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地理位置
華能達拉特電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電廠距東勝煤田約50公里,距京津唐電網負荷中心約630公里。北部距水源地黃河18公里,並與包頭市隔河相望,距離30公里 。東靠包西公路(包頭至西安),西靠包神鐵路(包頭至神木),交通十分便利。達拉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黃河中游南岸,鄂爾多斯高原北端。北與國家鋼鐵稀土基地—包頭市隔河相望,東南西分別與準格爾旗、東勝市、杭錦旗接壤。地處蒙中經濟區,內蒙古自治區最主要的“呼和浩特—包頭—烏海”產業帶與連通我國中西部的神驊鐵路產業帶的“T”字型結合部。旗人民政府樹林召鎮,是包頭—西 安210國道和包神鐵路線上的重鎮,是包頭通往鄂爾多斯市、陝西、山西等地的交通要道,是鄂爾多斯市的北大門。
2、交通條件
鐵路:包神(包頭至神木)鐵路南北貫穿旗境
公路:包頭至西安、準格爾旗、杭錦旗的3條公路幹線均經過旗境
二、達拉特電廠發展
1、企業歷史
1992年華能達拉特電廠始建。
1999年2月達拉特電廠一期、二期工程4台33萬千瓦發電機組全部建成投產,為蒙達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所有。
2004年達電三期工程2台33萬千瓦機組建成投產。
2007年6月16日,達電四期2×600MW工程#2機組順利通過試運行,投入商業運營,達拉特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318萬千瓦,又翻開了鄂爾多斯電廠建設史上新的一頁。
2、企業規劃
華能達拉特發電廠的建設分四期工程進行,一期工程66萬千瓦(2 × 33萬千瓦),二期工程66萬千瓦(2 × 33萬千瓦),三期工程66萬千瓦(2× 33萬千瓦),四期工程120萬千瓦(2×60萬千瓦),最終規劃容量為500萬千瓦。
三、現狀
華能達拉特電廠是正在建設中的一座現代化大型電廠,是國家“八五”計畫的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是自治區實行以煤電產業為先導,建設電力能源基地的重點工程。也是實施“ 95112工程”,實現向北京送電目標的重點電源點。
達拉特發電廠的建設分四期工程進行,最終規劃容量為500萬千瓦。達電一、二期工程投產以來,不僅較好地實現了自治區“經濟發展以煤電為先導,變運煤為輸電”的發展戰略,同時也對達旗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達拉特電廠三期工程2×330MW國產燃煤發電機組是為了滿足內蒙古西部地區及京津唐地區"十五"及"十一五"用電需求而建設的,所發電力將通過500KV線路送入華北電網。
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98萬千瓦,全旗工業增加值可增加3.5億元。目前四期工程兩台60萬千瓦機組投入商業運營。
1、發電能力
a、裝機容量
2004年華能達拉特電廠的裝機容量為198.0萬千瓦。
2007年華能達拉特電廠的裝機容量為318.0萬千瓦。
b、供電耗煤
2001年華能達拉特電廠的供電耗煤為323.49克/千瓦時。
2、發電設備
華能達拉特電廠發電設備是4×330MW機組鍋爐為SG1018/18.65-M8XX爐型,參照巴威鍋爐的結構特點進行制定。
達拉特電廠的前期工作
達拉特電廠(現名蒙達電廠),是鄂爾多斯境內達拉特旗樹林召鎮的一個現代化大型火力發電廠,目前已建成相當規模,最終規模將達到500萬千瓦。為了記載這一重大項目的提出、項目前期工作、審批立項及建設等全面情況,我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作一回顧。
項目的提出
1983年行政機關體制改革,7月3日我由內蒙地質局調到伊克昭盟行政公署任行署副盟長分管常務工作。新的領導班子接任後,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特別是一些直接影響生產建設、經濟發展、關係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亟待解決。其中電力供應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當時的伊克昭盟地區供電狀況是:周邊部分地區除建有小水電廠、小火電廠外,還從友鄰省、市、區引進少量電源。如準格爾旗有榆樹灣小火電廠,裝機容量兩台1500千瓦機組。沙圪堵小火電廠裝機容量一台500千瓦機組,一台1500千瓦機組,架有沙圪堵至榆樹灣35千伏輸變電線路53公里和長灘至薛家灣35千伏輸變電線路33公里,形成沙——榆——薛小電網。但榆樹灣電廠硫磺腐蝕鍋爐管壁,事故頻繁;沙圪堵電廠設備老化,發電不穩定,供電緊張。為解決供電不足,1982年,架設了山西河曲縣劉家塔至準格爾旗榆樹灣35千伏輸變電線路與山西電網聯網,沙圪堵電廠停產。後因山西供電受限,電力嚴重不足。為解決燃眉之急,1987年恢復了沙圪堵電廠生產,但供電仍不足。烏審旗建有巴圖灣小水電站,裝機容量2800千瓦,建有巴圖灣至達布察克鎮35千伏輸變電線路47公里,形成獨立小電網,但電力不夠用。1985年從陝西省榆林地區馬合引進電源,架設35千伏輸變電線路61公里與陝西電網聯網。不久,陝西供電受限,後已解網,缺電局面未能改變。鄂托克前旗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鎮1983年從寧夏鹽池引進電源,架設35千伏線路48公里。
鄂托克旗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1984年從寧夏石嘴山引進電源,石嘴山市至鄂托克旗巴音陶亥架設110千伏線路18公里,在巴音陶亥建110千伏變電站一個,巴音陶亥至烏蘭鎮1985年架設35千伏線路89公里。鄂托克旗棋盤井鎮從烏海市躍進電廠引進電源架設有10千伏線路15公里。
杭錦旗政府所在地錫尼鎮,沒有電網電源,柴油發電機組定時供電,沿黃河獨貴特拉鄉從巴盟烏拉山電廠引進電源,架有110千伏輸電線路17公里,在獨貴特拉鄉建設有110千伏變電站,按35千伏運行。
達拉特旗是當時供電電源條件較好的旗,沿黃河從呼包電網供電,從包頭麻池至達旗樹林召架設有110千伏線路27公里,在樹林召建有110千伏變電站。從包頭輕質材料廠至達旗五股地架設有35千伏線路。從包頭薩拉齊至達旗七分子架設有35千伏線路。
鄂爾多斯市中部地區是獨立小電網,包括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西部、達拉特旗南部,也稱中心網架區,又稱東——高獨立電網。建有高頭窯小火電廠2×3000千瓦,因機房不均衡下沉,鍋爐也經常出故障,故運行不正常。東勝小火電廠3×1500千瓦,其中一台1500千瓦機組設有配套冷卻水池,架設有高頭窯電廠至東勝35千伏輸電線路42公里,東勝至伊金霍洛旗阿鎮35千伏輸電線路37公里。實際中部地區獨立小電網只有9000千瓦能力,因不能正常運行,實際發電能力僅能達到5050千瓦。而當時中部地區已通電用戶用電負荷達6800千瓦。上述情況表明當時的伊克昭盟境內供電極度緊張,嚴重製約著生產建設的發展。原有工農業項目不能正常生產,發展新的生產建設項目沒有電源。據中部地區電網1983年度統計,因超負荷用電限電和事故停電拉路共1327次,僅工業生產損失1000多萬元,利稅損失170多萬元。當時在電網通電地區流傳著一個順口溜——“沒常電,盼常電,有了常電,常沒電”(常電是指電網供電)。因缺電,常拉路停電,造成生產、生活受影響民眾的不滿情緒。這是當時有電源地區的情景,無電地區就更困難了。1983年初全盟供電普及率很低,8個旗市所在地通電的只有6個,杭錦旗、鄂托克旗所在地還用柴油發電機定時發供電。全盟141個鄉、蘇木、鎮通電的只有45個,占32%。入村入戶率就更低了,人均年用電量,當時全國人均321度,內蒙人均210度,伊盟只有75度,全盟的發電裝機容量總計只有20450千瓦。輸電線路110千伏線路三條62公里,35千伏線路479公里,10千伏線路2392公里,0.4千伏以下線路6012公里,110千伏變電站三座,主變容量3.6萬千伏安,35千伏變電站16座,主變容量3.4萬千伏。
由於電力供不應求形成的問題較多,嚴重製約著經濟的發展,為了加強對電力工業的領導,加速電業發展,以適應開發建設的需要,中共伊克昭盟盟委常務副書記楊子榮主持召開了盟委會(當時盟委書記吳占東病休),提出盟行署常務副盟長應重點抓電業,所以我就著手管起了電業。首先對全盟電業的現狀作了調查了解,在基本掌握了情況的基礎上,1983年12月29日在高頭窯電廠召開了現場辦公會,我主持會議。參加會的有盟行署分管工業的副盟長賈榮昌、電業局長魏新華、電業局工程師李尚忠、盟行署秘書李存梓及高頭窯電廠領導、工程技術人員。會議聽取了電廠匯報,查看了正在檢修的鍋爐,研究討論了當前如何保證正常供電及如何解決電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議定了三條意見:
一、想方設法保證現有電廠正常生產、正常供電,維修設備資金不足盟財政給予支持,技術問題解決不了可走出去求救,也可以請專家來幫助。
二、為解燃眉之急,迅速建設達拉特旗至東勝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使伊盟中部地區供電與呼包電網聯網供電,緩解中部地區嚴重缺電狀況。今後伊盟地區逐步納入內蒙西部電網供電,改變伊盟周邊地區從友鄰省區供電,有時供電受限,甚至停供的局面。
三、為使電業發展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伊盟地區應辦大型火力發電廠,解決電源問題,這是最根本的辦法。伊盟有煤、有水、有地,可辦大型電廠。不僅滿足盟內供電需要,而且可以向外輸送電源。
上述三條意見,向中共伊盟盟委、行政公署作了匯報。盟委、行署同意我們的意見,這就形成了伊盟電力建設方面的三項重大決策。隨後我們就逐步組織實施三項決策,在上級政府、各級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用較短的時間建成了達拉特至東勝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建110千伏輸電線路68.8公里,110千伏變電站一個,主變容量1.6萬千伏安。中部獨立小電網劃入了呼包大電網,緩解了中部地區供電緊張狀況,辦電廠的工作也同時展開。
項目的研究及煤源和水源勘探
經濟要發展,電力要先行。沒有或缺少電力這個基礎動力,無論生產建設,還是社會環境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滯後。當時伊克昭盟地區嚴重缺電的現實,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也不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通電地區經常停電停水,給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損失和不便。無電地區就更談不上發展。
鄂爾多斯地區本來就有豐富的煤田,全市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70%含煤,已探明儲量1000多億噸。煤質好、儲量大、埋藏淺、易開發,是國家理想的煤炭生產基地。水資源豐富,西、北、東三面黃河環繞,境內河道長835公里,多年來平均徑流量為315億立方米(內蒙規劃中的重點火電廠——烏海電廠、包頭電廠、呼市電廠、托縣電廠都計畫用黃河水)。鄂爾多斯市南有無定河,境內河道長110公里,多年來平均徑流量2.74億立方米,部分地區地下水也較豐富,有潛水、承壓水、基岩裂隙水及岩熔水。杭錦旗阿日善地區承壓水單井自流量8200噸/日。上述情況表明,鄂爾多斯地區有獨特的辦大型火力發電廠條件。可是由於市政府所在地(當時的盟行署)住在分水嶺東勝高台梁缺水地段,給人們造成鄂爾多斯地區缺水的印象。同時,對外宣傳欠缺,給上級有關部門匯報時,講本地區降雨量少,屬乾旱半乾旱地區情況多;講黃河、無定河環繞本市(盟)的情況多,講地下水資源較豐富的情況少。致使電管部門、計畫部門認為鄂爾多斯是缺水地區,沒有辦大型火電廠的條件。所以蒙西火力發電廠規劃當時列有烏海、包頭、呼市、托縣、岱海、豐鎮等地,伊盟未被列入。當時伊盟自己制定的電力發展規劃也很保守,只是小打小鬧,想擴建高頭窯和馬柵小火電廠,維持中部地區小電網,向外輸送電力。1984年初提出伊盟要開發煤田,辦大型火力發電廠。開發煤田,以煤促電,以電代煤,煤電聯營帶動多項經濟發展,但思想還是保守。規劃“七五”期間辦20—30萬千瓦電廠,辦2—3個年產60萬噸煤礦。
認識有個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發展,認識也在逐步提高:友鄰地區把伊盟煤拉去發電,用的也是黃河水,把電賣給伊盟,為什麼伊盟不利用自己的煤,利用黃河水辦大型火電廠,向外輸出電源,支援國家建設,發展地區經濟?變向外輸送煤炭為輸送電力,煤轉變為電,其經濟效益很高。據當時測算,小窯煤一噸坑口價8元左右,汽運費每噸公里0.2元,在樹林召辦電廠,東勝北部煤運至樹林召平均運距60公里,一噸煤進廠價20元,一噸原煤可發2174度電,一度電平均售價0.1元,一噸煤可增值(2174×0.1—20)197.4元。當時電稅實行雙十稅(發電千度10元,售電千度10元),一噸煤的稅就可增值40元,這是直接的經濟效益,還未測算社會效益。
為了振興地區經濟,發揮鄂爾多斯煤炭資源優勢,當時的伊克昭盟將大力發展煤電項目列入“七五”規劃,組織有關人員和專家研究煤電建設項目。1984年5月成立了伊克昭盟煤電建設項目研究小組,辦公室設在盟計畫委員會。
研究小組成員有:
組 長:呼治安,盟行署副盟長
副組長:
賈榮昌,盟行署副盟長
吉慶瑞,盟計畫處處長
顧 問:俞 萍,內蒙電管局副局長、總工程師
技術諮詢:
周耐柏,內蒙煤礦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武益壽,盟經濟處副處長
尹又伊,盟財政處處長
劉洪順,盟電業局副局長
柳 享,盟煤化公司經理
成 員:
賈 榮,盟行署秘書長
王振民,伊旗政府副旗長
陳占倉,內蒙117煤田地質隊長、總工程師
田洪倫,內蒙104地質隊工程師
研究報告編寫人員有:
王樹人,伊盟計畫處科長
潘克義,伊盟計畫處科長
李尚忠,高頭窯電廠工程師、副廠長
胡崇權,東勝電廠工程師、副科長
楊瓊理,伊盟農電站工程師、副站長
柴金河,伊盟農電站助理工程師
李貴峰,伊盟農電站技術員
張正業,伊盟電業局技術員
高大翔,伊盟煤化公司助工、科長
張福財,伊盟煤炭設計室助工、副主任
周耐柏,內蒙煤礦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肖承惠,內蒙煤礦設計院主任工程師
研究報告核稿人:呼治安、李尚忠
校對人:王樹人、李尚忠
隨著研究小組的成立,盟行署撥出專項研究經費,1984年安排前期工作費20萬元。領導支持,有工作經費,項目小組就積極展開了研究工作。
為爭取建設煤電項目,對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場址選擇、供水、供煤、交通及入大電網作出研究報告。經過反覆調查研究、對比分析、聽取多方面意見,用了3個月時間編寫出了項目研究報告。研究結果表明,伊盟具有辦大型火電廠的優越條件。本研究報告,為向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匯報建設煤電項目要求,為專業部門做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有調研結論的基礎資料。
電廠廠址的選擇,起初研究階段根據水、煤、交通條件提出兩個對比廠址:一是達旗樹林召,二是伊旗孫定霍洛。經過比選論證,伊旗孫定霍洛廠址雖然距煤源近,可利用現有煤礦擴建供煤,供電幅射半徑合理,節省線路投資,有可供20萬千瓦電廠水資源,但交通條件、入呼包電網條件、水資源條件不如達旗樹林召。特別是水資源受限,今後沒有擴建條件,所以伊旗孫定霍洛廠址被否決。在達旗樹林召附近,選了兩個對比廠址。在研究樹林召附近廠址過程中,對工程地質條件有疑議,地震部門提出樹林召鎮屬八級地震區,有兩個大活動斷層,屬不穩定地區,不同意在此地建廠。所以從樹林召向南,走出黃河沿灘,順210國道(包東公路)選出了3個比選廠址。
(一)瓦窯廠址,位於樹林召南18公里瓦窯村,地震裂度8度到7度之間,距朝腦溝煤礦44公里,距展旦召水源地9公里。
(二)楊家壕廠址,位於樹林召南40公里楊家村,距朝腦溝煤礦22公里,距展旦召水源地27公里,7級地震裂度區。
(三)耳字壕廠址,位於樹林召南56公里處,距朝腦溝煤礦6公里,距展旦召水源地42公里。7級地震裂度區。
上述3個廠址經過比選,楊家壕廠址為首選廠址。
關於廠址的最後選定,1985年7月內蒙電管局接收達電項目後,擬在達拉特旗樹林召,或在包頭萬水泉選廠址。內蒙電管局委託內蒙地震局做達拉特火電廠和包頭萬水泉火電廠廠址地震裂度綜合研究報告。內蒙地震局於1987年3月提交了對兩個廠址的地震裂度綜合研究報告。研究評價結果表明,達拉特旗樹林召鎮營盤廠址和包頭萬水泉廠址沒有活動斷層,不受活動斷層影響,地震基本裂度為八度,可以建設大型火電廠。在樹林召辦廠綜合條件優於萬水泉廠址。經盟、旗兩級政府的努力爭取,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廠址最後定在達拉特旗樹林召鎮達拉營盤。
參與研究的專家、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共同認為,在達拉特旗樹林召辦電廠有6個方面優越條件:
(一)煤源近,運距不超60公里,屬坑口電廠,煤質好,污染少,煤價低,發電成本小,辦500萬千瓦以上電廠煤源有保障。
(二)水資源豐富,初期可用地下水,後期可用黃河水,辦500萬千瓦以上火電廠水資源也有保障。
(三)廠址土地寬展平坦,人口稀少,不與民爭地,不論辦多大電廠土地均可滿足需要,征地、拆遷費用少。
(四)交通方便,包東公路(210國道)通過廠區,當時雖未有鐵路,但國家規劃有包頭到西安鐵路,線路走向通過廠區,初期可通過公路運輸設備和煤炭。當時沒有包神鐵路構想,起初讓伊盟辦電廠,地區經濟實力有限,未敢研究構想修建專用鐵路,期望於國家早日修建包西鐵路。
(五)入呼包大電網近,輸送電方便,輸電線路投資少。
(六)環境污染問題好解決,有廣闊的排灰廠,灰還可以綜合利用。
關於電廠規模的確定,1984年達拉特旗沒有鐵路,也沒有預料到神華公司(當時稱華能精煤公司)來伊盟開發煤田修鐵路。只知國家規劃中有包頭到西安鐵路,何時修?不知道,但有無鐵路條件對電廠規模有直接影響。據當時的了解,黃河公路大橋允許汽車載重通過能力100噸,電廠重型設備10萬千瓦機組單件最重的達108噸,可以勉強通過,再大就不可能。所以初步構想總規模算到120萬千瓦,按10萬千瓦機組逐步形成,起步按2×10萬千瓦建設,但從電力發展趨勢看是發展大型機組,如20萬千瓦、30萬千瓦、60萬千瓦以上機組,逐步淘汰中小機組。如果國家修鐵路,今後就上大型機組,有不定因素存在,所以研究報告寫了電廠最終規模待定。後來隨著包神鐵路的修通,研究工作的逐步升級,達拉特電廠起點規模2×33萬千瓦機組最終規模定為500萬千瓦,當時號稱亞洲第一。
關於電廠的供煤問題,達電的供煤選擇在東勝以北,但當時東勝以北煤田勘探程度很低。1983年內蒙經委為給包頭就近供煤,要求有關部門列入計畫,對東勝煤田進行勘探,為開發東勝煤田,搞煤電聯建設設項目。伊盟行署要求內蒙地礦局對東勝北部煤田進行勘探,得到了內蒙地質局的大力支持,派出地質一隊和106隊勘探東勝北部萬利川煤田。1983年底完成了普查任務,1984年進入詳查勘探階段。1984年7月,為達電項目研究提交了詳查中間資料,勘探面積180平方公里,儲量14.8億噸。煤炭詳查勘探資料可供可研和設計使用,建設煤礦還需進行精查勘探。1984年8月初,為達電供煤煤礦提供精查報告,伊盟行署申報自治區政府要求對東勝北部煤田繼續勘探。8月下旬內蒙地礦局對萬利川地段提供的精查報告中,勘探面積和探明儲量比1984年提交的中間資料都有增加,加上1988年內蒙煤田地質117隊勘探的東勝銅匠川煤田詳查報告,勘探面積700平方公里,儲量126億噸,探明煤源就更多了。同時,盟煤管局委託設計部門編制了電煤基地開發規劃,設計了3個年產60萬噸礦井,為達電的可研、設計提供了可靠的煤源依據。
關於電廠水源地問題,辦火力發電廠,供水是個大問題,過去內蒙電力發展規劃,重點未放在伊盟,重要原因是認為伊盟缺水。開始研究建電廠時也是根據水源條件選擇廠址,研究結果表明,在達拉特旗辦電廠水源條件好,有發展後勁。初期可用地下水,後期可用黃河水。黃河有多年來實測的水文資料,有過徑量最高最低及多年平均流量資料,但利用黃河水建設投資大,運行費用高,發電成本增加。根據水文地質普查資料表明,達拉特旗沿黃河地段地下水資源豐富,有日供水量可以達到8萬噸的可能,可滿足百萬千瓦電廠供水,但沒有詳細勘探報告。電廠供水必須有地下水詳細勘探報告,為此,1984年初伊盟行署要求內蒙地質局列入計畫,在樹林召附近按1∶5萬精度對地下水進行詳細勘探。探明日供水5—10萬噸,得到了內蒙地質局大力支持,當即確定列入1984年度計畫,年內勘探,勘探區域確定在沿河區。西以黑賴溝為界,東至大城西——王愛召一線,北至黃河,南至鄂爾多斯台地北麓(庫布其沙漠北沿),面積約1240平方公里,責成水文一隊(呼市水文隊)勘探。水文一隊當即調配力量,進入現場展開勘探。為滿足電廠研究需要,水文一隊於1984年8月提交了詳查中間報告,查明勘探區展旦召地段日供水可達3.6萬噸,所以初期的電廠水源地就確定為展旦召水源地,後來隨著電廠規模的擴大,用黃河水、地下水做為鍋爐補充水和生活飲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