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原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後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基本信息

解釋

沆瀣:夜間的水氣。諷刺那些氣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結。

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示例

褒義

沆瀣一氣沆瀣一氣
清·王韜《淞隱漫錄》:“惟以杜子美、李義山兩集相隨,故發為歌噙,抑塞磊落,感慨蒼涼,與草堂翁~。”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

貶義

日本入侵者和偽軍沆瀣一氣,鎮壓抗日英雄。
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沆瀣一氣,到處惹是生非。
公元1139年,宋高宗和秦檜沆瀣一氣,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朝稱臣納貢。
他們這些遊手好閒的人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套用

近義詞
狼狽為奸、一丘之貉、蛇鼠一窩、串通一氣
反義詞
志同道合、肝膽相照、同仇敵愾
英文介紹
actevillyincollusionwith;

典故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考。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讚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並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後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後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於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後私人關係。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