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天曆元年)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父為朱世珍,小名朱五四,母為陳氏。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裡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
反元鬥爭
加入義軍
元朝末年腐敗,壓榨百姓,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北人之所以地位還稍微高一點,僅僅因為他們被殺得剩下不多了。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寺里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回響,形成了滔天大勢。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回響。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成長之路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了。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征,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封建皇朝。
統一江南
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殲滅方國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太祖高皇帝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韓林兒至應天,途中在瓜步渡長江時,韓林兒所乘船隻沉沒,韓遇難。後世多認為此乃朱元璋授意。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太祖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書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憂勞而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
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南麓玩珠峰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建設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謚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清理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於是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廢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一人之手。
在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國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
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就是死於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家當和尚。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後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
後來他登基皇位不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係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朱元璋敢於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大膽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採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後,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後,又查出戶部侍郎(相當今天的副部長)郭桓和各司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伙,採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倖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處理的人就更多了。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並導致一家20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並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
洪武十八年,工部許多官員借建設宮廷之機,採取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剋扣工匠銀兩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並且帶出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徵兵之機當作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23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斷頭台。
洪武十九年,禮部侍郎章祥,夥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督部門也被腐敗了。
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後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家許多錢物,還誘姦良家民女。後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一一做了處理。
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夥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被斬。
第三,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卷宗時突發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採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的連連嘆氣。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藉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沒有根除。他晚年只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集權統治
由於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力量比較強大,到了明朝中後期則文官的力量變的強大起來。朱元璋利用特務機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遍布朝野,暗中監視。有一次,學士宋濂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沒有,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實回答。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著名儒士錢宰被征參編《孟子節文》,一日散朝回家,隨口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日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結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問錢宰:“昨天的詩不錯,不過朕沒有‘嫌’遲,改作‘憂’字,如何?”錢宰一聽,嚇得忙磕頭請罪。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裡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工部尚書薛祿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的。
在地方上,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定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規定以八股文作為取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為題,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必須依照古人的思想。這種考試的內容比較僵化,限制了人們的思想。
同時,對於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識分子,朱元璋則想盡辦法加以鎮壓 。他出生貧寒,並且早年做過和尚,所以十分忌諱“光”、“禿”等字眼,就連“僧”也不喜歡,甚至連和“僧”讀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樣厭惡;他曾參加過紅巾軍,因此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有好多人因此送命,如浙江府學林元亮替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其中有“作則帝憲”一語,杭州府學徐一夔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便硬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是罵他做過和尚。據說,有一年元旦夜裡,朱元璋外出,發現一則燈謎:上畫了一個女人,手裡抱著一個西瓜,坐在馬背上,其中馬蹄畫得特別大。對此,朱元璋大怒,認為這是暗諷馬皇后是個大腳,於是即命查緝,將作燈謎的人杖責至死。
文字獄從1384年一直延續到1396年,長達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筆的局面,以致文官們不得不請求設計出一種標準的文牘的措辭,以免犯忌。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當了皇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保皇制度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大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聽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聽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死。
由於整日忙於國政,朱元璋50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好幻想,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藉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並規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長久。
任用官吏
朱元璋時期任用的官員 | |||
---|---|---|---|
宰相 | |||
李善長,(鳳陽府定遠縣人) | 胡惟庸(鳳陽府定遠縣人) | ||
功臣 | |||
封公爵 | 封侯爵 | 封伯爵 | 其他 |
徐達,常茂,鄧愈,馮勝,李文忠,李善長,湯和 | 藍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興,郭英,丁德興,馮國,用,耿再成,胡大海,廖永安 | 孟善、劉伯溫、耿炳文、陸仲亨、唐勝宗、周德興、華雲龍、鄭遇春、陳桓、謝成李新、費聚、俞通源 | 文豫章、何文輝、花茂、繆大亨、武德、寧正、王銘、葉旺、袁興、袁義、鄭用、劉成、郭雲 |
參謀 | |||
朱升,葉琛,葉兌,章溢 |
在位年號
洪武:1368年—1398年,共使用31年。
洪武 | 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
公元 | 1368年 | 1369年 | 1370年 | 1371年 | 1372年 | 1373年 | 1374年 | 1375年 | 1376年 | 1377年 |
乾支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洪武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16年 | 17年 | 18年 | 19年 | 20年 |
公元 | 1378年 | 1379年 | 1380年 | 1381年 | 1382年 | 1383年 | 1384年 | 1385年 | 1386年 | 1387年 |
乾支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洪武 | 21年 | 22年 | 23年 | 24年 | 25年 | 26年 | 27年 | 28年 | 29年 | 30年 |
公元 | 1388年 | 1389年 | 1390年 | 1391年 | 1392年 | 1393年 | 1394年 | 1395年 | 1396年 | 1397年 |
乾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洪武 | 31年 | |||||||||
公元 | 1398年 | |||||||||
乾支 | 戊寅 |
軍事
軍事建制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北伐殘元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八次軍事行動。
明太祖北伐
次數 | 時間 |
---|---|
明北伐滅元之戰 | 1367年—1369年 |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 1370年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1372年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1380年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1381年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1387年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1387年—1388年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1390年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1396年 |
外交
朱元璋登基之初曾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面對日本的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終並未真正出兵,在留給接班人的丹書鐵券中,朱元璋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
經濟
與民休息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明朝建立伊始,中華大地經過近二十年戰亂的破壞,一片凋敝。對此情形,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不久,外地州縣官來朝見,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現在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他即位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按慣例,朱元璋使用的車輿、器具等物,應該用黃金裝飾,朱元璋下令全部以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成績卓然。朱元璋出身農民,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移民政策
大明建國之初,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黃河、淮河、運河連連泛濫,中原、江南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洪武八年,洪水暴發,淹了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數省,洪水衝垮海堤,海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稅收--鹽場也一併沖毀。中原大地赤野千里 ,人跡罕見。正所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為此,朱元障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展生產。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畫的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眾。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曠古絕今。自古就有民諺:“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武移民不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間,而且移民與當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習俗上經過長期的交融交換,地域文明必然會相互照應,培育出新的文明種子,為大明帝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奠定了基礎,為漢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化
教育改革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鑑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除了政府官員要大力抓教育以外,朱元璋還要求直接擔任教育工作的各級“教師”必須負起責任。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吳顒為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的生源一部分是公侯、功臣子弟,一部分是從全國範圍內選拔出來的有才華的人,因此,對這些人的管理有很大的難度。朱元璋對吳顒說,要搞好教育必須師道嚴而後模範正,師道不立則教化不行,天下學校就無從效仿。意思就是要大膽管理、嚴格教育。(同上,卷144)然而吳老先生卻沒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辦事,任祭酒不到一年,因為治紀不嚴,放縱不愛學習的武臣子弟,朱元璋就把他罷免了。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不同級別的教師)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藉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屬山西)學正吳從權、山陰(今紹興)教諭張恆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舉了宋朝儒士胡瑗的故事,並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呢?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
其實,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顯然,對待“高級教師”(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
緊抓教育
朱元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後,他就採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 稱為“八股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鑑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朱元璋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么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
社會
朱元璋保持著樸素的農民道德,對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別的尊重。他頒布《存恤高年詔》,規定“所在有司精審耆民……年八十、九十,鄰里稱善者,備其年甲、行實,具狀來聞。貧無產業,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歲加賜帛一匹、絮十斤;其田業僅足自贍者,所給酒、肉、絮、帛如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關部門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為了讓居家養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也就是說,為了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家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對於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範不幸成為孤老,那么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標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各地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之中。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家法族規的代表作,其中規定,每逢朔望,家長率領眾人參謁祠堂後要派人擊鼓,同時族中子弟大聲說:“聽!聽!聽!凡為子者,必孝其親。”以示對全族的訓誡。族規規定:“男女年六十者,禮宜益膳。舊管盡心奉養,務在合宜。違者罰之。”“諸婦主饋,十日一輪,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謂“舊管”是家族中負責婚喪嫁娶以及飲食的人員。也就是說,60歲以上的族人,應得到盡心侍養,餐飲方面應更加精良,還應免除老年婦女的廚房工作。
抑制商人
為了貶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種種刁難和限制。
陵寢墓地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建設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
他將自己的陵墓修在了鐘山南麓,稱為孝陵。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里,規模宏偉。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駕崩,葬於孝陵,諡號“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孝陵是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巍峨峻秀,從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的詩句,所以有“虎踞龍盤”之說。玩珠峰下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選中這裡為陵址。
孝陵規模宏大,建築突出了獻殿,以示推崇皇權,企圖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陵園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是陵寢威嚴的標誌,陵前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像生十二對,有石獅子、石獬豸、石駱駝、石麒麟、石向和石馬各兩對,相立對峙,造型生動,比唐宋帝陵的石雕體態顯得更為壯觀。其中石象和石駱駝最為高大,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作。陵前還有四對石翁仲,體態高大,身手不及腰。它們和石獸一起威然列隊,長達一公里,象徵著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有"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的詩句。
孝陵的神道,由石望柱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小山,名曰“孫陵崗”。神道轉彎,這在帝王陵寢中是不多見的。明孝陵的神道之所以饒過孫陵崗,是因為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根據史籍記載,修陵時,有人曾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未準,說:“孫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這樣,神道只好繞行而過。
孝陵在清軍入關的時候被毀掉了,只留下台墓和柱墓。
功績過錯
功績
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後,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國設定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錦衣衛),提刑按審使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這三個部門合稱“三司”,統屬中央省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謀反案,對中央機構進一步改革,革除中書省和廢除丞相一職,由六部分理政務,聽命於皇帝,在政治上增強中央集權。同時朱元璋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於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禦,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後世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採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大明律》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弔膽,不敢再犯法。他還採用挑斷腳筋、剁手指、砍腳、斷手、鉤腸、割生殖器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設立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並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且不經法務部門,以此朱元璋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如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安微風陽屯田者,即至萬餘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徵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
在經濟上,朱元璋採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洪武二十六年的統計數字,明初全國戶數增長近10倍,耕地面積擴大4倍,農業、工業、手工業都有較快發展,明初的15年中,新墾田數共達1.8億多萬畝,占當時全國可耕地的一半。
在軍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在全國設立衛所制度,將軍權也集中於上。
在司法上,朱元璋了設立大理寺,都審院,刑部,合稱三法司,主管刑獄之事。通過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權於一身,有利於明初政治的統一和政權的鞏固。
在水利上,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興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處;疏浚河道4100多條;開掘堰塘4.09萬多處。
過錯
朱元璋屢興大獄,大殺功臣。其中最大的兩次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寵信,因而權勢日盛,遂專權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員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逕行。凡內外諸衙門上奏章,有不利於己者,輒匿不奏聞。一時四方鑽營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莫不爭投門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狀殺了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數人。十年之後,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黨為題大開殺戒。於是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被殺。同時被殺者,又有陸仲亨等列侯多人。總計先後株連蔓延被殺者共三萬餘人。
藍玉是功勳卓著的大將,被封為涼國公,同樣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歸來,夜扣喜峰關,關吏不即開門,遂縱兵毀關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告謀反,朱元璋也將他殺了,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將幾乎在這一案中被殺光。在兩案之外,開國功臣死於非命的還有不少。明朝開國功臣僥倖得以善終者,惟有湯和、耿並文等寥寥數人。
誅殺大臣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可說是位賢君,也可稱暴君。持正面評價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而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殺戮功臣、文字獄及廷杖。
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勛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信號。後來的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
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廖曾沉船淹死小明王,為朱元璋稱帝掃清障礙。劉伯溫蹊蹺病逝。劉曾參與暗害小明王的密謀。
洪武九年(1376年),空印案發。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鏇賜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左丞相胡惟庸。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總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朱元璋還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謀反,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此時又頒布《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與他同時被殺的還有藍玉的副將,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朱元璋知悉後,賜死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可以說無一善終。這時朱元璋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朱元璋晚年嗜殺,大臣們祇要觀察皇帝當日臨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視朝,若舉帶當胸,則是日誅夷蓋寡,若按而下之,則傾朝無人色矣。”
總括而言,朱元璋誅殺功臣是鐵的事實,這也造成靖難之役時,能勤王衛主的老臣已經不多見,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等人。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還鄉,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但他的兒子朱同最後被賜自縊。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除大誅功臣外,太祖也殺文人,吳晗《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殺,而是綁起來扔到長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張宣,謫徙濠州;楊基罰作苦工;烏斯道謫役定遠;顧德輝父子在張士誠亡後,並徙濠梁,都算是十分僥倖的了。”
有個別說法稱,明太祖雖標榜復古,但有部分制度是學習元朝的,例如廷杖與責打臣下,有人稱其違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訓。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每個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後才是大臣。人民分為軍戶、匠戶、民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這與成吉思汗的十戶非常相似。從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對的,明朝則要。 相關傳說
由於出身民間,有關朱元璋之傳說眾多,如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後至皇覺寺才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時,老師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廟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師傅不在寺內,開金口對著眾尊佛像,要諸佛自行清洗乾淨,並且也要打理大殿內一切。話剛說完,諸佛便慌慌張張行動起來。
另外,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龍記亦曾以此為題材)。值得推薦的傳記有吳晗1949年出版白話文朱元璋傳等。
家族列表
家族成員
父親 | 大明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
母親 | 淳皇后陳氏 |
兄弟姊妹 | 朱興隆,南昌王。子朱文正 朱興盛,盱眙王 朱興祖,臨淮王 曹國長公主 朱佛女,下嫁李貞。子李文忠 太原長公主,下嫁王七一。 |
妻妾 | 孝慈高皇后馬氏馬秀英,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公與媼非正式名字),郭子興義女。卒於1382年,壽51歲,謚為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卒於1374年,壽32歲。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李傑,有些資料認為她是懿文太子朱標生母。 寧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 郭惠妃,郭子興親女 江貴妃 昭敬充妃胡氏 碽妃,高麗進貢的女子,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 鄭安妃 莊靖安榮惠妃崔氏 達定妃 胡順妃 任順妃,高麗人 李婕妤,高麗人 崔美人,高麗人 韓氏,高麗人 張玄妙,朱元璋令殉46妃嬪,張因寶慶公主免殉死 |
子 | 朱標,長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1392年逝,次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在明太祖死後繼位為明惠宗。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朱,三子,晉恭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李淑妃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初封燕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初封吳王(孝慈高皇后出,一說碽妃出) 朱楨,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齊王(達定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達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趙王(幼殤) 朱檀,十子,魯荒王(郭寧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獻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獻王(胡順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簡王,初封豫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肅莊王,初封漢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遼簡王,初封衛王(韓妃出) 朱㮵,十六子,慶靖王(余妃出) 朱權,十七子,寧獻王(楊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莊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樂朝廢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韓憲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簡王(趙貴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賢妃出) 朱棟,二十四子,郢靖王(劉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厲王(葛麗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未封王(幼殤) |
媳婦 | 太子朱標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達女 潭王朱梓娶於顯女; 魯王朱檀娶湯和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擴廓貼木兒氏,元王朝皇族之女)為正妃,鄧愈女為次妃 代王朱桂娶徐達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達幼女; 郢王朱棟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藍玉女 |
公主 | 臨安公主,1376年下嫁韓國公李善長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寧國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淮安總兵官),1434年卒。 崇寧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幾薨。 安慶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歐陽倫。 汝寧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陸仲亨子陸賢。 懷慶公主,母成穆貴妃孫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寧,子王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灤城侯李堅,1426年卒,子李莊。 福清公主,母安妃鄭氏,1385年下嫁鳳翔侯張龍子張麟。麟未嗣侯卒。永樂十五年(1417年)卒。 壽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穎國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東川侯胡海子胡觀(自縊死),1438年卒。 永嘉貞懿公主[9],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鎮,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麗妃韓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壽82歲。 汝陽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謝達(前府都督僉事)。 寶慶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時,年3歲),1413年下嫁趙輝(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興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慶陽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壽春王之子)女,嫁黃琛(淮安衛指揮使)。 |
個人作品
書法
神明天縱 默契書法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謂朱元璋神明天縱,默契書法。 朱元璋書法行筆自然流暢,儀態生動。風神獨具特色,如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行草第二十五》所評:“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
詩歌
朱元璋儘管出身寒微,沒有受過孔孟的詩書禮樂的教育,但他並非僅僅是一個草莽英雄,在戎馬生涯中也寫過詩詞,並有《御製文集》傳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其韻律意境自然不及李白蘇軾,但豪情壯志卻也有相當的藝術震撼力。朱元璋詩詞 | ||||
《金雞報曉》 | 《示不惹庵僧》 | 《詠菊》 | 《詠雪竹》 | 《野臥》 |
《鐘山賡吳沉韻》 | 《寶光廢塔》 | 《鐘山》 | 《賡僧韻》 | 《贈四仙》 |
《東風》 | 《新雨水》 | 《雨墜應落花賡徐瑛韻》 | 《又賡吳哲韻》 | 《又賡宋璲韻》 |
《雪詩賡曹文壽韻》 | 《又賡張翼韻》 | 《游鐘山》 | 《思老試壯》 | 《神鳳操》 |
《廬山》 | 《大祀》 | 《鐘山雲》 | 《諭臨蒸縣官》 | 《聞人嶺南郊行》 |
《詠南越》 | 《竹榦青樂釣》 | 《牧羊兒土鼓》 | 《橫秋風吹笛》 | 《滄浪翁泛海》 |
《題神樂道士》 | 《雲衲野人》 | 《鍾子煉丹》 | 《入如來禪》 | 《思親歌》 |
《倭扇行》 |
其他
《大明御製皇陵碑》
《與田興書》
人物評價
總評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民族,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政策,恢復了中華。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史書評價
《明史》“贊曰: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至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歷代評價
趙翼曾說:蓋明祖之性,實帝王,豪傑,盜賊兼而且也。
順治帝說:“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讚譽朱元璋。還說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孫中山:“嗚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靈,何以及此?”
毛澤東評價朱元璋:“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商傳評價朱元璋: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軼事典故
發配三千里
朱元璋在皇覺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負,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於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於是,朱元璋就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六甲聖燈
主題線索:(太祖)本姓朱,祝融後裔。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顏色。火神祝融,炎帝之子,有大勛於天下。聖燈(聖火)指引朱元璋來到光明之頂:擱船尖,發現“十門九不鎖,天門夜不關”---大明光天,庇佑他登上皇帝寶座,並護佑大明朝270年後回歸六甲靈山。
四菜一湯
明王朝建立時,百姓生活艱難。而功臣們,自然會盡情享樂一下,產生一些驕縱之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可是,從社會最底層上來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間的疾苦,也知道那些東西意味著什麼。一天,他下旨宴請文武群臣,為皇后祝壽。臣子們非常高興,以為又可以重溫戰爭年代那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的快樂時光呢!可是讓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個宴會有些特別——第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蘿蔔;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兩大碗青菜;最後一道是蔥花豆腐湯。朱元璋逐一大讚每道菜的好處:“蘿蔔上了街,藥店無買賣”;“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定人心”;“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喜洋洋”;“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群臣聽了,頓時恍然大悟。
朱元璋又當眾宣布:“今後眾卿請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湯’,這次皇后的壽筵即是榜樣,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五更吹號
朱元璋還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教訓和督導方式,就是安排專人於每天夜深人靜的五更時分,在譙樓上奮力吹響嘹亮的號角,隨即大聲唱道:“為君難,為臣又難,難也難。創業難,守成更難,難也難。保家難,保身又難,難也難!”天天如此,哪怕你再是豬腦子,再記不住事,也會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
史書記載
張廷玉《明史·太祖本紀》。《明實錄·太祖卷》。
夏燮《明通鑑》。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談遷《國榷》。
相關爭議
相貌之謎
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眾多,能見到的畫像主要集中於這兩類:一醜一俊。民間傳說朱元璋其醜無比,一副麻臉,下巴很長,額骨稍凸,朱元璋還因為宮廷畫師把自己畫的太真實,頓時大怒,把畫師推出去斬了。
例如。清朝乾隆年間繪製的《乾隆年制歷代帝王像真跡》,其中收錄的“明太祖真像”就是長臉醜相。
《明史》里描述他的長相時說:“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八個字說的是外貌,後八個字說的是氣質。朱元璋相貌不凡,給郭子興留下了好印象,馬上被收入軍中,還把義女馬皇后許配給他。
表箋之禍
野史傳說野史記載,朱元璋忌諱“光”、“禿”、“僧”等字眼;也不喜歡別人說“賊”、“寇”,連和賊讀音相近的“則”也厭惡。但經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缺乏一定的可信度。
朱元璋從未忌諱談及自己曾為和尚,在《大明御製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沒有隱瞞自己出家和參加起義的舊事,坦陳了這段經歷。
關於所謂的“文字獄”,不見於《明史》、《明實錄》等較正式的史書記錄,經王春瑜、陳學霖等歷史學家考證,多為不實記載,比如:
徐一夔野史記載為朱元璋所殺。但是徐一夔在“被殺”的第二年,居然還給人寫過墓志銘,事實是,他平安地活到八十多歲。據《杭府志·職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寫的《故文林郎湖廣房縣知縣齊公墓志銘》,其日期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殺徐一夔”為誤。
還有僧來復(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朱元璋,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復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訊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
歷史真相
而所謂的文字獄,其實是涉及到明初標準措辭問題。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摺過於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改善文風、提高效率。
朱元璋所設立的文體規範,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吳晗《朱元璋傳》。張宏傑《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毛佩琦《明朝頂級文臣》。
商傳《明太祖朱元璋》。
陳丹旭繪《朱元璋》(繪畫本共5冊)。
影視作品
(一)電視講座中國央視網《百家講壇》欄目,毛佩琦主講《明十七帝疑案》。
(二)電影、電視劇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1978 | 倚天屠龍記 | 程乃根 |
1978 | 臭頭小子 | 洪金寶 |
1981 | 遊俠張三豐 | 羅樂林 |
1985 | 奢香夫人 | 達奇 |
1986 | 倚天屠龍記 | 麥皓為 |
1987 | 大明群英 | 任達華 |
1992 | 劉伯溫傳奇 | 范鴻軒 |
1993 | 朱元璋 | 呂齊 |
1993 |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 姬麒麟 |
1994 | 劉伯溫傳奇之轉世英雄 | 李立群 |
1994 | 東方小故事之洪武試臣 | 丹寧軍 |
1994 | 倚天屠龍記 | 李立群 |
1996 | 龍之淚 | 金舜哲 |
1997 | 永樂大帝 | 婁際成 |
1997 | 臭頭洪武君 | 黃香蓮 |
1998 | 乞丐皇帝傳奇 | 何家勁 |
1998 | 真命天子 | 王耿豪 |
1998 | 帝王之旅 | 李立群 |
1999 | 鳳陽小子朱元璋 | 房斌 |
2001 | 倚天屠龍記 | 邱萬城 |
2002 | 大腳馬皇后 | 唐國強 |
2002 | 穿越時空的愛戀 | 孫寶光 |
2003 | 聚寶盆 | 高強 |
2003 | 倚天屠龍記 | 林津鋒 |
2004 | 名揚花鼓 | 曾江 |
2004 | 武當 | 嚴屹寬 |
2004 | 朱元璋 | 周倜(童) |
胡軍(成) | ||
2004 | 覆雨翻雲 | 高雄 |
2005 | 大明天子 | 鮑國安 |
2005 | 大明奇才 | 劉文治 |
2005 | 朱元璋除惡下陳州 | 張鐵林 |
2006 | 皇后駕到 | 孫海英 |
2006 | 傳奇皇帝朱元璋 | 陳寶國 |
2006 | 香粉傳奇 | 湯鎮業 |
2007 | 神機妙算劉伯溫 | 于震 |
2007 | 大槐樹 | 鮑國安 |
2007 | 帝師劉伯溫 | 高強 |
2008 | 飛天舞 | 公方敏 |
2009 | 倚天屠龍記 | 於博寧 |
2010 | 朱元璋傳之屯兵金西 | 王蔚鑫 |
2011 | 奢香夫人 | 高蘭村 |
2011 | 洪武大案 | 李立群 |
2011 | 洪武三十二 | 羅樂林 |
2014 | 美人如畫 | 黃海冰 |
2014 | 海賊 | 孫光業 |
2015 | 真命天子 | 張倬聞 |
2015 | 鄭道傳 | 趙光裕 |
2016 | 乞丐皇帝與大腳皇后傳奇 | 陳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