳縣)府。
五言
宋朝狀元裔;秦朝宰相家。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下聯典指秦朝時期的宰相池子華。
北宋家聲遠;西平世澤長。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狀元池夢鯉。下聯典指池氏望族居西平郡。
莆田家聲遠;池渡澤流長。據原《揭陽縣地名志·玉滘鎮·池渡村》記:“始祖(名字失傳)於宋朝從福建省莆田縣遷徙到原大滘創村,命名為池渡村。距原縣城(今榕城區)約十六公里。”池渡村有的公廳或祠堂,陳列“中牟循(池瑗)、鹹陽大魁(池夢鯉)”及這副楹聯。全村包括池家渡村、東後村、寮頭村等村,現今有八九千人口。自明清兩朝以來,池渡村中藥商行(店)鱗次櫛比,治病救人兼經營中草藥材,成為一道璀璨亮麗的風景線。及至民國時期,潮汕各縣市,都有池渡村人駐足務醫兼經營中草藥材商店;或移居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內梅州市、興寧、老隆、和平、連平、翁源、韶關等市縣,以至全國各城市,都有池渡村人務醫兼經營中藥材生意,其總人數比池渡村人口還要多。因而有“無池不成市”的美譽。
宋代狀元裔;秦朝宰相家:撰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名匾側楹]。
固始宗功顯;坡兜祖德承:撰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祠門側楹]。
七言
生春宏文直廬記;顯方力作晃岩集。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清道光進士池生春,楚雄人。舉止文雅,以不欺為根本。工書法。著有《直廬記》等。下聯典指明朝天啟年間的舉人池顯方,字直夫。工詩文,著有《晃岩集》等。
十言及上
城門武侯,偉績巍巍共仰;中牟良吏,賢聲處處相傳。上聯典指三國時期的名人池仲魚,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孫,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門侯。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名人池瓊,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孫。唐商宗朝時封寧海節度使。
永慕宗功業績,光輝垂後代;懷恩祖蔭房興,族旺並長隆: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祠門側楹]。
坐丁向癸水朝堂,永發千年不替;砂抱山環峰聳秀,長徵萬代繁榮: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前堂楹]。
固始宗功盤福蔭,賢生貴出姓名揚;坡兜祖德永流芳,族衍房興世澤長: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偏房柱楹]。
西平祖德永昭彰,貽厥孫謀,唯耕唯讀;坡兜宗功垂福澤,承先啟後,在儉在勤: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大拱住楹]。
守國法,重教育,亦文亦武,建設四化美景;遵祖訓,講道德,克勤克儉,創造五好家園: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四扇立柱新楹]。
自池州賜姓以來,漢唐宋代興固始,宗功昭日月;由鄒宦開基於此,元明清世守坡兜,祖德鞏山河: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正殿楹]。
鍾英毓哲,萬載昌隆創業,垂統克振家聲,其在子孫維光邦國;開後守先,許多拔萃誦詩,學禮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禎祥:福建省尤溪縣中仙鄉池氏祖祠聯[正殿楹]。
拼音是shi的漢字
拼音是shi的漢字共有194個,如下: |
池|飾|石|拾|氏|適|什|是|使|十|時|事|室|師|試|史|式|識|虱|矢|屎|駛|始|士|世|柿|拭|誓|逝|勢|嗜|噬|失|仕|侍|釋|獅|食|恃|蝕|視|實|施|濕|詩|屍|豕|蒔|塒|鈰|舐|鰣|鯴|貰|軾|蓍|筮|炻|謚|弒|螫|丗|乨|亊|佀|佦|兘|冟|勢|卋|厔|呞|呩|唑|噓|埶|塒|奭|媞|嬕|実|宩|寔|實|屍|峕|嵵|師|弒|徥|忕|恀|惿|戺|揓|旹|昰|時|枾|栻|榁|榯|檡|洂|溮|湜|湤|溡|溮|溼|濕|烒|煶|狧|狶|獅|瑡|痑|眂|眎|眡|睗|礻|祏|禵|秲|竍|笶|笹|箷|篒|簭|籂|絁|繹|胑|舓|葹|蒒|蒔|蝨|褆|褷|襫|襹|視|觢|試|詩|諡|謚|識|貰|跩|軾|辻|遈|遾|邿|醳|釈|釋|釶|鈰|鉂|鉃|鉇|鉈|鉐|鉽|銴|鍦|鉈|飠|餙|飠|馶|駛|魳|鮖|鯴|鰘|鰣|鰤|鳲|鳾|鶳|鳲|鼫|鼭|齛|齥|市|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