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

雙颱風效應(又稱藤原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鏇轉,鏇轉中心與位置依兩個颱風相對質量及颱風環流之強度來決定。鏇轉時正常一個走得快些,另一個走得慢些,有時也可能合二為一。這個現象,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博士於1923年在水流實驗中首先觀測到的,所以也稱藤原現象。

基本信息

效應成因

雙颱風現象示意圖 雙颱風現象示意圖

藤原效應源於日本氣象學家藤原( Fujihara)博士於1921至1923年一系列的渦鏇實驗及觀測。他發現兩個距離很近的氣鏇性渦鏇會受到對方的影響,互相沿著兩者中心所形成的軸線心,呈氣鏇性方向移動。兩個渦鏇並有彼此接近及合併的趨勢。

雖然雙颱風效應的定義是兩股熱帶氣鏇繞著共同中心鏇轉,但是,雙颱風效應卻可以是千變萬化,並不一定是兩股熱帶氣鏇繞著共同中心鏇轉: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熱帶氣鏇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動方向,或兩股熱帶氣鏇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甚至它們之間不發生雙颱風效應。因此,每當兩股熱帶氣鏇互相靠近時,預測熱帶氣鏇的路逕往往會變得十分困難。雙颱風效應這個名詞可謂是亞洲區域對熱帶氣鏇相互作用獨有的稱謂。在北大西洋,熱帶氣鏇的相互作用則被稱為“齒輪氣鏇”( pinwheel cyclone)。

基本分類

一般而言,最常見的熱帶氣鏇的相互作用可分為三類:

單向影響型

當一般較強與一般較弱的熱帶氣鏇互相接近時,較強的那股熱帶氣鏇會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鏇的路徑,令那股較弱的熱帶氣鏇繞著它作反時針方向鏇轉。例如1994年的颱風添姆(Tim)對熱帶風暴雲妮莎(Vanessa)的影響。

相互影響型

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

當兩股熱帶氣鏇的強度相當時,那么,兩者便會互相圍繞一個共同中心鏇轉,直至兩者受到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或其中一方減弱,才會脫離互相影響的局面。例如1986年的颱風韋恩和颱風維娜、2009年的颱風莫拉克和天鵝、2010的強熱帶風暴獅子山和熱帶風暴南川、2011的強熱帶風暴米雷和熱帶風暴海馬。

合併型

雙颱風效應圖冊 雙颱風效應圖冊

比較強勁的那股熱帶氣鏇可能會把小的熱帶氣鏇吸收,令它成為自己環流的一部份。情況就如1999年初的瑪吉把南海的低壓區吸收一樣(但要距離夠接近,及那股弱的熱帶氣鏇不受其它天氣系統影響其移動才行)。

常見情況

互鏇

1994 派特( Pat) VS露絲 (Ruth)

2000 派比安 (Prapiroon) VS瑪利亞 (Mari)

雙颱風效應 雙颱風效應

二個氣鏇範圍強度都要相當,繞著一中心互鏇,直到一方減弱或離開 ( 二個若都為大型氣鏇就會自相殘殺,若為中小型或許能維持強度 )。不過一般來說,西北太平洋颱風互鏇時間持續不長,很容易演變成下面大吞小或小跟大的情形。

大吞小

2006 桑美寶霞

2011 馬鞍蝎虎

2017 奧鹿玫瑰

範圍廣大的巨型颱風,其西面的風場環流會破壞小型氣鏇的結構,令其減弱而逐漸把它吃掉。 

小跟大

1997 卡斯安珀

2002 鳳凰風神

2012天秤跟布拉萬

併吞不成就變成這種結果。小的氣鏇繞完一圈後,最後還是受到北方高壓駛流場,跟隨大的步伐。

互斥

1986 韋恩 VS薇 拉

1991 耐特 VS密瑞兒

2009 芭瑪 VS茉莉

2010 獅子山 VS南川

2011 海馬 VS米雷

2011 桑卡 VS洛克

此例特色都是左方較小的氣鏇路徑變化多端,走的也慢,而位於右方主導的大型氣鏇,最後都因為副高減弱而偏北移出而造成互斥。藤原結束後,原來位於左邊的小氣鏇又開始受到華中的中或低層系統主宰,走自己的路。

拉伸

1994 提姆拉伸 范妮莎

1998 瑞伯拉伸 亞力士

2012布拉萬拉伸天秤

天秤和布拉萬形成藤原效應 天秤和布拉萬形成藤原效應

增強中的大型擾動本身的風場邊緣,又有發展旺盛的雲系獨立鏇轉出來,但仍與較強颱風有一空檔間隔。隨著較強擾動的增強,較弱小的擾動環流被拉長,只維持短時間後即被併入環流雲帶。不過瑞伯與亞力士位置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例。

歷史現象

歷史上出現的多颱風現象

1983 颱風艾貝(8305)熱帶風暴班恩(8306)熱帶風暴嘉曼(8307)

1985颱風派特(8512)熱帶風暴露比(8513)颱風斯凱普(8514)

2006 強熱帶風暴“瑪利亞”(0607)超強颱風“桑美”(0608)強熱帶風暴“寶霞”(0609)

2010 強熱帶風暴“獅子山”(1006)強颱風“圓規(1007)熱帶風暴”南川“(1008)

2011 強颱風”納沙“(1117)熱帶風暴”海棠“(1118)強颱風”尼格(1119)

2012 熱帶風暴"蘇拉"(1209)熱帶風暴"達維"(1210)熱帶風暴"海葵"(1211)強颱風“天秤”(1214)超強颱風“布拉萬”(1215)

2013強熱帶風暴蝴蝶(1321)熱帶風暴聖帕(1322)熱帶風暴菲特(1223)

2013 颱風“菲特”與“丹娜絲”正形成罕見雙颱風在福建沿海地區登入

相關資訊

2012年

1 面對2012年第9號、第10號颱風可能對江蘇省形成的影響,2012年8月1日下午,江蘇省及時啟動防颱風Ⅲ級應急回響。雙颱風同時在24小時內登入中國大陸歷史罕見。

2012年第9號熱帶風暴“蘇拉”30日14時加強為颱風,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2012年第10號熱帶風暴“達維”於7月31日早晨加強為強熱帶風暴,以每小時30公里至3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根據最新情況分析,第9號颱風“蘇拉”將對江蘇省造成外圍影響,第10號颱風“達維”預計將於2日傍晚到3日早晨在江蘇沿海地區至山東沿海一帶登入。颱風影響之際又值天文大潮,容易形成強風、暴雨、高潮“三碰頭”,防台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2 2012年第14號強颱風“天秤”於8月19日08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第15號颱風“布拉萬”緊隨其後於20日14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05時,今年第14號強颱風“天秤”的中心8月24日05時位於我國台灣省東南部海岸線以東約10公里的台灣近海海面,就是北緯22.2度、東經121.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45百帕。05時15分前後“天秤”在台灣省屏東縣牡丹鄉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45百帕。今年第15號颱風“布拉萬”已於24日凌晨加強為強颱風,24日05時其中心位於浙江省象山縣東南方大約157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20.4度、東經133.8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級(4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55百帕。

隨著颱風“天秤”逼進台灣,“布拉萬”向我國東部沿海靠近,其間的雙颱風效應正逐漸顯現。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錢傳海表示,“天秤”和“布拉萬”將會是今年西北太平洋上又一對雙颱風,其間的雙颱風效應隨著它們之間的距離接近會愈發明顯。

從目前的預報結論來看,“天秤”和“布拉萬”的路徑均會受到明顯的雙颱風效應影響。所謂雙颱風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逆時針方向鏇轉,鏇轉情況由兩個颱風大小及環流強度決定。日本氣象學家藤原(Fujihara)博士於1923年在一系列渦鏇實驗中首先觀測到了此類現象,因此雙颱風效應也被稱作藤原效應。

相比於之前同天出生同天登入的姐妹颱風“蘇拉”和“達維”,前後腳出生的颱風“天秤”和“布拉萬”之間的默契更多地體現在成長過程中對彼此的相互影響。天秤”和“布拉萬”將會是今年西北太平洋上又一對雙颱風,其間的雙颱風效應隨著它們之間的距離接近會愈發明顯。中央氣象台預計,“天秤”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動,將於24日上午進入南海東北部海面,以後轉為西南方向,強度變化不大。“布拉萬”將以每小時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繼續加強。

雙颱風“天秤”和“布拉萬”正在試圖展示互鏇效應。雙颱風效應導致“天秤”放緩西行腳步,東邊的颱風“布拉萬”則會一路加緊西北行進,強度逐漸增強。當東側颱風緯度高於西側颱風,強度強於西側颱風的時候,其雙颱風效應會表現得更為顯著。

3 2012年14號颱風“天秤”、第15颱風“布拉萬”正在相互作用,逐漸靠近寧波市。為此,2012年8月23日上午市防汛指揮部及氣象、水利等部門召開會商,並提出防禦部署要求。

會商分析後認為,未來幾天,颱風影響我市的可能性很大。據了解,颱風“布拉萬”呈現4個特點:強度大,未來可能還將有所加強;範圍廣,兩個颱風雲團密實,可能會帶來嚴重影響;時間長,雙颱風一前一後,對我市影響歷時可能長達一周;變數大,雙颱風逐步靠近相互牽制,後期移動路徑變數較大,增加了防禦難度。此外,受颱風“蘇拉”“海葵”影響的我市眾多水毀工程設施還沒來得及修復,防汛防台形勢較為嚴峻。

根據會商結論,市防指作出防禦雙颱風部署,要求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相關部門要抓緊檢查水毀工程修復情況,特別是存在安全隱患的事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工程要抓緊修復,儘快消除隱患。要關注海上船隻、海塘及養殖區的避風保全工作,及時組織加固漁排和養殖設施,減輕災害損失。要嚴防山洪地質災害、城市防洪和農田內澇的發生。此外,要密切關注水庫、山塘、江河水位變化,及時做好預泄預排,禁止超汛限水位運行,確保水利工程安全。

2009年

雙颱風效應 雙颱風效應

2009年8月5日,第7號熱帶風暴“天鵝”在廣東省台山市沿海登入。與“天鵝”同一天生成的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莫拉克”也於5日下午加強為颱風。 “莫拉克”和“天鵝”距離較遠,7日前兩者間無相互影響,此後隨著距離接近,相互作用會明顯起來,從而可能產生“莫拉克”移速加快、“天鵝”移速減慢等“雙颱風”效應。

颱風“莫拉克”7日凌晨進入東海海面,然後逐漸向福建北部到浙江中部沿海靠近,於7日下午到8日上午在這一帶沿海登入,登入時風力將達13級(38米/秒)。

所謂“雙颱風”效應,是指兩個颱風靠近時,它們將繞著相連的軸線成環狀,且互相作反時針方向鏇轉。要產生“雙颱風”效應,兩個颱風距離必須要在1500公里以內。“天鵝”和“莫拉克”兩個颱風相距2000公里,暫時沒有出現“雙颱風”效應。但“天鵝”登入移動緩慢,萬一不飛進內陸,而是急轉彎飛回海上,一旦“莫拉克”追到東海來,那么出現“雙颱風”效應的可能性就大了。

中新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 阮煜琳)今年第4號熱帶風暴“海馬”23日上午在廣東省沿海登入後,強度並未減弱,於23日16時50分在廣東省吳川市沿海再次登入,並給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帶來狂風暴雨。中央氣象台專家表示,“海馬”和今年第5號熱帶風暴“米雷”相互之間產生了雙颱風效應,“米雷”的強度還在增強,未來將會自南向北給中國東部沿海帶來大風降雨天氣。

21日,今年第四號熱帶風暴“海馬”在南海東北部海面生成,22日,第5號熱帶風暴“米雷”又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海馬”、“米雷”接踵而至,相互之間產生了雙颱風效應。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許映龍分析說,由於“海馬”和“米雷”相互之間產生了雙颱風效應,致使“海馬”的移動速度緩慢,前期路徑和後期路徑出現偏差,推遲了“海馬”的登入時間。“海馬”移動路徑仍緩慢多變,因此廣東、海南、廣西部分地區的強降雨將持續2-3天,需注意加強防範。

受雙颱風效應影響,“海馬”23日上午在電白與陽西交界沿海登入後,於中午12時前後再次南落電白近海,並於16時50分在廣東省吳川市沿海再次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預計,“海馬”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動。

22日下午生成的第5號熱帶風暴“米雷”,23日8時其中心位於菲律賓馬尼拉東偏南約665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預計“米雷”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24日以後移速加快並向中國台灣東部沿海靠近,25日向浙江東北部一帶沿海靠近,之後沿中國東部近海向北移動。

許映龍說,現在“米雷”的中心正在重組,中心還會發生跳躍,隨著強度的增強可能會升級為颱風。由於後期移動路徑較快,將會自南向北給中國東部沿海帶來大風降雨天氣。但是“米雷”後期的移動路徑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不排除在華東沿海登入的可能性,還需進一步觀察。

中央氣象台預計,受“米雷”和西南季風的共同影響,23日至27日,菲律賓以東海面、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南海中南部海面、台灣以東洋面、台灣海峽至遼寧沿海將先後有7~9級大風。25日至27日,台灣將有暴雨或大暴雨,浙江東部、上海、江蘇東南部、山東半島、遼寧東南部等地將有大雨或暴雨、局地大暴雨。

許映龍說,颱風具有一個群發性的特點,如果某一個時段,赤道輻合帶比較活躍,大氣環流和海洋條件很適合颱風發展,那么同時生成多個颱風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不過從常年平均來看,截至目前,今年中國出現的颱風數量和常年平均數量大體持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