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1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有,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
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成品目錄
•五言古詩
賊退示官吏·並序(元結)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渭川田家(王維)
西施詠(王維)
送別(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王維)
青溪(王維)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岑參)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月下獨酌(李白)
春思(李白)
夢李白·其一(杜甫)
夢李白·其二(杜甫)
望岳(杜甫)
贈衛八處士(杜甫)
佳人(杜甫)
秋登蘭山寄張五(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
尋西山隱者不遇(邱為)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
溪居(柳宗元)
送楊氏女(韋應物)
長安遇馮著(韋應物)
夕次盱眙縣(韋應物)
東郊(韋應物)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韋應物)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韋應物)
宿王昌齡隱居(常建)
感遇·孤鴻海上來(張九齡)
感遇·蘭葉春葳蕤(張九齡)
感遇·幽人歸獨臥(張九齡)
感遇·江南有丹桔(張九齡)
春泛若耶溪(綦毋潛)
•七言古詩
石魚湖上醉歌·並序(元結)
長恨歌(白居易)
琵琶行·並序(白居易)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李白)
韓碑(李商隱)
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李頎)
聽安萬善吹篳篥歌(李頎)
古意(李頎)
送陳章甫(李頎)
琴歌(李頎)
古柏行(杜甫)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杜甫)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杜甫)
寄韓諫議(杜甫)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漁翁(柳宗元)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石鼓歌(韓愈)
山石(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韓愈)
•樂府詩
涼州詞(王之渙)
出塞(王昌齡)
塞上曲·蟬鳴空桑林(王昌齡)
塞下曲·飲馬渡秋水(王昌齡)
長信怨(王昌齡)
渭城曲(王維)
秋夜曲(王維)
洛陽女兒行(王維)
老將行(王維)
桃源行(王維)
雲想衣裳花想容(李白)
清平調·一枝紅艷露凝香(李白)
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李白)
行路難(李白)
行路難·大道如青天(李白)
行路難·有耳莫洗潁川水(李白)
將進酒(李白)
玉階怨(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李白)
長相思·摧心肝(李白)
長干行(李白)
蜀道難(李白)
子夜吳歌·春歌(李白)
子夜吳歌·夏歌(李白)
子夜吳歌·秋歌(李白)
子夜吳歌·冬歌(李白)
關山月(李白)
江南曲(李益)
古從軍行(李頎)
哀王孫(杜甫)
兵車行(杜甫)
麗人行(杜甫)
哀江頭(杜甫)
金縷衣(佚名)
獨不見(沈佺期)
烈女操(孟郊)
遊子吟(孟郊)
燕歌行·並序(高適)
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崔顥)
長干行·家臨九江水(崔顥)
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盧綸)
塞下曲·林暗草驚風(盧綸)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盧綸)
塞下曲·野幕敞瓊筵(盧綸)
•五言絕句
行宮(元稹)
登鸛雀樓(王之渙)
新嫁娘詞(王建)
相思(王維)
雜詩(王維)
鹿柴(王維)
竹里館(王維)
山中送別(王維)
問劉十九(白居易)
哥舒歌(西鄙人)
靜夜思(李白)
怨情(李白)
登樂遊原(李商隱)
聽箏(李端)
渡漢江(李頻)
八陣圖(杜甫)
宿建德江(孟浩然)
春曉(孟浩然)
春怨(金昌緒)
江雪(柳宗元)
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
終南望余雪(祖詠)
宮詞(張祜)
尋隱者不遇(賈島)
送崔九(裴迪)
送靈澈(劉長卿)
聽彈琴(劉長卿)
送上人(劉長卿)
玉台體(權德輿)
•七言絕句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閨怨(王昌齡)
春宮曲(王昌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涼州詞(王翰)
後宮詞(白居易)
宮中詞(朱慶餘)
近試上張水部(朱慶餘)
逢入京使(岑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早發白帝城(李白)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賈生(李商隱)
隋宮(李商隱)
瑤池(李商隱)
嫦娥(李商隱)
夜雨寄北(李商隱)
寄令狐郎中(李商隱)
為有(李商隱)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贈別二首·其一(杜牧)
贈別二首·其二(杜牧)
金谷園(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
遣懷(杜牧)
秋夕(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征人怨(柳中庸)
金陵圖(韋莊)
滁州西澗(韋應物)
桃花溪(張旭)
寄人(張泌)
題金陵渡(張祜)
贈內人(張祜)
集靈台二首·其一(張祜)
集靈台二首·其二(張祜)
楓橋夜泊(張繼)
隴西行(陳陶)
雜詩(佚名)
回鄉偶書(賀知章)
瑤瑟怨(溫庭筠)
月夜(劉方平)
春怨(劉方平)
烏衣巷(劉禹錫)
春詞(劉禹錫)
馬嵬坡(鄭畋)
寒食(韓翃)
已涼(韓偓)
宮詞(顧況)
•五言律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梓州李使君(王維)
漢江臨眺(王維)
終南別業(王維)
終南山(王維)
酬張少府(王維)
過香積寺(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
歸嵩山作(王維)
次北固山下(王灣)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
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寄左省杜拾遺(岑參)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贈孟浩然(李白)
渡荊門送別(李白)
送友人(李白)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涼思(李商隱)
北青蘿(李商隱)
蟬(李商隱)
風雨(李商隱)
落花(李商隱)
登岳陽樓(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
別房太尉墓(杜甫)
旅夜書懷(杜甫)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杜甫)
月夜憶舍弟(杜甫)
天末懷李白(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春宿左省(杜甫)
旅宿(杜牧)
春宮怨(杜荀鶴)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杜審言)
雜詩(沈佺期)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孟浩然)
留別王維(孟浩然)
早寒有懷(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孟浩然)
過故人莊(孟浩然)
秦中寄遠上人(孟浩然)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章台夜思(韋莊)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韋應物)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
灞上秋居(馬戴)
楚江懷古(馬戴)
除夜有懷(崔塗)
孤雁(崔塗)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
望月懷遠(張九齡)
書邊事(張喬)
沒蕃故人(張籍)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許渾)
早秋(許渾)
送人東遊(溫庭筠)
尋陸鴻漸不遇(僧皎然)
尋南溪常道士(劉長卿)
新年作(劉長卿)
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劉長卿)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遊(劉長卿)
蜀先主廟(劉禹錫)
闕題(劉昚虛)
送李端(盧綸)
送僧歸日本(錢起)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
在獄詠蟬(駱賓王)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戴叔倫)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韓翃)
•七言律詩
遣悲懷三首·其一(元稹)
遣悲懷三首·其二(元稹)
遣悲懷三首·其三(元稹)
贈郭給事(王維)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王維)
望月有感(白居易)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岑參)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無題·重幃深下莫愁堂(李商隱)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李商隱)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李商隱)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李商隱)
春雨(李商隱)
籌筆驛(李商隱)
錦瑟(李商隱)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李商隱)
隋宮(李商隱)
送魏萬之京(李頎)
詠懷古蹟·其一(杜甫)
詠懷古蹟·其二(杜甫)
詠懷古蹟·其三(杜甫)
詠懷古蹟·其四(杜甫)
詠懷古蹟·其五(杜甫)
宿府(杜甫)
閣夜(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登高(杜甫)
登樓(杜甫)
蜀相(杜甫)
客至(杜甫)
野望(杜甫)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
春思(皇甫冉)
寄李儋元錫(韋應物)
望薊門(祖詠)
貧女(秦韜玉)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高適)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崔曙)
黃鶴樓(崔顥)
行經華陰(崔顥)
利州南渡(溫庭筠)
蘇武廟(溫庭筠)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劉長卿)
長沙過賈誼宅(劉長卿)
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劉長卿)
西塞山懷古(劉禹錫)
晚次鄂州(盧綸)
贈闕下裴舍人(錢起)
宮詞(薛逢)
同題仙遊觀(韓翃)
創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傳的唐詩選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種,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和版本的唐詩選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簡去繁的原則,從中選取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名篇,輯錄而成《唐詩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祖籍安徽休寧。他自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順天舉人,授景山官學教習,出任上元縣教諭。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知縣。後遭人讒陷罷官,平復後任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兩次主持鄉試,推掖名士。他為官清廉如水,愛民如子,又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編選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他們的選詩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誦,以體裁為經,以時間為緯。《唐詩三百首》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書的題目有的說脫胎於民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的說取自“詩三百”,說法各不相同。 《唐詩三百首》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流傳最廣的詩詞選集。
後世影響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巔峰時期的那個黃金時代令人神往。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成為中國傳統文學堅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題材寬泛,眾體兼備,格調高雅,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奇蹟。唐詩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歷朝歷代的文人視唐詩為圭臬,奉唐人為典範。公元7世紀,孫季良開始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餘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眾多選本中以《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風行海內,老幼皆宜,雅俗共賞,成為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選本之一。《唐詩三百首》以成功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的精美詩歌打動著讀者,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了解中國文化的模範讀本,對中國詩歌選編學、中國人的心理構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可見《唐詩三百首》影響之大。
流行注本
《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注釋本流行,如清章燮的《唐詩三百首註疏》,清李盤的《注釋唐詩三百首》等,其中以陳婉俊的《唐詩三百首補註》較為簡明。
在古代的唐詩選本中,清人孫洙的《唐詩三百首》最為流行。今人喻守真有《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版,對藝術特色的講解甚為詳切。今人唐詩選本較多,茲介紹兩種:一是葛兆光《唐詩卷》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收唐詩282首,凡七十八家,選詩頗具眼量,小傳、注釋新見迭出,自成一家;一是馬茂元《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選詩500餘首,按體例排列,注釋簡明,分析詳備。
詩集詩人列表
白居易、岑參、常建、陳陶、陳子昂、崔顥、崔曙、崔塗、戴叔倫、杜甫、杜牧、杜審言、杜荀鶴、高適、顧況、韓翃、韓偓、韓愈、賀知章、皇甫冉、賈島、金昌緒、李白、李端、李頻、李頎、李商隱、李益、劉長卿、劉方平、劉昚虛、劉禹錫、柳中庸、柳宗元、盧綸、駱賓王、馬戴、孟浩然、孟郊、裴迪、綦毋潛、錢起、秦韜玉、丘為、權德輿、僧皎然、沈佺期、司空曙、宋之問、李隆基(唐玄宗)、王勃、王昌齡、王翰、王建、王灣、王維、王之渙、韋應物、韋莊、溫庭筠、無名氏、西鄙人、許渾、薛逢、元結、佚名、元稹、張祜、張籍、張繼、張九齡、張泌、張喬、張旭、鄭畋、朱慶餘、祖詠
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