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之

方先之

方先之,骨科專家和醫學教育家。首創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1953年創辦全國骨科醫師進修班,培養學員近2000人,為中國骨科事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他還創辦《天津醫藥雜誌骨科附刊》,為促進骨科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概況

方先之諸暨縣
方先之,1906年2月24日生於浙江省諸暨縣,自幼勤奮好學。中學時代在杭州秀州中學攻讀。1925年人上海滬江大學生物系學習3年,完成醫預科課程。1928年人北京協和醫學院就讀。當時協和醫學院為中國最高醫學學府,素以高質量聞名,每屆學生不多,僅二三十人,學制連同醫預科長達8年。學生入學都經嚴格挑選,必須具備堅實的生物學數理化英文基礎。方先之在3年醫預料的基礎上又經5年的嚴格訓練,終以優異成績完成全部醫學基礎及臨床課程。畢業後留校先後擔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講師,深受各級醫師推崇及愛戴。1938年去美國波士頓大學深造,回國後在協和醫學院擔任襄教授。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被迫關閉。方先之與一些協和老同學來到天津,先創辦天和醫院(意即天津和協和醫院),自己負責普通外科與骨科。以後由於骨科病人就診需要,又在當地士紳贊助下成立天津骨科醫院。這兩所醫院雖屬私立,規模較小(骨科醫院最初僅有10張病床),設備也不齊全,但基本遵循協和醫院制度,對病曆書寫、化驗檢查、手術操作及手術前後處理力求正規。方先之不僅親自擔負繁重的醫療任務,還參加一些管理,甚至化驗工作。由於他醫術高超,短短几年內就在天津頗負盛名,就診者日見增多,病床數目也有所擴充。這兩所醫院的建立充實了天津的醫療力量,解決了不少疑難重症。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不久,方先之參加了第一批醫療隊。在嚴冬季節和艱苦條件下,夜以繼日地搶救傷員,出色地完成任務後,於1951年返回天津。

方先之馬大夫醫院
天津市政府為發揮一些醫學專家的作用,先後在原有醫院的基礎上經過充實調整,成立了一些專科醫院,如將馬大夫醫院改為人民醫院,以骨科瘤科為重點。方先之受聘為該院骨科主任。醫院成立不久,骨科由白手起家很快發展為4個病區,擁有100多張床位。這樣較大規模的專科醫院在當時是少有的。方先之還受聘擔任剛剛成立的天津醫學院教授。至此方先之的卓越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經過短短几年的籌建,天津人民醫院骨科發展為多分科科室,躋身於全國一流行列中,並贏得極高的讚譽。

1963年,他作為中國醫學代表團團員赴義大利羅馬,參加第20屆國際外科年會,宣讀了《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前臂骨折》兩篇學術論文。1964年隨中國醫學代表團赴埃及開羅參加第一屆亞非醫學會議。1965年曾赴河北省任縣城關公社巡回醫療。

方先之辛勤辦學,成績顯著,醫療上又取得卓越成果,曾受到高教部和衛生部的表彰。1962年國家科委在天津對方先之領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重大科研成果,通過了鑑定,給予高度評價。

文化大革命中,方先之受到迫害。1968年6月29日,方先之因患肝癌,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病逝,時年僅62歲。10年之後,1978年夏,在天津市烈士陵園為方先之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到會者有京津各界代表及生前友好約600人。

醫療技術

方先之骨腫瘤
方先之在醫療上一向勤懇負責,熱愛專業,數十年如一日。平時對病人總是和藹可親,不管病人地位高低,他均一視同仁。

方先之學識淵博,在分科還不精細的情況下,骨科還未從大外科完全獨立,方先之不僅對自己所從事的骨科專業有很深的造詣,對一些相關學科,如普通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也都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能熟練地進行前列腺甚至開胸手術,可以說一專多能。方先之還對一些醫學基礎學科,如解剖、生理、生物化學、病理等均有很紮實的根底。他對疾病的診斷不單純憑藉經驗或化驗報告,而是在掌握充分可靠材料的基礎上,從中分析、鑑別和歸納。如對骨腫瘤,他強調臨床症狀、X線表現和病理特點三者相結合。他常親自觀看病理切片,了解腫瘤細胞的來源,其形態特點和生物行為,經過反覆研究,然後作出正確的判斷。

方先之對每例手術病人術前均作詳細檢查,反覆考慮其是否適合手術,然後制訂手術計畫,選擇最佳方案,並根據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採取相應措施,作好充分思想準備。方先之特彆強調,一個好的外科醫生不能只單純是個手術匠,而是能拿手術刀的內科醫師,也就是說,外科醫生需要掌握兩手,既能開刀,又能處理一般內科情況。方先之不僅注意操作本身,對於前後處理亦高度重視。對每一例病人都是術前作好充分準備,包括與病人及其家屬談話,使其了解手術目的及其預後情況,從而加強病人信心。對所有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事先詳細講解,取得良好的配合。

方先之手術室
方先之每次做手術總是提前進入手術室,常親自指揮麻醉、安插氣管導管,擺好病人體位,預先標出手術切口位置。術中從容不迫,解剖層次分明。方先之在操作中止血細緻,手術野清楚。他的名言是“不止血,不前進”,力求手術對病人損害減少到最小程度。方先之對任何手術細節從不放過,自始至終參加手術,直到病人傷口縫合完畢,蓋好敷料後方離開手術室。術後還經常巡視病人,提醒主管及下級醫師,注意術後可能發生的情況,又特彆強調術後功能鍛鍊,力爭早日康復。經他施行的手術效果優良,病人很快重返工作崗位。

方先之對技術精益求精,從不滿足已取得的成果。他緊跟國外科技發展先進步伐,不斷吸收消化並不斷創新。對以往採用的方法,他通過大量病例進行長期觀察,一旦發現不足或從文獻中發現更好的方法,便毫不遲疑地改進舊法或引進新法。他一向工作實事求是,從不掩飾存在的缺點,甚至否定他原先堅持認為正確的東西。對別人提出的新方法,他雖然暫時還不理解,但從不排斥,卻親自觀察一段時間,一旦證明確實有效,便積極支持,並在理論及技術上使之更加完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套用和推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方先之經常領導科內醫師進行出院病例及死亡病例討論,不斷總結經驗。對工作中出現的漏診、誤診、以及由於治療不當引起的嚴重差錯或事故,他從不輕易放過。他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認真作風,不僅教育與事者,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引以為戒。

培養人才

方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方先之一貫重視培養人才。他特彆強調基本功夫訓練,如書寫病歷,正規體格檢查和外科基本操作。他還經常使用英文術語,以提高醫師外語水平。每星期天上午他總與一些專家共同參加例行的大查房,晚上則與一些專家共同主持臨床病理討論會。這時小小的天和醫院護校大廳總是擠滿了渴求知識的中青年醫務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初期,大外科不分專業,專門從事骨科的人很少,方先之深感要發展中國骨科專業,必須大力培養人才。1953年,在方先之的積極建議下和倡導下成立了天津醫學院全國骨科醫師進修班,教學基地設在天津人民醫院。開辦之初,無論人力物力都嚴重不足,又缺乏舉辦高級進修班的經驗。方先之充分調動天津市骨科界的力量,如期開學。頭幾屆學員入學條件要求嚴格,至少具備5年以上臨床經驗,不少是主治醫師以上,甚至是主任或副教授級醫師。方先之從制定教學方案、課程設計、直到具體安排均親自過問。他不僅親自講課,編寫講義。也經常聽別人講課,提出建設性意見。對別人編寫的講義,親自審閱修改,並要求每年增添新的內容。方先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邊實踐邊學習。除了每周教學查房、門診會診外,課程一律安排在下午4時以後,絕不影響門診和病房工作。每周除兩次系統講課外,還安排一次臨床病理討論會,由各級學員及醫院各級醫師輪流發言,待充分展開自由討論後,病理科醫師公布活檢或屍檢結果,最後由方先之總結髮言。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非常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法,有助於提高鑑別診斷疾病的能力。

方先之每周進行示教手術,對一些常見骨科手術,從麻醉、體位、切口、暴露層次直到切除或固定方法等邊操作邊講解。事後整理好詳細手術紀錄,編印成冊,使之成為很好的實用教材。

進修班學員經過一年緊張系統的學習和嚴肅、嚴密、嚴格的刻苦訓練,均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提高一步,多能掌握一般骨科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術,也學會一套病理分析及科研方法。現在中國有不少知名專家就是從天津骨科醫師進修班畢業的。

骨科醫師進修班自創辦以來,每年一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間,已開辦15期,結業學員約600人。以後一度被迫中斷,但不久恢復,到90年代初期,已舉辦30多期,連同短期班,學員結業近2000人。

學術貢獻

方先之單純脊柱結核
方先之在骨關節結核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骨腫瘤分類等方面均有建樹。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 早在1947年,方先之就在套用問世不久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首創結核病灶清除法,對全身主要大關節,如肩、肘、髖、膝和脊柱各部位等制定了一整套從手術人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直到術後石膏制動等操作規程。其要點是在改善加強病人一般情況及系統聯合套用抗結核藥物的基礎上,對結核病灶儘可能施以徹底的清除。所謂病灶清除是指清除死骨、膿腫、乾酪樣物質,切除肥厚的滑膜和纖維化瘺管,以及鑿除硬化骨腔壁;並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等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措施,如單純切除、植骨和關節融合等;對脊柱結核合併脊髓壓迫者同時進行減壓和融合。術後繼續長期抗結核用藥,加強營養及制動。這種手術的好處是使療程大大縮短,既治癒疾病本身,又保持患部全部或部分功能。隨著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和技術不斷提高,四肢大關節單純脊柱結核的治癒率達95%以上;脊柱結核合併截癱者,也有90%得到恢復。

方先之1956年對施行結核病灶清除療法的941例進行分析總結,寫成《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臨床報告》專著,又在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此種方法很快在全國推廣普及,不少縣醫院已能施行這種手術。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 他接受過西醫教育,對四肢骨折一直主張切開整復內固定,對關節內骨折更是如此。開始他對中國傳統正骨科治療骨折知之甚少。當中西醫結合治療被提出後,開始他對此不理解或持保留態度。他虛心地觀看老中醫的手法復位及固定方法。當他看到不少骨折患者經中醫整復取得明顯療效時,逐漸轉變了看法,但他也不是簡單地模仿套用,而是從大量臨床實踐中分析研究,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他既看到中醫正骨科有手法簡單、功能恢復快等優點,又看到復位不盡滿意、固定不夠可靠等不足之處,於是對此加以改進,形成一種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療法。

以前臂橈尺骨骨折為例。過去西醫認為這兩個骨的雙骨折很難達到良好復位,採用一般中醫傳統復位方法也難以避免移位。方先之觀察聯繫橈尺骨的骨間膜的作用,發現前臂在中立(既不鏇前也不鏇後)位置時骨間隙最寬,兩骨骨幹中段距離最遠,骨間膜上下一致緊張,撓尺骨的骨間嵴彼此對峙。從這個現象他得到啟示:骨折後若骨間膜完整並保持緊張,橈尺骨骨幹最為穩定。對前臂橈尺骨雙骨折進行治療時,先在前臂中立位對抗牽引下進行分骨等手法整復,然後將兩個分骨加壓墊分別置於前臂背側兩骨之間,外加前臂掌側、背側及橈側、尺側四塊小夾板就可使骨間膜保持緊張,控制鏇轉移位。方先之等還根據太極拳中的小雲手大雲手動作設計一套前臂骨折後的練功方法,使前臂骨折病人既能避免前臂鏇轉,保持骨折斷端穩定,又能保持肩、肘關節活動。經過這種整復和練功,使本來複雜的骨折處理變得簡單,成功率達90%。

方先之惡性腫瘤
對肱骨骨折、股骨幹骨折、脛腓骨骨折以及鄰近關節等部位的骨折,他都在遵循“動靜結合”、“筋骨並重”等原則下建立了各自的治療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體系。骨腫瘤分類 骨腫瘤種類繁多,歷來有各種分類方法,但往往比較繁瑣,一般臨床醫師難於掌握。方先之將其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分為骨基本組織(包括骨、軟骨骨膜等)腫瘤和骨附屬組織(包括血管脊索骨髓等)腫瘤。每種又各分為良、惡性腫瘤。繼發性或轉移性骨腫瘤均為惡性,包括癌與各種肉瘤等。這種分類法被稱為方氏分類法,在中國50~60年代一度被廣泛套用。隨著腫瘤組織化學、免疫及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這種分類顯得不夠完善,未能反映腫瘤組織的來源及其生物行為,但在當時條件下,此法比較簡明扼要,容易掌握,對指導治療、估計預後均起到一定作用。

方先之在骨科的各個分支常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或在技術上作某些改進。他是中國首次介紹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學者,早在1949年,他就在(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了有關論文,他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病理為纖維環破裂突出,導致腰神經根受壓,因此,本病應稱為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方先之曾將其分為周圍型、中樞型、混合型、兒童型和骨炎型。他將跟骨結節增粗、肥厚、跟腱及跖腱膜附著處骨質顯著增生的病例視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類型。目前雖然將強直性脊柱炎分出,作為一種獨立疾病,不再歸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樞型,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當時這種分類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勤於著述

方先之破傷風
方先之一生單獨或參與寫作發表論文85篇,主要論述骨折、骨關節結核及骨腫瘤的治療。方先之早在1936~1941年即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有關胃腸、破傷風等普通外科及骨折治療文章。方先之的專著有《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分別於1956年和196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他還曾參加由黃家駟主編的《外科學》有關運動醫學章節的編寫。

1963年9月,方先之以中國醫學代表團團員名義出席在義大利羅馬召開的第20屆國際外科年會,方先之在會上用英語宣讀了《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前臂骨折》兩篇學術論文,介紹了中國骨科的最新成就。1964年,方先之又隨中國醫學代表團參加在埃及開羅召開的第一屆亞非醫學會議,同樣取得很大的成功。

方先之為促進骨科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於1957年創辦《骨科進修班通訊》 。1961年該雜誌改名為《天津醫藥雜誌骨科附刊》,是當時全國唯一骨科學術刊物。1981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成立後,委託天津承辦《中華骨科雜誌》,為雙月刊,每期發行2萬多份。

人物簡歷

1906年2月24日 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
1925年 畢業於杭州秀州中學。
1925—1928年 在上海滬江大學生物系學習。
1928—1933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畢業後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3—1940年 在北京協和醫院先後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襄教授。
1938年 赴美國,在波士頓大學學習。
1942年7月 在天津創辦天和醫院。
1944年8月 在天津創辦骨科醫院。
1952—1968年 任天津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及天津醫學院教授。
1968年6月29日 因患肝癌病逝於天津。

主要論著

1 方先之,郭巨靈,周映清.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附臨床病案報告47例).外科學報,1952,1∶20.
2 方先之,陶黼郭巨靈.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中華外科雜誌,1957,5∶90.
3 方先之,等.氏骨折.天津醫學院骨科進修班通訊,1957,8:115.
4 方先之,等.659例骨折和脫位的分析.天津醫學院骨科進修班通訊,1958,2:16.
5 方先之,等.十年來河北省骨科的成就.天津醫藥雜誌,1959,1(4):278.
6 方先之.骨關節結核病的臨床研究——慶祝建國十周年論文.中華外科雜誌,1959,7:985.
7 方先之,尚天裕,吳之慶,等.重症前臂缺血性攣縮的預防和治療.中華外科雜誌,1960,8:264.
8 方先之.對“局部外固定”外理骨折的看法和運用.天津醫藥,1961,3:171.
9 方先之.怎樣處理新鮮骨折.天津醫藥骨科附刊,1962,6∶1.
10 方先之.試論處理骨折的原則和理論基礎.天津醫藥雜誌,1962,4∶125.
11 方先之.中西醫結合骨科學術座談會學術討論總結簡要.天津醫藥學院骨科進修班通訊,1962,6∶251.
12 方先之.究竟應該怎樣處理新鮮髕骨骨折.天津醫藥雜誌骨科附刊,1963,7(1)∶1.
13 方先之,顧雲五,尚天裕,中西醫結合治療前臂雙骨折的研究.中華外科雜誌,1964(增刊)∶126.
14 方先之,等.骨關節結核病灶清除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5 方先之.見:黃家駟,主編.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16 方先之,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