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大沙區之一。位於北緯37°27.5′~39°22.5′,東經107°20′~111°30′。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陝西榆林地區的北部風沙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東北部,總面積為3.98萬平方公里。地名起源於陝北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為“毛烏素沙地”。地形
毛烏素沙地海拔多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達1400~1500米,個別地區可達1600米左右。東南部河谷低至 950米。毛烏素沙區主要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的湖積沖積平原凹地上。出露於沙區外圍和伸入沙區境內的梁地主要是白堊紀紅色和灰色砂岩,岩層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頂面平坦。各種第四系沉積物均具明顯沙性,鬆散沙層經風力搬運,形成易動流沙。平原高灘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灘地)主要分布全新統—上更新統湖積沖積層。 流動沙丘在沙地南部長城沿線較多,因植被破壞所致 , 大多為新月形沙丘鏈 ,作東北 - 西南向排列,高約4~6米及10~15米,過去每年向東南移動約3~5米。1949年建立後,在陝北進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發展灌溉,植樹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顯著。氣候
沙區年均溫6.0~8.5℃,1月均溫-9.5~12℃,7月均溫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於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為多。降水年際變率大,多雨年為少雨年2~4倍,常發生旱災和澇災,且旱多於澇。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災,最大日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沙地東部年降水量達400~440毫米,屬淡栗鈣土乾草原地帶,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廣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為250~300毫米,屬棕鈣土半荒漠地帶。毛烏素沙區處於幾個自然地帶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過渡性特點。除向西北過渡為棕鈣土半荒漠地帶外,向西南到鹽池一帶過渡為灰鈣土半荒漠地帶,向東南過渡為黃土高原暖溫帶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帶。
沙區土地利用類型較複雜,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錯分布在一起。農林牧用地的交錯分布自東南向西北呈明顯地域差異,東南部自然條件較優越,人為破壞嚴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還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東部和南部地區農田高度集中於河谷階地和灘地,向西北則農地減少,草場分布增多。現有農、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經營粗放。全區流沙面積達1.38萬平方公里,通過各種改造措施,毛烏素沙區東南部面貌已發生變化。
成因
1.非季風區
2.人類過度放牧,墾殖。(主要)
3.西北風沙侵蝕。
4.黃河,及地下水枯竭。
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在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漠腹地哈頭才當地區,發現了一處具有供水前景的大型水源地。這是該院繼在鄂爾多斯高原為神華集團煤液化項目找到浩勒報吉水源地之後,在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又一處大型水源地。普查資料顯示,該水源地水質優良,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標準,並可望達到允許開採量 10萬噸/日以上的 C級精度要求。該水源地的發現,對於鄂爾多斯市多項大型工業項目的建設和東勝新區開發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將起到保障作用。
多次被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授予“找水有功單位”的內蒙古水勘二院,發揮專業技術力量強的優勢,在短短十幾年裡,先後完成了內蒙古達拉特電廠、海勃灣電廠、托克托電廠、神府東勝煤田等10餘項大中型建設工程和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查,為鄂爾多斯市招商引資和國家重點工程——神華集團煤液化等大型工業項目落戶鄂爾多斯市作出了積極貢獻。
生物情況
毛烏素沙地面積為3.9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較大的沙地之一,生物種類卻很少。因為毛烏素沙地乾旱、晝夜溫差大,所以生物種類很少,而且在生理構造和生活習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適應方式,能夠忍受酷熱和久旱。沙漠植物稀疏、矮小;因食物來源缺乏,動物種類較少。這些動物體表具有外骨骼或鱗片以減少水分的散失,且尿量很少。鳥類、昆蟲和唸齒類動物能排出固體的尿酸或濃尿,以減少對水分的需求;蜥蜴和蛇白天埋在沙中或躲在洞穴內,以避免乾旱和高溫。駱駝在沙漠中往返,頂著炙熱的太陽,運載人們和商品。他們的身體機能非常獨特,可以連續好幾天不喝水。為了保留水分,駱駝開始流汗前,體溫會提高很多,以減少汗量。駱駝以粗糙堅韌的沙漠植物為食,靠著儲存在駝峰里的脂肪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沙漠的降雨量少,絕大多數植物無法在此生長,不過在沙漠四周的半沙漠地帶,仙人掌類的植物則可生 長,並棲息著以這些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及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沙漠地區可以說是草原的另一種特殊形態。毛烏素沙地地區非常乾燥,日夜溫差相當大;因此,生活在此間的動物,必須具有長時間不喝水亦可繼續活動的耐旱或者是棲居於涼爽的洞穴中夜間再出來活動,亦即必須各自具備適應此特殊環境的生存能力。由於沙漠地區水量不足,動物通常需從植物中攝取水分,或藉著所攝取的食物,在體內製造所需的水分,如夾袋小鼠(Dipodomys deserti)等,有些動物體內甚至有儲存水分的再造,沙漠中的駱駝即是。在沙漠地區,大多數動物的體毛顏色與沙土相同。沙土般的顏色不易吸熱,能更增加在沙地中的活動力,同時也有保護色的作用,不易被天敵發現、易於覓食。此外,在毛烏素沙地中還可以看到一些大耳朵的動物。大耳朵除了幫助體溫快速發散之外,還具有探察聲音動向的功能。在缺乏食物和水分的沙漠中,動物為了生存,往往必須長途跋涉到遠方尋求補給品。因此,他們大多具有發大的四肢,這也是沙漠動物的特徵之一。有些動物甚至於會鑽入沙中避暑,伺機捕捉獵物。沙漠治理
榆林境內南為黃土丘陵,北是毛烏素沙漠,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和風沙侵蝕嚴重,治土治沙成為建國後榆林經濟發展史上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經過三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榆林培養出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湧現出許多具有組織才能和實幹精神的基層幹部和以牛玉琴、石光銀、杜芳秀為代表的生態環保模範,創造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沙區治理措施:以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飛播、植被改良為代表的生物措施;以耕作、間作輪作、留茬免耕、種植綠肥為代表的農藝措施;以集水窖灌、淤地壩、沙障、引水拉沙、客土改良、引洪淤灌為代表的工程措施等。
截至2007年夏。榆林防護林體系已初具規模,總長1500公里,造林175萬畝的長城、北緣、環山、靈榆防固沙林帶基本建成;沙漠腹地建起萬畝以上的成片林165塊,灘、川、塬、澗地區受風沙危害的140萬畝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相當一部分區域已經開始由“沙進人退”變為“人進沙退”。通過引水拉沙、機械平整、治沙造地、新辟農田140萬畝,其中水地95萬畝,糧食總產量較上世紀50年代初增產6倍,改造後的沙區已成為榆林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經濟價值
毛烏素沙地面積為3.9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較大的沙地之一,沙地在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可供開發利用的許多寶貴資源,所以人稱沙地渾身都是寶。且不說沙地底下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藏等這些真寶貝,單說毛烏素沙地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且害得人類好慘的大風,它是寶;毛烏素沙地里日日曝曬的強光,是寶;還有太陽能等這些天氣氣象資源,它們都是無價之寶。沙漠溫室最突出的優勢:一是充分利用了光能,二是自動控制,植物生長光合需要的水、肥、光、熱、二氧化碳、氧氣等因素都通過計算機實現了自動控制。因此,生產的蔬菜、花卉、水果或者是魚,質量都是一流的,在市場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溫室農業的成本固然很高,但由於產出的農產品質優價好,一般來講,種植者的收益也是十分顯著的,所以溫室的投資回收期也很短。中國荒漠地區日照一年大多在70%天以上,多數地方全年日照時數都長達3000小時以上,每天平均都超過8小時,荒漠地區全年平均每平方米的太陽能達10.62萬千瓦,如利用1平方米的太陽能,全年所獲得的熱能就相當於燒掉38.232噸標準煤,如果累計開發達1平方公裡面積,則要獲得相當於3823.2萬噸標準煤燃燒發出的熱量,比目前查明的全國水力資源蘊藏能量要大156倍。中國可在甘肅敦煌和青海盆地防治荒漠化重點地區建立“太陽能利用”示範工程,規模各為500戶,目的是解決由於民用燃料缺乏所出現的亂樵濫砍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壞。開發太陽能資源,保護和增加人工植被是一條既可行又經濟的途徑。中國應加強這方面的科研和國際合作,為西部大開發乃至全國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