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
製法
把羊肉切成小塊,土豆、胡蘿蔔切成菱角形狀。炒勺放植物油,旺火燒至油見煙時,放入羊肉塊,約炒5分鐘,肉變成金黃色時撈出,再把土豆、胡蘿蔔塊放入炒勺內,炸至金黃色時撈出。倒去余油,把炒鍋放在微火上,倒入炒好的羊肉塊,加入清水,放入醬油、蔥、姜、蒜、花椒、八角茴香、料酒、白糖,煨至肉爛,再放入炸過的土豆、胡蘿蔔塊,一起煨5分鐘,倒入湯盤即成。
功效
溫腎助陽。
用法
佐餐食用。
羊肉
【來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
【動物形態】①山羊(陶弘景)
體長1~1.2米。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皆有角1對,雄性的角特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後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顎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下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或黑白相雜等多種。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性活潑,喜登高。好採食短草、灌木和樹葉等。多秋、冬交配,懷孕期140~156天,每胎產1~4頭。
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
②綿羊(《綱目》)
體軀豐滿而較寬。頭短。雄者角大,彎曲呈螺鏇狀。母羊無角或細小。唇薄而靈活。四肢強健。尾型不一,有瘦長尾、脂尾、短尾、肥尾之分。全體被毛綿密,毛長,柔軟而捲曲,多白色。為飼養家畜之一,品種頗多。膽怯,合群性強。多在秋、冬交配,懷孕期145~152天,每胎產1~5頭。
分布廣,幾遍全國,以西北和北部為多。
以上兩種羊的皮(羊皮)、骨(羊骨)、髓(羊髓)、血(羊血),腦(羊腦)、角(羖羊角)、甲狀腺體(羊靨)、蹄肉(羊蹄肉),心(羊心)、肝(羊肝)、肺(羊肺)、腎(羊腎)、胰(羊胰),胃(羊肚)、膀胱(羊脬)、睪丸(羊外腎)、膽(羊膽)、脂肪(羊脂)、乳(羊乳)、胎獸(羊胎),以及山羊的須(羊須)、山羊的膽囊結石(羊黃)、山羊胃中的草結(羊胲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因羊的種類、年齡、營養狀況、體軀部位等等而有差異。以瘦肉為例,含水分68%,蛋白質17.3%,脂肪13.6%,欲水化物0.5%,灰分1%,鈣15毫克%,磷168毫克%,鐵3毫克%。此外,尚含硫胺素0.07毫克%、核黃素0.13毫克%、尼克酸4.9毫克%,膽甾醇70毫克%。
【性味】甘,溫。
①《別錄》:"味甘,太熱,無毒。"
②《千金·食治》:"頭肉:平。"
③孟詵:"溫。"
④《綱目》:"頭肉: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腎經。
①《本草匯言》:"入手、足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用主治】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產後虛冷,腹疼,寒疝,中虛反胃。
①《別錄》:"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②《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產婦。""頭肉: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肥健。""頭肉:治骨蒸,腦熱,頭眩,明目。"
④《日用本草》:"治腰膝羸弱,壯筋骨,厚腸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
【宜忌】凡外感時邪或內有宿熱者忌服。
①《金匱要略》:"有宿熱者不可食之。"
②《本草經集注》:"有半夏、菖蒲勿食羊肉。"
③《千金·食治》:"暴下後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
④《醫學入門》:"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
【選方】①益腎氣,強陽道:白羊肉半斤。去脂膜,切,作生,以蒜韭食之,三日一度。(《食醫心鏡》)②治五勞七傷虛冷:肥羊肉一腿。密蓋煮爛,食湯及肉。(《綱目》)
③治產後腹中疞痛及腹中寒疝,虛勞不足: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生薑羊肉湯)
④治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韭空腹任意多少食之。(孟詵《必效方》)
⑤治虛寒瘧疾: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三陰瘧及久瘧:羊肉、甲魚。寒多倍羊肉,熱多倍甲魚,加糖、鹽燉,服一小碗。(《浙江中醫雜誌》(1):1959)
⑦治胃寒下痢:羊肉一片,莨菪子末一兩。和,以綿裹納下部。(《外台》)
⑧治崩中去血,積時不止:肥羊肉三斤,乾薑、當歸各三兩,生地黃二升。上四味細叨,以水二斗,煮羊肉,取一斗三升,下地黃汁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尤宜羸瘦人服之。(《千金方》)
胡蘿蔔
【異名】黃蘿蔔(《本草求原》),胡蘆菔、紅蘆菔(《隨息居飲食譜》),丁香蘿蔔(《現代實用中藥》),金筍(《廣州植物志》),紅蘿蔔(《嶺南草藥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
【植物形態】胡蘿蔔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多少被刺毛。根粗壯,肉質,紅色或黃色。莖直立,高60~90厘米,多分枝。葉具長柄,為2~3回羽狀複葉,裂片狹披針形或近線形;葉柄基部擴大。花小,白色或淡黃色,為復傘形花序,生於長枝的頂端;總苞片葉狀,細深裂;小傘形花序多數,球形,其外緣的花有較大而相等的花瓣。果矩圓形,長約3毫米,多少背向壓扁,沿脊棱上有刺。花期4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果實(胡蘿蔔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冬季採挖根部,除去莖葉、鬚根,洗淨。
【化學成分】根含α-,β-,γ-和ε-胡蘿蔔素、番茄烴、六氫番茄烴等多種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1(0.1毫克%)、B2(0.3毫克%)和花色素。還含糖3~15%,脂肪油0.1~0.7%,揮髮油0.014%,傘形花內酯等。根中揮髮油的含量隨生長而減少,胡蘿蔔素含量則隨生長而增多。揮髮油中含α-蒎烯、莰烯、月桂烯、α-水芹烯、甜沒藥烯等。尚含咖啡酸、綠原酸、沒食子酸、對羥基苯甲酸。胡蘿蔔經冷藏後常產生苦味成分,經分離證明是3-甲基-6-甲氧基-8-羥基-3,4-二氫異香豆精。胡蘿蔔中還含一種能降低血糖的成分,可以用石油醚從乾胡蘿蔔中提出。葉含多量胡蘿蔔素,可作為製取胡蘿蔔素的原料。葉中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0.01%。地上部分尚含胡蘿蔔鹼和吡咯烷
花含花色素、槲皮素和山奈酚。
【藥理作用】乾胡蘿蔔石油醚提取部分,分離出的無定形黃色成分,溶於杏仁油,注射於人、兔、狗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性味】甘,平。
①《日用本草》:"味甘辛,無毒。"
②《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生微辛苦,熟則純甘。"
【歸經】入肺、脾經。
①《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健脾,化滯。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
①《日用本草》:"寬中下氣,散胃中邪滯。"
②《綱目》:"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
③《醫林纂要》:"潤腎命,壯元陽,暖下部,除寒濕。"
④《嶺南採藥錄》:"凡出麻痘,始終以此煎水飲,能消熱解毒,鮮用及曬乾用均可。"
⑤《現代實用中藥》:"治久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生食或搗汁。外用:搗汁塗。
【選方】①治麻疹:紅蘿蔔四兩,芫荽三兩,荸薺二兩。加多量水熬成二碗,為一日服量。
②治水痘:紅蘿蔔四兩,風栗三兩,芫荽三兩,荸薺二兩。煎服。
③治百日咳:紅蘿蔔四兩,紅棗十二枚連核。以水三碗,煎成一碗,隨意分服。連服十餘次。(選方出《嶺南草藥志》)
【名家論述】①《本草求真》:"胡蘿蔔,因味辛則散,味甘則和,質重則降。故能寬中下氣,而使腸胃之邪,與之俱去也。但書又言補中健食,非是中虛得此則補,中虛不食得此則健,實因邪去而中受其補益之謂耳。"
②《醫林纂要》:"胡蘿蔔,甘補辛潤,故壯陽暖下,功用似蛇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