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色鑒·總論氣色

作品內容

②。大命固宜,小運亦當③。是故光焰不發,同觀;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④。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亦三月吉凶⑤。

作品譯文

如果說面部象徵並體現著人的大命,那么氣色則象徵並體現著人的小運。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但仍應該與後天遭遇保持均衡,小運也應該一直保持順利。所以如果光輝不能煥發出來,即使是珍珠和寶玉,也和碎磚爛瓦沒有什麼兩樣;如果色彩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綿繡,也和粗布糙葛沒有什麼二致。大命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禍福,小運也能夠決定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凶。

作品注釋

①氣色:“氣”與“色”合稱為“氣色”。“氣”和“色”是中國古代獨有的概念。“氣”,既是指體內流轉無息的綜合物質,又是指生命的原動力,或稱。它無形無體,無色無味,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在體內如血液一樣流動不息,氣旺者可外現,即能為人所見。而“色”,則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它是顯現於人體表面的東西,就人體而言,就是膚色。人們日常說某某面部發黑,有不順之事,就是指色而言。中國哲學和都認為,“氣”與“色”密不可分,“氣”為“色”之,“色”為“氣”之,“色”表現著“氣”,“氣”決定著“色”。“氣”又分為兩種,一為先天所稟之“氣”,一為後天所養之“氣”。即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氣”即如此。“色”自然也有先天所稟之“色”與後天所養之“色”的區別。古人把“氣”和“色”這兩個哲學概念拿來為我所用,用來判斷人的優劣、命運的吉凶。他們歷來對“氣色”都非常重視,認為這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古人稱:“骨胳管一生之榮枯,氣色定行年之休咎。”“氣色”既有後天所養者,它們一定是在不斷運動的,所以古代又有“行年氣色”之說。“生命在於運動”,也說明這個道理。
②面部如命,氣色如運:“命”是一種先天稟賦,或曰一種先天獲得的體現宇宙運動變化的生命力。《宗教倫理百科全書》認為:“命是一種勢力,那是我們人為能力所不能抵抗的。它是一種機械的、物質的、無意識的勢力。這種勢力能管理全世界,便是人也在被管理之列。”這種力量不可抗拒,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然而,由於它是物質的、機械的,便是可以推度、預測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運,又稱“氣數”,即陰陽運行之變數,又稱“時會”,即在運動變化著的宇宙狀態中不同的機遇或遭際,所以別稱“運氣”。因此。儘管“運”常常與“命”並稱為“命運”,然而細究起來,二者並非一回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說面部象徵並體現著人的命,那么氣色則象徵並體現著人的運。
③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大命、小運,命是人生遭遇——或貴或賤,或貧或富,或天或壽等的根本走向或基本格局,故稱“大命”;運則是某種人生狀態下的具體遭遇,故稱“小運”。整齊,均衡,指先天稟賦與後天遭遇均衡。古人認為,先天過盛則天,後天過盛則庸,二者應該陰陽均衡。亨泰,順暢。古人認為,人生流年氣色應該順暢,不應枯澀晦滯,否則,枯澀則折壽,晦滯則傷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人的大命固然應該先天稟賦與後天遭遇保持均衡,而小運也應該始終保持順暢。
④是故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是故,所以。光焰,光輝;光芒。這裡比喻氣色。珠玉,珍珠和寶玉,即色彩,這裡比喻氣色。明光,指色彩明艷、質地柔潤的高級絲織品、綿繡之類,這裡比喻人的本體。布葛,布是棉製品,葛為麻織品,這裡指粗糙的紡織品。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所以,如果光輝不能煥發出來,即使是珍珠和寶玉,也和碎磚爛瓦沒有兩樣;如果色彩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綿繡,也和粗布糙葛沒有二致。
⑤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亦三月吉凶:大者主一生禍福,“大者”指“命”。由於“命”是天賦的,與生俱有的,屬自然之秉性,與人的本體或相生或相剋,察之,可以推測一生之禍福,故言“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亦三月吉凶,此句“亦”字後承前省略一個“主”字。小者指“運”。三月,實指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而非確數。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命能夠管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運也能夠管一個人幾個月的吉凶。

智慧典例

觀人氣色知動向
《呂氏春秋·精喻篇》記載:晉襄公派人出使周朝,對周朝天子說:“敝國君主現在病得很厲害,通過占卜知道是因為三塗山在作祟,所以敝國君主派遣下臣請求天子您假借道路為敝國君主祈福去災。”周天子答應了晉國使臣的請求。朝見禮儀結束後,晉國使臣離開王宮,萇弘對劉康公說:“在三塗山為國君祈福去災而受到周天子的禮遇,這是吉慶的事情;但晉國的客人卻面有勇武氣色,可能要有別的事情發生,希望您能防備他!”劉康公於是整備軍隊予以防備。晉國軍隊果然趁著在三塗山祭祀的機會,命令楊子率軍十二萬人緊隨其後,從棘津渡河偷襲聊、阮、梁三個小國,把這三個小國消滅了。

作品賞析

在傳統中,“氣色”是分為“氣”和“色”兩個概念的。在《》一書中就把“氣”和“色”分開來識別人才。
他認為,“躁靜之決在於氣”。即通過一個人的“氣”的觀察,可以看出他是好動型的或是好靜型的,因為氣之盛虛是一個人性格的表現,氣盛者則其人好動,氣虛者則其人好靜。
通過對一個人聲音的識辨,也可以識人:“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其意思說,外表的動作,是出於人的心氣。心氣的象徵又合乎聲音的變化。氣流之動成為聲音,聲音又合乎音律,有和平之音,有清暢之音,有迴蕩之音。
在論以“色”觀人時,他說:“慘懌之情在於色。”即通過對一個人“色”的觀察,可以看出他情感的表現。因色是情緒的表征,色悅者則其情歡,色沮者則其情悲。
色,主要是指人的面色:“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氣流的通暢發出了聲音,一個人的性格則會在相貌和氣色上有所流露。所以,仁厚的人必有溫柔的貌色;勇敢的人必有激奮的氣色;智慧的人必有明朗豁達的面色。

書本簡介

》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編者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全方位立體地解讀曾國藩識人、用人的神秘之學,為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彩色畫廊,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作者簡介

,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
曾國藩
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