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

成語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指學好。

基本信息

同韻詞

神會心融、好尚不同、琴瑟和同、膽壯心雄、 八窗玲瓏、有眼無瞳、貫朽粟紅、庸中皦皦五尺微童、不敢苟同

成語出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論語·述而》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成語舉例

遇事必詳為考慮,而後與部下商議,擇善而從。 老舍《張自忠·劇中重要人物說明》

關於論語

論語論語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義”、“禮”、“智”、“信”。《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漢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是儒家學派經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論語》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黃帝陰符經》、《論語》、《易經》和《道德經》,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歷史

大家知道,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正書有“顏筋柳骨”之說。顏體豐滿遒勁,柳體則骨力挺健,至今仍是學習書法之範本。柳體創始人柳公權是顏派鼻祖顏真卿的後輩,早年從師於顏魯公,後來柳公權發現顏體雖雄渾厚朴但卻有臃腫肥大之弊病,於是柳公權不斷揣摩,擇顏體雄健的優點,改其臃腫肥大之弊病,摻入自己“骨力如嶙的特長,終於創立了世代奉為經典的柳體。”這不是“責善而從”的典範嗎?倘若柳公一味仿效於顏體,而不顧其弊端,那么可能現在就不會有相提並論的“顏筋柳骨。”那該是多么遺憾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