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簡介
拼音名:GuishaoDihuangWan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431
【性狀】本品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處方】當歸40g白芍(酒炒)40g熟地黃160g山茱萸(制)80g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製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50g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功能與套用
功能與主治
滋肝腎,補陰血,清虛熱。用於肝腎兩虧,陰虛血少,頭暈目眩,耳鳴咽乾,午後潮熱,腰腿酸痛,腳跟疼痛。
臨床套用
除歸芍地黃丸主症外,對於肝腎陰虛引起的原發性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腎盂腎炎有明顯的治療或改善症狀作用。
藥品鑑別
(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糊化澱粉團塊類白色。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薄壁細胞紡錘形,壁略厚,有極微細的斜向交錯紋理。薄壁組織灰棕色至黑棕色,細胞多皺縮,內含棕色核狀物。果皮表皮細胞橙黃色,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略連珠狀增厚。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黏液細胞中,長80~240μm,針晶直徑2~8μm。木栓細胞淡紅色至微紫色,壁稍厚。薄壁細胞類圓形,有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
(2)取本品取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9g,切碎,加硅藻土3g,研勻。加乙醚40ml,低溫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乾,殘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當歸對照藥材1g,加乙醚15ml,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古籍記載
歸芍地黃丸--《中國藥典》
【處方】當歸40g,白芍(酒炒)40g,熟地黃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藥80g,茯苓60g,澤瀉60g。
【性狀】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炮製】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50g加適量的水泛丸,乾燥,製成水蜜丸;或加煉蜜80~110g製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肝腎,補陰血,清虛熱。用於肝腎兩虧,陰虛血少,頭暈目眩,耳鳴咽乾,午後潮熱,腰腿酸痛,腳跟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規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歸芍地黃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處方】熟地240克,山藥120克,山萸肉(炙)120克,丹皮90克,茯苓90克,澤瀉90克,白芍(酒炒)60克,當歸60克。
【製法】共研為細粉,過羅,煉蜜為丸,重9克。
【功能主治】滋腎補肝,養陰退熱。治肝腎不足,耳痛耳鳴,骨蒸潮熱,陰虛自汗。
【用法用量】每次1丸,日服二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注意事項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發熱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4周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6.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7.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8.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9.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中藥方劑之歸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