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金融秩序又復動盪,國際社會及各方人士也紛紛探析能否建立一種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提出了許多改革主張,如恢復金本位,恢復美元本位制,實行綜合貨幣本位制及設立最適貨幣區等,但均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由11個主要工業國家和9個開發中國家共同組成。委員會於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對黃金、匯率、儲備資產、國際收地支調節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建議,為以後的貨幣改革奠定了基礎。直至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理事會“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討論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條款,經過激烈的爭論,簽定達成了“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了《IMF協定第二修正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編輯]牙買加協定的主要內容
1、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牙買加協定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匯率制度。同時IMF繼續對各國貨幣匯率政策實行嚴格監督,並協調成員國的經濟政策,促進金融穩定,縮小匯率波動範圍。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協定作出了逐步使黃金退出國際貸幣的決定。並規定: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成員國中央銀行可按市價自由進行黃金交易;取消成員國相互之間以及成員國與IMF之間須用黃金清算債權債務的規定,IMF逐步處理其持有的黃金。
3、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擴大其在IMF一般業務中的使用範圍,並適時修訂特別提款權的有關條款。
4、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成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至390億特別提款權,增幅達33,6%。
5、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開發中國家的融資。
[編輯]牙買加體系的運行
1、儲備貨幣多元化。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儲備結構單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儲備呈現多元化局面,美元雖然仍是主導的國際貨幣,但美元地位明顯削弱了,由美元壟斷外匯儲備的情形不復存在。西德馬克(現德國馬克)、日元隨兩國經濟的恢復發展脫穎而出,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目前,國際儲備貨幣已日趨多元化,ECU也被歐元所取代,歐元很可能成為與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國際儲備貨幣。
2、匯率安排多樣化。
在牙買加體系下,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並存。一般而言,發達工業國家多數採取單獨浮動或聯合浮動,但有的也採取釘住自選的貨幣籃子。對開發中國家而言,多數是釘住某種國際貨幣或貨幣籃子,單獨浮動的很少。不同匯率制度各有優劣,浮動匯率制度可以為國內經濟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與獨立性,而固定匯率制則減少了本國企業可能面臨的匯率風險,方便生產與核算。各國可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開放程度、經濟結構等一系列相關因素去權衡得失利弊。
3、多種渠道調節國際收支。
主要包括:
(1)運用國內經濟政策。
國際收支作為一國巨觀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國往往運用國內經濟政策,改變國內的需求與供給,從而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資本項目逆差的情況下,可提高利率,減少貨幣發行,以此吸引外資流入,彌補缺口。需要注意的是:運用財政或貨幣政策調節外部均衡時,往往會受到“米德衝突”的限制,在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同時,犧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標,如經濟成長、財政平衡等,因而內部政策應與匯率政策相協調,才不至於顧此失彼。
(2)運用匯率政策。
在浮動匯率制或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下,匯率是調節國際收支的一個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經常項目赤字本幣趨於下跌本幣下跌、外貿競爭力增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經濟項目赤字減少或消失。相反,在經常項目順差時,本幣幣值上升會削弱進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減少經常項目的順差。實際經濟運行中,匯率的調節作用受到“馬歇爾一勒納條件”以及“J曲線效應”的制約,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
(3)國際融資。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買加體系下,IMF的貸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隨石油危機的爆發和歐洲貨幣市場的迅猛發展,各國逐漸轉向歐洲貨幣市場,利用該市場比較優惠的貸款條件融通資金,調節國際收支中的順逆差。
(4)加強國際協調。
這主要體現在:①以IMF為橋樑,各國政府通過磋商,就國際金融問題達成共識與諒解,共同維護國際金融形勢的穩定與繁榮。②新興的七國首腦會議的作用。西方七國通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多次合力干預國際金融市場,主觀上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國際金融與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編輯]牙買加體系的主要特徵
浮動匯率制度的廣泛實行,這使各國政府有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即匯率變動手段;
各國採取不同的浮動形式,歐共體實質上是聯合浮動,日元是單獨浮動,還有眾多的國家是盯住浮動,這使國際貨幣體系變得複雜而難以控制;
各國央行對匯率實行干預制度;
特別提款權作為國際儲備資歷產和記帳單位的作用大大加強;
美元仍然是重要的國際儲備資產,而黃金作為儲備資產的作用大大削減,各國貨幣價值也基本上與黃金脫鉤。
[編輯]對牙買加體系的評價
1、牙買加體系的積極作用:
(1)多元化的儲備結構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間的僵硬關係,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儲備貨幣供不應求的矛盾;
(2)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水平的各國經濟,為作國維持經濟發展與穩定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同時有助於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多種渠道並行,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
2、牙買加體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國際儲備格局下,儲備貨幣發行國仍享有“鑄幣稅”等多種好處,同時,在多元化國際儲備下,缺乏統一的穩定的貨幣標準,這本身就可能造成國際金融的不穩定;
(2)匯率大起大落,變動不定,匯率體系極不穩定。其消極影響之一是增大了外匯風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活動,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這種負面影響尤為突出;
(3)國際收支調節機制並不健全,各種現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買加體系並沒有消除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
如果說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買加體系下,國際金融危機就成為經常的、全面的和影響深遠的。1973年浮動匯率普遍實行後,西方外匯市場貨幣匯價的波動、金價的起伏經常發生,小危機不斷,大危機時有發生。1978年10月,美元對其它主要西方貨幣匯價跌至歷史最低點,引起整個西方貨幣金融市場的動盪。這就是著名的1977年—1978年西方貨幣危機。由於金本位與金匯兌本位制的瓦解,信用貨幣無論在種類上、金額上都大大增加。信用貨幣占西方各通貨流通量的90%以上,各種形式的支票、支付憑證、信用卡等到種類繁多,現金在某些國家的通貨中只占百分之幾。貨幣供應量和存放款的增長大大高於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而且國民經濟的發展對信用的依賴越來越深。總之,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不健全的體系,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相關詞條
-
牙買加體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72年7月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具體研究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問題。委員會於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綱要”,...
主要內容 體系運行 主要特徵 體系評價 -
全球貨幣儲備體系
全球貨幣儲備體系,也叫國際貨幣儲備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
簡介 變遷 成立 結構 意義 -
貨幣體系
貨幣體系,指的是兩種或更多的貨幣組成的有規律的貨幣整體。 貨幣結構,指的是構成貨幣體系的具體貨幣種類及相互間的關係。貨幣體系(monetary syst...
定義 概念 體系沿革 -
《牙買加協定》
牙買加協定(Jamica Agreement)指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史密森協定相繼崩潰之後,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
簡介 主要內容 運行 主要特徵 社會評價 -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央行行長周小川撰文,提出了建立一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建議。這個建議是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根本方向。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的主張,最早是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
改革建議 循序漸進 金融危機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思考 問題.前景和可能方案 -
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credit money)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目前世界各國發行的貨幣,基本都屬於信用貨幣...
簡介 基礎理論 特徵 期票 制度建立 -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結算的需要,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等所作的安排或確定的原則,以及為此而建立的組織形式等的總稱。國際貨幣體...
含義 內容 具體內容 目標作用 劃分標準 -
碳貨幣
碳貨幣是指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在“碳本位”上重建,即讓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繼黃金、白銀、美元之後的另一種國際貨幣基礎,將碳貨幣發展為一種新的超主權貨幣。...
概念簡介 演變歷史 崛起 走向現實 綁定貨幣 -
牙買加協定
牙買加協定(Jamaica Agreement),指布雷頓森林體系和史密森協定相繼崩潰之後,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
主要內容 協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