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基本信息

鄭人買履解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鄭人買履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
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語法主謂式句型用作定語、狀語,是含貶義成語

《鄭人買履》《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③,至之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⑤曰:“吾忘持度⑥。”反⑦歸取之。及反市罷⑧,遂⑨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⑩。”

[注釋]

①鄭:春秋諸侯國名,建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履:音lǚ,鞋。②度——音duo,用作動詞,量。③置之其坐——意思是:把量得的尺碼放在他的坐位上。置:放。之:代詞,這裡指量得的尺碼。其:代詞,他的。坐:通“座”。④操——持,拿住,這裡的攜帶的意思。⑤乃——這才,才。⑥度——音dù,計量長短的標準,引申為尺度,這裡指量得的尺碼。⑦反——同“返”。⑧市罷 ——集市散了。罷:完,停止。⑨遂——竟,終。⑩無自信也——意思是:不相信自己的。無:這裡是“不”的意思。

《鄭人買履》《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譯文

鄭國有個想要買的人,先自己量了量他的腳,把量得的尺碼放在坐凳上,待到市上去買鞋時,卻忘帶了尺碼。已經拿到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的尺碼了。”於是又回家去取尺碼。等到取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終於沒能買到鞋。

別人問他:“為什麼不用你的腳穿上試試呢?”

他說:“寧可相信量得的尺碼,也不能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寓意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鄭人買履》《鄭人買履》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

理論點擊

這則寓言通過鄭人買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的墨守成規的人物形象。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板教條,刻舟求劍,墨守成規,冥頑不靈,膠柱鼓瑟,因循守舊

反義詞

達權通變,靈機應變,隨機應變

評點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