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詠勝,男,出生於1954年,四川自貢人。曾當過農民、教師、公務員、記者,也曾下海經商創辦過實業公司。現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西部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員,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特約編導。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電視唐詩三百首》(與劉錦源合著)、《東方維納斯》、《小我中的大我》、《黑太陽》(詩選)、《還原牟其中’1995》、《狗眼看人世》、《東方維納斯第二部》等。寫作30餘年間,創作文字達300多萬字,涉及詩歌、散文、小說、隨筆、文學評論等體裁,系世界筆會獨立中文筆會會員。
個人經歷
艱辛
李詠勝與別的成功者一樣,有著說不完的艱辛。借用他自己的一句話說,“我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幾十年奮鬥的結果。不是說我有多聰明,只能說明我一直在努力,從未停下。當然,也缺不了自貢水土的養育與所有朋友、同事的鼓勵與支持。”看來,李詠勝還沒有“忘本”。
李詠勝回憶,創作《電視唐詩三百首》的四年里,他與合著者劉錦源為了從上萬首唐詩中精選出劇本所要收錄的有限的詩歌,兩人幾乎從未停過地奔波於成都、重慶、北京等國內諸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及全國各重點大學的圖書館之間。
他記得有些刻骨銘心的一次,僅僅為了給劇本封面配上一幅恰到好處的圖片,竟折騰得他在北京、蘭州、成都及重慶跑了幾個來回。現代書畫家的作品很多,但真正能讓人遠遠就嗅到唐詩的氣味,並體現出濃厚的藝術氣息的卻不是隨處可見,而且用得不好還會惹上著作權糾紛;於是就決心用古代的,他找遍北京許多書店都不滿意,回到成都西南書城竟找了整整一天才找到了現在的封面。
堅守
李永生說“堅守從未遠離本行 ”。
李詠勝出生於農村,但他骨子裡天生就是喜歡文字。於是,他經歷了許多人經歷過的“跳出農門”的坎坷與曲折,並先後做過教師、公務員及自貢廣播電視報副總編輯,也曾下海經商,創辦自己的公司,但最終他還是回歸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本色上——創作。
李詠勝認為,雖然自己曾經與大多數人一樣,一路走來從事過多種職業。“如果非得說與許多人的頻繁跳槽、轉行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我所從事的工作都無一例外地與文字有很大關係,從未遠離自己的本行。”
印象
李永勝給人的印象是從“酒鬼”到“奇人” 。
說起李詠勝,大凡認識他的人幾乎對他都曾有過一個大致的印象:“酒鬼”、“半顛半狂的怪物”,或者“整天瘋言瘋語的李瘋子”。在其真正的文壇摯友眼裡,李詠勝是個有著學養與才華能寫“奇書”的“奇人”。正如巴蜀鬼才魏明倫所說,李詠勝是一位能用佯狂姿態、逆向思維,對人性、倫理、文藝、哲學乃至政治等社會意識形態作出獨特說明的文壇“新人”。
未來
李永勝說他的未來是要將創作進行到底。
一個記者在採訪的近3個小時中感覺到眼前一直充滿著許多光環,但並不是因為李詠勝本人有多么的光鮮照人,而是在桌上擺滿了一摞摞證書讓記者心裡著實有些沉甸甸。有來自國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圖書收藏通知,有國家出版局頒發的著作權證……讓人眼花繚亂,令人佩服。
“目前我的《東方維納斯》與《小我中的大我》等已經被全國多所重點大學圖書館收藏,同時也有許多高校給我發出了任教邀請函。但是我不想涉足太多,我只想用自己的筆和潛在力量進行文學創作,為文壇尤其是自貢文壇作出一點自己的貢獻。”說到這裡,李詠勝開始流露出些許的沉重,“都說自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十分深厚,但文化需要後人來傳承,自貢也需要打造文化這一品牌立市。雖然以前本地大鹽商王余照的孫輩王余杞早年曾寫過完整反映自貢井鹽文化的《自流井》,李宗吾的《厚黑學》也值得我們驕傲和引以為榮,但是,目前自貢文壇有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創傷,那就是一些文化人自視甚高、自我封閉甚至相互詆毀,這就很難再創作出有特色有成就的新作品來。我不敢說自己是最好的文化傳承者,但是我將一如既往創作下去,力爭寫出更多的為人們所喜愛的作品來,為今天這個浮躁而又充滿希望的時代解碼。”
川籍作家
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當代文壇》雜誌社承辦的“2010中國當代文學論壇——新世紀文學創作與理論發展學術研討暨《當代文壇》學術年會”在成都召開,評論家就“如何打造文學川軍”與四川作家對話。現在我們就來盤點“文學川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