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靈素,生卒年不祥,北宋人,字通叟,溫州(今屬浙江)人。為道士,善雷法,以法術得幸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 元朝所著 《宋史》稱“惑眾僣妄,眾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橫不悛,斥還故里。”,多有厭惡之言詞 。然則當時以及後世許多非官方的文章則對其頗有嘉獎,與宋史一書中描寫形成了鮮明反差。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五三)。《宋史》卷四六二有傳。
人物事跡發展
林靈素:中國道教名人,北宋末著名道士。初名靈噩(一作“靈蘁”)字歲昌(一說字通叟),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林靈素傳》載,少時曾為蘇東坡書僮,東坡問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
胡人所寫《宋史·林靈素傳》並謂其“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學庵筆記》又載其為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貧困可知。改從道教後,志慕遠遊,至蜀,從一自稱趙升之道人數年,後得其書(一說即《五雷玉書》),由此能行五雷法。
林靈素 - 人物事跡過程
關於林靈素何時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寵信,歷來異說多端,矛盾迭出。綜觀各書所記,以《宋史·林靈素傳》所載“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等語,比較與事實相近。林靈素既得召見,徽宗問:“有何術?”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
又進言:“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並稱權臣巨閹如蔡京、王黼、童貫等皆為仙官。時貴妃劉氏有寵,則奉為九華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視其貌如舊識,為之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時入內,並築通真宮以居之。
請治宮禁怪,因建上清寶籙宮,密連禁省。政和七年二月,林靈素受命於上清寶籙宮宣講青華帝君夜降宣和殿事,與會道士多達二千餘人。又建仁濟亭,施符水;開神霄寶籙壇,令吏民受神霄秘籙。詔天下皆建神霄玉清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並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靈素領修道書,改正諸經醮儀,校對丹經靈篇,刪修註解;每逢初七,則講說三洞道經與玉清神霄王降生記。由此京師士民信道者日眾。四月,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林靈素升為溫州應道軍節度。在京期間,先後被封賜、加號為“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沖和殿侍宸”等。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徽宗每以“聰明神仙”呼之,親筆賜“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兩府(“道家兩府”)班上。
林靈素既得勢,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據說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示眾。此前,重和元年(1118)四月,林靈素曾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乞頒降施行。
林靈素 - 人物事跡過程變化
關於林靈素辭歸的事,趙鼎在傳中寫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權;童貫國之賊,付之以兵衛。國事不修,奢華太甚。彗星所臨,陛下不能積行以禳之;太乙離宮,陛下不能遷都以避之。人心則天之舍。皇天雖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應天心。斗璽一,大數不可逃,豈知有過期之歷。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里,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罡《推背圖》詩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冬,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先生聞之,大笑,呼諸弟子並監宮官吏曰: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號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帝賜宮溫州。《東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於國壇,大赦天下,放林靈素歸山。
《宋史》則記載“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林靈素登城厭勝,遭到役夫襲擊,徽宗始知其為眾所怨。他又與皇太子爭道,終觸怒徽宗,以為太虛大夫,斥歸故里。一說:他登城治水,水勢不退,回奏令太子設四拜。是夜水退盡,京城之民皆仰太子聖德,他因而上表乞歸。九月,全台上言:“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十一月,與宮祠,溫州居住。”不論何說為是,但他因觸帝怒而被斥還,當屬事實。
這一詳明的記載與地方志相似,與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 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對於奸臣的非難,居然大笑了之。“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號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可見他是個有操守的人,不是謀私利的貪暴之徒。趙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開封士曹等職。南渡後,累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薦任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極力反對和議,遭到秦檜等人的打擊、陷害。紹興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與奸臣秦檜不和,被貶到海南島吉陽軍。紹興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後,謫居3年,直至1147年絕食身亡。 如此錚錚鐵骨之人,他是絕不會,言之無憑的。
林靈素 - 人物事跡結果
放林靈素歸山,《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鑑長編》皆稱在宣和元年十一月。 至於他死於何時,官修、史書均無記載。其他各書又多牴牾。據史料推斷,約死於宣和二年至七年間。死前,僅有弟子皇城使張如晦隨行。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南宋時,溫州天喜宮尚有徽宗親筆題字:“太中大夫沖和殿侍宸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管轄提舉通真宮林靈素。”
林道士成了金門羽客、沖虛通真達靈其妙先生後。在太清樓下侍宴皇帝,瞥見了羅列著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人的元祐奸黨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問之,林靈素說:“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還即席作了首詩,詩曰: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翻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
皇帝就把這詩隨本給蔡京,蔡京惶恐慚愧至極,落荒而逃。從此,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結怨生釁。
《宋史》與地方志所記載的一件事是關係林靈素被乏極為重要的信息。史載:“宣和初,都城暴水,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重。帝知眾所怨,始不樂。”明嘉靖《永嘉縣誌》載:“後因大水臨城,上疏言,國難將至,請遷都避之。”
這話給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聽”。林靈素見此情形,就辭職回到溫州天慶觀修道煉丹了。
這可見林靈素不僅不是《宋史》所說這般無賴,根本沒有與當國奸臣們沆瀣的,而是充滿正義感,而且還有先知預言的本事。若果真能遷都避之的話,宋朝的歷史就要重新寫了。可惜宋徽宗沒聽林靈素的建議,在林道士離開朝廷8年的1127年,北宋就滅了。
而林道士與蔡京奸臣的鬥爭並不這么簡單,這道士道行高深,前後好幾個回合,全勝。
政和年間,宋徽宗依林靈素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開神霄錄壇。京城神霄宮建成後,徽宗率蔡京和群臣慶賀。早齋罷,徽宗引百官游觀,忽吟得上聯:宣德五門來萬國。蔡京等沉思無以答。徽宗問林靈素:“師能對否?”
林應聲而答:“神霄一府總諸天。”
徽宗大喜,遂令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每月初七日升座,洎親王內貴、文武百官皆集,聽講三洞道經。或御駕親臨,亦於座下。”這下就出盡風頭,使蔡京輩失盡面子。
徽宗對他的寵信越來越深,他的權勢日益囂張,從而導致與當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對立。趙與時《林靈素傳》載:“京師大旱,命靈素祈雨,未應,蔡京奏其妄”。請上治罪。可見蔡京已與他發生正面衝突。對此,林靈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來個反奏童貫、蔡京等奸臣,是“飛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轉世禍國,勸請徽宗斬決。他說:“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其後,林靈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奸邪所敗。”從此可見,他也是能盡忠言直諫的良臣。
林靈素與奸臣蔡京鬥爭也很堅定的。據宋名臣趙鼎《林靈素傳》云:
先生有一室,兩面窗前門後壁乃入靖之處,中有二椅,外常封鎖,不許一切人入。雖駕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廂密探之,有黃羅帳、上銷金龍床及朱紅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願陛下親往,臣當從駕指示。敢有不實,臣當萬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駕起居,帝與京逕入其室,啟封關鎖,但見粉壁明窗,椅卓二隻,他無一物。蔡京驚惶戰懼,叩頭請罪。先生請問其因,帝曰:蔡京可誅。先生奏乞赦之。
顯然,老蔡這次處心積慮的構陷又以失敗告終,狼狽不堪。
由此可見,他對童貫、蔡京奸黨的態度,不是如《宋史》上說的一味逢承,了無是處的。不僅有先見,而且有肅清奸黨,重振朝綱的堅定立場。
比如對林靈素在京與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記載可以看出兩人的見解相近。趙與時寫道:
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並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令眾。”
趙鼎是這樣記載這同一件事的:
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靈素妖術,願陛下誅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力廣大,不可思議,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師等皆見在京,可與林靈素鬥法,別其邪正。時有十四人會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觀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雲,中有仙鶴百數,一飛繞殿前,又有金龍獅雜於雲間。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睨,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太子聞之,喜曰:若果然,則林靈素法偽當斬。正誦嘆間,十四人中止有兩人能諷,餘者皆不能語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諸人若死,教爾還命。念吮訖,仙龍鶴加百數,蔽日遮雲。帝曰:此件無效,別有何術?十二人皆伏地戰懼,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氣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凍且結成冰。帝責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來妄言, 先生奏云:乞燒木炭一千斤為火洞,表里通紅,臣乞與二人同入試驗。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隨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諸人伏地哀鳴,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納皇太子冊贖。奉聖旨免罪,惟道堅二人系中國人,不應罔上,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誤蒙聖恩,若更改僧徒,必招眾怨,乞依舊布衣還鄉。聖旨不允,不得再有陳請。
這兩段文字除詳簡之外,沒有什麼矛盾之處。趙鼎是林靈素同時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詳而如臨其境。
林靈素回到溫州後的事,溫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認《宋史》所載,可能有所出入。林靈素生於公元1075年,死於1119年,時在重和二年。這年改元為宣和元年。這時,林靈素已不在京師了。況宣和年間在溫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孫概,就不可能會與林靈素狹路相逢的。這活通判調查死道士的事,純屬污陷。可見《宋史》有杜撰之嫌。
林靈素辭職回溫州時,只有弟子張如晦辭官隨他南下。趙鼎記云:
先生頃在京時,雖宰執親王不與交談,亦不接見賓客,惟虛靜天師至,即開門對話終日終宵。此外則東西皇城使張如晦者,舊在通真宮,出則同行,坐則同席。宗師法教,獨張一人得其妙也。既還鄉,則同居永嘉。”方誌中對林靈素的死記載得很有趣:1119年的中秋這天,對如晦說:“可於扈嶼靈官山劚地五尺,見石龜蛇則葬我,葬畢宜遂去。”這夜三更時分,援筆題曰:四十五年務生,浮名薄利崢嶸。要說神仙的路中秋月下三更。這時風清月白,忽聞要雷聲,稽首而化。徽宗皇帝見遺表,詔守臣治葬。挖地五尺時,果真有石龜蛇出現。棺木一下塞穴中,就“雷電大作,雲霧晦總,失其所在。”隨葬的有微宗皇帝御賜的七寶數珠,雷霆八角印及冠劍。靖康元年欽宗皇帝派使者來取隨葬了的數珠,將要挖開墳,這時“天昏地暗,百怪雜出。
使者驚慌失措,跪地叩謝,天才放亮,只見所要的寶珠明噹噹地已掛在上。這是地方志所載的,看好象是神話,但我作他的同鄉後人,還是認為這是真的才好!不然豈不冒瀆了先賢。修志的人也是一頭霧水,因此在文末,記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字:按舊志記錄如右,與《宋史》所載不同。我想,永嘉有很好的修地方志傳統,宋元以來就已有之,況林靈素作當時的名人,宋代的溫州人對他的事應是有記錄最清楚的。對宋史所載也是表示懷疑,因而在末處註明,按舊志錄如右的。
其實方誌中的這些記載與二趙所述基本一致。趙鼎記云: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攜表見太守,乞為進。及別州官親族鄰里,曰:“塵世不可久戀,況大禍將及,即當辭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門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盡付與汝,世代只傳一人,無致輕泄。並七寶素珠一串,如主上來取,即便分付。汝將來當為朝廷全節大忠,今則別去,他時神霄再會。
人物著述
林靈素的著述情況,今已難於詳考。除《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外,還有《歸正議》九卷,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卷數為九卷。
人物傳記
林靈素,溫州人。少從浮屠學,苦其師笞罵,去為道士。善妖幻,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既見,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又謂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盛章、王革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童貫及諸巨閹皆為之名。貴妃劉氏方有寵,曰九華玉真安妃。帝心獨喜其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賞賚無算。
建上清寶籙宮,密連禁省。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浸浸造為青華正晝臨壇,及火龍神劍夜降內宮之事,假帝誥、天書、雲篆,務以欺世惑眾。其說妄誕,不可究質,實無所能解。惟稍識五雷法,召呼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令吏民詣宮受神霄秘錄,朝士之嗜進者,亦靡然趨之。每設大齋,輒費緡錢數萬,謂之千道會。帝設幄其側,而靈素升高正坐,問者皆再拜以請。所言無殊異,時時雜捷給嘲詼以資媟笑。其徒美衣玉食,幾二萬人。遂立道學,置郎、大夫十等,有諸殿侍晨、校籍、授經,以擬待制、修撰、直閣。始欲盡廢釋氏以逞前憾,既而改其名稱冠服。
靈素益尊重,升溫州為應道軍節度,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沖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與諸王爭道。都人稱曰:“道家兩府。”本與道士王允誠共為怪神,後忌其相軋,毒之死。宣和初,都城暴水,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免。帝知眾所怨,始不樂。
靈素在京師四年,恣橫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斂避。太子入訴,帝怒,以為太虛大夫,斥還故里,命江端本通判溫州,幾察之。端本廉得其居處過制罪,詔徙置楚州而已死。遺奏至,猶以侍從禮葬焉。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
林靈姜
先生姓林,本名靈姜,字通叟,溫州永嘉人也。家業寒微。其母夜歸,覺紅雲覆身,因而有孕。懷胎二十四月,一夕夢日光入室,有神人衣綠袍玉帶,眼出日光,執筆告:來日藉此居也。翌日陰雲四合,霹靂三聲,先生即降誕。金光滿室,相貌殊倫。長五歲,不語時。五月五日,風雨大作,有道士頂青玉冠,衣霞衣,不告而入。見先生,喜曰:久不相睹,特來上謁。相顧撫掌,大笑出門,追之不及,自此能言。語有據,不雜兒戲。七歲讀書,粗能作詩,日記萬字。蘇東坡軾來見,以曆日與讀,一覽了無遺誤,東坡驚異曰:子聰明過我,富貴可立待。先生笑而答曰:我之志則異於先生矣。東坡云:子當如何?先生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先生年將三十。博通儒道經典,志慕清虛,語論孤高,迥脫塵俗。初,先生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趙,交遊數載。忽一日,道人云:我大數將至,與子暫別,後事望子主之。七日果死,乃在客舍,先生竟為沐浴安葬。遺下青錢二十五貫,盡其數用,不余不闕。及遺衣囊中有書三冊,細字如珠,問有天篆,人莫能識。分為十九篇,盛以絳紗,題雲付與林某。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咒,驅遣下鬼,役使萬靈。冊尾有支使二十五貫錢數,逐項皆合。先生自受其玉書,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呎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驅瘟伐廟,無施不靈。先生次年至岳陽酒肆,復見趙道人云: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力當救之。崇寧五年中秋夜,徽宗皇帝夢遊神霄府,赴玉帝所,召乘車輩,侍衛森列,騰空而上。逼望金闕門,仙官玉童、金甲力士備守之。次見一人星冠法服,執圭前引帝入闕門,上有朱牌金字,日神霄玉闕之門。次向西有一門,殿上牌日碧霞之殿,殿上金光如日,不能仰視。次過一小院,金釘朱戶,日玉樞院。分司列局,官吏嚴肅,有一朱衣吏迎引而入,揖云:此帝君舊居,請坐東位少待。須臾有一玉童引帝朝見玉皇,帝稽首再拜,惟見金光中傳旨下,云:修國事,去奸臣,任忠賢,守宗社。帝即再拜,出見朱衣吏,送出金闕門。復以七寶華車及侍衛官吏,送帝自天門而下約百餘步,見一道人青服青巾,跨青牛而上。從者皆鬼面,岩鍾二鬼面四目,執嬸而前,仗劍持戈,導從甚肅。至御駕前,揚鞭呼萬歲。帝急駐車,按問道人,奏曰:今日伏睹天顏,臣之萬幸。言訖,駕青牛自天門上。帝夢覺,錄記之。大觀二年四月,詔求天下有道之士,茅山宗師劉混康奏曰:臣以愚蒙,無可副聖意。有在世神仙林靈姜,生居永嘉,何下詔之晚也。帝即遣使求之,不起。至政和六年十月,駕幸於太乙束宮,敕委道錄徐知常奏,所有溫州道士林靈姜,在道院安下,言貌異常,累言神霄事,人莫能曉。嘗作神霄謠,題於壁,今錄奏呈帝覽。讀其文,皆神仙妙語。喜甚,乃令徐知常引林靈菔入見。帝曰:卿有何法術?先生奏云:臣上知天上,中識人問,下知地府等事。帝視先生,風貌如舊日識之。帝曰:卿昔仕乎,舊曾面朕乎?先生奏對:臣往年中秋上朝玉帝,瞻見陛下天顏,曾起居聖駑。帝曰:朕方省之,記得卿乘青牛,今牛何在?先生奏曰:青牛寄牧外國,非久進來。帝甚奇之,御書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非時宣召入內,刪定道史經錄靈壇等事。帝以師事之,特建通真宮為居。興寶錄宮,建仁濟亭,散施符藥。次開神霄籙壇。神霄宮成,帝領群臣蔡京等慶宮。早齊罷,帝引百官遊行,曰:宣德五門來萬國。蔡京等沈思,無以答,帝顧林曰:師能對否?先生應聲曰:神霄一府總諸天。帝大喜。先生被旨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每月初七日升座,浪親王內貴、文武百官,皆集聽講三洞道經。或御駕親臨,亦於座下。自此束京人方知奉道也《皇朝通鑑》云:政和七年,兩浙道士林靈素至京師,二月御上清寶籌官,命通真先生林靈素講道經及玉清神霄王降生記,有翔鶴數千,飛嗚久之。先生集九天秘書,龍章鳳篆,九等雷法,集成玉篇進上。昔漢天師有神霄雷書二十卷,並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顆。至第八代天師藏十卷,並六印文,並晉火痕印文。國初,張守真遇斕聖真君傳賜五卷。帝欲得雷書金經全足,收入道藏,求訪不得。先生靜夜飛神,從玉華天尊奏告上帝,乞賜觀看雷文並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壇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師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堅如鐵石,非金非玉,及以雷書五卷賜靈素看。先生拜謝,懷印而還。省錄雷書進奏,遂得全集。政和七年七月,高麗國果進青牛到京,帝不勝欣喜。百官拜賀,帝即賜先生乘騎入朝。先生遂作青牛歌一篇,首句有云:政和丁酉西風秋,天子賜以騎青牛。成篇進奏,帝大悅。八月,先生復撰明點綱紀錄進,帝賜錢梓。重和元年,華山因開三清殿基,巨石匣中有雷文法書一冊,乃金地繭紙,進至御前,與先生上年所進雷書不差一字。帝喜曰:何靈素神聖聰明,記之如此。帝又於禁中自書青詞,實封密奏。翌日宣先生問曰:卿嘗言能知天上事,朕昨夜奏青詞,達否?對曰:青詞不達,綠誤寫一字,為靈官所收。歷歷讀奏,帝撫先生背曰:真人聰明神仙也。奉勸賜玉真教主神霄宮林公。伴鱔,帝嘆曰:每思皇后英魂何歸,朕嘗聞唐明皇令葉先生追楊太真相見,師能致否?先生應云:謹領聖諭。至夜設醮,飛符召之。奏云:皇后見在玉華宮,與西王母宴集。聞宣召,頃刻駕青鸞而至。移時,聞異香襲人,天花亂墜,仙樂滿空,皇后即至矣。帝熟視,與存日無異,但仙服圭履與人問不同。後見帝曰:臣妾昔為仙官主者,因神霄相會,思凡得罪,謫下人問,今業綠已滿,還遂舊職。荷帝寵召,聞命即臨,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因循沈墜,切為陛下憂之。帝問:卿昔在仙班,是何職位?曰:臣妾即紫虛元君陰神也,陛下即束華帝君也。帝曰:禁中諸人並臣僚等,無惜一言。曰:明節乃紫虛玄靈夫人,王皇后乃獻花菩薩,太子乃龜山羅漢尊者,蔡京乃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童貫是飛天大鬼母,林先生是神霄教主兼雷霆大判官,徐知常是束海巨蟾精。帝又問國祚如何,默默不答,良久云:天數有限,不敢久留。言訖,漸斬不見。先生嘗與帝飛神遊青華宮,上游月府,福地洞天,靡所不到。凡有醮告,多致景雲仙鶴之翔。亢旱祈禳則嘯命風雷,興雲降雨。五月,賜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侍中大夫。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免視法。十月,天寧節前三日建祝壽大醮,奏邀御駕。候三更,瞻見郁羅蕭台,天仙眾真俱從太上道君親降,與陛下增壽。帝聞之齋沐,同三殿九宮宰執親王同觀勝事。是夜,天無浮翳,月朗風清。初聞天香滿席,仙鶴翱翔,五色彩雲四合而上。仙樂聲喧,環佩振響。去地五丈余,虛光明中閃出樓台宮殿,天丁力士、玉女金童,建節捧香繞於台畔。上有玉牌,金篆郁羅蕭台四字。眾人皆不見,惟帝與張虛靜見之。帝上香再拜,宣皇太子看,良久太子曰:泗州大聖寶塔也。帝怒,劫內侍策出,奉聖旨,皇太子不得再與神霄醮會。上謂先生曰:太子元是龜山尊者,亦日聖賢,何如此不通芷教?先生對曰:羅漢生前持齋執戒,忍辱修行,既墮凡間,合為貴人。但有孝慈,不通玄旨,願陛下勿責太子也。十一月,賜沖和殿侍宸。十二月,奉修佑聖殿。帝曰:願見真武聖像。先生曰:容臣同虛靜天師奏請。宿殿致齋,於正午時黑雲蔽日,大雷霹靂,火光中現蒼龜巨蛇,塞於殿下。帝祝香再拜,告曰:願見真君,幸垂降鑒。霹靂一聲,龜蛇不見,但見一巨足塞於帝殿下。帝又上香再拜云:伏願玄元聖祖應化慈悲,既沐降臨,得見一小身,不勝慶幸。須臾遂現身,長丈余,端嚴妙相,披髮,皂袍垂地,金甲大袖,玉帶腕劍,胱足,頂有圓光,結帶飛繞。立一時久,帝自能寫真。更宣畫院寫成,問忽不見。次日安奉醮謝,蔡京奏云:切恐真君未易降於人問,昔日太宗皇帝曾命張守真請降,亦有畫本,用匣御封藏於閣下,群臣皆不許見之,乞取對之,可見真偽。奉聖旨宣取,太宗御封尚在,拆展看,與今來現本一同,更無差殊,帝愈悅。又請北斗七真二使者,乘金橋而降,此不畫錄。帝瞻拜七真,聞斗中降語云: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奸邪所敗。言訖,迤邐升空。此夜帝喜,邀虛靜與先生同宴。宴罷,同游禁中一閣下,見碑題日元佑奸黨之碑。先生與虛靜看之,各俯首致敬,因請紙筆題詩云: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反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帝翌日以詩示太師蔡京,京皇恐無地,乞出,不允。先生有一室,兩面窗前門後壁乃入靖之處,中有二椅,外常封鎖,不許一切人入。雖駕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廂密探之,有黃羅帳、上銷金龍床及朱紅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願陛下親往,臣當從駕指示。敢有不實,臣當萬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駕起居,帝與京逕入其室,啟封關鎖,但見粉壁明窗,椅卓二隻,他無一物。蔡京驚惶戰懼,叩頭請罪。先生請問其因,帝曰:蔡京可誅。先生奏乞赦之。乃指室中壁上,請帝近觀。帝子細看之,有一小符。乃金樓玉殿符也。下畫黃羅帳,如錢大,上有細字,書云:天尊御座。先生曰:臣每請玉華天尊下降坐此,臣焉敢僭。帝笑曰:卿遊戲得好。帝曰:朕聞漢武帝嘗請西王母降見問道,朕欲見西王母,卿能致否?先生云:謹領聖諭。乃於香爐上燒一小符,少頃見王母領諸玉女乘雲而降,一如常人,與帝對坐,顧先生曰:今日何綠,特蒙相召?先生曰:今天子慕道,願見元君。帝即起,拈香再拜。王母曰:東華帝君免拜。帝曰:今睹仙顏,萬劫千生,實為榮幸,若有指教,敢望聖慈。王母曰:兀事可請問侍宸林先生、張虛靜天師,可脫大難。帝曰:元君既降,得無垂訓?王母遂授帝神丹補益之衛,曰:察奸臣,遷都長安,法太祖、太宗行事,雖見小災,不為大禍。不然,後悔無及矣。言訖而去。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靈素妖術,願陛下誅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廣大,不可思議,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師等皆見在京,可與林靈素鬥法,別其邪正。時有十四人會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觀看。先生噗水一口,化成五色雲,中有仙鶴百數,一飛繞殿前,又有金龍獅子雜於雲問。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睨,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太子聞之,喜曰:若果然,則林靈素法偽當斬。正誦嘆間,十四人中止有兩人能諷,余者皆不能語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諸人若死,教爾還命。念吮訖,仙鶴龍加百數,蔽日遮雲。帝曰:此件無效,別有何術?十二人皆伏地戰懼,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氣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凍且結成冰。帝責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來妄言,林先生奏云:乞燒木炭一千斤為火洞,表裹通紅,臣乞與二人同入試驗。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隨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諸人伏地哀嗚,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納皇太子冊贖罪。奉聖旨免罪,惟道堅二人系中國人,不應罔上,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誤蒙聖恩,若更改僧徒,必招眾怨,乞依舊布衣還鄉。聖旨不允,不得再有陳請。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錄,崇大道,贊忠賢。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權;童貫國之賊,付之以兵衛。國事不修,奢華太甚。彗星所臨,陛下不能積行以禳之;太乙離宮,陛下不能遷都以避之。人心則天之舍。皇天雖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應天心。斗璽一。大數不可逃,豈知有過期之歷。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里,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綱推背圖詩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冬,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先生聞之,大笑,呼諸弟子並監宮官吏曰: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檐,自去年用千字文字號封鎖,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帝賜宮溫州《東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於國壇,大赦天下,放林靈素歸山。先生頃在京時,雖宰執親王不與交談,亦不接見賓客,惟虛靜天師至,即開門對話終日終宵。此外則東西皇城使張如晦者,舊在通真宮,出則同行,坐則同席。宗師法教,獨張一人得其妙也。既還鄉,則同居永嘉。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攜表見太守,乞為進。及別州官親族鄰里,曰:塵世不可久戀,況大禍將及,即當辭去。至十五日既望,命如晦曰:吾法門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盡付與汝,世代只傳一人,無致輕泄。並七寶素珠一串,如主上來取,即便分付。汝將來當為朝廷全節大忠,今.則別去,他時神霄再會,言訖,索紙筆書頌云:四十五歲勞生,浮名滿世崢嶸。只記神霄舊路,中秋月上三更。書訖,上香一灶,時正三更,月朗風清。忽有霹靂一聲,先生坐化而去。先自指墳於郭外,遺囑張公與諸弟子:可於正穴下更開深五尺,見龜蛇即遂下棺,見五色氣出,不候蓋土,急走百步。弟子依其言,果見山崩石裂,不知所在。帝聞之,驚嘆嗚噎,御製祭文勁:嗚呼,生者假有,死者返真。志道者為洞達之士,一辰死者非悟解之倫。倏爾而來,洞然而去。去住不以形骸為己累,存亡不以顯榮為足珍,乃超生死之道,達幻化之理,惟仙卿之能乎。嗚呼,仙卿之生非生也。天將假乎佐天行化,助國濟民。仙卿之死非死也,復歸乎天,大道成行,群迷已覺,故神凝粹乎天真,屍解托乎世數。乘雲氣,騎日月,游蓬瀛之巔乎,步紫虛之玉墀乎,不可得而測之者也。今仰守臣執人問之世禮,致祭柩前,若精爽不昧,飲此寵嘉尚饗。勸:侍宸林公羽化,仰守臣聞丘粵如法致祭,仰侍從官吏卜地安座。將囊中金器出賣,作黃錄大醮一月日,欠錢將省庫錢支用。錄奏呈,不得觀望滅裂,當別差官審察,以稱朕旨,始終待遇之意,劫封九十五字尊號寶誥,勸賜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極西台仙卿、雷霆玉樞元明普化天師、洞明文逸契元應真傳道輔教宗師、金門羽客、沖和殿侍宸行特進太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魯國郡開國公,食邑八千一百戶,實封三千戶,賜紫玉方符通真達靈元妙護國先生林靈素。靖康元年,淵聖皇帝即位,果元取七寶素珠,次遣使監溫州郡守巡尉伐墓,三日不知去處,但見亂石縱橫,黑風大雨,雷電火光,霹靂震地,人面不能相睹,異獸巨蛇交出。護衛乃實錄其事,具奏。淵聖聞之,大驚,再遣使賜御香至溫州,委守臣修設大醮,奉安謝罪勁.,封通真達靈真人。仍下詔令彩繪真容,立祠於天慶觀,迨今存焉本傳始以翰林學士耿延禧作華飾文章,引證故事,旨趣淵探,非博學士夫莫能曉識。仆今將事實作常言,切欲奉道士俗鹹知先生之仙邊。仆初未任,居西洛,遇先生以文字一冊實封,見及,曰:後當相中興,若遇春頭木會之賊,可以致仕,開吾冊,依法行之,可脫大難,即悟長生。不然,則潮陽相遇於古驛中,此時之悔晚矣。初不以為然,亦不記先生所教文字,因奏檢事,果春頭木會之賊被罪海島,道過潮陽驛中,方抵驛亭,見一少年秀衣紅顏,逕入驛中,熟視之,即先生也。笑問曰:前言不謬乎?始知先生是真神仙也。於是重編本傳,以示後人。前尚書左僕射趙鼎謹記。
中國道教人物
中國道教在一千八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傑出道士和道教學者。他們有的是道派的創立者;有的從事道教方術(包括醫藥、養生、煉丹及其他)的研究;有的則致力於道教教理的闡述;有的還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們名著道教史冊,成為道教史上的中堅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