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Ulbricht,1893—1973),德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德國統一社會黨主席(1971~1973),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1960~1973)。
革命家
1893年6月30日生於萊比錫。出身於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對烏布利希影響很大。國小畢業後學做木工。1908年參加社會主義工人青年聯盟。在聯盟內,他學了馬克思的《僱傭勞動和資本》等著作,經常同青年們一起討論什麼是剝削,什麼是革命等問題。1912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同黨內左派同志一起,反對社會民主黨的右翼領導人把無產階級的青年政治組織變成小資產階級的青年團體。[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烏布利希參加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左派組織的反戰運動。他被迫應徵服兵役,到了塞爾維亞和馬其頓,目睹戰爭造成的慘象。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達了對普魯士軍國主義的憤慨,主張要以彼得格勒工人為榜樣,推翻“柏林的沙皇”。不久,他因從事反戰宣傳被關進比利時軍事監獄。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他越獄成功,趕回到萊比錫參加這場革命。同年12月,德國共產黨宣告成立。烏布利希是萊比錫德共組織的創建人之一。在從事地方建黨工作同時,任《階級鬥爭報》編輯。1921年4月,德共中央任命他為圖林根地區書記。8月他出席德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1922年11—12月,他作為德國共產黨代表團成員,出席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會後,烏布利希由圖林根調到柏林,在德國共產黨中央負責組織、政治方面的工作。他根據列寧的建黨學說及戰後初期德國工人革命鬥爭的教訓,致力於在企業中建立黨支部,並以此作為黨組織的基礎。在1923年1月召開的德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烏布利希繼續當選為中央書記。同年德國革命失敗後,德國共產黨於1923年11月23日被宣布為非法組織,烏布利希被迫轉入地下。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他於1924年作為國際委派的指導員赴維也納和布拉格,到其他國家共產黨內工作。1926年中,他到莫斯科共產國際執委會工作。在這期間,他支持台爾曼提出的關於把德國共產黨建設成德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民眾性政黨的方針。1927年3月德共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烏布利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自此以後,他一直是德國共產黨中央的領導成員。
烏布利希
烏布利希自1926年起是薩克森州議會成員,自1928年起是魏瑪共和國國會議員。他利用資產階級議會講壇,積極開展活動,呼籲人民警惕日益增長的法西斯主義威脅。1928年,他出席共產國際六大,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候補委員。回到柏林後不久,他作為德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工作。在那裡,他深入研究當時國際工人運動情況,同其他國家共產黨領導人如史達林、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哥特瓦爾德、曼努伊爾斯基、庫恩·貝拉等有廣泛的接觸。1928年12月,烏布利希擔任共產國際執委會政治書記處的書記。
1929年底,烏布利希從莫斯科回國,接替威廉·皮克,擔任德國共產黨最強的地方組織柏林—布蘭登堡—勞西茨—格棱茨馬克區黨委的領導工作。他發動工人民眾反對法西斯危險,明確指出: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支持的希特勒法西斯分子,正致力於復仇主義宣傳,鼓吹對其他民族的仇恨,並極力把侵略他國作為擺脫危機的出路。他贊成台爾曼提出的採取反法西斯共同行動的政策,即在反法西斯鬥爭和反戰鬥爭中,最迫切的任務是採取勞動人民民主權利,推翻為法西斯統治鋪平道路的反動政府。只有通過統一行動和團結一切民主力量才能實現這一鬥爭目標。為改進反法西斯鬥爭中黨的領導工作,1932年10月,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根據恩斯特·台爾曼的建議,調整德共中央書記處成員,烏布利希由候補書記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納粹黨上台之後,烏布利希向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團建議,兩黨共同發出呼籲,舉行總罷工。1933年2月7日,烏布利希出席了秘密舉行的德共中央全會,聽取了台爾曼向中央委員會發表的最後一次講話。台爾曼針對法西斯專政建立後德國形勢的特點,提出德共今後的任務是不顧法西斯的恐怖保護黨,繼續開展黨的工作,同時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發揮德共基層組織的積極性,開展獨立活動。
台爾曼被捕後,約翰·舍爾擔任德國共產黨的領導工作。從希特勒上台到1933年10月,烏布利希協助舍爾使德共轉入地下堅持鬥爭。1933年法西斯策劃國會縱火案,對烏布利希和德國共產黨其他領導人下達了逮捕令。
駐國際的代表
1933年底,烏布利希從柏林到巴黎,同皮克等會合。隨後,他到了薩爾地區,以及捷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和荷蘭,與那裡的秘密黨組織的領導人研究分析了反法西斯鬥爭的經驗教訓,提出黨的目前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35年7月至8月,他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對會議提出的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意見,表示擁護。會上,烏布利希再次當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候補委員。1938年5月,烏布利希作為德國駐共產國際的代表被派往莫斯科,在那裡一直工作到共產國際解散。
1939年9月,德國帝國主義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烏布利希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講話,揭露法西斯侵略者的強盜性質。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烏布利希於6月26日在莫斯科談到,德國勞動人民和蘇聯人民要共同鬥爭,推翻法西斯戰爭策動者,以實現持久的和平和加強兩國人民的真正友誼。
烏布利希同德共其他許多幹部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在蘇德戰場進行反對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宣傳工作。他通過史達林格勒等戰役實例號召德軍掉轉槍口,對準反人民的希特勒。他還同蘇軍一起教育被俘官兵,幫助他們儘快轉變立場,參加反法西斯鬥爭。1943年3月,蘇聯最高蘇維埃為了表彰他在前線所作的工作,授予他“偉大衛國戰爭二級勳章”。1943年上半年,烏布利希到過許多戰俘營,同被俘的德國軍官、士兵談話,為建立“自由德國”全國陣線進行宣傳和教育工作,並當選為全國陣線成員,擔負全國陣線作戰部的領導工作。在以後的兩年中,他除了繼續這項工作外,他還參與制定推翻法西斯政權後德國民主改革的戰略和策略工作。
組建東德
1945年4月30日,烏布利希作為德共中央全權代表的小組領導人回到德國,同原來從事秘密活動或從法西斯集中營出來的共產黨員和社會民主黨員一起,在柏林著手建立反法西斯民主組織,並且一開始就注意到同過去的資產階級政黨中的反法西斯分子和黨外人士的合作。
1945年6月初,烏布利希和德共中央委員安東·阿克曼等在威·皮克領導下,起草了德共中央呼籲書,要求德國一切反法西斯民主力量從過去歷史中吸取教訓,反對法西斯和壟斷資本的統治,建立通向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權。
6月19日,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中央代表在柏林舉行第一次聯席會議,建立了兩個工人政黨共同的工作委員會,簽訂了兩黨中央領導機構的第一個行動協定。烏布利希作為德共代表參加了該委員會。
烏布利希參加了在1945年底與1946年2月兩黨中央擴大的聯席會議。通過了兩黨聯合為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決議。並成立制訂德國統一社會黨黨章草案的研究委員會。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1946年4月21日在柏林舉行了聯合黨代會,兩黨正式聯合,建立德國統一社會黨。烏布利希在會上指出:這次代表大會是德國工人運動史上的轉折。德國是科學社會主義奠基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鄉,他們的偉大學說是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央全會上,他當選黨中央兩名副主席之一和中央書記處書記,同社會民主黨方面的馬克斯·費爾納共同負責經濟、財政、以及地方政策工作。
德國統一社會黨建立後,烏布利希同黨的其他領導人一起,為鞏固反法西斯民主機構、克服戰爭給經濟造成的損失做了許多工作。民主土改後,他積極主張剝奪壟斷資本的權力。他在十幾個城市的民眾集會上指出,沒收戰爭罪犯和納粹積極分子的企業是完全必要的。1948年6月,他在黨的一屆十一中全會上對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畫草案作了說明,強調為了人民的利益,應廣泛動員民眾,不斷增加生產力,儘快完善正在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新的生產關係。不久烏布利希被選為德國人民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和經濟委員會主席。1949年,烏布利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撰寫了《國家和經濟的民主建設》教科書,闡述了工農國家政權機關的性質和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烏布利希擔任部長會議副主席。1950年,他在關於新的國家機關的任務的報告中,強調為建立統一的德國,為締結和約以及從占領區撤軍而努力。同年7月在德國統一社會黨三屆一中全會上,烏布利希當選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53年,此後改為第一書記。
建設東德
東德郵票上的瓦爾特·烏布利希
烏布利希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十分重視黨的建設。他主張把德國統一社會黨建成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布爾什維克類型的黨。在戰後國內新的階級鬥爭形勢和國際環境內,他強調鞏固和加強黨的團結統一。史達林逝世後,1953年6月17日,首都柏林和其他城市發生了大規模罷工和民眾性抗議活動,反對政府的工資和勞動定額政策。烏布利希等指責政治局候補委員、黨報主編R·赫恩施塔特和政治局委員、公安部長W·蔡塞爾結成“反黨集團”,“利用敵人的攻擊,製造黨內暴亂”,從而把他們開除出黨。1958年2月,烏布利希在中央全會上批判參加蘇共二十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希德萬等“機會主義地解釋蘇共二十大的結果”,指責他們要求在民主德國實行“開放政策”,“企圖改變黨的路線和領導”。
烏布利希重視兩個德國重新統一的問題。1957年他提出兩個德國建立聯邦的主張,強調聯邦的任務是使兩個國家經濟和文化方面逐漸接近,共同放棄使用武力,維護世界和平。1958年,他又進一步提出,為消滅二次大戰的殘餘,確保從德國不再發生戰爭,主張兩個德國退出軍事集團,統一為一個和平、民主和獨立的國家。自1959年蘇聯提出兩個德國媾和的建議,即在實際上承認了兩個德國長期分裂後,烏布利希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的提法漸漸發生變化。在1963年德國統一社會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烏布利希曾指出,統一是不現實的,他只要求兩個德國建立正常關係,同時進入聯合國。在西柏林問題上,烏布利希在1958年10月指出,整個柏林位於民主德國領土上,“屬於民主德國的主權範圍”。1959年5月27日烏布利希宣布,“通往西柏林的一切交通線都受主權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管轄。”1967年他贊成西柏林成為“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
1960年9月皮克總統逝世後,人民議院根據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建議,於同年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並一致選舉烏布利希為國務委員會主席。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逝世。在領導經濟工作中,烏布利希強調更好地運用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改進管理方法,提高勞動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針對六十年代初,民主德國經濟成長緩慢,效益不高的情況下,他指出,傳統的經濟管理已經過時。民主德國六十年代進行經濟改革,實行《國民經濟計畫和管理的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許可權,實行以利潤為核心的經濟槓桿體制,更多地運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但這改革由於沒有處理好市場機制與計畫調節的關係,黨內認識也不統一,遇到種種困難和阻力,到七十年代便停頓下來。
在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後,烏布利希更加注重探討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他認為,社會主義是“經濟上相對獨立的社會形態”。此外,他提倡廣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重大政治問題的決策必須通過集體深入討論。他非常注重研究工人運動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紀念德國統一社會黨成立二十周年,1966年他主持編寫了八卷本的《德國工人運動史》。在這些年裡,他經常說,研究歷史是他的“第三職業”,“歷史是現實之大師”。[1]
六十年代末,在烏布利希領導下,民主德國制訂了社會主義新憲法,並把工人階級及同盟者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果,以法律形式肯定下來。
1971年5月3日他辭去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只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主席這一名譽職務。此後,由於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烏布利希很少參加公開活動。1973年7月24日他患中風,同年8月1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