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典型的硬山頂婺源民居風貌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因定居者姓“余”得名。大余灣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保存較好的有33戶。大余灣老宅雖已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從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從方方正正的條石,從翹檐、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是“老古董”。連先祖余秀蘭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還有幾處文物點——21號民居、54號民居等多處保存著太師椅,21號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諭旨”盒,54號民居存有“四豆同榮”賀壽匾,數家民居(如61號)尚在使用雕花木床。目前,當地尚未充分開發,沒有商業旅館飯館,自然也不收門票。可借農舍食宿,10元錢可住一晚,有熱水供應。10元也可在鄉民家中吃上一天,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農家菜,如香椿炒雞蛋、蘿蔔乾煨排骨湯、白菜薹炒豆絲、鍋巴米湯浠飯等。
特點
大余灣依山傍水,寧靜如畫,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於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村至今保留明清時代(主要是清嘉慶年間)石砌宅子數十幢。
大余灣老宅雖已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緻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蘭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
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歷史
大余灣依山傍水,寧靜如畫,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於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村至今保留明清時代(主要是清嘉慶年間)石砌宅子數十幢。大余灣老宅雖已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緻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蘭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交通指南
從漢口竹葉山轉盤處乘車到“梳店”的班車,一日數班,到大余灣需時1.5——2小時。
自駕
自竹葉山轉盤上岱黃高速,出黃陂收費站後直走往木蘭山風景區方向進木蘭山收費站,直行約10分鐘,見路邊“研子”路標後右轉進研子鎮,順著研子街前行約10鍾,見“研梳路”路標後右轉,直行向東過橋約10分鐘即到,路旁有“大余灣”石頭路標。
遊覽路線參考
搭車:從漢口竹葉山轉盤處乘車到“梳店”的班車,一日數班,票價8元,到大余灣需時1.5——2小時。
自駕:如走北線,從長嶺鎮東拐,有一條南向岔道可翻山入川(可惜還未安裝指路標牌),翻山時有幾個盤山彎道還是要格外小心。如走南線,從研子鎮就要東拐了,從木蘭山川下游進入,不必翻山坡,但要經天然堤涉過灄水河,漲水時堤為水淹則不能過了。
食宿:目前,當地尚未充分開發,沒有商業旅館飯館,自然也不收門票。可借農舍食宿,交點小錢即可,10元錢可住一晚,有熱水供應。10元也可在鄉民家中吃上一天,能品嘗到原汁原味的農家菜,如香椿炒雞蛋、蘿蔔乾煨排骨湯、白菜薹炒豆絲、鍋巴米湯浠飯等。
武漢旅遊景點盤點
武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國中部地區(華中)的最大都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止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910萬,其中城鎮人口537萬。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 稱“江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