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

朱梓

朱梓,男,是朱元璋第八子,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次年被封為潭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於顯之子寧夏指揮於琥被捲入胡惟庸案,鏇即被殺。朱梓聞訊後非常緊張。朱元璋派人對他進行安慰,並召其入京,結果使朱梓更加害怕,便與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由於無子,封國被除。《明太祖實錄》和《明史》對朱梓一生的記載。明朝史臣將朱梓之死和於琥被捲入胡黨案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生拉硬扯在了一起,目的無非是掩蓋某些見不得人的事實,也恰恰反映了朱梓之死另有原因。

基本信息

簡介

潭王朱梓(1369年10月6日-1390年4月18日),明太祖第八子,母達定妃。

1370年被封為潭王。

1385年就藩長沙。為人“英敏好學”,善於文學。

1390年,王妃于氏的父親於顯及兄弟於琥受“胡惟庸案”連累而被誅殺,朱梓內心不安,太祖遣使慰諭,召他入京見面。梓大懼,與妃俱自焚死。梓無子,封國撤除。

起源世系

南宋晚期句容朱家巷人朱仲八,娶陳氏,生三子:長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明德祖朱百六。

朱梓之父朱元璋朱梓之父朱元璋

明德祖朱百六,娶胡氏,生二子:長子朱四五、次子明懿祖朱四九。

明懿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四子:長子明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明熙祖朱初一,娶王氏,生二人:長子明仁祖朱五四,後改朱世珍;次子壽春王朱五一。

明仁祖朱世珍,娶陳氏,生四子:長子南昌王朱興隆,本名朱重五;次子盱眙王朱興盛,本名朱重六;第三子臨淮王朱興祖,本名朱重七;第四子明太祖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後改朱興宗;朱世珍還生有二女:太原長公主和曹國長公主(李文忠之母)。

南昌王朱興隆生二子:長子山陽王朱聖保、次子大都督朱文正。

大都督朱文正生一子:靖江王朱守謙。

盱眙王朱興盛生一子:昭信王朱旺。

壽春王朱五一生四子:長子霍丘王朱重一、次子下蔡王朱重二、第三子安豐王朱重三、第四子蒙城王朱重四。

霍丘王朱重一生寶應王朱鐵哥。

安豐王朱重三生四子:長子六安王朱轉、次子來安王朱記、第三子都梁王朱臊、第四子英山王朱潤。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子:高皇后馬氏生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胡充妃生楚王朱楨;達定妃生齊王朱榑、潭王朱梓;郭寧妃生魯王朱檀;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胡順妃生湘王朱柏;韓妃生遼王朱植;余妃生慶王朱木旃(也作朱栴);楊妃生寧王朱權;周妃生岷王朱楩、韓王朱松;趙貴妃生沈王朱模;李賢妃生唐王朱檉(又名朱桱);劉惠妃生郢王朱棟;葛麗妃生伊王朱木彝(也作朱彝,又名朱鷖);郜氏生肅王朱楧;趙王朱木巳(又名朱杞)、安王朱楹、皇子朱楠,皆不詳其生母。

自焚之謎

自焚

潭王朱梓是朱元璋第八子,洪武二十三年,於顯之子寧夏指揮於琥被捲入胡惟庸案,鏇即被殺。朱梓聞訊後非常緊張。朱元璋派人對他進行安慰,並召其入京,結果使朱梓更加害怕,便與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由於無子,封國被除。

原因

這是《明太祖實錄》和《明史》對朱梓一生的記載。如果仔細推敲,就可發現這一記載存在問題:首先,朱元璋對兒子雖然要求十分嚴格,但俗話說得好,“虎毒不食子”,他對兒子的為非作歹至多就是警告一下。三子晉王準備謀反,朱元璋都原諒了他。這樣看來,即使朱梓岳父一家真的追隨胡惟庸謀反,他受株連的可能性也不大。作為朱元璋的愛子,這一點朱梓應該清楚。他身後的退路依然寬廣,根本沒必要合家自焚。其次,朱梓之死很難與胡惟庸案聯繫起來。朱梓的岳父於顯在洪武二十年(1387)就已病逝。他被列名胡黨是因其子寧夏衛指揮於琥的緣故。於琥被捲入胡案是因為受到了一個叫封績的人的攀援。據朱元璋為胡惟庸案發布的《奸黨昭示錄》稱,封績是一個被謫至南海居住的罪犯,曾上書揭發胡惟庸專權。胡得知後威脅他說:“你今犯死罪,若去北邊走一趟,便饒你不死。”封績同意後,胡惟庸便把他送到寧夏耿指揮、於指揮(即於琥)等處,由他們引導出境與北元勾結。這裡的記載顯然不足憑信,胡惟庸要乾謀叛這種株連九族的事,派什麼人去聯絡不行,偏要派一個反對他的人。胡惟庸死後,封績又被李善長長期包庇。封績案發之時就是李善長案發之時,於琥被歸入胡黨是在李善長案發後開始的。李善長案發生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五月,且此案系從李善長及吉安候陸仲亨、平涼候費聚等高官顯貴抓起,順藤摸瓜,由大及小,於琥僅是一個指揮,只不過是一個小嘍羅,不可能被首先處死而打草驚蛇。朱梓自焚在四月初一,他聽到於琥案發應在三月,但實際上於琥此時仍安然無恙。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明朝史臣將朱梓之死和於琥被捲入胡黨案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生拉硬扯在了一起。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掩蓋某些見不得人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便將此事與朱元璋強奪陳友諒妻妾聯繫起來,對朱梓自焚作出了另外一種解釋。

朱梓的生母闍妃(或說達定妃)原是陳友諒之妾。陳友諒失敗後,她被朱元璋收納。朱元璋對此並不避諱,他在自撰的《大誥》中曾提及此事。他說:“朕在天下尚未平定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四年,在軍中從未妄奪一婦人女子。唯有攻下武昌以後,因惱怒陳友諒屢屢起兵相犯,故奪其妾而歸。”朱元璋掠奪陳友諒之妾有很強的報復心理,想必被掠者受寵愛的可能性不大,他對朱元璋有忌恨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查繼佐的《罪惟錄》和何喬遠的《名山藏》詳細記載了這件事:闍氏(或說達氏)入宮後,沒多久就生下了陳友諒的遺腹子朱梓。後來朱梓被封為潭王,赴封地之前先去向母親告別。闍氏告訴他說:“你是漢王陳友諒之子,你父被殺後,我為你忍辱偷生於此快二十年了。你到封國後要時刻準備為父報仇。”朱梓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以後,憤恨異常。他到長沙後,日夜籌划起兵復仇,並在一銅牌上寫了“寧見閻王,不見賊王”八個大字,置於密室中,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復仇。後來,朱元璋聽到了朱梓意欲謀反的一些訊息,便派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對其進行討伐。朱梓緊閉城門,抱其幼子在城上繞行數周后,將寫有“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擲到城外,鏇即回宮舉火,全家一起焚死。朱元璋得報後大怒,便借“妖星亂宮”為由,大肆殺戮宮人,馬皇后也脫去簪珥待罪,唯有她獲免,宮人大量被殺。

疑點

上述記載仍有可疑之處。首先,據記載皇帝家族世系的譜牒《玉牒》,朱梓系達氏所生,與朱元璋第七子齊王朱榑是同母兄弟。即使確為朱元璋掠奪的陳友諒之妾,且陳友諒有遺腹子,那么朱榑的可能性要超過朱梓。其次,朱梓生於洪武二年(1369),距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之死已經六年。再次,前述記載中提及朱梓自焚後,馬皇后脫去簪珥待罪,其實馬皇后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就已病逝,根本不可能在洪武二十三年還有所謂待罪之舉。通過以上分析可基本斷定查、何二人的記載是在明官方記錄有問題的情況下,據委巷傳聞敷衍而成,難以憑信。

依據現有史料。我們只能對朱梓之死作出以上分析。明朝國史的纂修者將朱梓之死與胡惟庸案生拉硬扯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朱梓之死另有原因。如果不是因為他淫亂後宮的話,那么相關史書肯定隱瞞了更大的陰謀或醜聞,但我們今天已無法破解。

史籍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潭王梓,太祖第八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籓長沙。梓英敏好學,善屬文。嘗召府中儒臣,設醴賦詩,親品其高下,賚以金幣。妃于氏,都督顯女也。顯子琥,初為寧夏指揮。二十三年坐胡惟庸黨,顯與琥俱坐誅。梓不自安。帝遣使慰諭,且召入見。梓大懼,與妃俱焚死。無子,除其封。

潭王本有字輩,曰:“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申貴。”但因封國撤除而不載於祖訓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